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是怎样炼成的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0:06
一、理清“导学案”的结构及内部逻辑关系

  (1)“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及其关系

  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灵魂,统领全篇,其他板块均为其服务,作为它的子系统,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编辑上应用不同字体和横线隔开的方式予以区别对待。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栏目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编辑上这几个栏目既体现整体,又相对独立。

  (2)“导学过程”的结构及其关系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中,“导学过程”栏目是实现导学功能最核心的内容,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导学过程一般是由众多具有递近关系的学习活动构成。对于每个学习活动,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即学习程序和学习任务。学习程序是由学习指令按序排列而成的学习步骤,学习任务是由一些学习材料和学科问题组成。

  横向上,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组成每个“学习活动”,一个或几个相关性强的学习活动构成导学环节。纵向上,把学习方式及学习程序概括为“学线”,学习任务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索,那么,导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线”和“问题线”实现的自主学习,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须从纵向上清晰地展示出这两条线索,逐步实现递近。

  二、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

  1、学习目标中的信息应全面

  学习目标叙述应包含三方面的信息,即:学的具体方式、学的内容、达到的程度。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列举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度。

  2、学习目标描述应简洁易懂,不宜对三维目标进行分类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教案设计注重了三维目标,并对此进行了严格分类,但由于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这往往造成了教学目标的重复叙述。对于学案设计,这种做法显得冗长不简洁,也没有必有。因此,我们在学案设计中,不进行严格分类,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用可操作性的动词代替,溶入目标叙述之中。

  3、学习目标中的动词具有可测性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等动词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这些词语在导学案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容易理解其内涵,学生不明白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用词应简洁易懂,具备可测性。目标用词如下: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体验(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4、学习目标与学案内容具有一致性

  教案设计中,教师占据引导地位,是为教师的个人的教而设计,在处理目标和内容之间关系往往比较随意,经常出现目标和内容不一致,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修正这些不一致。而学案是要指导每个学生学习,目标与内容的不一致,将会给学生自主、交流学习造成困难。因此,导学案设计时应注重以下问题思考。

  (1)选取问题及材料体现目标描述中的学习内容。

  (2)导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与目标动词描述相稳合。

  (3)做到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

  (4)学习目标和导学过程中“导学环节”大致对应。

  (5)学习重点概括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取消学习难点的设计。

  三、重点设计导学过程

  1、学习环节的设计

  (1)“双命名”学习环节

  我们把每课学案划分为3-5个大的环节,采用双命名方式,前面是学习方式,后面紧跟学习内容。如:在学习《不等式关系》课的命名如下: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认识不等号”,第二环节“指导学习——不等关系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列不等式”,第四环节“引导探究——在应用背景中列不等关系”,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不等关系回顾”;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一些采取三命名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中的第一环节:“自主阅读——类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条件,思考相似条件”,其中“类比”一词指明了学科思维方法。

  (2)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依据下面几种情况,比较选择学习方式。

  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

  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2、学习活动的设计

  (1)清晰展现每个学习活动的过程

  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并加大字号加以区别和重点显示;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实验等。

下面方框是“单项式概念”的一个学习活动。通过上面两种方式既清楚地展现了学习的程序,又较好地表达要研究的问题。

  (2)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更不是为了展现各种不同的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 考查目标集中 答案简短、明确、具体 不必填写解答过程 测量的是学生概念关键词的记忆和结论的准确。

  正是这些特点,它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细化分解,问题变得零碎,减少了语言表达、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及整体把握的过程,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特别注意方法、技能或经验总结的问题不宜使用这类题型。客观上,也增大了阅读量,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学生人为地造成了阅读困难。

  (3)应为每个学习活动留有空间

  适度的物理空间。通过问题留白,增加物理间隔,可以减少视觉干扰,明确问题本身,并暗示学生应给予足够重视。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笔答,学习者思维也会作自然的停留。就象作画一样,留有“飞白”,才能引起观赏者想象的空间。

  适度的思维空间。意思是问题思考范围要适度,既避免思考范大而空,又避免为追求问题答案的准确性让其指向性太过于明确。例如:给出了几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探究一次函数的部分特点。如果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该问题显然无从回答;如这样提问:图象是直线吗?哪个函数图象是左高右低的?哪些图象的k值大于0、小于0?显然,这样的问题无须回答;较好的问法是:观察图象的形状、倾斜方向,并比较指出倾斜方向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提问既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又切中了问题的实质。

  (4)根据学习活动的特点展现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

  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

  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活动,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