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8:13
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
日期:2006-2-10 9:50:45 来源:原创 查看:[大 中 小] 作者:苏州市第十二中学党支部 热度:2767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05年1月以来,在中央省市机关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此项活动。这是党在新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领导能力和执政作风的重要举措。活动要求通过学习,使党员素质得到提高,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得到增强;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作风进一步改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的核心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教育发展来说,当前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均衡现象,其中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西部教育与东部教育、教育结构、教育资源分配、尖子生与后进生、流动学生与本地生等等都存在不公平、不协调的现象。而苏州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很多外省市的务工人员纷纷加入到建设苏州的大军之中,这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前进的同时,也带来其子女在分享教育资源、实现发展权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苏州市委教工委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制定了《苏州市教育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提出在政治、学习、工作、品德、纪律和奉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求基层组织求真务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加快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努力成为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模范。

 

 

(四)    学校自2001年以来根据学校区域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在主动吸纳、公平教育的原则下率先开始招收流动家庭子女入学,包括现在在读的三个实验班全校已经招收了280多名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学生(现在流动少年儿童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0%左右),现在已成为苏州市吸收流动家庭子女的窗口学校。这些学生来自广大的农村地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家庭环境等与城市学生差异较大,会出现与苏州校园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过程。学校根据这情况,便把流动家庭子女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精心打造,设法建设与学生户籍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校园文化,让流动家庭子女尽快融入新的校园,自主地参与融合型校园文化建设,自由地表现自己身上的地方特色。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为基层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载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使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放到一个平台上加以推进和落实,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把学校全体党员思想统一起来,把支部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集中到落实课题研究中去,能够做到学习党的先进性理论不空谈,实践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看得见,评价党员学习效果有标杆。还可以总结基层组织和党员在学校课题研究中发挥作用和贡献力量的方法和途径、效果和意义。

 

 

(二)    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是教师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不但在思想上积极领先,在教学和科研上也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表率。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有利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表率形象由艰苦付出的日常工作的阵地扩大到引导学校综合发展的创新领域;有利于激发党员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劳动,展现自己身上体现的独特文化魅力。

 

 

(三)    利于流动家庭子女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地方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特长相互交流、兼容并包、优势互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实现流动家庭子女受教育权的基础上,在心理发展、道德提高、文化特长、科学知识等方面给予他们均等的教育关注,这不但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学校的教育,而且能使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摆脱自卑心理和不适应心理,自主地参加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自由地展现自己成长地所特有的文化特点,自动吸收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最终使他们知识全面、人格完满、心理健康、特长明显,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    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创新。现代经济的融合和交流,带动了城市越来越多的吸纳四方人才,社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地方特色交融的文化发展特点。一般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定位于单一地方文化的缩影或是校园景点所包涵的人文精神。我们利用党员教师和学生对我校学生流出地文化特色的学习、交流、吸收、融合,能够建立一种融各地特色、倡优势发展的海纳百川、兼融并包的新型校园文化。

 

 

三、课题的界定:

 

 

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研究的是,(1)在对流动家庭子女的教育上主动吸纳、教育优质、服务优先、进行试点的公办学校中,明确党员对于建设融各地特色、倡优势发展的海纳百川、兼融并包的新型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先进带头作用的实践途径和手段,研究使流动家庭学生知识全面、人格完满、心理健康、特长明显,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策略;(2)探索使党员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实现、维护人民利益及带头榜样作用方面充分发挥先进性的党建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方法和经验。

(二) 教育学、新课程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法。

(三) 管理学原理。

五、课题研究的假设

 

 

(一)   全体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教育号召、组织实施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对党员在思想上、组织上、行为上进行加强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并能够从中总结出先进思想意识、先进的表率行为统一于学校的综合发展,服从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于校园文化的保先教育活动经验。

 

 

(二)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能够开拓创新,引导全校师生建立一种学生流出地地方文化特色相互交流融合、学生相互尊重和学习、学校人际和谐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够自主参与学校文化建设。

 

 

六、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的体现。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这些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展开论证、积极建议、参与建设、实施管理,以促进形成学校优美洁净和特征鲜明的物质环境,为学校的综合发展贡献力量。研究的具体内容是组织在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上的学习和讨论,党员在学校物质文化(建筑建设、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安全保卫、景观设计)建设上的献言献计,党员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的付出与组织管理等表率行为。

 

 

(二)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的体现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党组织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围绕学校的实际工作,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教学和成长和谐发展、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研究如何构建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合作与竞争等价值观的学校制度文化 。具体内容包括党员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创建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党员教育制度,党员在学校行政部门、年级组、教研组等群体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和表率作用的发挥途径。

 

 

(三)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的发挥。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内除去物质、制度以外的所有的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它是学生和教师认同的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群体目标、合作态度、思想意识等,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风气、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它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道德、甚至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格产生直接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内涵、个性、办学质量和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党员在学校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党员在学校人际关系建设中的作用,党员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的课外活动、学生接受道德与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运动会、音乐会、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升旗仪式、评优评先争创等活动中榜样示范行为与作用。

 

 

(四)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中先进作用的体现。

 

 

