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失去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7:08

[大千世界]当一个国家失去总统

xilei 发布于 2010-4-17 9:31:00


4月11日,华沙,波兰民众对总统卡钦斯基夫妇和其他空难遇难者表示哀悼。 (Sean Galup/Getty/图)

■来自波兰网民的一条微博“今夜,波兰失去了他的儿子和女儿”,被转发了数万遍

■沉浸在总统坠机身亡、大批精英遇难的悲痛中,波兰人正努力让他们的国家有序运作

挽歌

那携带死亡之音的风,

遥远的道路,悲凉,

露水,荆棘——

不仅是你灵魂的一部分,它也是我的

——《这就是一切……》玛丽亚·包列柯芙斯卡-雅什诺热芙斯卡

波兰第一夫人玛丽亚·卡钦斯基的遗体终于回到总统府时,她的丈夫已经安静地等了她两天。

因为在坠机现场辨认玛丽亚的遗体需要时间,她回家晚了。

卡钦斯基一家人在这里度过了4年半的时光,而这座见证着波兰200年悲壮历史的建筑周围,现在满是人们亲手剪下的红白玫瑰、孩子们抱去的玩具熊、球迷摆放的足球俱乐部徽章。

4月11日星期日,对波兰在这个90%人口为天主教徒的国家来说,这是一周中最重要的日子。数千信徒聚集在圣约翰大教堂,天主教华沙教区大主教KazimierzNycz和依据波兰宪法刚刚继承总统职位的前下院议长科莫洛夫斯基共同主持弥撒,为一天前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的总统专机中的96名遇难乘客祈祷。

弥撒全国直播。Nycz主教说:“我们的国家再次在卡廷失去了最好的精华。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必须团结。”

遇难的乘客包括了宗教、政界、军界的代表,他们本准备去祭奠的卡廷惨案受难者,也正是反抗苏联入侵的军官、主教和公职人员。代表团中甚至有卡廷惨案的遗属。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悲剧。苏联人在70年前杀害了波兰的精英人士。今天波兰的精英人士在前往悼念被杀害的波兰人时又死在那里。”波兰前总统瓦文萨获悉噩耗后,一边流泪一边说。

宗教挽歌一遍遍唱着。教堂外,政府降半旗致哀,丧钟声延宕到整座华沙城,有人在阳台挥舞国旗,有人跪地哭泣,还有人与总统府官员一起静默悼念。失去总统的波兰,悲伤蔓延。

依法一丝不乱

我们只要走进这密密的森林,

便可见到一片理所当然的谷地

如果有什么怀疑

风也会把它吹散。

——《乌托邦》维维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4月12日,空难后开市第一天,波兰货币兹罗对美元汇率令人意外地上涨1.2%,股市指数微涨0.17点。

正如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着波兰诞生只有20年的“短浅的民主”,不过“波兰国民保持着坚定和沉着”,为了不让“年轻的民主”被“卡廷森林的诅咒”推翻,波兰政府和国民“正在全力以赴”。

依据宪法,下院议长科莫洛夫斯基当天就宣誓就职。他承诺“充分听取其它政党的意见”,决定将要提前的大选的具体日期。

遇难的高级军事将领的职权,第一时间按照预案,由他们的副官接任。此前的大选中,同一政党同一选区、得票数居第二位的候选人,也依法接替了遇难国会议员的席位。

尽管失去了副部长,波兰外交部的运转依然正常。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相关负责人说,波兰外交部24小时保持与各国使团的联络,效率甚至比平时还高得多。

此前的副行长维西行克,接替了遇难的中央银行行长。周一银行开业前,维西行克保证:“中央银行一丝不乱,履行法律规定的一切职能。”

“我很平静。”华沙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库兹尼亚尔说,“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者的作为,我确信,不会有什么错误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事情发生。”

无论是否喜欢这位总统,波兰人都团结起来为他祈祷。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平台上,几乎所有波兰人都把头像修改成黑白。一条微博,“今夜,波兰失去了他的儿子和女儿”,被转发数万遍。

高中生托马什·克莱什奇说,自己虽然从来没赞同过总统的意见,不认为他是一名优秀总统,但仍要为他哀悼。而50岁的扬·泽潘斯基说,“这场悲剧让我心碎”,“我从未支持过莱赫·卡钦斯基,但今天,所有波兰人,不论政治意见如何,现在都要站在一起”。

不过,哀伤并没有令所有波兰人失去选择的理性。弟弟的离世或许并不像很多政治观察者猜想的那样为哥哥带来选票,比如波兰商人雅努什·基斯拉克就觉得,遇难总统的双胞胎哥哥不应该参加即将提前举行的总统选举,“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但这个国家应该由一个不像卡钦斯基兄弟这样苦命的人来管理”,他说。

4月13日,波兰克拉科夫,约400名民众示威抗议将总统及其夫人埋葬在当地的中世纪国王墓地,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承认卡钦斯基是“波兰的国王”。 (CFP/图)

连玻璃都没打破的剧变

每个开始

毕竟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

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一见钟情》辛波斯卡

对于莱赫·卡钦斯基的离世,瓦文萨有足够的理由悲伤——在他和团结工会斗争最猛烈的1980年代,莱赫一直和他并肩战斗。

莱赫·卡钦斯基13岁的时候,曾因出演电影《偷月少年》风靡一时,他在1980年31岁时获法学博士学位,拥有了可以在体制内谋得一份优差的进身阶梯,但他却投身到波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之中。如果卡钦斯基当初选择了演艺或教育研究,那么今天的波兰不一定会多一个影星莱赫或大学者莱赫,但一定不会有总统莱赫。

