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诗的语言(二)形象化之景物描写(转)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3:42
要看诗歌所写的景物是不是自然逼真,富有美感。自然逼真是从客观景物本身的特征这方面考虑的,而富有美感则是从读者主观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这个方面考虑的。具体一点说,对一些绘景写物的诗句,我们又可以从以下的一些角度加以审视:

1、可以从景物描写的真切程度上考察,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后一句写春天草刚发芽,田地里近看似无远看却有的依稀绿意,就十分符合春天田野里草芽初露时节的状貌。

2、可以从景物描写时用字的准确性上考察,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朓《游东田》)一个“戏”字就呈现出游鱼相互嬉戏、彼此追逐的情景,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游鱼才有可能慌不择路而误触了荷梗;一个“散”字就写出了鸟儿受惊,群起哄飞的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鸟儿腾飞对树枝反弹的力度才足以振落将凋而未凋的花瓣。再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分别以一个“出”字和一个“斜”字,写出了在春天微风细雨里水里游鱼、天上燕子的特有状态,观察细致,描写精工。

3、可以从景物描写时构图远近大小的搭配上考察,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处两岸青山对峙、拔地而起,往远处看水天相接、红日升起处,一只挂着白帆的小船翩然而来,远近层次分明,红日与广阔的天空、白帆与浩淼的水面构成了一副景物大小对比参差、极富立体感的画图。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4、可以从描写景物的光线明暗、色彩搭配上考察,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雨夜天地远近上下一片漆黑,只有远处江面船上的灯火还亮着,光线明暗对比极其鲜明,在昏黑迷茫的静谧之夜那船上的灯光显得特别明亮,它似乎不是亮在江面上,而是亮在人的心里。再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之一》)蓝、白、黄、绿,上下远近,相互搭配,给人以明丽清新的形象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黄鹂它未必“黄”,但用在诗歌里这个“黄”字却又是一个具有色彩暗示功能的字面,这种情况在古诗中是经常可以遇到的。

5、可以从景物描写的动静虚实上考察,如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西塞山”是青的,同时又是静态的,而“白鹭”在飞却是动态的;“桃花”是红的,是静态的,但流淌的绿水是动态的,这样动景与静景交错而又协调的组合在一起,画面就显得分外的生动有意趣。在动静的处理上,还有化静为动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化静为动,不仅写出了春天花繁的景象,而且更给人一种群芳竟放喧嚣热烈的感觉。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化静为动,给人以两岸青山从地面拔地而起的动感。再有一种就是所谓的以声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等都是,造成了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使诗歌形象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更还有一种动静相映的情形,就是以外在的动衬托诗中主人公内心的闲适宁静,或以外在景物的静衬托诗中主人公内心的波动难平的。

6、可以从景物描写时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上考察,诗歌形象的创造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比喻(包括“通感”)、拟人、夸张、象征、对比、陪衬、渲染等。这些都是让诗歌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有效手段,用得好都会使描写的景或物产生出独有的艺术效果。这里我只且以“落日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行人。”(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为例,说说陪衬与渲染在诗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这两句诗的关键词是“远行人”,也是诗句的主体形象,而其他苍茫的“落日”“秋草”“鹧鸪啼”都只是陪衬或渲染,但少了这些陪衬或渲染主体形象就会十分单薄苍白,那种观上不想远行而又不得不远行的无奈痛苦伤心主就表现不出来。秋天是一个冷落萧索的季节,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日落之时正是宿鸟归飞、牛羊回圈的时候,而“行人”这个时候却还在朝着背离故土的前行;“苍茫”一方面是形容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勾画了一个日暮途遥的意象,同时也很好的形容了“远行人”的悲怆心理。这一切就已经让远行人不堪了,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耳边又传来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鸣,经过这样的反复的渲染“远行人”的心情便不言自明了。识别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手段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能够看到这种手段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另外,还可以从所描写的景物对读者的感官所形成的刺激上考察,如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去进行诗歌形象效果的解读分析。不过不管我们从哪个方面,站在哪个角度进行分析,有一点必须记住:诗歌的语言形象不管是如何的生动逼真美丽有趣,都必须把对它的品读赏析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分析,诗中的所有景物不管它有多形象有多生动,一旦离开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便不再有意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以为古人的这八个字,几乎道尽了所有优秀诗歌创作的秘密。所谓“外师造化”,是指对外在景物的形象逼真生动的描写;而“中得心源”说的是渗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那种来自心灵深处至真至诚的情或意。任何一首好的诗歌,它都必定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完美结合,因此,这八个字也应该成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一切优秀诗歌的指针。以上很多例子为节省篇幅,我们只是从其外在的形象上做了一些分析,并没有把它们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品读。

