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下)【20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9:26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下)   武康路 117弄1号        建于1943年,花园住宅由当时上海华籍著名建筑设计师范能力设计,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的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小楼于1944年建成使用,楼高3层,面向南,砖木结构。   永嘉路383号         孔氏住宅。建于1926年,混合式花园住宅,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筑外观为陡峭的坡屋顶,南北两立面各有一半露明木构架,拉毛水泥外墙,仅在墙角处和烟囱处采用清水红砖砌筑,其主要造型特征为英国乡村式。而南北两个门廊则采用了西方古典的手法。        该建筑曾是孔祥熙的寓所,后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使用,现为上海市文化市场执法总队使用。    安福路(巨泼来斯路)201号         吴国桢住宅。建筑风格属于混合式建筑。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三四十年代,吴国桢是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宦海浮沉20载,足智多谋、八面玲珑。19 46年5月,吴国祯53岁,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为国民党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吴国桢入住后,大规模改造了这幢房屋,现状即为此次改造的结果。改造后的最大特征是使这座原貌己不得而知的建筑处处“中西合璧”,正如吴国祯本人亦中亦西的思想性格。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不久,吴国桢也称病辞去了上海市长职务,表示与蒋介石共进退。紧接着,又随蒋介石退居台湾,挂名为国民党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会,从此告别了居住三年多的中西合璧式的花园住宅。        今为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部。           思南路41号        袁氏住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幢带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局部立面有伊斯兰建筑特点:有圆顶。尖塔、螺旋形圆柱,石造花窗格,黑白相间条纹,釉面砖镶嵌等。特别是外墙面用亮如,配上缓坡瓦顶,陶瓷筒瓦,檐下有券齿带饰,窗口设螺旋形小柱,墙上饰有绿瓷釉面花饰。
        此外,有圆拱形的门廊和窗樘。阳台多用曲线形的铸铁花饰,楼梯用华铁栏杆。西立面有单层搞得红鱼鳞红瓦穹顶,顶端叠有彩色玻璃小穹顶,是标准的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特色。        1953年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所在地。   汾阳路20号         二幢建筑均为假三层,其中一幢四屋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层间设齿形饰,柱体有凹槽处理。侧立面有突出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整体风格有美国小住宅特色。该建筑有走廊与其他建筑链接,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        另一幢建筑的双折屋顶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层为敞廊,木质构架支撑。底层砖墙,水泥毛刷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        分别建于1905年-1911年和上世纪20年代。原为上海犹太俱乐部,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与专家楼。           该楼于1927年起,辟设为比利时驻沪领事馆。1934年起,比利时公使纪佑穆滞留上海时,就住在此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关闭。1945年9月在原址重开。1950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入此处,该楼主要作为学院办公、接待专家之用。  岳阳路145号        建于1928年。荷兰式花园住宅。建筑立面均对称式构图,最能表现荷兰风格之处是它的折檐式坡屋顶,上坡顶缓而下坡徒,下坡近檐口处向上弯曲起翘。立面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二层楼有一通长阳台,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阳台下面是一楼起居室的大片玻璃窗。此花园住宅曾为宋子文宅邸,现在是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所在。    永嘉路501号        建于1928年。是一幢德国城堡式的三层花园洋房。曾为宋子文宅邸,现在是上海老干部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   武康路99号        正广和大班住宅。建于1928年,是一幢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        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英商正广和汽水厂)大班住宅。建国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过。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该建筑现为民居。     武康路113号        建于1923年,1948年改建。西式独立花园住宅。1955年,巴金从淮海坊迁入该处。   愚园路395弄        “涌泉坊”24号——陈楚湘住宅。 西班牙式的四层楼住宅,房屋占地面积387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花园占地面积1353平方米。1936年建成,人称“陈家花园”。          陈楚湘(1897——1973),出身于烟草“世家”,父亲陈文鉴原是兴业烟厂的创办人。1924年,陈楚湘继承父业,创办福和烟草公司,任总经理;后与工商业者戴耕莘共同集资4万银元接盘华成烟厂,为常务董事兼总经理。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国人热心提倡国货,华成烟厂出品的“金鼠牌”香烟销量直线上升,同年10月又生产“美丽牌”香烟,成为上海滩的名牌香烟,销量更大,华成公司盈利猛增。