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住宅上)【50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1:56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住宅上)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9号"爱庐"        建于1932年。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氏兄弟赠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以作蒋宋短栖上海的行宫别墅。这幢洋房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五彩鹅卵石,屋面是孟沙坡面式的,上面铺着红色的平板瓦。房子高两层,由主楼和东西侧楼组成。其中主楼又分为同样的东、西、中三部分;中间的券门最大,有内廊,布局庄重沉稳。
        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被上海京剧院和上音附中使用。    东平路7号         建于1935年。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平面基本上为方形,入口处有敞开式连续券门廊。造型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似红砖砌成凸角隅石状。        该宅与9号原蒋介石居所毗邻,曾为孔祥熙的私宅,现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使用。   东平路5号        建于1924年。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南立面半圆形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半圆拱券。建筑红色平瓦,灰色墙面,白色阳台栏杆,四周绿色蔓藤缠绕,于沧桑中透出一种浪漫的气息。        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   东平路11号        建于1921年。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有典型的荷兰式顶屋。所谓荷兰式屋顶,是两折式坡屋顶,上下两折之间有明显的折檐,上坡缓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向上翘起。这幢建筑的南立面原是宽大的弧形露台,现全加装了玻璃门窗。        该住宅二十年代曾为宋子文的私宅,现被改作西式餐厅。   汾阳路79号          原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事的住宅,现为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汾阳路原为毕勋路 Route Pichon,全长1公里,处当时上海偏僻地带。上海发生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后,公董局为避免在闹市区发生正面冲突,选择了这块幽静之地,建了一系列著名的建筑,其中有汾阳路20号原上海犹太俱乐部,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与办公楼、45号原副总税务司丁贵堂故居,现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的大楼、150号建于1930年左右,最初这座别墅为法国富商所有,四十年代为国民党高级将白崇禧府邸。         于1900年开工,1905年建成。楼房通体洁白,与美国白宫建筑有几分象似,故有上海小白宫美称。底楼大堂有孙中山先生的全身油画像。除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法式的精致生活依然无处不在。在美丽的梳妆台旁边保留着百年前卫浴间的原始装潢。令人惊讶的是100多年前小白宫就已经使用立体按摩淋浴器和抽水马桶。 汾阳路79号法租界公董局总董事住宅 汾阳路20号上海犹太俱乐部  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 汾阳路150号(白公馆)白崇禧、白先勇父子住宅  汾阳路20号         二幢建筑均为假三层,其中一幢四屋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层间设齿形饰,柱体有凹槽处理。侧立面有突出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整体风格有美国小住宅特色。该建筑有走廊与其他建筑链接,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        另一幢建筑的双折屋顶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层为敞廊,木质构架支撑。底层砖墙,水泥毛刷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        分别建于1905年-1911年和上世纪20年代。原为上海犹太俱乐部,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与专家楼。           该楼于1927年起,辟设为比利时驻沪领事馆。1934年起,比利时公使纪佑穆滞留上海时,就住在此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关闭。1945年9月在原址重开。1950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入此处,该楼主要作为学院办公、接待专家之用。  平江路48号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原址,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这是由风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两幢房屋组成的建筑,在二层北向有户外连廊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L形总平面。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和重要港口被视为中国的“第二首都”,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7日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为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是为上海设市之始。当天上午,就在交涉使公署楼前举行了上海特别市成立仪式,由首任市长黄郛率领各局局长宣誓就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古应芬参加了典礼,并分别发表了演讲。自此,上海特别市政府即在此办公,署前路也随之改名为市政府路。为消除军阀影响,丰林路、丰林桥也改名为枫林路和枫林桥。  