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per项目的分析与合作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0:01

Jasper项目的分析与合作研究
旅游情境中的数学
走进计算机世界
思想源头的旅行——基于社会情境的真实学习
陶艺中美的发现与创造
创建科学课堂中的学习者共同体
基于网络的大豆种植
学做天气预报
Jasper项目的分析与合作研究
贾斯珀系列项目是由约翰.D.布兰思福特教授领导的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开展的突显学习的建构性和情境性的“抛锚式教学”案例研究,是专门为小学5年级以上的学生学习数学而设计的。1998年9月该项目与中国的合作研究在华东师大高文教授的主持下,在中国上海正式启动,上海的8所不同层次的中小学跟美国的4所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贾斯珀系列共包括12个以发现和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的一些历险故事影片,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推理、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化与历史等的互动提供了多种机会。每一张光盘都包括一小段约17分钟的历险录像,录像总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性问题而结束。每一个历险故事的设计都像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用以解决历险中问题的所有必需的数据以及一些原始的数据都镶嵌在故事中,其中同样也镶嵌了一些教学情境,以便为一些典型的问题解决方法提供示范。这些片段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及时重放录像的机会,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解决贾斯珀历险故事中的挑战性问题。该项目在不同国家课堂中进行的大量实验和跨文化研究以及根据反馈所做的重新设计与修改。贾斯珀系列项目是一个在技术支撑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堂、超越课堂,最终使学生能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解决的案例研究,它的设计融合了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它成为展现未来学生在“宏情境”创设的“锚”的支撑下,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中从事学习的窗口。
相关链接:
旅游情境中的数学
“旅游情境中的数学”是抛锚式教学在中国的移植,与“贾斯珀系列”案例形成配对研究。为了体现数学学习的情境性和活动性,我们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帮助前来华东师大开会的外国专家策划3小时的城隍庙观光、购物方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的提出问题、提供“脚手架”,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拓展性学习创设可行的机会和条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大组,分头行动,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记录,通过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资料,形成小组设计方案,最后全班汇总,形成决策,并在客人到来之后,从容地充当“导游”。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策划任务,如,家庭旅游策划等等。通过这样的真实性学习活动,学生们不仅自学并应用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表征设计方案的能力,也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策划能力的提高。
相关链接:
走进计算机世界
“走进计算机世界”课程的开发依据的是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施万克教授提出的认知结构差异理论(即将认知结构区分为:特征性思维与功能性思维)以及布鲁纳有关知识的多元表征学说。该课程设计了“寄存箱”、“动态迷宫” 与“程序语言”三种形式的学具,表征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进位”、“退位”、“重复”或“零检验”, 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运行的基本思想,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意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尊重他人思维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动态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其图象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链接
“走进计算机世界”案例设计与研究实录
“思想源头的旅行——基于社会情境的真实学习”
“思想源头的旅行”是基于社会情境的共创性暑期课程。该课程强调以丰富、真实的社会性情境为支撑,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域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基本任务,从而突现出课程的跨学科性(历史、地理、英语、语文)、跨年级性、内容的统整性、开放性与共创性。
该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平行的活动主线:“赴英夏令营”和 “沂蒙文化之旅”,提供活动大舞台,帮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民族乡土文化;走向世界,放眼西方历史与文明,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既热爱家乡故土,又能坦诚接受世界多元文化丰富内涵的开放的民族心态,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文明的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相关链接:
案例设计与研究实录
陶艺中美的发现与创造
“陶艺学习中美的发现与创造”是在融合小学三年级《自然常识》、《语文》、《美术》三门学科的基础上开发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试图将“陶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主线与学习活动的背景,通过设计若干教学活动单元,如初涉陶艺(共6课时)、欣赏陶艺名品(共4课时)、设计与创作(共3课时)、定制礼品(2课时)、与专家合作(共4课时),使教学与学习能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任务,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专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审美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知识表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与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等
相关链接:
案例设计与研究实录
创建科学课堂中的学习者共同体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基于高中生物主题的跨学科研究型课程,该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一个基于合作探究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该案例突出了六个要素的设计:教学是基于真实性任务;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互赖的基础上;学生-学生,教师-学生争论与协商各自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公开地与班级所有共同体分享见解;学生与课外专家合作;共同承担教与学的责任。该案例还设计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活动。(负责、设计与制作:裴新宁;案例来源:华师大一附中)
相关链接:
案例设计与研究实录
基于网络的大豆种植
本案例是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的研究者设计与开发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人员在互联网上开设虚拟空间,提供参加各方e-mail信箱进行交流,并负责指导互联网上的交流工作,各地学校组成大豆种植小组,包括1-2名指导教师,6-10名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组中要有懂得互联网操作和大豆种植的成员,各地学校提供上网的基本条件、(数码)照相机、浇灌器具等必要设施。本课程中,连接着因特网的计算机是交流思想、行动、信息的工具,信息技术被整合于学科教学;本课程以对话作为基础的,和自己对话,和大豆进行对话,和教室里的朋友、因特网上的朋友进行对话;本课程集合作精神(本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交流、商议等)、观察能力(测量、记录植物的高度、叶子的形状等)、种植动手能力(播种、翻土、浇水等)、问题解决能力(解决自己和他人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资料查询能力(针对问题和兴趣查阅图书、搜索网络等)、语言文字能力(记录长势、写作小论文等)、发散联想能力(激发了解豆制品或其他植物的兴趣)等为一体的尝试,包括了思想道德(合作、环保)、语文、数学、计算机、生物(植物的生长原理、根、茎、叶等的构造)、地理(气候、土壤、经纬度等)、历史(豆制品的产生和发展等)各个课程的部分内容。
相关链接:
文章
日本网上蓖麻课程
学做天气预报
相关链接
网页(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