有观察家总结剧变在东欧国家持续的时间:罗马尼亚用了10个小时,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东德10个星期,匈牙利10个月,而波兰则是10年。在东欧剧变过去20年的时候,柏林街头有一幅著名的纪念招贴画——“一切始于格但斯克”。它指的是,波兰变革以及苏东剧变其实都肇始于1980年的“团结工会”发起的格但斯克船厂罢工。罢工开始时,卡钦斯基在格但斯克。

这个决定波兰命运的十年,莱赫是直接的亲历者。他和瓦文萨关系密切,越到后来,他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莱赫把他的命运牢牢绑定在“团结工会”这艘大船上,瓦文萨就是这艘船的船长。他活跃在罢工、与政府的谈判活动中,1981年团结工会被取缔的时候,莱赫和瓦文萨还一起进过监狱,直到这艘船终于有惊无险的靠岸。1989年决定波兰历史命运的圆桌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允许团结工会参与新召开的议会的选举,卡钦斯基作为工人领袖的法律顾问也坐在桌边。

这场谈判是波兰剧变的尾声。团结工会赢得了执政党开放供自由选举的几乎全部议席,甚至连执政党的议席,还必须依靠团结工会向民众发出呼吁才能过半数……波兰的变革隧道,可以说是执政党和反对派从两头共同打通的,所谓的“剧变”连一块玻璃都没打破。

卡钦斯基是这十年的一个见证者,但这十年不属于卡钦斯基。

1990年,他因为在如何对待前政权的秘密警察问题上的分歧和瓦文萨决裂。虽然,他做过最高检察院院长,当过参议员、众议员。但1995年当他准备在总统职位上和瓦文萨等政治名宿一决高下时,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仅为1%。卡钦斯基明智的退出这次选举,他知道,这个游戏暂时还不属于他。

这个时期的主角依然是瓦文萨。随着变革日渐落幕,曾经吸纳了80%产业工人、纯粹因为反对而暂时结合在一起的“团结工会”开始出现分化,从“团结工会”中一下子分化出大大小小两三百个政党。

利益分化导致内阁变动频频,坚决的休克疗法引来怨声四起,当然更重要的是,市场化的深入使得工人必须回到工厂,再也不能在政治上发挥显著作用,这注定了瓦文萨这个革命者的悲剧。波兰人相信瓦文萨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该回到格但斯克船厂继续当他的电工了。因为,更具活力的政党已经蓄势待发,它们比破坏一切的瓦文萨更能带给波兰希望。

对于波兰政局而言,1989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是大的波折隔三差五,此后则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不过,正是由于之前十年的磨合,政党之间在法律框架内的攻讦只能算是小打小闹。1989年的圆桌会议,1997年的新宪法,对于普通波兰人而言,早已注定了路尽崎岖大道平的前景。左右轮替的顺风顺水,甚至让人以为波兰早就对此驾轻就熟。

但1989年不是卡钦斯基政治生命的分水岭,他因为和瓦文萨的决裂而默默无闻。直到他终于从二次政党轮替后重新找到人民的诉求,反腐败,重新回到传统价值的保守主义成为卡钦斯基的鲜明特色。2001年,卡钦斯基和双胞胎哥哥组建法律与公正党,酝酿着向总统发起挑战。

波兰民众为遇难者默哀、祈祷 (人民网/图)

这是宪法发挥作用的时刻

朋友,

沿着熟悉的道路

鸟儿们还要回来,

到了春天的时光。

——《写在卡罗林娜·雅尼什的纪念册上》亚当·密茨凯维支

莱赫生前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会有人这么多人支持他。2005年即使从总统大选中胜出,他还在为他只获得55%的选票险过半数而有些忧心。或者,莱赫应该感到高兴。进入21世纪以后,几次大选中,波兰选民的投票率都只是刚刚过半,这意味着剧变之后波兰所建构的政治流程已经得到民众认可。民众不会对政治太过担心。

代总统布罗尼斯拉夫·科莫洛夫斯基很忙,他得补齐总统办公室因为空难造成的重要岗位的空缺,为遇难者筹备葬礼,当然最重要的是决定总统大选的时间,不过,一切都有条不紊。按照宪法,他有14天时间做出这个重要决定。

对于现行宪法,瓦文萨其实颇有微辞,因为他觉得宪法规定总统的权力太小了。不过,宪法就是宪法,它一旦被制定出来,它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民众对于它的忠诚。2010年4月10日,波兰人表现出了他们的忠诚。

波兰人本来就有值得骄傲的宪政传统,制定于1791年的“五三宪法”不但是世界最早的宪法之一,更与法国《人权宣言》、美国宪法并称为现代民主法治的三大开山之作。那部宪法确立“多数表决制”,实行三权分立,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市民参政权”,废除农奴制改行“自由农民”制并提出让农民也享有各种“受到国家保障的权利”。

波兰自古就甚少专制传统,莱赫曾说,在前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共产主义体制是最温和的。在斯大林去世之前,波兰虽然也搞过内部清洗,但没有像其他东欧国家那样大批杀人。圆桌会议之后,团结工会渐渐失去了政党色彩,但各党派出身的工会会员却是议会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长期占据了议会20%的席位。由于议会能够成为一个公开博弈的场所,1989年以前常见于街头的示威和罢工到今天已经难觅踪迹。

同样的,对于波兰各政党而言,在宪政原则确立,并经历了多次政党轮替之后,曾经的执政党也早已经认识到:民主并不可怕,只要尊重民意,靠票箱掌权比靠枪杆子掌权心里踏实得多。