淮海中路966号5号楼        徐汇区中心医院行政楼,建于1920年代。这幢四层楼房形式语言比较复杂,虽然很难将其与某种历史风格对号入座,但其端庄的立面、精美的装饰和优良的建造品质使其价值赫然显现。建筑以清水砖墙为主,立面上两侧凸窗形成超越屋檐的垂直构图,仍然带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筑风格的遗韵,但是房子的顶部造型又是源自法国传统的双折屋面孟莎式屋顶。        这栋楼房早期的主人是英国侨民约瑟夫兄弟(Joseph Bros)。1938年以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治疗、修养服务而闻名沪上的虹桥疗养院由永嘉路迁入此处。1949年出张澜曾在此养病。1958年,虹桥疗养院和怡和医院合并为淮海医院。1961年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为该医院行政楼。   淮海中路1131号         建于1926年。德国仿古典式建筑风格的住宅。上海金融世家席氏私宅,后由上海音乐学院使用。   淮海中路1300-1326号        淮海大楼(恩派亚大楼Empire Mansions),建于194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大楼,由凯泰建筑师事务所黄元吉建筑师设计。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兴建。   淮海中路1517号         盛宣怀住宅。建于1900年。新古典主义风格,豪华气派,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主入口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整修,墙上贴花绸纸。当年,此宅四周尚有大花园,草坪面积也很大。现在屋前留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南面有草坪与假山,房屋两旁都种花木。整体环境仍十分优美。        当时这里叫做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还有一些村庄农田,此洋房是一个德国人所建,因以后曾为清代洋务派主要人物、清末大理寺少卿、邮传大臣、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办人盛宣怀购得,遂称为盛宣怀住宅,1912年秋,盛携家定居寓此。中日复交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设在这座花园洋房中。   淮海中路1610弄逸村2号楼        蒋经国旧居。30年代中期上海风靡一时的西班牙式建筑。        1948年8月蒋经国来到时,已是身负特殊使命的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副专员。他带着妻儿住进了当时的市政府安排的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逸村2号的一幢西式花园洋房内。        1949年后曾是某国营出版公司的宿舍,1997年春被一台商购进作为私宅。    淮海中路1634号        建于1930年抗战胜利后,曾为南京国民党政府有名的军政头目何应钦的寓所。这是一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其总体的建筑特色是简洁、实用,中西风格结合。   淮海中路1754弄         建于1930年。里弄住宅,均为二至六单元联立式建筑,带有一些西班牙建筑特征。   淮海中路1818弄         建于1923年。由六幢独立花园住宅组成。均为砖木结构。该组建筑的宅基地原为俞姓业户所有。1909年(宣统元年),英商通和行向俞姓业户买下土地永租权,该组住宅由谁建造尚待考证。抗战后期,大通企业银行将房屋产权变更为从业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沈姓富商。1950年代,部分房产转让他人,部分纳入公私合营,后又几经易主。该组住宅至今大部分仍作居民住宅使用。   淮海中路1828-1858号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1828—1834号,东美特公寓;淮海中路1836—1858号,诺曼底公寓 Normandie Apts.),建于1924年,法国文艺复兴式公寓大楼,由邬达克设计。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曾在此居住。     淮海中路1897号         建于1923年。地中海建筑风格的花园式住宅。   武康路40弄1号(福开森路18号)        于1930年建成时是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的寓所,以后又是民国初期风云人物(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旧居。它现属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这幢花园住宅具有典型西班牙风格,它是著名的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    武康路99号        正广和大班住宅。建于1928年,是一幢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        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英商正广和汽水厂)大班住宅。建国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过。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该建筑现为民居。     武康路113号        建于1923年,1948年改建。西式独立花园住宅。1955年,巴金从淮海坊迁入该处。   武康路 117弄1号        建于1943年,花园住宅由当时上海华籍著名建筑设计师范能力设计,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的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小楼于1944年建成使用,楼高3层,面向南,砖木结构。   武康路390号        1932年建造。属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盔为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红顶白墙,外廊环绕,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和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曾经是意大利的驻沪领事馆。   康平路(麦尼尼路)205号         建于1923年。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底层突出的敞廊由白色爱奥尼柱支撑,上部为二层露台,白色古典式栏杆。建筑层间有水平齿形装饰带,窗上有三层女儿墙中部突出,饰有巴洛克图案,整幢建筑给人以古典的艺术感。     