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自然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6:44

解决别人的困难、分担别人的痛苦、关怀别人的福利等等,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利益。

我们佛教徒对于自然的看法和认识是怎么样的呢?龙树大师说﹕「无一非缘合之物,故无一非空之物。」物质的最终意义是空。那么,究竟什么是空呢?空就是一切事物皆为缘合而成的性空之相。空是实存不妄、自性本空的,并非是现象的虚无。独立的、不依据因缘而自有的空,是根本不存在的。

那么,自然环境和生命世界两部分,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什么呢?本质上讲,都是由风、火、水、土、空「五大」组成的。时轮灌顶时讲究一个「空」因,它是一切事物构成或发生的原动力。一切事物最先生成,是先从「空」开始;而逐渐消亡时,也是由此而去。根据「五大」的生成规律所说,自然和生命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

不仅如此,在讲「五大」时,众生自有的「蕴」也是由内部的「五大」构成,当然,这些「五大」也有粗细之分。佛教的观点,构成物质内部最小「微粒」的成分,与创始者一样,是极细微的「五大」,它们聚合形成了「微粒」。极细微的「五大」、以及形成内部「蕴」的「五大」,组成了生物的个体。物质世界也是依据这种规律形成,缓慢变化而最后形成了外部的环境。所以,我们生物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因缘关系。这种因缘关系的内容,包含相互依据的因、依据的成分、依据的概念定义等很多详细的类别。

关于自然界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我的几个朋友对我说﹕「人的本性是粗暴的。」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我们研究哺乳动物时可以发现,像老虎、狮子之类的食肉动物,需要捕猎其它物类来维生,所以它们有獠牙和利爪。而像鹿一类温驯的食草动物,就没有獠牙和利爪。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人类的性格,就是趋于这类动物的温柔一面。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你们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和善的。」

从我们生存的方式看,人是属于聚居的一类。我们为了生存,就需要与他人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否则是无法生存的。这是基本的规律。如果人的本性是和善,那么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也要表现出这种温柔的一面。我认为,人与人之间不仅要保持友善的关系,并且人与自然之间也要维系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念和担负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环境不仅关系到我们人类自身,也关系着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问题;同时,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现实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未来生存的保障。假如我们恣意挥霍自然资源,那么,这或许能满足眼下短暂和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是在给我们和未来的人类制造痛苦。

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气候条件也会呈现变化,这对经济发展变化等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如此看来,环境问题就不仅仅只关系到我们的生存问题了。所以保护环境和生态,首先在于端正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无视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其结果将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极大的威胁。因而,人们开展环保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慈悲心」。我经常提到它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以上所讲述的,即使是一个极度孤傲贪欲的人,也离不开对他人的依赖。解决别人的困难、分担别人的痛苦、关怀别人的福利等等,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如果一个人,若想不依赖他人而独立生活,最终损失的还是他自己。这是基本的规律。就好比说,你给别人微笑或不悦的表情,别人也会对你致以同样的态度。不正是这样吗?如果你是诚实友善地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这是摆明了的道理呀!大家都想成为朋友,而不希望结怨。根本上来说,朋友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内心的善良和诚实,这不是金钱和权力能够获得的。虽然有金钱和权力意义上的朋友,但那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交心的朋友。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经常对人们说﹕「权力和金钱获得的朋友,仅仅是利益上的朋友,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失去金钱和权力时,也就失去了朋友。所以,那种朋友是难以信任的。」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那么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一起同甘共苦。朋友关系的建立,不是因为义气和情感,也不是通过知识和智能……而是只有依靠内心的善良和诚实才能获得。所以,我经常说﹕「若想自私的话,不要做那种狭隘的自私,而要做明智意义上的自私。」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世界责任感,它也是我们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源泉。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对植物、水源等,不考虑未来而做出毫不顾惜的滥用,难道不是我们的罪过吗?假如,我们有世界责任感、有良好的动机和自律意识等;那么,我们不仅能与环境合理相处,也能使我们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好、和平相处。

实际上,自古以来,印度就诞生过许多思想家和宗教大德。现代历史上,印度还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马赫德.甘地、以及一些卓著的政治家。他们所秉持的「阿恒撒」——这种「和平非暴力」的良好观念,至今都能得到我们的敬佩和深切感受。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心识和最小的「微粒」是什么?我认为,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将科技工业的发展,大力普及于外在的物质领域。当代微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对这种「微粒」进行了非常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和了解,从而找到了分析法和原理。那么,什么是原理呢?简单说,就是科学家自身。科学家又是通过什么物质获得了这种认识?是通过大脑而获得。西方科学家对脑细胞的认识还有限度,我想,在几百亿个脑细胞里,也许已掌握了一百亿,这样,能算得上是认识吗?大脑的特殊功能,或说这种「微粒」性质的脑细胞功能,无论怎么说,都含盖了大脑与认识之间、以及认识与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关于认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东方思想和西方科学,应该开始进行共同的探讨。

虽然,人的认识与外部环境有极大的关联作用。但是,从我们内心来讲,对此需要作出的认识和关注却远远不够。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利益和成功,不仅需要借助科学和物质的手段,也需要依靠心的祥和。这种祥和之心,是无法依靠大夫的针剂获得,也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假如,你有很多的钱可以购买东西,但你去大商场说要买一个祥和之心,那一定会引来人们的讥笑。如果,你去找一位大夫,要求通过治疗获得内心的幸福、祥和。他可能会给你服用安眠药、注射针剂、或让你休息……以此获得短暂的宽慰,但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内心真正的幸福、祥和,是大夫无法给予的。像计算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也不可能给你带来幸福。心的祥和,只有在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

人们都需要幸福。如果,我们把身体的幸福、痛苦与内心的幸福、痛苦相比较,内心的幸福和痛苦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所以要从特别的方式上发展内心的祥和,这是很重要的。而要发展内心的祥和,首先就要了解心的许多内容。

在论及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时,虽然牵涉到许多层面,但概括起来,最终还是由心来作决定。拥有慈悲、爱心、智慧为基础的世界责任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