总统在波兰宪政体制中并不显赫,这让个性张扬的莱赫也时常有些郁闷。2008年10月,莱赫和总理图斯克为谁有资格代表波兰参加欧盟峰会发生争执,图斯克引经据典:“政府拥有行政权力,总理在外交事务上更有优先权,而此次峰会主要讨论全球金融危机,总理出席顺理成章。”在互不相让之下,图斯克直接剥夺了莱赫政府专机的搭乘权。莱赫也无可奈何。

别的转型国家能够像波兰这样对宪法的忠诚吗?波兰转轨的二十多年,内阁、总统常常在左右之间换来换去,民众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知道需要最终打动的是选民。

卡钦斯基总统的灵柩运抵华沙时,当地市民迪克尼维奇驾驶自己的摩托车跟随灵车队,从机场一直到总统府。“我不担心混乱。”他说,“这就是宪法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时刻。”

从“休克”到G20

他是新世界的士兵.

为自由而耕作,

……把鲜血洒在土地上。

——《致波兰母亲》密茨凯维奇

遇难前不久,卡钦斯基公开要求加入20国集团(G20),因为他认为本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18位,“完全够格”。

卡钦斯基应该说是一个成果的享受者。竞选总统时,清算私有化改革中的“内幕交易”是他的核心政治纲领之一,不过事实上,在波兰的转型过程中,内幕交易并没有成为过主题词。

“团结工会”曾提出口号,“让波兰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989年9月12日,波兰首位民选总理马佐耶维茨基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希望在一个自主的、民主的法治国家有尊严地生活。我们希望波兰向欧洲和世界开放,为世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做出贡献。”但终瓦文萨的任期,他也没能真正实现。达成这一目标,是在卡钦斯基任上。

1990年,波兰人均GDP为1547美元,到2007年,波兰人均 GDP已经高达16600美元,完全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截至2009年7月,波兰GDP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23位,在欧盟内排名第8。失业率长期稳定在10%以下,基尼系数为0.35。这在欧盟各国中也是令人艳羡的成绩。

没有经过残酷“大清洗”和公有化运动的波兰,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调控能力本就不高。社会主义波兰既要扩张福利收买工人的忠诚,还不敢通过工农剪刀差搞原始积累,结果就是只能发钞票,到1989年时,波兰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国家财政巨额赤字、商品全面短缺,而居民在银行却有高额储蓄。休克疗法,在波兰的推行可谓艰难。

瓦文萨当总统时,由于工会的势力,尽管瓦文萨几乎每年换一届政府,但私有化进程甚至比之前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还不如。最著名的例子是,原克拉科夫地区的列宁冶金联合企业,剧变后改名叫森吉米拉冶金股份公司。它的第一个私有化方案是原国家工业主管部与一家加拿大公司谈判拟定的,当时即被该企业的三大工会所拒绝。

后来由政府主管部门、三大工会代表、企业技术管理部门与外国专家四方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反复协商,才通过私有化方案,1996年完成第一阶段的转制。此时距波兰剧变已经七年。

效率变低了,但是,正由于产权改革中广泛的民众参与和充分的讨价还价,如今的波兰尽管富人不少,靠弄权起家的寡头却没听说过。

而且休克疗法还造成物价飞涨,民众生活水平下滑。但新政府的坚定,终于让波兰熬过了最艰难的头几年。在带来经济下降的同时,休克疗法确实控制了通胀,波兰通胀率一路下降。1996年,波兰经济终于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成为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国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波兰依然是唯一保持增长的欧洲国家。

“今天,年轻人极为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职业,女性获得了愈来愈多的管理岗位,伏特加的消费在减少。”独立的波兰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波宾斯卡说,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工人假装工作,国家假装付工薪。伏特加的消费很高,生产率很低。那些已经成为1989年之前的波兰故事了。

固执的爱国者

这是真的。

我们有美好的时光。

只要时光仍然是时光。

——《一个错误》米沃什

华沙城的守护神也是美人鱼,不过不同于哥本哈根的童话,华沙的美人鱼身着盔甲,手持利剑。

二战中,波兰损失600万人,知识分子损失近四成,著名的雅盖隆大学全体教师被德军杀害,却从没有出现过伪政府。波兰人坚持得甚至固执。1944年德军将华沙古城付之一炬,而战争一结束,波兰人开始几乎原样重建华沙古城。

而这种固执,莱赫·卡钦斯基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完整继承。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卡钦斯基说:“没有团结就没有正义。而没有诚实的话,特别是那些对其他人的生活掌握决定权的人的诚实,就不会有一个机制将团结的原则贯彻到生活中去。”

还在华沙市长任内时,莱赫·卡钦斯基就两次禁止同性恋巡游,根本不怕冒犯华沙为数众多的年轻选民。2005年当选总统后,他因为对1989年以前在波兰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和“线民”毫不妥协,在议会强力推动更严苛的清算与秘密警察合作的普通公民的法案,而使自己民望大减。

他对自己的价值观从不妥协。他有更强烈的爱国心,对波兰民族在最近三百年来的悲惨历史更加敏感,对任何外界势力都保持警惕。在总统任内,卡钦斯基曾经因为美国人要求对所有外国旅客强制脱鞋安检而取消访美。他甚至早就有强迫总统专机不顾安全降落的前科——目前,这被怀疑是总统专机坠毁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事实上,到这对双胞胎兄弟一同登上政坛顶峰时,波兰已然是任其驰骋的平原:政党几次轮替令民主本质深入人心,宪政继承历史传统而重回权威,自由经济初步建立而社会保障初备,一个现代国家已颇有形状。