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现由徐汇区老干部使用。   余庆路(爱棠路)190号        建于1936年,原上海市市长陈毅曾在此居住过。如今由上海市机关幼儿园使用。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医学院路138号        复旦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一号楼,建于1936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复兴西路19号         建于1932年。花园住宅,由李维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建筑平面基本呈现矩形,南部底层起居室局部呈半圆形突出,半圆形拱券窗间的绞绳柱装饰。阳台外缘的半圆形小券、水泥拉毛墙面上的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绿柚贴花,以及铺设西班牙筒瓦的平缓屋顶,使这幢小住宅具有较明显的西班牙风格。露台采用铸铁栏杆,重点装饰部位以曲线铸铁花式,也是西班牙风格常用的手法。室内部件设计施工精良,墙面亦用水泥拉毛成弧线,起居室顶棚和墙面交界处有连续小券木线脚装饰,门框有木制绞绳状拱门缘饰,门框门扇中有镂空拱券,镶嵌玻璃内有精美铸铁花饰。   复兴西路62号 原修道院公寓        建于1930年。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公寓住宅,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以连廊相连。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有3室、4室、5室等多种户型。建筑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风格。  历史人文:原名修道院公寓,其实与修道院无关。该公寓原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主的住宅,现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使用。  复兴西路193号        建于1930年。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现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现由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使用。  复兴公寓         复兴中路1331号。英式钢筋混凝土公寓大楼,建于1926年,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因它的建筑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了黑色石材,由此又得名为“黑石公寓”。旧称黑石公寓或花旗公寓。现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归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    同济德文医学工学堂         复兴中路1195号,建于1908-1916年间,德国式学校建筑。已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之列。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   高安路(高恩路)18弄20号        荣德生私宅。建于1939年,建筑面积约1924平方米。这是一幢具有30年代现代建筑特征的花园住宅。中国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的私宅。据说,当年朝南居中房间为荣德生夫妇的卧房,两侧是书房和小会客室,东向几间是女儿漱仁和鸿仁的闺房,西向几间是公子尔仁、一心和毅仁的卧室。         1956年起先由徐汇区少年之家使用,1960年后改名为徐汇区少年宫,并沿用至今。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高安路77号         建于1920年代。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特征的花园住宅。由为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现为私人住宅。    高安路93号        建于1930年。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的花园住宅。    高安路99号        建于1936年。折衷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布局关系与主立面处理均对称有序。   
国际礼拜堂
        衡山路(贝当路)53号。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由上海的外侨,主要是美国侨民集资兴建,于1925年落成,堂内有1400个座位,际礼拜堂是基督教教堂,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礼堂可容纳700余人。礼拜堂占地7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为红砖结构,堂高16米,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为L形。教堂与左面一幢三层楼房相连。大堂屋面两坡陡峭,铺盖石板瓦。内为3廊型巴雪利卡式,侧廊2层。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为各国,各教派的基督徒共同礼拜的场所。 上海百代小红楼                建于1921年。(衡山路徐家汇花园内,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年代是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的所在地,就在这幢暗红色的小楼里,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还有似乎永远和老上海牵着手出现的《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美妙的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当时红歌星如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在小楼里一一闪现,又一一消隐,聂耳的执着,周旋的甜美,白光的美艳,李香兰的高亢靓声.......她们除了歌艺超群,还有强烈个人风格,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南春华堂        (南丹路17号,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1505-1521年间),原址在梅陇路5号,是明代一位张姓显赫官绅告老还乡后所居住,原名裕德堂。清末民初,张家家道败落,就把裕德堂房产全部变卖。因为裕德堂的北面有诗人黄瑾的别墅春华堂,故称之为南春华堂。
