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中的随想——关于周恩来(6.8更新)转载沉醉唐风历史文化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9:31

图书馆中的随想——关于周恩来(6.8更新)

图书馆中的随想——关于周恩来

周总理一直都是我很崇敬的人,不过提笔要写的话,却又有些犹豫:有些人不许说不好,有些人一听说好就冷笑——所以无论怎么写只怕都会有人骂。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但愿此文不至于惹来麻烦。阿门!

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那么就先从总理这个职务说起吧。

很多人认为总理即宰相,也算是共识了。只是把现代制度下的总理比作古时的宰相,至少在政治试卷上我是不敢这么写的(谨慎啊谨慎啊)。中国古时的宰相,从总体趋势上讲相权是越来越小,不过在某些个具体阶段内也有反复,比如明朝一开始有宰相,后来因为胡惟庸的缘故不准再设,但这么着过了几十年,忽然发现有些不便,于是又弄出来个“内阁大学士”。另外,从宰相的职权上讲,也各有差异。一开始的相国、丞相,管的还是比较宽的,汉朝陈平就说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似乎什么都可以管,不过陈平大人好像满悠闲的。后来由“三公九卿”转成“三省六部”,相权就分成了票拟(真正的“票拟”是明朝的事,不过中书省的职责除了参政议政之外,就是起草诏书)、否决(门下省审察诏令)和执行(尚书省的事情)三部分。当然,我说的都是大概,其实这些复杂的很,但我们并非研究宰相制度,就到此为止。总之,越到后来,相权被分的越多,留下来的部分越少,比如明朝大学士基本上就是票拟了。个人觉得,倒是唐朝的制度满好的,皇帝不至于太集权专制,相权也不集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各行其是(后来半道里杀出来宦官和藩镇的问题,怕是高祖、太宗始料未及的,比如宦官问题,太宗本是有限制的,但怎么就发展成后来那样了呢?算起来,这两件事都是玄宗皇帝开的好头啊)。不怕死的说一句,其实我们现在的制度,和唐朝的意思好像差不多,国务院相当于尚书省这个执行机构,而人民代表大会则行使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法院像大理寺(再加上六部中的刑部),检察院像御史台,各大军区像是各节度史。不好办的就是朱德总司令,想来想去最贴切的是宋朝枢密史,而那些副主席,感觉像是……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至于主席,不说也罢,不过也有区别,毛太祖后来比皇帝还要专制,后来的主席则没有皇帝专制,反正是不一样的。

算起来,周总理的职权其实挺大的了,国务院的本职工作,还有对各电报的“票拟”——也是看某个纪实著作中写道,周恩来写完之后,毛泽东一般都是通过的,偶尔会改几个字,基本上没有推翻的时候(看电影中有时毛会自己重拟一遍电报,不过都是当面说的,而且还是在建国前,那时还不算数嘛),这感觉倒也满像以前的规矩:皇帝不可以当众将票拟全部推翻(有时要麻烦秉笔太监通气),不然差不多就要换届了。只是,非常重要的“否决权”,似乎毛泽东并未下放,“冒进”时周恩来倒是想否决,“反冒进”,结果毛泽东弄出来个“反反冒进”;还有文化大革命,周恩来肯定是不赞同的,可是也没法否决,不然中国没有这两件事该有多好……

说到把总理比为宰相,更多的是以前的事情,那时人们还是比较认真的,现在再这么说则有调侃的味道了。当时许多人的观念一下子转不过来,在周恩来去农村考察的时候似乎就闹过这么两件事,一次是一位老人突然给总理跪下了,把人们包括总理在内都吓了一跳,结果事后总理派秘书去询问老人是不是有什么难处,老人说只不过是行个礼——这个事好像是杜修贤的书中提到的;还有一件事,是有人称呼总理为“宰相”,周恩来马上纠正说要叫“同志”,结果那人喊:“宰相同志”(总理自己大概也快无奈了吧)——这件事我倒忘了出处,好像也是一个什么纪实文学。其实,还有好多知名人士也称总理为宰相,可见说这是“共识”绝不为过。

但更大的共识是,周恩来是“宰相之才”。还在南开读书的时候,严范孙就说过周恩来有“宰相之才”的话,我们由此不得不佩服严修的独道目光;而后来他得知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仍继续为他寄生活费,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老人家的胆量与气魄。另外,当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的时候,胡宗南说几十年后国民党会发现这是他们的一大损失,也堪称有识人之明了。还有,唐德刚先生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还在国民党专政的时候,他们一些年轻人自己搞了个选举,总统选出来是蒋介石,行政院长选的就是周恩来,还说由此可见民众对周公的期望。反正,周恩来当总理就好像是命中注定一样。而周恩来自己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将毛泽东推举了出来。

提到毛泽东,好像他也说过,无论主席是他还是刘少奇,或者林彪、其他人,都需要周恩来总理。可同样是毛泽东,似乎“反反冒进”那次想要用柯庆施替代周恩来。这件事在某些周总理的传记(实在太多,想不起具体是哪本,反正搜索一下肯定有)中提过。当然,话有正着说的,就有反着说的,看到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根本没这么回事。后一个说法是柯庆施的女儿提到的,她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如果我们单纯分析的话,可以说是因为柯庆施自己不知道(毕竟他离毛泽东的距离远一些,而周恩来离的更近),所以他的女儿当然也不晓得,因而不能简单持否定态度;不过,再分析一下的话,又感觉的确也不大可能。论才干论威望论气度论……反正,柯庆施当时除了一篇“乘风破浪”和毛泽东对上了拍子,其他的无法和周恩来相比。时至今日,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大晓得柯庆施这个人了,但我们仍然很熟悉刘少奇、任弼时、贺龙这些名字,可见柯庆施与那些人相比,数量级上毕竟差了一些。这样一个人若是当了总理,能否服众呢?何况舍其他几位副总理而任一个地方官,好像也不大合适。而且,那时毛泽东只是在经济上糊涂,其他方面还是很清醒的,他当然知道,总理这个重任,绝不是单凭一篇或几篇文章便能承担起来,不然选个作家当总理该有多好呢?不过,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反冒进”肯定是不满的,不然也不至于批评的这么重了,也许冲动之下会有走马换将的想法,不过柯庆施当上副总理后直到最后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六,由此也可见毛泽东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