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顺差 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8:20
中国贸易顺差数字被严重夸大;中国贸易顺差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基本结果,受益者主要不是中国,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贸易顺差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国、欧洲、日本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绝对无法解决中国贸易顺差,更不是消除所谓“国内失衡”和“国际失衡”的灵丹妙药。
中国逐年剧增的贸易顺差,是美国指责中国制造“全球不平衡”的主要依据,是美国强力压迫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经济决策者目前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从各方讨论判断:其一,中国经济决策者已经相信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并且向美国承诺要尽力采取措施改善之;其二,中国国内有一种观点,似乎完全相信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是解决此一问题之基本乃至最重要手段,尽管他们也承认汇率升值有其他负面影响,其三,美国高官正是抓住了上述心理,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一浪高过一浪。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直言不讳:“中国汇率政策是中美经济关系之核心问题”。
是系统深入解读中国贸易顺差、并详尽向美国和全世界公布事实真相的时候了,是深刻理解中国贸易顺差的全球性经济根源、并据此制订妥善政策的时候了,是以严谨的理论逻辑、详尽驳斥围绕中国贸易顺差各种谬论的时候了。
本文抛砖引玉,着重阐释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中国贸易顺差数字被严重夸大;第二,中国贸易顺差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基本结果,受益者主要不是中国,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三,中国贸易顺差既不是什么严重的“国内经济失衡”,也不是什么严重的“全球失衡”。中国贸易顺差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国、欧洲、日本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中国。第四,人民币汇率升值绝对无法解决中国贸易顺差,更不是消除所谓“国内失衡”和“国际失衡”的灵丹妙药。“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征”已经非常明显,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贸易顺差被严重夸大
中国贸易顺差数字各方说法不一。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中国海关统计的贸易顺差分别是1050亿和1770亿美元(同期净增长74%!)。美国财政部报告说2005年中国经常帐户顺差为1610亿美元,依照他们的统计口径,贸易顺差大约是经常帐户顺差的60%(接近100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统计的2006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是800亿美元(约占中国GDP7%),全年数字还没公布。两国政府统计数字大体相当。
然而,其他机构和研究者的估计数据与两国政府统计数字出入很大。只举一例。斯坦福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最近撰文,认为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只有500亿美元。可惜没有看到他的数据来源和估算方法。
我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数字被夸大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商虚假出口、或虚假高报出口额,鼓励进口商虚假少报进口额(出口产品之进口原材料部分,计算免退税额时,先要扣除,出口商自然有虚假少报进口额的强烈动机)。国内伪造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屡见不鲜,经常数额巨大,显示虚假出口现象严重。到底虚假出口有多少?的确很难知道准确数字,只能推测。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字,“十五”期间,国家总的退税金额高达11944亿人民币,平均每年超过2200亿。再以深圳为例,2005年,深圳免退税额是190亿(其中退税85亿),2006年是302亿(其中退税140亿),深圳大约占全国5%,也就是说,2006年全国免退税额高达6000亿(退税高达2800亿)。若以平均10%的退税率计算,相应获得免退税的出口额就高达60000亿(相应获得退税的出口额高达28000亿),海关统计的2006年出口总额为9690亿美元(合77440亿人民币)。那就是说,粗略估计,约有近90%的出口享受了免退税待遇。假若其中有10%是虚假出口(单独计算,它就是顺差!因为完全没有相应的进口),那么,仅此一项,虚假出口或虚假的贸易顺差就高达900亿美元!当然,总出口额里面,究竟有多少是为了骗取免退税的虚假出口,没有人说得清楚,但谁都无法否认它确实存在。
第二,即使不考虑骗取出口免退税的虚假出口,一般而言,进口商也会虚假低报进口额,因为关税主要都是依价按比例征收,进口商虚假低报的动机强烈。这是世界各国都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商务部早在1960年代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那时美国商务部的国际收支专家就认为:贸易顺差国家的贸易顺差被夸大了(当时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对美国出现贸易顺差)。此外,由于贸易双方对进出口货物的计价方式有别(出口国计算出口以离岸价计算,对方国的进口额则按到岸价计算进口额),所以,中国计算的贸易顺差往往会小于美国计算的相应的贸易逆差。
第三,2002年之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劲,许多投机者为了规避资本帐户管制,采取贸易帐户(即通过虚报出口货物价值和转移定价)将资金转入国内,是中国贸易顺差虚增的重要原因。许多国际大银行的资深业务人士和观察家早就指出这一点(比如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
三个原因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三个原因。仅从这两个原因分析,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完全无助于降低中国贸易顺差。相反,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却能够减少假借贸易帐户、实质是热钱的资本流入。
中国会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而迅速转向产业链的高端吗?当然不会。相反,如果出现大量设备闲置、大量失业、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会进一步放慢。美国的贸易赤字会消除吗?当然不会。这正是斯宾塞所说的:如果美国储蓄率始终低于投资率,即使中国永远持续让人民币升值,美国将依然是贸易赤字,只不过对方国家可能不是中国,而是其他一些国家
中国贸易顺差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并逐年扩大,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与人民币汇率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政府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是重要原因(比如出口免退税),但不是关键力量。关键力量是推动全球产业分工的动态比较优势。想不到,有人竟然将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和中国贸易顺差完全归咎于人民币汇率政策,他们忘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常识和人类经济史的基本事实。
