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有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07:25

教育随笔

中国曾经有世界一流大学
徐永恒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教授,4月12日晚在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时明确回答:“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许院士认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目前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许院士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相信会让一些人更加清醒,而另一些人深感失望。更加清醒和深感失望的原因都是相同的:我们的大学离这个标准差得太远了。
    然而,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曾经有过世界一流大学,那就是1938年4月至1946年5月设于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大部分有海外留学经历,许多教授都是所在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在实验器材稀缺,甚至生存都时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准。与老师们的光辉相比,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同样可谓是群星璀璨。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学生有近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有61人,其中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西南联大师生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有人统计过西南联大的“院士出品率”,西南联大理工科在1938年至1946年期间,教授粗计120人,毕业生1500人,共得院士137人,按总人数计,总“院士出品率”约为12:1 ,即每12位理工科师生中成长出1位院士。理科各系毕业生的“院士出品率”是:算学系14:1,物理系10:1,化学系20:1,地学系8:1。
    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高校“院士出品率”,至今尚无全面统计,只是中国科技大学曾公布在其毕业生中,每1000人中产生1名院士。中科大是国内高校中保持着最高教学水准的大学之一,但与西南联大的“院士出品率”相比,差距之大让人叹为观止;而可以肯定的是,加上北大、清华,也只能是更加汗颜不止。
    西南联大的文、法、商等学院同样聚集了一大批杰出学者,有国学根底深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他们的学生则包括诗人穆旦、何其芳,作家汪曾祺,哲学家殷海光、任继愈、何兆武等一大批文化巨星。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8年间,西南联大从军的学生前后共计800多人,许多人牺牲在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缅甸战场和中美空军共同开拓的“驼峰航线”上。
    可以这样说,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保存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精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的科学技术研究,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文化事业贡献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2010年4月15日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张照片摄于1938年4月西南联大进入昆明城之时,说明西南联大的校名在西迁昆明前既已确定(资料图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资料图片

    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资料图片

    西南联合大学校舍鸟瞰(资料图片

    八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新校舍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梅贻琦常委主持大会,代表校务委员会宣布西南联合大学正式结束(资料图片

    西南联大校旗(资料照片

    西南联大校徽(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