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教育技术学习-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18:36

互联网络中的交往服务与工具发展

从应用层面来看,互联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决定着它的应用方式,正是采用超链形式组织信息的www技术的出现,才奠定了今天网络浏览器、网络搜索引擎的这样访问、搜索信息的一种总体应用格局,使得“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然而,自1989年www技术出现及其发明者 Tim Berners-Lee次年编写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至今,互联网络应用的格局正在发生着第二次变革。

www技术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信息的海洋,任何人通过浏览器、通过搜索引擎都有可能访问到分布在全球网络空间的所有信息和内容。网络应用的第一次变革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互联,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次应用变革则是实现“人”的社会互联,“人”是这个过程中信息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吸纳者、分享者,所有的服务和工具都因“人”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然而,这个过程中“人”的社会互联究竟最终进行到什么程度或者最后所孕育的第三次变革是什么,这不是本段文字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本段文字主要立足现有的应用服务和工具变化,来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对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交往方式的作用和影响。

以下的阐述主要围绕互联网络上的交往工具与网站服务的变化来进行,阐述的方式以“内容资源”为切入点,但不是分析阐述“内容资源”本身,而是围绕“内容资源”从不同维度进行,第一是工具软件的变化,主要依于“内容资源”产生到接收的过程维度,分析其中贡献者与阅读者的参与人数比例、以及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建立;第二是网站服务的变化,主要从网站服务的“内容资源”提供方式的变化以及服务功能的变化来进行阐述。

1. 软件工具

部分常用的交往工具列表如下:

工具名称 内容贡献者 内容使用者 社会关系的构建 出现时间段 备注


BBS N N 在技术上并没有直接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但是共同主题的关注可能使部分人结成学习伙伴。 20世纪90年代前 BBS是于1978年网络上较早出现的分享服务。在B/S结构出现之前,主要采用telnet远程登录方式进行。


EMail 1 1(群发功能N) 常规情况下EMail主要用来进行一对一信息传递。
对于直接参与讨论的Maillist来说,在技术上并没有直接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但是共同主题的关注可能使部分人结成学习伙伴。 20世纪90时代前 Email最早出现于1971年,微软的outlook 1996年才推出1.0版。
Maillist是利用邮件功能一种信息分享服务的拓展,用来支持主题信息的订阅或者直接参与主题讨论。


IM 1 1(群聊N) 主要用来进行一对一实时信息和思想火花的传递。 20世纪90年代后 最早的IM是出现于1997年的ICQ,其后AOL、Microsoft 、Yahoo! 公司等都发展出了各自即时工具,国内的如QQ。


BLOG 1(N) N 在技术上通过留言、引用通告等功能直接构建人的社会关系,共同主题的关注也进一步可能使人结成学习伙伴。另外相关周边技术规范RSS、Folksonomy的出现也加速了内容贡献者、阅读者的社会化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 BLOG最具特色不同于以往工具软件在于与之相应的一些技术如RSS规范技术、Folksonomy标签技术等发展,从而使得基于BLOG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分享的方式发生了突变。其它如del.icio.us、flickr在应用本质上跟BLOG是一致的。

( 注:跟技术支持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关的内容还有: 分布计算P2P技术;Web成为可编程环境的API支持技术XML Webservice、RESTian;改进Web应用服务架构交互服务的AJAX 技术;等等。)

以上每一类工具都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应用软件,以及由此拓展融合了相关技术的软件工具,比如网络电话skype究其本质是实时聊天工具,但是其采用了P2P的底层计算技术,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计算资源的利用,因此比早期出现的ICQ、QQ等有了较大的进步。

前面已经提及到本节文字并非意欲对软件种类和功能一一细究,而是力图从工具软件发展所带来交往方式和交往范围的变化来分析其对网络学习的启示。换一个角度来说,网络交流工具担当着网络学习工具的作用。

从交流信息内容贡献者和使用者的数量对比以及工具自身对社会性技术支持来看,BBS支持“N对N”的交流模式,IM、Email主要支持“1对1”的交流模式,BLOG支持“1对N”的交流模式。

