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与评剧名旦筱桂花的不了情-辽宁新闻-辽沈北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8:02

萧军与评剧名旦筱桂花的不了情

2010-03-24 10:34:11    来源: 辽沈晚报             手机看新闻,轻松掌握天下!中国移动用户发送LND到10658000;中国联通用户发送DSB到10655800;中国电信用户发送20到1065928036。网上订阅 点击进入   青年时代的萧军。

  1928年的筱桂花。


萧军在舞剑。      
  筱荷花男装照。

  第032期统筹 黄世明

  每周二、三出版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出生于辽宁省义县,现代著名作家。 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成为“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他一生留下了近千万字的著作,成名作《八月的乡村》由鲁迅作序,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人们对他的文学活动比较熟悉,却很少知道他曾与评剧有过密切的关系。上世纪30年代初,他曾为评剧名旦“韵艳亲王”筱桂花(1908-1988)写过剧本《马振华哀史》,由此与筱桂花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友情。

  萧军打擂,结识东北拳王辛建侯

  萧军出生于辽西,从小喜好习武练功,并养成行侠仗义的性格。读小学期间,因为顶撞蛮横的体育教员,被学校开除。 18岁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炮兵科学习。 1931年春,24岁的萧军为同学打抱不平,抡起了挖掩体的铁锨,差点把一个向学员大施淫威的教官劈死,以对长官“暴行胁迫罪”的罪名被开除军籍。

  萧军离开讲武堂后,住在沈阳故宫旁边一家小旅馆里,不久在宪兵教练处谋了一名武术教官的职位。

  一天出操训练时,萧军见一名学兵走起步来一瘸一拐,脚上缠着绷带。经询问得知,学兵去北市场辛家武术馆打擂,被馆主的徒弟在擂台上打的。萧军有些好奇:“北市场还有这等山猫野兽,好,我去会会他们! ”

  辛家武术馆设在北市场的西北市场内,擂台就摆在武术馆门前。台口拉着横额,写着“东北拳王辛建侯拳交天下英雄”。萧军带着一名拳脚不错的学兵来到这里,见此情景,刚要上前,学兵说:“师傅,且慢,我来试试! ”话音未落,学兵已跃上擂台,与辛家徒弟交手。学兵施展出萧军所教授的武艺,接连打倒几个人,台下观众连声叫好。这时,武术馆门里威风凛凛地走出一个黑大个儿,只见他一抖肩膀,甩掉披在身上的黑绒斗篷,一个箭步跳上台去。萧军在台下看得清楚,这家伙足有一米八的个头,体重也在一百公斤以上,腿脚却很灵活,看样子不是个善茬。萧军立即跳上台去,喝退他的学兵,两人在台上开始了一场大战。

  萧军体轻如燕,手疾眼快,一招一式都很实用。那黑大个儿卖弄的不过是些花拳绣腿,他与萧军交手十几个回合,一点便宜也没占着。不觉急得满头大汗,竟使出凶狠的招数,招招都朝着萧军的要害。萧军见状,故意卖了个破绽。那黑大个不知是计,向萧军恶扑过来。萧军一闪身,转身一脚,黑大个顿时失去重心,倒在台上。

  喝彩声中,萧军上前将黑大个扶起,说道:“不打不相识,承让,承让。 ”于是双方争斗平息,各自报了家门。黑大个儿即是有“东北拳王”之称的辛建侯,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评剧辛家班班主辛国彬的儿子。此人从小被父母娇惯,长大后又自恃身板硬朗,所以为人很霸道。

  辛建侯与萧军结识后,对一身好武艺的萧军十分敬重,二人遂成为好友。

  因筱桂花而喜欢上落子戏

  辛建侯所住的辛家大院坐落在北市场文慎里,为青砖灰瓦的传统四合院。院内有四座房舍。辛家全家和辛家班的艺人老老少少十多口人都住在这个大院里。

  由辛建侯引见,萧军结识了当时已经很红的落子明星——20岁刚出头的筱桂花,还有傍着筱桂花唱戏的筱荷花、筱菊花、筱菱花等一帮小姐妹。这些女落子演员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萧军一有空闲就来这里看她们练功、排戏。这帮小姐妹经常请他讲解剧本、分析人物。萧军很喜欢她们,还教她们舞剑、耍枪和练身段。

  那时,筱桂花在与辛家大院相距不到半里地的北市场共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市人民剧场)演出。自1928年夏共益舞台开业以来,筱桂花一直在这里演出,而且越唱越红,剧场始终座无虚席,门票一再涨价。当时的许多京戏演员都仰慕筱桂花的艺术才能,托门子进共益舞台,甘愿傍筱桂花演戏。筱桂花成为奉天落子耀眼的明星,当时商界争订包桌、包厢。还为筱桂花送来贺幛,赞誉她是“韵艳亲王”。从此,筱桂花有了“韵艳亲王”的美誉。在沈阳的外地生意人中竟流传着“看了筱桂花,出门在外不想家”的说法。萧军以前并不喜欢看落子,他认为落子很低俗。但看了筱桂花的戏后,竟喜欢上落子,成为戏班的“编外”人员和筱桂花的忠实观众。

