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菲:从资本的总公式看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成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1:34
王佳菲:从资本的总公式看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成因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收获的一点启示 2010年04月21日15:4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王佳菲:从资本的总公式看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成因--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特别关注】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指导新实践
  侯惠勤: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所必须克服的思想障碍
  程恩富:学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的四点意见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出版,不仅是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件盛事,对于千千万万不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精神和理论养分的广大群众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幸事。

  1、文集中对《资本论》所作的说明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其逻辑体系和辩证方法

  文集每一卷的卷首都添加了一个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编辑说明,概括出了本卷所选编重要著作的核心观点、理论贡献或是逻辑思路,为读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恰当而重要的启示。

  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5卷-第7卷为例,对《资本论》进行了全文收录,相比较之前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第23卷-第25卷,还是2004年版的三卷本《资本论》,都没有添加编辑说明,而如今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这三卷中,则基本上是逐篇地进行了内容提示,这对读者从整体上理解《资本论》的写作脉络和逻辑体系、理解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所运用的辩证方法很有助益。

  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这一点,他在1865年7月专注于写作《资本论》第3册之时,曾在一封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展开是体现《资本论》整体脉络和辩证思维的典范实例

  《资本论》作为 “一个艺术的整体”,有其最为核心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思用资本的总公式G-W-Gˊ(即:预付的货币资本-商品-增殖了的货币资本)来直观地表明资本运动中价值的增殖。他进而揭示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G-W-Gˊ中还有一个生产过程,产业资本运动的公式应当是:

  G-W(Pm、A)…P…Wˊ-Gˊ

  即 货币资本-商品(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

  《资本论》第1卷侧重叙述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即资本运动的本质阶段。

  到了第2卷,《资本论》综合分析包含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广义的流通过程,侧重论述产业资本的形态转化。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采取三种形态,因而资本循环也有三种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 G-W…P…Wˊ-Gˊ(简写为G…Gˊ)

  生产资本循环 P…Wˊ-Gˊ-W…P (简写为P…P)

  商品资本循环 Wˊ-Gˊ-W…P…Wˊ(简写为Wˊ…Wˊ)

  第2卷共分为三篇,第一篇着重分析G…Gˊ,第二篇着重分析P…P,这两篇研究的是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着重分析Wˊ…Wˊ,综合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第3卷则综合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包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内的分配过程。这一卷论述了产业资本中的流通资本如何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其循环公式为G-W-Gˊ),其中货币资本又如何独立化为生息资本(其循环公式为G-Gˊ)。

  3、资本的总公式同样是分析中美贸易收支等国际经济问题的一把钥匙

  《资本论》三卷构建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但它相对于马克思曾于19世纪50年代末列出的六册著作写作计划来说,只是其中第一册《资本》的内容。可以想像,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必然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而阐释资本运动特点和规律的资本总公式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成为分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问题的有效工具。

  资本的总公式不仅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逻辑线索之一,而且这种来自科学理论的深刻洞察力有着穿越历史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天观察和研究中美贸易收支等国际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居不下,屡屡成为美国政界和经济学界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的主要借口。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为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2009年我国与该四国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均在千亿美元以上,其中我国对日、韩、德三国均为逆差,唯有对美存在1434亿美元的巨额顺差。因此,问题主要是在中美贸易环节上。回到《资本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活动。

  根据资本总公式的提示,对于每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投入货币G购买W(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出售产品Wˊ后获得货币Gˊ,增加了剩余价值部分。如果借用国际贸易中顺差的概念(一定时期内出口大于进口),则企业对于社会而言必然是顺差。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在中国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进一步分析以下两种情况:

  (1)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不平衡直接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无论是进行国际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还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由于在中国进行产品加工装配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这些企业从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会高于进口的产品价值,表现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事实上,从2000年到2009年,外资企业顺差占我国外贸顺差总额的比重已由9%上升到65%。其中,包括大量的日本、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于是本来应当是日韩对美贸易顺差,便转化为中国对美的顺差。还有许多美资企业,产品也是以返销本国市场为主,这些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中国的低廉生产成本来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替代本国市场上的外国进口产品,也就是说,美资公司的产品销往美国,也表现为中国对美的顺差。

  (2)部分外资企业的投资盈利最终需由中国企业的净出口收益来兑换,因而间接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对于目标市场主要在中国国内的外资企业来说,投资一定数量的美元货币G,获得的收入将是包括了盈利在内的以人民币表现的货币Gˊ,而源源不断产生的盈利在追加投资之前,需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作为投资利润汇回本国。但是,中国只持有外商投资那部分美元,并没有用于支付新增利润的美元;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盈利的累积终会超过预付资本的数额。中国不可能发行美元,要想获得美元来保证外资在中国所获盈利的顺利兑换,就必须保持本国企业净出口,以低廉的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为代价,通过贸易顺差的途径赚取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根源在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出的资本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的运动,外国资本在中国的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盈利对扩大顺差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霸权地位,所以美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采用本国货币进行支付,只有美国才可能长期保持进口远大于出口;而其他国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美元这种货币资本形态参与国际资本循环,获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收益,因此它们总是竭力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像当年重商主义追求金银那样追求美元。

  在中美贸易问题的交锋中,2010年2月奥巴马曾要求中国更大地开放市场从而扩大美国出口,并暗示将在汇率上对中国施压,以便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际上,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美国撤回部分在华企业,倒是有可能改善国际收支,并在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中国的启示则在于,为了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一是要超越单纯追求引资数量的阶段,更加重视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二是中国企业要加快“走出去”,增加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三是推进人民币迈出国门,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相关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角色定位
  “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
  王佳菲: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措施和应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