根据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我们所说的的校本课程资源资源的内容包括:学校的课程文化的基本内容,即蕴涵于人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实验等课程中的体现流动家庭学生户籍地的风俗习惯、故事传说、地理风貌、人际关系、信念价值等,及时对它们进行挖掘和优化,使不同地方的学生获得地方文化特色的优越感,还包括编制体现流动家庭学生地域文化差异、发展和谐校园文化的校本课程,使外地学生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吸纳优点。党员在此方面发挥自身成长和学习的经历、对各地地方文化的体验等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带动其他教师共建交流融合的课程文化,促进校园文化整体的形成和发展。

 

 

七、课题研究目标:

 

 

(一)探索和实践学校基层组织建设与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方法。在中学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党组织要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要主动研究、主动适应,理清工作思路,想法在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全体党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开创学校特色,来促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探索和实践“保先”教育形式下,使党员发挥先进作用的措施。为建设新型校园文化,建立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的党员形象,探索强化党员“保先”学习活动途径,实施体现“党员思考建议多、党员参与表率多、党员优质奉献多”的表率作用的措施。

 

 

(三)建立新型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积极研究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法,形成学校的融各地特色、倡优势发展的海纳百川、兼融并包的新型校园文化。使本地学生和各个流动家庭子女能够获得尊重、乐于表现、特长明显、优势互补,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和谐。

 

 

(四)编制校本课程。编制一本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利于促进流动家庭子女适应并融入城市文化、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

 

 

八、           课题研究方法

 

 

(一)    调查分析法:调查学校党员教师对学校综合发展和特色建设的看法态度和建议,调查学校生源情况特点,调查学生文化适应情况和对学校文化氛围意见,等等,形成分析总结资料。

 

 

(二)    查阅资料法:对学生流出地的地方文化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形成学校文化的一种特色,使学校文化百花争鸣。

 

 

(三)    学习讨论法: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讨论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党员行为的表现等

 

 

(四)    实践法:党员通过具体研究和劳动付出建设学校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和编制校本课程、授课。

 

 

九、           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一)      责任人:刘锡耀  接崃  袁德成  杨青

 

 

(二)      课题子课题构成

 

 

1、党组织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联系人: 刘锡耀 

 

 

2、学校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    

 

 

联系人: 陶秉洲

 

 

3、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    

 

 

联系人: 接  崃

 

 

4、学校特色精神文化建设中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实践与研究    

 

 

联系人: 蔡  玮

 

 

5、党员先进性在体现流动家庭子女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联系人: 袁德成

 

 

(三)      课题研究人员:学校全体党员(根据岗位和自身特点选定)

 

 

(四)      课题的管理和促进形式:党员活动会议(指定)指导、汇报、积累资料

 

 

(五) 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计划

 

 

12004.12——2005.2课题项目申报立项,进行开题论证。

 

 

2200532005.4 研究的准备阶段。制订研究的方案,和研究的组织实施制度;组织研究人员广泛学习理论知识和讨论学校发展策略。

 

 

32005.52006.1 研究的实施第一阶段。(形成研究过程资料)

 

 

①        第一课题组讨论学校发展方向、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传达上级党委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动员党员学习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发动大家在研究和实践中做表率和示范作用。

 

 

②        第二课题组讨论建设学校特色物质文化、制订建设计划并初步实施。

 

 

③        第三课题组各研究人员开展对学校管理、部门管理、教学(教研组)、德育(班风)、科研、后勤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分析制度的特点、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等。

 

 

④        第四课题组调查分析学校流动家庭学生对学校文化氛围的态度意见,分析总结,研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定位与走向。

 

 

⑤        第五课题组起草调查资料、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研究制订流动人员子女文化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42006.3——2006.9研究的实施第二阶段。(形成图片资料,研究和实施过程资料)

 

 

①        第一课题组采取措施教育和发动党员学习党的政策知识,巩固先进性学习,继续发动大家在研究和实践中做表率和示范作用。

 

 

②        第二课题组加大物质建设的力度,在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绿地等各个方位制作体现学校特色性的物质标志。

 

 

③        第三课题组研究讨论学校各项制度的修改意见及实施意义,争取体现学校特色,由学校相关组织讨论通过,由相关部门更新。

 

 

④        第四课题组研究通过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总结适合于我校的、能使学生和教师认同的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群体目标、合作态度、等思想意识,论证其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风气、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⑤        第五课题组搜集材料,编写校本课程,提出实施方案。

 

 

52006102007.1研究的实施第三阶段。(形成图片资料,研究和实施过程资料)

 

 

①第一课题组继续指导各个子课题组在研究中积累资料和形成操作性的方法和理论性的观点,并根据其总结基层组织建设与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实践方法。

 

 

②第二课题组继续进行物质建设的同时,对各个设施进行提炼概括,使其形成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总结自己组别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方法途径。

 

 

③第三课题组,采取德育管理和教学渗透等方式,使学校新的制度文化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体现。并研究党员先进作用团组织建设的关系,并总结自己组别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方法途径。

 

 

④第四课题组,提出建议和采取措施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得到推广,并总结自己组别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方法途径。

 

 

⑥        第五课题组讲授校本课程,分析学习效果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总结自己组别党员先进作用发挥的方法途径

 

 

62007.2——2007.12结题阶段。

 

 

各子课题组总结研究成果和体会,总课题组成员汇总子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呈报研究成果,举行结题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