汇率变动能否改变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或贸易收支?经济学数百年的研究,有肯定的结论:汇率变动短期或暂时的确可以稍微改变贸易收支,却不会对贸易收支产生重大乃至根本性影响。理由很简单:其一,汇率若贬值或升值,其他价格会相应改变(如工资、原材料价格、土地、厂房、设备价格,等等)———贬值会导致本国通涨,升值会造成本国通缩。所谓暂时或短期有影响,是因为这些价格之变动有滞后(所谓价格刚性也)。其二,汇率之升值或贬值,会改变财富分配———升值让持有外币计价资产的人(比如今天持有美元资产的中国公民和企业)受损,贬值则相反。财富效应自然影响进出口需求。上述两个因素加起来,汇率升值是否减少贸易顺差,汇率贬值是否增加贸易顺差,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经济学分析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关系的马歇尔—勒纳公式,赫赫有名,却派不上用场,因为实证结果不支持这个徒有虚名的理论———所谓贸易收支的弹性方法是也。
有关的例证数之不尽。只说最醒目的算了。从1970年代开始,德国马克(后来是欧元)和日元均相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但两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或经常帐户顺差有增无减(尽管近几年增速放缓,数量依然巨大)。2006年,日本和德国经常帐户顺差分别是1670亿美元和1130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是国际产业分工之结果,证据数之不尽,择其要者如下:
第一,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就迅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时有所谓“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之说,一些不明事理的学者隆重其事,大做文章,认为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衰弱之症候,颇为热闹地争论了一阵,事后证明他们杞人忧天,诸般理论纯系空中楼阁。资本或产业寻求劳力、土地、原材料便宜之地点进行生产,平常事也,再加上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浪潮汹涌,产业转移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得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以信息科技革命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遂有后来的IT革命、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等的长足发展。低端产品交给发展中国家生产,势所必然。中国适逢其会,劳力、土地便宜之极,自然成为产业转移之重要基地。发达国家将低端产业转移到中国,绝非恩赐。中国大力引进加工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实在是别无选择,更是我们培养人才、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转移农村劳力的基本战略。鼓励出口的多项措施,无可厚非,因为中国的竞争对手遍地都是。
第二,中国贸易总额里,加工贸易之比例超过一般贸易,2005年分别是6905亿美元和5948亿美元,2006年分别是8318亿美元和7495亿美元,最近数年比例大体一样。
第三,中国贸易总额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50%。2005年中国出口额的58%是外资企业完成,51%的贸易顺差是外资企业创造。所谓“欧美消费、中国加工”,正是国际产业分工的简洁概括。扣除外资企业,2005年中国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就只有500亿美元左右,与斯宾塞的估计恰好符合。
加工贸易占总贸易超过50%,外资企业占贸易总额比例超过50%,最清楚地揭示了两个重要事实。
其一,中国贸易大幅度增长和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是国际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加工贸易是所谓“两头在外”,利用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牺牲的是中国的环境,赚钱的是外资企业,享受是的外国消费者,受指责或制裁的是中国企业。中国目前有172种产品之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是喜是忧?答案是:短期喜忧参半,长期忧多于喜。喜的是:中国充分利用外资,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锻炼了劳动力队伍、积累了人力资本、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忧的是:中国环境牺牲或代价太大、中国企业饱受外国贸易纠纷或制裁、中国饱受外国指责、说我们破坏全球环境、中国自己的产品品牌长期无法自立于世界、中国企业容易不思进取、沉迷或甘心“为她人做嫁衣裳”。根据大量统计分析结果,目前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劳动力、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等成本所占比例不超过20%,许多甚至低于5%,其余皆是品牌价值。显然,加工贸易最大的受益者是拥有品牌、专利或市场控制权的外资企业,中国只回收可怜的加工费。难道中国不想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要最终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中国必须经历为全球加工制造的“痛苦过程”,能否从这个痛苦过程里“脱胎换骨”,是未来中国经济要应对的最严峻挑战。
其二,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国家不止中国,还有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等等许多国家。假若中国停止向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或者假若中国大幅度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自己重新开始生产那些他们原来依靠进口的产品吗?当然不会,他们只不过将进口地点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会怎样?除非中国能迅速跃居产业链高端或找到企业增长途径,否则就只能面临大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劳力失业、经济增速急剧放缓等严重后果。中国会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而迅速转向产业链的高端吗?当然不会。相反,如果出现大量设备闲置、大量失业、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会进一步放慢。美国的贸易赤字会消除吗?当然不会。
正如斯宾塞所言:“如果美国储蓄率始终低于投资率,即使中国永远持续让人民币升值,美国将依然是贸易赤字,只不过对方国家可能不是中国,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从美国经济自身看,什么也没有改变。”
中国鼓励加工贸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些“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中国产业迅速升级”的言论,是揠苗助长之哲学,用意虽善,却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