        裕德堂屋宇宽敞,建筑精致,它原本建有三进:在头进的大门两侧伏有石狮4尊,门内有仪门、石鼓和平房两间;二进为七开间的裕德堂正厅;三进是五开间的起居厅。厅的两侧各建一间一面的“落檐”,厅前的天井两旁为东西厢房,与二进的裕德堂相连。         1963年,公布为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代更迭,南春华堂渐显老态,被周围的现代建筑所蚕食。不仅原有的三进院落只剩下中间一进,而且门窗凋零,木质腐烂,今仅存厅堂。原址徐汇区梅陇路5号,2003年迁移至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作为徐光启陈列室。
  徐家汇观象台        中国第一座天文台。位于徐家汇地区,即今日蒲西路166号。        建于1901年。英国风格的三层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的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窗户采用圆拱形的。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砌筑成隔石状。平台及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的宝瓶状栏杆。
         这座观象台最有标志性的东西是大楼中央顶端建有一座砖木结构测风塔,既实用并表明建筑的功能型,又使建筑造型更富有生动性与标志性。屋内设有子午仪室,后又增加地震测量工作。1924年5月始每日2时向海船发布气象预报。徐家汇观象台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后,在1926年和1936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预测任务,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连同巴黎和旧金山共同成为世界上三大基准点。     陈炳谦住宅         建于l 930年,在华山路与乌鲁木齐中路交叉处(近华山路)一侧。这是一幢保存较完整的中国传统宫殿式住宅建筑。业主是陈炳谦,陈氏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任一家“祥茂”洋行的华籍高级买办。而祥茂洋行,在旧中国一直被列入五大洋商洋行之一(即沙逊洋行、旗昌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祥茂洋行)等,在华经营综合性贸易。国人一定知道,在上海滩有块祥茂肥皂,也是他洋行经营业务之一。陈炳谦发迹后,于l 930年建造了这幢中国传统式住宅,一直寓居到上海解放前夕出走香港,建国后上海房管部门接管.今作上海华山医院(5号楼)化验楼使用。   华山路(海格路)893号          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总经理郭棣活先生的宅邸。建于1947年,1948年落成。这是一幢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平屋顶、白粉墙,水平线、玻璃砖,落地窗、转角窗。平面为不对称布局,根据功能要求安排各种大小不同的房间。宽大的走廊和圆弧形大楼梯更增添了豪华。进门后的屏风和大楼梯采用玻璃砖墙,既有现代建筑通透、明亮的特点,又增添了几分深沉和含蓄。大客厅和大餐厅间以推拉移门相隔,拉开移门即为一个很大的舞厅。大客厅朝向花园是大面积玻璃门,门外是与室内同标高的平台,室内外空间由此连成一片。         1948年夏,郭宅竣工,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纷纷前来志贺,盛赞住宅的豪华气派。  
南洋公学图书馆
         华山路1954号。建于1919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建筑的建筑风格。1921年后为交通大学图书馆。   铜仁路333号         建于1938年。匈牙利籍世界级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屋主是颜料大王、旧上海富商吴同文,其夫人是贝聿铭的姑妈。        这是一幢嵌着绿色砖面外墙的,环抱着北京西路和铜仁路的围墙,围墙内是一幢两层楼高的绿色弧形建筑,外观如一艘邮轮,远远望去,犹如都市中的苏堤柳荫,四周的摩天新建筑非但没有令她有落伍之感,掩盖不住她的清华之气,更在一排面目模糊划一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其几分自恋的孤寂。在老上海,惯称其为“绿房子”。         这座现代风格的私人别墅于1938年开始建设,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孤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形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跳舞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它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当时的《上海日报》将它称为"远东第一豪宅"。             新华路(安和寺路)231号       1932年由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平方米,另有花园660平方米。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荣德生作为荣毅仁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   新华路329弄(旧称外国弄堂)36号         原同济大学校长、革命烈士周均时被捕前曾居此楼里。周均时住宅现为民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为外国弄堂设计的29幢高级花园洋楼中的一幢,沪上罕见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被称作“蛋糕房”。南面底层大门和左右窗户,与二层三扇大窗皆为长方形,构成对等的几何图案,突现出欧洲现代式建筑简洁明快、美观实用的特点,其底层中央客厅置有一欧式喷水小池。这幢花园住宅原为西班牙领事馆使用,后由周家购进。   贝祖诒住宅        1934年建,静安区南阳路。这是一栋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具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的四层花园洋房,洋房主人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父亲、前中国银行行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时称贝家花园。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博覽(住宅下)【35P】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