  萧军为筱桂花创作《马振华哀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沈阳,剧场大都关闭。辛家班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哈尔滨,落脚平安电影院。因时局动乱,剧目又陈旧,剧场上座率不高,筱桂花便想排演一出反映社会现实的时装戏,以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一天,她偶然听人讲述小说《玲珠恨》的情节,觉得很有戏剧性,便准备将其改编成剧本。

  就在筱桂花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写剧本时,萧军来到了哈尔滨。原来,沈阳沦陷后,萧军独自来到吉林省舒兰县东北陆军第六十六团第二营,准备与营长马玉刚着手组建抗日义勇军,但由于叛徒告密而失败。走投无路时,萧军来到哈尔滨。

  萧军来到辛家班后,筱桂花把小说《玲珠恨》交给他,请他改写剧本。萧军仅用5天的时间便把剧本完成,并易名为《马振华哀史》。剧情大意是某纱厂女工马振华,被一个大资本家的公子哥汪世昌玩弄后抛弃,在羞辱绝望中投黄浦江而死。剧情悲切,反映了世道的黑暗,并表现了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的同情。

  萧军对于筱桂花善演悲剧的特点十分熟悉。所以唱词写得慷慨激昂、悲壮奔放。排练时,萧军在现场参加导演,为筱桂花讲解剧情、分析人物。在萧军的帮助下,筱桂花较准确把握了人物性格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在念白的前半部分侧重表现愤怨情绪的发泄,后半部侧重表现痛恨情绪的哭诉。她念得情真、意切、节奏感强。在大段念白后,又设计了一个大段唱腔,层次多变,起伏跌宕,十分完整。这场戏的大段白与大段唱在文字上前呼后应,一脉贯通,给筱桂花舞台的二度创作留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为了“火爆”,萧军还让筱桂花自己添了一些适合发挥她表演特点的唱词,然后他再为这些唱词润色。

  萧军与筱桂花在合作中感到十分愉快。萧军很欣赏筱桂花,公演时他总是坐在观众席位的最前排。每当演唱到动情处,他总是第一个热烈鼓掌。《马振华哀史》在哈尔滨平安电影院首演后,引起社会轰动,剧场上座率骤增。连续演了半年时间,座无虚席。一些戏班和演员也都争相学习和排演此戏。后来曾与筱桂花合演过此戏的钰灵芝把戏带到上海演出,引起很大轰动。因为剧本描写的故事取材上海,所以上海观众对此戏有着极大兴趣。观后议论纷纷,贬斥欺压纺纱女工马振华的资本家公子哥汪世昌。这出戏正在上海走红的时候,钰灵芝等接到一位不愿露姓名的阔商邀请。他们被接到一所豪华住宅的大客厅里后,才知道邀请他们的是华西商行的老板。这位老板先向演员们客套了一番,然后说:“你们的戏演得不错呀,不过,上海的汪世昌可不像戏里演得那样坏!”钰灵芝听出话里有音,便问究竟。这位老板说:“敝人就是戏中的汪世昌,马振华没有投江而死……你们还是别演了。如果要演下去,门票我全包了!”钰灵芝怕惹麻烦只好答应停演此戏。自此,这出轰动上海的《马振华哀史》再也没有出现在上海的舞台上。

  误传纸条,辛健侯要找萧军拼命

  《马振华哀史》的排演,不仅使戏班赢得了经济利益,也扩大了社会影响。辛家为答谢萧军,送给他一件十分漂亮的布夹袍。从此,萧军经常参与戏班的活动。筱桂花曾特邀萧军参加《六月雪》的演出,在戏中加进武打,请萧军出演“练武人”。萧军的表演很精彩,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这年年底封箱演出中,萧军还扮演一名练武的群众,他身着素装登台舞剑,在观众的掌声中竟几次返场。

  一天,萧军傍筱桂花演完戏后,卸妆时从镜子里发现筱桂花边疏理着头发边伤心地流着眼泪。萧军赶忙过去询问情由。原来筱桂花的一位老乡捎来口信,她父亲病危,想在临终前见她一面,要她速回。但辛国彬和他的夫人辛大奶奶不但不准假,还刁蛮地说:“你是辛家花钱租来的,让你活你就活,让你死你就死,你自个儿说的不算数!”筱桂花见辛家不答应,便想从辛家支出点钱,寄回家去。可辛家竟说:“你的租身钱还没还清呢,哪有支钱的份儿!”萧军听罢,非常气愤,去找辛家夫妇辩理。辛家夫妇拿出一张字据在萧军面前晃了晃说:“这闲事由不得你管,我们家不能白花钱把她租来,眼下正是赚钱的时候,她除了排戏、演戏,哪也不准去! ”辛家没有给萧军面子,让萧军心里好不痛快。为了安慰筱桂花,他把平时积攒下来的50块大洋赠送给筱桂花,并帮她寄回家乡。