再次,看它呈现出来的语言信息是不是能够很有效的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够有效的起到激发作用的,就是形象的,当然也是生动的。如杜牧的《江南春》的头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美景的诗歌。“绿映红”凝练且形象的写出了春天的江南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在红花与绿树之中再加上黄莺的婉转啼叫,更加突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气与活力。尤其是第二句在“江南春”这个特定的语境下,几个叠加在一起的普通名词却可以激发读者做这样的想象与联想:春天里的水涨起来了,春天里的山绿起来了,水是流动的,山是静立着的,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彼此映衬。一个“村”字告诉我们水边有村庄,一个“郭”字告诉我们山里有城墙,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水边还是山里,都有人的活动在,可能地处偏远,但并不寂寞。再看那面旗帜,由一“风”字,我们就似乎看到了那面旗子在风中飘摆的样子。那旗面上大书的“酒”字随着旗帜的舒卷开阖也在不断的显隐变化着,酒旗下当然是酒店,酒店内自然有热潮的酒客,酒店外当然洋溢着酒的芳香……这当中许多的情景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来,但在它字面的刺激下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诗歌语言当然是形象而生动的。

又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这是一首怀旧伤时,慨叹人事代谢,社会兴替的诗作。这种感情是深沉的、但又是抽象的诗人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象,作者锁定了一个目标——南京这六朝古都,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然后把自己的感情赋着这个特定环境之下的一些特定的景物之上,山围故国,定下了国破山在、物是人非的伤感基调;潮水拍打旧城的声响,给沉寂的深夜带来一分动感,“空”和“寂寞”不仅写出了而今石头城的萧条冷落、与昔日的石头城构成了一组潜在的对比,同时赋予了本没有意识的潮水以浓厚的人情意味,让人感到潮水拍打城墙退回的声音是一种带着无奈的叹息。再看那月亮,诗人特意给她做了“淮水东边”的空间定位和“旧时”的时间定位,如今那月亮“夜深还过女墙来”,在月亮这个意象之中又涵盖了一组古今兴衰的对比,如果月亮有情该会有什么样的慨叹呢?这里没有变的是山、是江水、是那月亮,变化了的只是人事,这些山、水、月分明是人事代谢的见证,于是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这种深沉的感慨便在这短短的小诗中充分的得到了表达。同时我们还应该感受到旧城、青山、江水与月亮共同构成的诗歌意象当中,还晃动着一个人的身影——这就是心怀寂寞难平、夜深无寐、独自久久徘徊在冷月之中的诗人形象,周遭的山是诗人眼里的,排击空城的潮声是诗人耳里的,从东边初升到夜深过来的时间是诗人与月亮共同度过的。

不过要能够很好的理解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除了懂得运用一些解读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补充与积累,比如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诗歌意象,一些历史掌故以及其他的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古代人民的一些风俗习惯等。我国古代有好些诗歌意象如鹧鸪鸣、杜鹃啼、月亮、柳条等等,在汉民族文化心理中是定了格的。象“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催涂《春夕旅怀》)里的“蝴蝶梦”;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里的“玉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遍插茱萸”等等,对一些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不了解的话,是很难把握它们的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