但是他们的固执,让他们渐渐失却民心,他们的政策被批评是“人为制造分裂”。2007年波兰大选,他们所在的法律与公正党丧失了最大党地位,成为反对党。哥哥离开总理职位,弟弟的长期政敌、另一中右翼的候选人图斯克上台组阁。

波兰前总统瓦文萨评论卡钦斯基兄弟说:“他们的方法是先把一切都击碎,然后再考虑能建设什么。”

在波兰记者勒斯则柯·诺瓦克表示,卡钦斯基逐渐失去民心是很好理解的,随着波兰越来越融入欧盟,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这种略显老旧的保守主义持批评态度。

实际上,在本次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官方活动中,俄罗斯方面邀请的是波兰总理图斯克。4月7日,两国官方的纪念活动正是两国总理共同完成的。而此次遇难的代表团,是在总统卡钦斯基的强烈要求下才得以成行,希望在周六进行非官方的悼念活动。

甚至卡钦斯基的这次出访,还被认为是为总统竞选造势,因为只有抓住历史敏感问题,抓住民族主义情结,才能继续激发其忠实选民的政治热情。

或许,也只有在斯人逝去后,人们才开始放下争执。

他为他的国家做了他能做的,即便对国家来说,他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河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卡钦斯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以卓越的政绩和坚定的信念为他的国家和人民服务”。

但是毕竟河水不息。“那些反对他的人,身处葬礼时,想起先前对他的激烈批评,或许或多或少会觉得有一些后悔。”波兰人艾格丽卡说,“没有任何一个波兰人能否认,他是一个爱国者,并将继续影响这个国家的法治与正义的未来。”

波兰,一个重视民族记忆的国家

华沙是在战后废墟中重建的城市,在它的城市街道随处可以看到钉在建筑墙壁之上的金属铭文,那些铭文多是对战争中受难者的记录,枪决和屠杀是被记录最多的

1943年4月1日,人们在卡廷的墓地挖掘死难者尸体 (东方IC/图)

惨案和合作

“今年俄罗斯对‘卡廷惨案’纪念活动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回应。”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大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前波兰政府没有这么大的代表团坐同一架飞机的情况,此次波兰非常重视去俄罗斯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所以专机上才坐了包括总统在内的许多高官。”“卡廷惨案”一词,伴随着“波兰总统专机失事惨案”成为了另一个关键词。

4月12日,波兰大使馆门前黑色的铁制围栏悬挂着小幅的卡钦斯基总统和夫人的遗像,中国武警持枪列队肃立,在雕花的大铁门上别着素色的花朵,不时有车辆驶入,驻华各使领馆的大使和参赞以及各界民众的代表进入使馆吊唁在空难中的死难者,忙于主持吊唁仪式的霍米茨基大使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在4月10日的空难中,机上有许多霍米茨基大使的朋友和同事:“我的朋友和同事占了遇难者的三分之一。”

霍米茨基大使自己也坐过这架专机。这次总统专机失事有媒体报道,总统的专机很久没有更新,是为了节省资金。

霍米茨基认同这种说法:“我们国家的政策一直以来都主张节约资金,包括在很多方面,很多年前就有更换总统专机的想法,可是政府一直没有批准这项资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涉及到民众的项目,比如保险、比如安全改革等方面,需要资金。”所以波兰总统的专机也一直没有更换。“俄罗斯对此次事故的处理是积极的,在事故发生后普京总理和图克斯总理很快到达出事地点。俄罗斯还指定事故调查专家小组和波兰调查小组一起合作,研究事故原因。此外俄罗斯总统宣布4月12日为悼念日,支持波兰的代表团前去卡廷大屠杀70周年纪念。此次悲剧,可能会给两国一个更加合作的机会。”霍米茨基大使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说,“悲剧发生无人能改变,此次悲剧不会影响俄波两国的关系,希望俄波两国关系更为融洽更为接近。”

至今,关于“卡廷惨案”的道歉和赔偿问题,依旧是俄波两国的一个焦点。“俄罗斯有想法和建议,会给遇害者家属合适的赔偿。具体的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波兰和前苏联在历史问题、环境保护、能源、商务等领域都有合作。最后还是要强调对此次事故的妥善处理能加深两国的关系。”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大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我们曾经深信不疑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馆看到“卡廷惨案”遗迹陈列,是南方周末记者的意外之旅。

从波兰科拉克夫老城区到奥斯威辛大约有60公里的路程,纳粹大屠杀遗迹令人惊骇,更令人惊骇的还有在这里陈列的“卡廷惨案”。“卡廷惨案”陈列馆是一间昔日纳粹囚室改成的,在纳粹大屠杀的遗迹陈列中,苏联红军作为解放者被铭记;然而进入“卡廷惨案”陈列室,解放者成为了屠杀者。室中,呈现了当年的屠杀现场。灯光幽暗的陈列室放置着从卡廷墓地挖掘出来的遗物,集体屠杀倒毙在土沟里堆积的遗骸,死难者的衣物,枪击的弹孔,用来绑缚战俘的绳索,死难者的日记,被屠杀者的肖像和档案,以及跟“卡廷惨案”相关的历史文献。“我有一个波兰朋友的父亲是波兰军官,他就死于‘卡廷惨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卡廷惨案’的真相才被公开。后来波兰人可以去卡廷凭吊了,但是俄罗斯方面一直没有为‘卡廷惨案’向波兰人民公开道歉,这也是很多波兰人不能原谅的地方。”东欧历史专家、《波兰通史》作者刘祖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那时候相信苏联,相信斯大林,在我们心目中斯大林是伟大领袖,我们对他深信不疑。我是后来到了波兰以后才知道波兰人对苏俄的这一情结,知道苏波关系怎么回事。”“1990年4月13日,苏联政府正式承认卡廷事件是苏方干的。除了‘卡廷惨案’中的波兰战俘,斯大林还清洗了波兰共产党的领袖们。波兰共产党在1938年被共产国际解散,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就是斯大林。解散之前,1938年1月,以共产国际的名义,以开会为借口把波兰共产党的政治局委员骗到莫斯科,结果把这些政治局委员全部杀掉,解散波兰共产党,罪名是波兰共产党领袖是间谍,是托洛斯基分子。当时被杀的政治局委员有十多个人,中央委员被杀的更多,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波兰共产党没有党的领导。政治局委员里只有两个是幸免于难的。一个因为在法国巴黎治病,一个是被关押在资产阶级政府的监狱,两个人活下来了。”