抗战前公司职工达三四千人,成为规模最大的民族卷烟企业。                    愚园路1320号        共5幢建于1925年。原为新华村,系外商私人产业,后曾几易其主,其中1号楼曾为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女士一家居住。现在是中共长宁区委、长宁区政府机关所在地。   多伦路250号        建于1924年,孔祥熙沪上三处豪居之一,俗称“孔公馆”。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西班牙、伊斯兰式花园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做弧面处理,主入口设于转角正中处。底层门窗柱伊斯兰式,修长圆柱。门窗均凹进,拱券,木制朱红色门窗框。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装饰,上部拱券内缘作锯齿状。正门上方出挑小阳台,石牛腿支撑。灰白色大理石贴面,上部有马赛克贴面画装饰。东侧墙壁下部为圆拱形窗和修长的立柱连续组合;上部为连续的直窗和假窗虚实并举,凹凸有致。屋顶设有两座敞亭。大厅彩色瓷砖铺地,从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楼梯扶手皆雕文刻镂。厅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   万航渡路540号        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式花园洋房。晚清政府邮传大臣盛宣怀第四子盛恩颐的住宅。   武康路390号        1932年建造。属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盔为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红顶白墙,外廊环绕,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和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曾经是意大利的驻沪领事馆。   建国西路(法租界福履理路)388号        建于1928年。欧洲现代式花园住宅。主人是为沈姓商贾,祖辈在台经营糖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房子主人——女性企业家贾馨园女士,从台湾来沪经商,并在1999年2月倡办饿一份文艺气氛十分浓郁的刊物,曰《大雅》。《大雅》十本完全介绍宣传中国古典戏曲、文学。艺术方向的杂志。刊登京剧。评弹、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文稿。贾女士是一位“以商养文”有远见的企业家。    高桥镇西街158-164号         四合院式住宅,上世纪20年代末,由业主钟氏集巨资20万大洋,在此处建造了一座独立的五开间四合院建筑。它是一栋高墙深院建筑,规模首屈一指,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致,均为高桥区域内少见。  住宅砖墙立柱,抬梁式混合结构,其组合为单体的2层楼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造了三进深正厅、正宅、内室,每进有五楼(即五间)。堂屋全部柱子用钢筋水泥竖立,在正宅前面左右对峙。建有中西厢房,入大门为第一进院,坐南朝北的第一场南房,为2层门坊楼。南向沿街设统阳台,铁花栏杆,木扶手,外墙立面刷白粉,红平瓦。正厅宽阔,水泥圆柱,方砖铺地坪,厅前置落地长窗,上半部为“口”字形,‘方格子,中间嵌花色玻璃。南面设隔墙,在中轴线上建传统门楼,上刻“竹苞松花”。        原为育民中学分部,今是宝善实业公司所在。   三林路550号        汤学钊住宅。建于民国初年,一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的庭院。现在的上海刀片厂(上海吉利有限公司)内。  房屋主人汤学钊(1851—1929),字蕴斋,出生于三林乡荻山村。汤家一直住在农村,家境殷实。汤学钊后来在三林镇经商,他经营的有布庄、米号、典当等店铺,其中以开设的布庄和生产的土布最为有名。清末,三林地区当地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受到外来工业和商品的冲击。而当时三林的乡民还以农耕为主,以纺纱织布为辅。质高价廉的洋布挤占了大部分市场,使当地的土布滞销,民生窘困。  汤学钊开设布庄后,设法改进土布的规格和质量,使土布细密耐用,一时间风行于北京和东三省,以至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民谚。之后,汤学钊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工艺,更新花色。清宣统元年(1909),他以三林塘扣布参加比赛,获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颁给的二等奖状和银质奖章。次年,其“元大牌”尖布、格子布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获农商部银质奖章。民国四年(1915),京庄白套布参加农商部国货展览,获得金质奖章。  当年汤学钊先生不仅在商界享有盛名,而且在公益事业上也有良好的口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与秦荣光、周希濂创办三林书院、三林第三小学堂,还创办了五权、三民等小学。他经常捐资赈济,如1921年,向三林乡立第二小学捐银元千余;捐银赈济浙江兰溪火灾,浙江省省长颁授他“嘉惠灾黎”匾额。在家乡由他捐款修建的桥梁有十多座。每逢灾荒,他就施衣施粮。一时间,汤学钊的名气逐渐响起来。他在金光村和三林镇盖了宅院,在三林塘精心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住宅。   巨鹿路889号        共有9幢,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带有北欧建筑风格韵味的英国双连式花园洋房,成为一处建筑群体,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为其外资高级职员寓所。   香山路(莫利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永福路(古神父路)52号        建于1930年。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由哈沙德设计。建筑高两层,有地下室。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简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敝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带有地中海建筑特色。   永福路151号        始建于1914年,1942年竣工使用。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由杨增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现为德国驻沪总领事官邸。   歡迎進入還舊樓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