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并未打中“七寸” - 真相道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3:57

楼市调控并未打中“七寸” 

 

-->-->-->-->

房价近一年来的大幅上涨显然已经超出了中央的容忍极限,15日,国务院出台政策责令二套住房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18日再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住房贷款。18日上午便传来消息,称京沪深等地涌现出大量投机性抛盘……

 

早已把房地产作为储蓄帐户和ATM的投资客们,一闻政策风吹草动,便如同惊弓之鸟。但事实上这些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不过是杯弓蛇影,楼市的下行通道也不可能就此打开。蛇的“七寸”其实并未被击中。本文提出两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一、本轮房价的疯狂上涨主要缘于通胀预期。

 

去年全年,国家货币投放量达到了9.6万亿,同比多增了4.7万亿(M2同比增幅26%)。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选择“悬崖勒马”,而是继续实施激进的货币通胀政策。最近央行公布的一季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3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1%,创下1996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大增幅。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也大幅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并再度创下中国单月放贷历史纪录。

 

一面往炉里扔柴火,另一面却不想把水烧开,这可是件难事。国家调控似乎一直有个误区,就是既可以大量地投放信贷,又能合理把握信贷资金流向。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主任称去年央行为刺激经济发放的4万亿新增贷款中,没有“一分钱进入到两高一资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没有一分钱进入到房地产领域”,那为什么去年房价会忽然疯长呢?难道只是巧合吗?

 

从历史上看,大量投放信贷却又想限制信贷的用途,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中央希望将信贷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小企业,但却忘记了钱是可以流动的。货币一经创造,永远无法被消灭,即使资金首次的确流向了我们所希望的领域,也不能保证它最后就不会流入房地产。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来自美联储在上世纪20年代所实施的宽松信贷。美联储的本意是想扶持农民,但他们对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也恐惧有加,因此一方面大幅降低承兑汇票利率,鼓励农民借贷,另一方面“严防资金流入股市”,但结果却没有收到丝毫成效。A.威尔弗雷·梅(A. Wilfred May)对此精辟地总结道:

“一旦宽松的货币政策损害了信贷体系,对一种特定信贷进行限制而对其它类型的信贷不管不问,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使不同类型的信贷截然分开,这是不可能的。……准备金信贷产生后,一旦它通过商业银行进入到一般性的信贷流通活动中,我们就没有办法控制它,并将它导向特定的用途。”

 

央行真正能把握的其实只有货币投放量的多少,而非用途。只要还在实施货币通胀政策,那么单纯调控房地产这一个领域是很难奏效的。

 

第二、这些政策仅局限于二套、三套房等“投资性需求”。

 

为什么不把同样的贷款标准应用在第一套住房上呢?区分“自住”与“投资”,就和限制贷款用途一样,是件很难完成的事。购买首套住房的人,未必就不是投资;而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购买者,很可能也只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未必就不是自住。如果只是为了限制投资性需求,那么设定这样的区分标准,效果远不如开征物业税,虽然本人一贯反对加税。

 

房价疯狂上涨,投资客的贪婪只是其中一面,而另一面是自住型购房者的恐慌。很多人只不过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虽然房价高得离谱,但因为害怕“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即便“砸锅卖铁”,也要筹足首付,然后步入房奴的行列。自住型购房者的恐慌心理,使房地产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总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很显然,这些恐慌的首套住房购买者对高房价一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不限制他们呢?

 

富人买房,无论出于自住还是投资,都无可厚非。没有理由指责他们怎样花钱。我们真正需要问的是,为什么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也买到了房?他们掏空了上一代和当代的所有储蓄,负债累累,仅仅只为一套房子。这真是出于他们的自愿吗?在如此高的房价下,谁“帮助”他们实现了拥有住房的梦想?——答案是银行。我们无法肯定这究竟是一场好梦还是噩梦。

 

银行是高房价最大的推手,它变相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但这种购买力的“提高”却是以人们丧失未来消费能力为代价的。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拖延问题。如果无论第几套住房,彻底取消房贷,那么房价必然下跌,因为靠银行制造的虚假购买力将荡然无存。

 

按目前国内的状况来看,既然地方政府和银行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那么唯一能触发房价下跌的因素便是恶性通胀了。处在目前价位上的房地产,通胀绝不是利好。按照目前的货币投放速度,再加上我们拒绝人民币升值的强硬态度,恶性通胀的威胁势必会越来越近,而这是中央绝不能容忍的,严峻的通胀形势将倒逼央行不得不加息。无论是20年代的德国魏玛共和国、40年代的国民政府、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南斯拉夫,还是今天的津巴布韦……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在货币过度投放所引起的恶性通胀下,真正能保值的不是对利率高度敏感的地产,唯有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