“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给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斯大林当年签发的卡廷大屠杀秘密报告

“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给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斯大林当年签发的卡廷大屠杀秘密报告

“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给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斯大林当年签发的卡廷大屠杀秘密报告

“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给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斯大林当年签发的卡廷大屠杀秘密报告

枪决和屠杀是被记录最多的

4月10日,在公布的波兰总统随行的96人名单中,有一位亚努兹·库尔提卡,他是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主席,2006年6月2日,南方周末曾应邀访问过“国家记忆研究院”下属的“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

“1989年以前我们只重视德国人制造的集中营。1989年以后我们开始反省苏联对波兰制造的大屠杀。这是波兰民族记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待南方周末记者的“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工作人员说。

“1939年9月,战争爆发的时候,不只是德国人屠杀波兰人。1989年以后我们可以谈论这些问题,以前是不可以谈论的。卡廷森林有波兰的战俘被集体屠杀。苏联不顾国际战俘公约,将他们处决。”在一个小时的采访里,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用了一大半时间对南方周末记者讲述“卡廷惨案”。

为了说明问题,她起身在身后铁制的文件柜里寻找,找出一份斯大林当年签发的卡廷大屠杀的秘密报告,并复印后交给南方周末记者。

这份“贝利亚就枪毙3个专门战俘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中的波兰军官、宪兵、警察和民团分子等给斯大林的报告”说,“战俘营中共关押着(不计士兵和士官)14736名原军官、官员、地主、警察、宪兵、监狱看守、民团分子、情报人员,97%以上是波兰族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共关押囚犯18632人(其中10685人为波兰人)“由于他们是苏维埃政权的顽固不化、死不改悔的敌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建议“以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对他们采取最高惩处措施——枪毙”,“审案时,不传唤囚犯,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

这份标注时间为1940年3月5日,由“苏联内务人民委员拉·贝利亚”署名的报告,在文件正文和页边有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米高扬用蓝笔写的个人签名,有莫洛托夫用普通铅笔写的个人签名。边空处有可能是斯大林的秘书写的“加里宁同意”。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是关于“卡廷惨案”的专卷,它开始存放在苏共中央总务部第六处,后转归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1990年夏转归苏联总统档案馆,存放在克里姆林宫。1991年12月24日由俄罗斯总统接管。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

1992年10月14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派遣特使、俄罗斯国家档案委员会主席皮霍瓦到达华沙,向时任波兰总统的瓦文萨移交了有关卡廷事件的两包“绝密档案”复印件。这些文件有二十多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述的“贝利亚报告”。

在绝密档案交接仪式上,瓦文萨接过这些密档,说自己“全身颤抖”。

瓦文萨对于苏联斯大林式的政治制度耿耿于怀。2006年5月31日,南方周末记者在格但斯克专访瓦文萨时,他说:“我知道我个人的价值,我打败了这个国家僵化的旧制度。我再说一遍:我不是反对法国的共产主义,也不是反对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我就是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因为它是一种僵化的非人的社会制度。”

贝利亚就枪毙3个专门战俘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中的波兰军官、宪兵、警察和民团分子等给斯大林的报告:

战俘营中共关押着14736名(不计士兵和士官),97%以上是波兰族人

将军、上校和中校295人

少校和上尉2080人

中尉、少尉和民团少尉6049人

警察、边防军和宪兵队军官和初级指挥员1030人

普通警察、宪兵、监狱看守和情报人员5138人

官员、地主、天主教神甫和民团分子144人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共关押囚犯18632人 (其中10685人为波兰人),其中:

原军官1207人

原警察、情报人员和宪兵5141人

间谍和破坏分子347人

原地主、工厂主和官员465人

各种反革命和暴动组织成员、各类反革命分子5345人

越境分子6127人

(本文得到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协助,在此致谢)

“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专访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克日什托夫·波萨克

“这次空难是整个波兰的悲剧,另一方面,也让俄罗斯更加了解‘卡廷惨案’对波兰人有多重要。这对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大有好处。”


4月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俄境内的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森林,参加了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他单膝下跪,却被舆论指出“没有正式对波兰和死难者道歉”。3天后波兰总统飞机失事,俄罗斯对此事故的积极处理,得到了波兰方面的正面评价,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大使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此次悲剧,可能会给两国一个增加合作的机会” (东方IC/图)

在波兰总统专机失事遇难者名单中,有一位叫亚努兹·库尔提卡,他是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主席。库尔提卡领导的这个机构参与了“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的组织工作,突如其来的空难导致原本计划举行的会议、演讲等活动被迫取消。但这个星期,华沙等地仍会如期举办有关“卡廷惨案”的纪录片播放及主题讨论活动。

