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籍学生在陕北公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8:06


■谢振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大批爱国青年从祖国各地来到延安,为了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培养大批优秀抗战指挥者,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由成仿吾同志任校长。出生于慈城镇的金诺在1939年成为陕北公学学生,他在求学时曾撰《延安———革命圣地》一文,文中深情地写道:“延安,这中国西北高原冷落的古塞城镇,今日是举世瞩目,全国崇仰的革命圣地。我们同庆自己际此伟大的时代来到了这举世瞩目、全国崇仰的革命圣地。让我们这群稚弱的人在这革命‘熔炉’的熊熊烈火中锤炼吧!我们衷心感激在这革命圣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开创了新的生命。”
北上求学
金诺(1916—),原名桂崇岭,先后毕业于洪塘小学和浙江省立四中(今宁波中学)。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金诺当时正在上海正风文学院进修英国文学,他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抗日救国,就毅然决定于1938年5月奔向延安并赋诗言志:“漫天烽火,国族存亡急。圣地延安火焰赤,神往心驰朝夕。”同期从上海奔赴延安并在陕北公学学习的江北籍青年还有朱旦华和郑汉涛、郑汉浩兄弟等人。朱旦华(1911—),原名姚秀霞,庄桥人。1924年全家迁上海。后来考上了不用缴学费的务本女子中学师范科,开始参加进步活动,经常到街上撒传单,发表演说,深入到工人和市民中做宣传鼓动工作,被上海地下党组织誉为务本女中“四大金刚”之一。抗战爆发后她坚决要求去延安。郑汉涛(1915—1992),出生于慈城镇芳江村郑家的一个职员家庭,毕业于效实中学初中。他于1933年底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曾任上海新华印染厂和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工务主任,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在抗战爆发后,他秘密离开上海投奔延安,临别时给慈父托诗一首:“欲知您儿去何方,掀开水浒第一章”(水浒第一章标题:王教头投奔延安府)。郑汉浩(1918—2002)毕业于崇本小学,时在上海工厂当练习生,也从上海去陕北公学学习并入伍,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时各地革命志士在西安到延安的路上络绎不绝,如川入海。莘莘学子,高山仰止,百折不回。金诺睹此盛况,曾撰题为《西延道上》的七绝二首,其一为“西延古道行人多,背负旅囊接踵过。千里迢迢艰亦险,为求真理乐如何!”。其二是“神州锦绣是河山,古国文华耀宇寰。但使红军飞将在,不教日寇得生还。”
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转战十四个省,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金诺在《延安———革命圣地》一文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工农红军,以忠贞不渝的意志,无畏无敌的气概,勇猛奋进;历尽千山万水,跨越荒原绝域;餐风宿露,赴汤蹈火,经受了人间旷古未有的艰难和险阻,在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克服了来自自然的灾害;战胜了前后上下围追堵截的敌人,出生入死,完成了那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瑞金来到了延安这个地方。于是,这个久已为人遗忘了的古老城镇,从此,光芒万丈,名震寰宇。因为,这里是为着人类的真理和正义而神圣战斗的革命圣地。”1937年的延安,红旗招展,歌声飞扬、革命“熔炉”烈火熊熊,是青春、民主、朝气蓬勃的象征。随着许多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陕北公学,教育方针为:“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8月,陕北公学开始招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9月1日编班上课。10月23日,毛主席为该校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1938年7月7日,陕北公学在关中邑县看花宫开办了分校。1941年8月底,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办学时间虽然只有近4年,但却在烽火连天、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中,先后培养出一万多名各方面的革命干部,为团结各个阶层共同抗日,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有很高的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陕北公学的学制分普通班和高级班,朱旦华、郑汉涛、郑汉浩、金诺均先后进入普通班接受为时3个月的短训,学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以及对目前时局的认识,聆听过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李富春、王若飞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朱旦华曾回忆起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开学那天,听说毛主席要来讲第一堂课,大家的心里都像灌了蜜,甜得清香四溢。”当时没有课堂、讲台和课桌,他们一清早就冒着严寒在一片厚实荒凉的黄土坡上抡镐挥锹,铲平一块场地作为课堂,在场地一端垒起一堆土,夯实铲平便成了讲台。然后10人一堆共进早餐,每人一碗小米饭,围蹲在地上,10个人只有一碗菜,很快就把菜夹光了。饭后每人都端着规格大小相同的小板凳,面朝讲台一排排坐下,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便使劲地拉歌唱歌。毛主席在上课时讲道:“你们象朝圣进香一样,一群群地来到延安。你们是来追求真理的,你们的路走对了!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但是,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哪里有咯多房屋给你们住哟。这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挖窑洞。今天,我要讲的第一课就是劳动。”毛主席从劳动创造世界,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讲到全民动员,持久抗战,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号召大家要安下心来,认真学点马列主义。朱旦华和学员们听后都深受教育和启发。