  萧军在戏班中与筱桂花、筱荷花等女孩结下深厚的友情,对她们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女孩都是辛家花钱租来的,每个人都写给辛家若干年的租身契。租身契上签署着在租身期间可以由东家任意打罚,并且写有“打死、投河、溺井、走死逃亡勿论”的条款。因而辛家有恃无恐,对待她们如同牛马一般,非打即骂。这些被辛家租来的女孩,嗓音好的留下学唱落子,不适合唱落子的便被转手卖给妓院。筱桂花便是10岁时因家贫,被父母租给辛家,签订了15年的租身契约。辛家把她当成摇钱树,迫使她唱戏赚钱。虽然她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落子明星,但在辛家,仍然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萧军同情筱桂花和这帮小姐妹的遭遇,多次为她们鸣不平。

  那时,年轻的萧军与女孩们相处得很亲近,特别是与筱桂花感情日深。班主辛国斌怕萧军把他家的摇钱树筱桂花带走,便埋怨他的儿子辛建侯不该“引狼入室”,并中伤萧军图谋不轨,调唆他儿子与萧军反目。辛建侯认为他父亲多心,所以每天照常与萧军在一起练武。

  一次,一个女孩因为吃不饱发了些牢骚,不想正好被辛建侯听到。他不由分说,拎起女孩就往门外扔,竟把女孩的腰摔坏。萧军为这女孩打抱不平,与辛建侯发生口角。可辛健侯却根本不理睬萧军,越发逞起淫威,当着萧军的面让女孩脱掉外衣,穿着三角裤衩和背心“净身出户”。 辛健侯的恶劣表现让萧军十分生气,他决定离开辛家,另择生计。但他又不舍得与筱桂花、筱荷花分手,便与二人商量,准备带她们一起出走。

  萧军的举动被辛国斌觉察,辛国斌与老婆商量,准备去伪警署告密,说萧军是反日分子。两人的话被筱桂花听到,筱桂花赶紧告诉萧军,让萧军赶快逃走。

  萧军不想一个人走,便找到筱荷花,塞给她一张纸条,说:“我在江沿武馆等你和桂花”。说完,便匆匆离去。筱荷花拿着这张纸条,望着萧军去远的背影愣怔起来。她不识字,不知纸条上写着什么,于是找辛健侯念给她听。不想辛健侯看了后,勃然大怒,拿着刀要找萧军算账,幸亏被众人拦住。原来纸条上写的是;辛家是个火坑,咱们一同离开这里去投奔光明! ”当筱荷花弄清纸条内容后非常痛悔,她想找萧军谈谈,但萧军已不知去向。

  1984年,笔者采访已经68岁的筱荷花时,她还懊悔不已地说:“咳!人呐,命运往往与机遇有很大关系,假如那一次随他去了,也许我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旧戏新编两位老友再聚首

  岁月沧桑,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 1979年,筱桂花所在的四平评剧团准备排演《马振华哀史》。12月23日,筱桂花写信征求萧军的意见。三天后,萧军给筱桂花复信,对重排《马振华哀史》表示赞同。但建议重新改编一下,并说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参与改编,同意由剧团编剧编写,算作“集体创作”。

  1981年,筱桂花从艺六十周年。这年夏天,萧军从北京来信,要专程来拜访她。这一意外的消息,使筱桂花激动得好几天彻夜难眠。

  6月21日下午,筱桂花早早就等在市宾馆门前,静候故友的到来。从上世纪30年代初与萧军在哈尔滨分别,直到1979年他们才得以互通消息。当两位白发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眼里都涌出了热泪。

  在萧军的房间里,两位故友叙旧话今,感慨万千。筱桂花颇为感慨地说:“一晃几十年了,我们都变老了,你变得一点儿不像从前,若是在脸上仔细辨认还能看出一点点年轻时的影子。 ”萧军顿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探问起五十年前在哈尔滨与筱桂花共艺的故人们。他首先问起筱荷花,荷花在他心里的印象十分深刻,说她扮相好,唱的也好。筱桂花告诉萧军,筱荷花在吉林省戏校当教师,现退休在河北省武清县定居。他们还提起了当年在沈阳北市场戏班中的生活,还提起了虐待女艺人的辛建侯。辛建侯由于作恶多端,新中国成立后被处死刑。

  筱桂花邀请萧军到剧团看根据《马振华哀史》改编的《马振华新生》的排练。萧军慨然应允,到了排练场,一面看排戏,一面认真地翻看着导演递过来的排戏台本。排练结束时,萧军热情鼓励了全体演员,对《马振华新生》的排演表示满意,并同筱桂花一起与剧组人员合影留念。

  萧军与筱桂花的交往,缘自五十年前的评剧《马振华哀史》。五十年后,重聚于新编评剧《马振华新生》。回顾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萧军留下了一首诗:动乱身经几若同,风风雨雨落零中:庸知此日晴空丽,又见花开万里红。

  □崔春昌

  摆渡辽河

  敬请关注下周二 “摆渡辽河”,精彩继续。

  声明:“摆渡辽河”专版的稿件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一经发现,本报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