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义:郭沫若的两首《水调歌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38:15
时间:2010-06-01 15:38 作者:王俊义点击:898次
1976年,席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整整10年,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斗争状态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渴望文化大革命早一点结束,还给中国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中国的诗人、剧作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不知是出自内心的恐慌,还是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还是掩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跟风情结,和中国的民心相违,在1976年5月21日,写下了一首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水调歌头》,首先发表在《解放军报》上,后又在《人民日报》发表。现在看来,这首跟风之作,不仅水平低下,而且给中国的作家们丢掉了脸面。下面就是郭沫若的原版《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1976年5月12日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作家和艺术家假若也算知识分子的话,就要有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拥有自己的社会良知,敢于在第一时间说出真话。良知是什么?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在第一时间说出真理。郭沫若不敢在第一时间说出真话也就罢了,最低标准也要做一个敢于沉默的人,洁身自好的人。但是郭沫若是个风派人物,他永远跟着风走,永远跟着权力走,丢掉的恰恰是知识分子最为应该坚守的精神,丢掉的恰恰是中国文人的风骨。
时间过了仅仅五个月,四人帮粉碎了,假若郭沫若的思想真正是四人帮的体系,那么他依然会保持沉默,等待审查。但是郭沫若的跟风情结,让他不甘寂寞。他仍然要在中国人民面前用自己的《水调歌头》来表态,自己不是四人帮的人。197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郭沫若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应该说,这首词比起5月份的那首词,水平稍高一些,但是还是很差,与他年轻的诗歌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今天读他的诗歌,其实是在读一个中国作家的飘忽不定的灵魂。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领导人,是十分宽容的人,特别是邓小平和胡耀邦,是不计较的人。1976年五月的《水调歌头》,邓小平看到了,胡耀邦也看到了,但是他们没有去清查跟风文人郭沫若,还给他了相当高的地位和政治待遇。而这一些,就是郭沫若建国之后一直想拥有的东西,一直不想丢掉的东西。在地位面前,他的良心和良知,就躲到了灵魂的后面,就丢在生命之外。在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类似郭沫若的人物,他们为保住一个位置,一生都让灵魂飘荡在良知之外。
和中国境况相同的苏联,就产生了萨哈洛夫,就产生了索尔仁尼琴,他们在比郭沫若的生存更加艰难的境况下,敢于坚持自己的俄罗斯良心,敢于坚持自己的俄罗斯良知,他们在晚年和去世之后,得到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尊重和爱戴。除了萨哈洛夫、索尔仁尼琴,他们还有帕斯捷尔纳克,还有肖洛霍夫,坚持良知写作和良心写作。而中国整整10年,没有一个作家在坚持良知和良心写作,对于一个民族是不正常的,对于一个民族的作家队伍们也是不正常的。这可能与地域有关,苏联是传统的欧洲国家,欧洲产生了布鲁诺和加里略,俄罗斯产生了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知识分子们和作家诗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大于对于官位的追求。而中国的作家们却恰恰相反,对于官位的追求大于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才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郭沫若们这样的跟风作家和艺术家。
但愿从今往后,中国不再出现郭沫若这样的作家、这样的诗人,应该说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