陕北公学安排的学习课程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等。陕北公学的校风是“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学员每天学习8小时,上课与自习各一半。学校采取半军事性的编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军事训练,当年全诺在《练兵》诗中写道:“窑洞初映晨曦白,急登草鞋拔步发。北风如刀面似割,练兵场上习兵法。”全体师生还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金诺同志1939年3月写的《开荒》诗对此有真实的反映:“三月东风送远征,百余里外垦荒偏。背负行装肩荷锄,朝发夕至陕甘边。漫山荆棘遍野草,狼嚎豕遁无人烟。织布开荒谋自给,劳动锻炼志益坚。互助合作复竞赛,锄头起落出良田。野火明灭进野餐,穴破冷月窥倦眠。今播小米齐流汗,他日丰收可支前。”在陕北公学学习、军事训练均相当紧张,生活又十分艰苦,但全体学员的抗日热情很高,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高唱成仿吾校长创作的《陕公校歌》:“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努力,努力……锻炼成抗战的骨干。我们忠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昂头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以赤诚之心,炽热之情,如饥如渴地学政治、学军事,誓将伟大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进行到底,从民族的解放,直到社会的解放。
通过勤奋学习革命理论,学员们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在延河水、小米饭、马列主义乳汁的喂养下,学员们都逐渐茁壮成长起来,不久朱旦华、郑汉涛、郑汉浩、金诺都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朱旦华还被选为陕北公学学生会的宣传部长。金诺短训结束后进入高级研究班继续为时一年的学习。
参加革命战争
在陕北公学毕业后,根据党组织的统一安排,郑汉涛先任陕甘宁军区军工部工程师,后调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和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解放后历任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军政委员会兵工局局长、二机部计划司司长、三机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等职。
1962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签署授衔令授予他少将军衔。作为中央专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汉涛为“两弹一星”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呈现不少贡献。郑汉涛是我军杰出的兵工专家和兵器工业领导人,曾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郑汉浩曾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秘书、东北民主同盟军政治部秘书科长、吉北分区独八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四野干部部秘书处长、办公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郑汉浩曾任军委总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中纪委常委等职,为加强军委办公厅的全面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金诺到华中新四军工作,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华中建设大学、华中大学任教历史唯物论,并兼任党政工作。1949年5月,金诺随军解放上海,先在上海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工作,后到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任教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名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工作者、哲学教授。1980年1月受聘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哲学、美学的研究和编审。著有文学与哲学合集《风火鳞爪》。朱旦华由组织分配去新疆迪化女中任教导主任,不久任新疆妇女协会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1940年与时任省财政厅长的毛泽民喜结连理,次年生下她唯一的孩子毛远新。1942年,盛世才“翻脸反共”,他们全家被抓进监狱,毛泽民被秘密杀害,朱旦华在女牢带着孩子和战友们一起坚持斗争,并编写了大量的儿歌,教女牢中的二十几个孩子演唱。朱旦华由组织分配去新疆迪化女中任教导主任,不久任新疆妇女协会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1940年与时任省财政厅长的毛泽民喜结连理,次年生下她唯一的孩子毛远新。1942年,盛世才“翻脸反共”,他们全家被抓进监狱,毛泽民被秘密杀害,朱旦华在女牢带着孩子和战友们一起坚持斗争,并编写了大量的儿歌,教女牢中的二十几个孩子演唱。其中有一首是《我们要胜利回延安》,全文为:“我们是沙漠拓荒队,我们为真理而受难!燃烧起战斗的火焰,照耀在天山瀚海间。听,铁索镣铐的声音,在我耳边盘旋;看,祖国山河依旧,完成神圣抗战。黑暗过去光明到来,我们要奔向老家延安。象久别的游子,重回自己家园。把欢笑的热泪,洒在慈母胸前。战胜一切苦难,冲破重重黑暗,我们要高唱胜利凯歌,奔向革命摇篮———老家延安。”1946年7月10日,朱旦华母子等被营救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多次接见和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不久,朱旦华被分配到中央妇委,和蔡畅、康克清、帅孟奇等女革命家一起工作,曾任全国妇联干部科科长。在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大姐们的关心、安排下,朱旦华于1949年端午节与方志纯结婚。婚后不久与方志纯一道去江西工作,历任江西省妇联宣传部长、省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今年97岁的朱旦华同志现居住在南昌,时隔六十多个春秋,当人们问及:“您一生中最愉快、最高兴的日子是什么时候?”这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的传奇女性毫不犹豫地回答:“从上海到延安。”
毕业于陕北公学的江北籍青年,始终牢记自己曾在宝塔山下喝过延河水,继续保持和发扬当年那伟大、坚强、奋发有为和蓬勃向上的延安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确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