“刚刚发生的空难让整个世界震惊,但记住70年前发生的事情尤其重要。”波兰历史学博士、“国家记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克日什托夫·波萨克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电话采访时强调,“卡廷惨案”不只是一次屠杀,他说:“在斯大林时代的波兰,有人仅仅因为谈论‘卡廷惨案’就被送进了监狱。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关于‘卡廷惨案’的记忆被淡化了,我们必须牢记70年前卡廷发生的一切。”

空难发生后几天来,波萨克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迹象。“俄罗斯在空难后的迅速反应对两国的和解是一个征兆。”他认为,在纪念“卡廷惨案”这件事上,俄罗斯的态度对于消弭两国成见至关重要。

波萨克与罹难的库尔提卡做过6年同事。库尔提卡主攻中世纪史,尤其是14世纪波兰史,其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战后波兰反对斯大林体制的斗争。库尔卡提曾担任“国家记忆研究院”分支机构的办公室主任,2005年当选研究院主席。“他这个人性格强硬,坚持自己的观点。较之左翼,他有更强的右倾倾向。对不同历史时期遭受迫害的波兰政治犯有持续的关注。库尔提卡先生对研究院的工作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波萨克说。

它对波兰人很重要

南方周末:在原计划举行的“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家记忆研究院”承担了怎样的角色?

波萨克:“卡廷惨案”的纪念活动是举国参与的,波兰总统、总理等最高官员,波兰众多国家机构都参与了筹备组织工作,我们只是其中之一。在空难中遭遇不幸的研究院主席库尔提卡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个活动了。

记住卡廷是很重要的,因为“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它同时也是斯大林时代受害者的惨烈记忆。在斯大林时代的波兰,只要提及“卡廷惨案”,都会被投进监狱。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关于卡廷的记忆被淡化了,如今,我们必须牢记围绕“卡廷惨案”曾经发生的一切。

南方周末:除此之外,这次纪念活动还有什么其他目的吗?

波萨克:直到今天,“卡廷惨案”也让波俄关系受到影响。苏联政府曾长期否认在卡廷进行过屠杀,他们承认这一事件是在1990年,当时距离惨案发生已经50年了。这次空难是整个波兰的悲剧,但另一方面,也许会让俄罗斯更加了解“卡廷惨案”对波兰人有多重要。这会让双方将来在探讨有关问题时更加容易,对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大有好处。

斯大林时代的卡廷真相

南方周末:1990年,“卡廷惨案”的真相公布后,当时波兰人的反应是怎样的?

波萨克:那时的关键意义倒不在于真相大白,因为这件事在波兰早已尽人皆知,重点在于苏联承认了这件事,它打破了集权时代的某种禁忌,允许人们对它进行研究。1990年代初,苏联秘密档案解禁,我们得到了查阅“卡廷惨案”文件的权限,了解到许多这次惨案的细节。那个时候,这些信息也可以在波兰自由传播了,还被编入了学校课程,让年轻人得以了解这段历史,这才是最重要的突破。

南方周末:波兰民众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卡廷惨案”真相的?

波萨克:它最早是1943年由德国人发现的,他们指控苏联犯下的罪行,然后大肆宣传。当时,苏联拒不承认,但德方掌握的事实有一定的说服力,波兰要求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进行调查,所以当时波兰民众就普遍认为苏联是惨案的元凶。但后来,苏联帮助波兰从德国的侵略中解放出来,波兰共产党执政后,这成了一大禁忌。那之后的几十年,波兰人从来没怀疑过苏联是凶手,只是不知道细节。

南方周末:斯大林时代前后,波兰媒体报道“卡廷惨案”的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波萨克:在德国占领波兰时期,也就是1944到1945年,苏联嫁祸于德国,并期望得到波兰社会的认同与同情,但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苏联栽赃德国的想法失败了。斯大林时代,波共掌握的宣传工具开始按照苏联的说法指控德国是始作俑者。在斯大林去世前,充斥着这类宣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波兰的宣传工具不再提及“卡廷惨案”,也停止了对德国的指责,开始三缄其口。这种沉默的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在1990年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这期间,也偶然有一些小波动。1970年代中期,波兰民主党发表了一些关于惨案真相言论的小册子,也陆续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有关“卡廷惨案”的出版物流入波兰。

“波兰未曾屠杀任何苏军战俘”

南方周末:有一种说法,甚至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肯定,1920年波兰曾经屠杀苏军战俘,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波萨克:首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波兰并没有杀害任何苏军战俘。在1919到1920的波苏战争中,波兰为国家独立抗击了苏俄的进攻。当然,战争中,数以千计的苏军士兵被俘。其中也有不少人在被俘期间死于波兰,但他们并不是被波兰军队刻意杀害的,他们死于疾病及战俘营的恶劣条件,但这与二十年后的“卡廷惨案”没有可比性,苏联刻意屠杀了22000名波兰战俘。

当然,我认为波兰官方对于那些苏军战俘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负有责任的,比如在改善战俘营条件上没有作为。但这像1940年苏联的罪行,因为没有人被故意杀害。

另外,有关波兰曾杀死苏军战俘的说法是在1990年被重新提起的。当时苏联官方决定承认“卡廷惨案”,而在承认同时,苏联官方下令从历史中找出某些信息,用以平衡“卡廷惨案”,也就是找出一些苏军战俘被波兰人杀害的事件。尤为重要的是,有关1920年苏军战俘在波兰的情况已经被波、俄双方历史学家在1990年代调查过,与此相关的若干专著也已出版,有关的历史档案早被彻底查清,并不存在任何谜团和疑问。它只是被不断提出来当成平衡“卡廷惨案”的砝码。我们研究院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研究院成立于1998年,那时,这个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澄清。

南方周末:你对发生在1919到1921年的第一次波苏战争有怎样的研究?有人说,这场战争是波兰发起的侵略战争,你的看法是如何的?