“1对N”的交流模式提供这样的可能,即个体学习者有可能与N个其他学习者建立联系、交流思想。与物理空间个体所能够触及到的交流范围相比,BLOG这种“1对N”的交流模式大大拓展了个体交流范围的空间,它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它是建立于互联网络的“全球村”里。由此进一步从“学习系统要素”分析来阐述,“1对N”的交流模式使得学习者能够触及到的学习资源来自N个学习者的所储备的知识和展现的智慧;“1对N”的交流模式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的学习指导和帮助有可能来自N个网络学习伙伴的支持。正是BLOG这样的交流工具、交流方式、“1对N”的交流模式所带来的学习内容资源和学习指导支持的伙伴资源,共同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发展格局。

如果有N个使用BLOG工具彼此交流的学习者,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可能就是“N对N”与“1对N”的叠加,这种叠加模式跟BBS的“N对N”的模式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BBS缺乏从技术层面实现对N个参与交流个体之间的社会互联,目前能够让一个BBS圈子里的人熟悉起来的唯一关联线索,是共同的内容主题。因此,相对于BBS来说,BLOG从技术上把相关内容的人渐进地互联起来了,采用技术的手段实现对网络空间随机交流行为过程进行了“记录”和“管理”。

2. 网站服务

www技术实现的是将内容能够超链互联在一起,全球资源互联的主要就是通过以网站为单元节点进行资源的关联,每一个网站又包括诸多页面,每一个页面又连接着若干类似“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被称为媒体素材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以“内容呈现”为中心服务功能的诸多企业、机关单位或个人是采用数据库存储已有大量内容来构建的动态网站或者直接基于HTML静态页面来构建网站,如: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目前很多的网站还都是采用这种内容集中式提供、内容呈现近乎一次完成的网站构建机制和模式。

相比较而言,http://zh.wikipedia.org/ 这样的网站,其内容不再是来自某一个企业、机关单位或个人,内容呈现也不是近乎一次完成,而是由无数自愿者来开放地参与建设,不断地、渐进地完善其中内容的收集与组织。

虽然,http://www.moe.edu.cn/ 与 http://zh.wikipedia.org/ 都以内容呈现为主,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网站构建模式,其不同不在于网站内容本身的差异,而在于网站所具有的个体参与的互动性的巨大差别。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 提供人人都能参与的在线编辑可能。

与http://www.moe.edu.cn/这种传统网站更具典型性差异的网站有http://del.icio.us/http://www.bloglines.com/,等等,这种类型的网站拥有“千”数量级以上的注册用户和使用者,这样的网站集中提供内容服务了吗?没有!网站的内容为每一个注册用户所提供、所拥有、为所有使用者所享用,这就是www技术所造就的第一代以内容互联为中心的应用服务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以“人”的互联为中心第二代网络应用服务的巨大差异。以“人”的互联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服务采用技术的手段能够挖掘蕴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智慧资源,同时也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分享到更多人的智慧资源,从而使得人类的知识得到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传承分享和发展创新。

从“学习系统要素”再来分析网站服务的变化。每一个学习者经由像提供http://del.icio.us/、http://www.bloglines.com/这种具有促进人际互联功能的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他就能够快速地对自己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信息进行聚类,聚类方式不是从某个固定网站获得,而是采用人脑这一最智慧的方式博采众家之长,通过对互联群体中人的聚类来获得对信息的收集、筛选与聚合。这种促进人际互联的网站服务,对于学习者获得学习所需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意义和作用就更不言而喻了,每一个人只要是一位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他都有可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寻找到所需的帮助。再说交往方式与交往范围,这正是第二代网站服务不同于传统只以内容呈现为主的服务的变化关键之处。因此,采用“学习内容资源、帮助者指导者、交往范围、交往方式,学习者”的学习系统分析框架分析网络学习与正在发展中的网络应用第二次变革趋势是相适应的,同时这样的一种网络应用变革趋势也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新的学习系统分析框架。

(下图是图示上述文字的思考线索,红线是存在可能从技术上促进社会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