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之家的炙手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3:52
在反映西方黑社会的经典著作《教父》中,黑手党老大麦克·科立昂曾说过:“比起全世界所有的金钱和权势,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财富”。那么,关于财富和孩子的问题,那些有万贯家资传给子嗣的澳大利亚富人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忽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不知如何馈赠或接受大笔财富的窘境。正如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澳大利亚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的跨代财产转移。在美国,据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家约翰·哈文斯和社会学家保罗·舍维士估计,到2052年止,将有41万亿至136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移到下一代。虽然澳大利亚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但近来,房地产与股票市场上涨,以及私募股分繁荣,从家族产业获取巨额收益,都表明数万亿计的钞票正开始洪流般转移。
一家慈善机构的主管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愿意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财产传给子孙。他的很多客户都认为将过多的资产留给后代而成为他们的羁绊不是明智之举。父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学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父母想要控制自己苦心赚来的财富的因素,所以他们通过信托基金和其他方式来影响资金的流向。
然而,想在过世后仍然控制着钱财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亿万富翁托尼所言:“因为存在着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所以想安排好自己死后孩子们的一切并不是件易事。虽然希望孩子们能衣食无忧,但我不可能知道我的曾孙子或曾曾孙子会怎么样。他们有可能一无是处,也有可能出类拔萃,这些我都无从知道。”他所做的是,和妻子一起给孩子们灌输“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观念,使他们从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昆士兰亿万富翁约翰·范·李斯奥特坦言,自己系荷兰裔澳大利亚人,比起欧洲,澳洲传统更倾向于对财富保持低调。他的孩子从不能自如地谈论金钱,并且似乎对这一话题颇为尴尬。这一情况倒是和英裔富家千金萨拉有些相似。她表示自己曾对家里的财富深恶痛绝,她说:“人们并不欣赏腰缠万贯的人,在这个国家更是如此,我本人也是这样。我一向觉得,富人一定是通过巧取豪夺才变得富有的。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食不果腹,而另一些人却应有尽有,这合理吗?正因如此,我把自己继承的遗产抛之脑后,尽量不去想它。”她的先辈在工业革命中聚敛了大笔财富,这笔资金又通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积攒起来。萨拉说,自己早些年根本不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家底。他们并不住在豪宅大院里,甚至还用二手的东西。那时她开着一辆已经有12个年头的日产Subaru汽车,穿着借来的防风外套。忽然有一天父亲把全家召集在一起,宣布要把数百万家产分给孩子们。萨拉当时一下子懵了,她对父亲大吵大闹,意识到自己将不得不接受一个继承财产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萨拉加入了一个援助女性的机构。这使她受益匪浅,让她觉得至少不必独享这笔钱。除了大宗投资公益事业, 萨拉还创办了一项慈善基金。她说:“像很多家庭一样,我们考虑将三分之一的钱用于自己的事业,但爸爸对慈善基金很热心,他想以此将我们家庭凝聚在一起。”
上文提到的约翰·范·李斯奥特有两女一子。女儿都已出嫁,不再工作了,儿子则在父亲的超市打工。他说:“我会帮助孩子们,但他们绝不可不劳而获。他们都很节俭,我也时常教育他们要小心花钱。如果他们有好的创业计划,我会助一臂之力,但必须是以借款的方式,因为我不想白白地把钱就给了他们。当然我会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所有的父母都会这么做。”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像他那样花300万给女儿买一套建于1893年的名宅。
李斯奥特对自己的财产很谨慎,虽身价亿万,却一直保持着低姿态。他说:“澳大利亚人从不把财富当回事。尤其是那些家里富有的孩子,更是保持低调。他们不想因父母的财产而受到尊重,想的是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金钱是财富,孩子更是财富。家里不宽裕的父母只一心一意关心孩子这笔财富就行了,而澳洲富贾们却还要为金钱这笔财富忧心忡忡。如何比较和谐地理顺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恐怕是他们最伤脑筋的问题了。
[编译自《澳大利亚财经回顾》]
(作者:卡崔娜·尼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