波萨克:这个结论同样不准确。早在18世纪,东方的广大疆域就属于波兰。到了 19世纪,这些地区并入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德国占领。这期间,德国在西线失利,在东线获胜,击败了俄国。因此,这块地区在战争结束前是由德国占领的。德国战败后从该地区撤出,于是波兰从西面,俄国从东面进入了那里,因为双方都有意于此。

从历史上说,这个区域是属于波兰的,只是在18世纪末期被夺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认为自己本应掌握这个地区。

让这段历史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从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波兰后来与乌克兰联盟抗衡俄国。波兰进攻基辅,以此支持乌克兰联盟。但这不能视为对俄国的进攻,而是对盟友乌克兰的支持。在那之后,俄国也占领了大片波兰土地,但随后又被击败……所以,那片地区的归属权并不十分清晰。尤其是在苏俄整合之后,情况更为复杂。

一个混合型组织的使命

南方周末:“国家记忆研究院”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波萨克:我们研究院是隶属于政府的研究机构,算是个混合型组织,不仅负责研究和教育,也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框架下进行正式调查,同时还管理一个拥有各种苏联秘密警察资料的档案库。所以我们是档案机构、研究机构,也是调查机构和教学中心,我们在波兰有超过2000雇员,预算大约是一年5000万欧元。我们的主席须由众议院通过,每五年换一届。

南方周末:你们也负责将有关“卡廷惨案”或其他有关波兰的历史真相编入大、中学教材吗?

波萨克: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职能,也没有固定的学校课程指导方向。我们主要针对“卡廷惨案”的历史,作为学校教学的补充,主要形式是培训教师、组织展览、学生竞赛等活动,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年轻人,鼓励他们了解更多有关这段历史的知识。

南方周末:这个组织是否负责敦促俄罗斯政府就“卡廷惨案”道歉并赔偿?

波萨克:没有这个任务。研究院下辖的一个委员会执行“卡廷惨案”调查。1990年苏联承认“卡廷惨案”之后,开始是他们对屠杀进行调查,他们的首席军方检察官启动了这项调查,起初几年进展顺利,得到了不少成果。但是到了1990年代中期,他们忽然停止了调查。此后,波兰开始进行独立调查,作为对俄罗斯停止调查的回应,不过进展缓慢,原因在于那时波兰还没有得到接触苏联时期档案的权限,主要是听取惨案受害人家属的口录。敦促俄罗斯当局道歉或赔款并不是我们的任务和责任,这种国际关系事务是外事部门的责任。

南方周末:这个研究院下辖的这个委员会情况是如何的?

波萨克:这有一点复杂,这个委员会要追溯到1945年,其实二战结束后就成立了,最早的名字是“德国所犯罪行调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揭露一些国家或个人在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不只是针对德国。但在斯大林时期,一些国家或个人的罪行没办法调查,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发生了改变,变成调查那些残害波兰民族的罪行,它的名称改为“反波兰罪诉讼委员会”。1998年,“国家记忆研究院”成立,已经存在的这个委员合并进来,成为了一个部门,应当说,这个委员会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在名字上做了变更而已。

《卡廷惨案》:看不见的机器都是有主的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安杰依·瓦依达

安杰依·瓦依达的父亲也是“卡廷惨案”的受害者 (CFP/图)

《卡廷惨案》是波兰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描写“卡廷惨案”的电影,2007年在波兰首映时,舆论曾批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利用影片给自己拉票,批评者包括导演瓦依达,他说:“这是一部哀悼的电影。不允许政治立场来操弄。”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图)

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

4月2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化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映了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卡廷惨案》。据估计有1亿俄罗斯人观看了这部影片。波兰总统专机失事后,4月11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1频道临时改变播出计划,再次于黄金时段重播《卡廷惨案》。

完成于2007年的《卡廷惨案》是波兰第一部描写这一历史悬案的电影。2000年,瓦依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很多人以为这位大导演可以就此安享晚年,未料在81岁高龄,他又拿出了这部重量级的话题之作,而后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这也是他个人色彩最重的一部电影。“卡廷惨案”发生时瓦依达14岁,和电影里的小女孩妮卡一样,他和母亲空盼着父亲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父亲是骑兵上尉,他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在阵亡名单上。几年后他们才得知真相:苏联秘密警察组织“内务人民委员会”在苏联西部的一座监狱里枪决了瓦依达上尉。1940年,由斯大林元帅下令,苏军在苏联西部的卡廷森林枪杀了两万多名波兰人,包括军官、学者、教授、画家,都是波兰精英阶层。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2007年9月,《卡廷惨案》在波兰首映后瓦依达接受采访,有这样的回忆。三百多万观众使影片成为波兰全国性的新闻事件。

在战后波兰整个冷战时期,“卡廷惨案”一直是不能说的话题,直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承认斯大林政权的秘密警察对这一罪行负有责任。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公开了有关此案的部分机密档案,但2004年,由于相关执行人去世,对“卡廷惨案”的历史调查又告暂停,至今真相尚未大白。

“最大的难题就在于,这是第一部讲“卡廷惨案”的电影,你必须交代一些背景知识。”瓦依达说。

二战当中波兰受到德国和苏联双重入侵,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悲剧。影片开头就极具象征性,这也是瓦依达最擅用的手法。不知从何而来的一阵烟雾过后,一座铁桥的一头挤满了人,正要逃离纳粹的进逼;而桥的另一头也有人往这边跑来,大喊着:“苏联人打过来了!”

波兰的命运就这样纠结在若干参战强国之间。瓦依达在影片中引用了1943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发行的挖开卡廷万人坑的纪录片素材。德国发行这些纪录片,是为了转移视线,搪塞自己的各种战争罪行,而英美对此又有自己的算盘。“德国人的指控也许是真的。”丘吉尔对当时流亡伦敦的波兰总理、军事领导人希科尔斯基将军说,“布尔什维克可是非常残忍的。”但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没有公开流露任何反对苏联的言论,因为斯大林眼下正是对付希特勒的重要盟友。于是关于卡廷的一切,大家都装作看不见。

瓦依达希望以后还能有人拍“卡廷惨案”的电影:“那么他们就可以不去管那些背景交代,拍出很好的心理片,表现罹难者的内心困境。或者也可以拍一部纯粹的政治电影,讲讲西方如何对罪行视而不见闭口不谈,也是个好题材。”

2008年2月,《卡廷惨案》参加柏林电影节,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了影片首映。瓦依达再次强调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这是一曲挽歌,一部哀悼的电影。它太悲剧,不允许政治立场来摆弄。”上一次是影片在波兰首映,公众舆论曾批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利用影片和这个历史事件给自己拉票,瓦依达也站在批判一方。

在电影节上,影片得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评论通常认为它的情节剧色彩过重,笔法老套。比如苏联士兵撕开红白两色的波兰国旗,把红色的布条挂回旗杆,意味政权的更替,白色的则拿来裹脚。这样的煽动对影评人而言的确过于直接。但几乎没人否认影片结尾的分量。牢房里每杀一人,苏联士兵便用水桶冲去地上血流,森林中冷酷而又熟练如同机械的枪决和掩埋,把每一个观众按进彻骨的寒冷。

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

《卡廷惨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后,短短几天已有两千多篇博客文章讨论该片。最为常见的是猜测探讨这场屠杀的缘由。这类讨论的主流看法认为卡廷惨案是报复行为,因为1920年苏联波兰战争当中,有16000至20000名苏军士兵死在了波兰的战俘营。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看不见的杀人机器——极权的嗜血本性。“别掩饰了,什么看不见的机器,那是有主的。”一个反对意见说,“波兰将军被送到执刑室之前,成功的领导人(俄罗斯新教材中对斯大林的定义)正从墙上看着他呢。”

俄罗斯一位知名网络影评人指出了影片的人道主义意味:“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在于,从人性的维度审视这个政治惨剧,这让现在俄罗斯谨小慎微的政客心惊肉跳。我们曾惯于崇拜虚假的偶像、虚假的理想,最重要的是,习惯于爱红场上领袖的灵柩胜过自己父亲的坟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怀念以往的崇高,那是夸大了的崇高,因为它建在流血和暴力之上。”

但最明显的意义,则是让很多根本不知道“卡廷惨案”的人看到这段历史。“我很高兴,虽然是在公映了3年之后,虽然是在不怎么大众的频道(指首播的文化频道),这个电影毕竟是在公共电视台放了。”一位第一次知道了“卡廷惨案”的网友说,“这一步虽然迈得不大,但值得重视。能够用自己的肉眼,从新的角度去看二战当中的许多事,我觉得对我、对我们国家的很多人都非常重要。”

这恐怕是最令瓦依达欣慰的反应,他一直说这部电影尤其是要让年轻人看。“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了。对年轻一代尤其如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面对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我想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教训。如果有的问题我们不谈论、藏起来,始终当作秘密或者禁忌,那非常危险。”

“卡廷惨案”大事年表

●1940年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共中央的批准下,对波兰战俘进行有组织的屠杀,对象包括警察、医生、律师、教师、作家、记者等,数目约22000人。

●1943年4月13日,德国在俄罗斯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了4243具波兰军官尸体,同时向全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

●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宣称这些波兰战俘是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被德军杀害的。

●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解密了斯大林时代的秘密档案,直指“卡廷惨案”内幕。

●1987年4月21日,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访苏,签署了《波苏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两国历史学家组成了联合委员会,负责调查卡廷事件。

●1988年苏联首次同意波兰人前往斯摩棱斯克,为“卡廷惨案”遇难者扫墓。

●1989年4月5日,波兰一个代表团从卡廷森林取回泥土;18日,在华沙无名烈士墓举行了卡廷死难者的安葬仪式。

●1989年11月下旬,波兰马佐维耶茨基访问莫斯科,曾专门前往卡廷事件的墓地凭吊了波兰死难者。

●1990年4月13日,苏联塔斯社在雅鲁泽尔斯基访苏之际发表声明,正式承认屠杀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苏联方面对“卡廷惨案”“深表遗憾”。

●同年9月,苏联军事检察院开始调查“卡廷惨案”问题。

●1991年,波兰出版了关于卡廷等地被害者的最完整的名单,同年11月在卡廷挖墓调查。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的特使、俄罗斯国家档案委员会主席皮霍瓦到达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移交了有关“卡廷惨案”的两包“绝密档案”复印件,总共20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1940年3月5日关于枪决1.47万名波兰军官和在狱中关押的1.1万名波兰公民的决定。波方立即将其中几个重要文件予以公布。

●2007年波兰决定将每年4月13日定为“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9月,电影《卡廷惨案》在华沙全球首映。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率团乘机赴斯摩棱斯克的卡廷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专机不幸失事,机上共96名成员全部遇难。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