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达:中国人真的害怕房价高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2:23
 中国人真的害怕房价高吗? 李先达        2008年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8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市场暴跌相比,并推出结论,认为中国的房价虚高,社会资源被房地产绑架,中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前途必将受到房地产的拖累的观点。

  其实尽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不健康,但把中国的房价虚高和日本等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做类比却是十分不科学的。很少有人注意,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虽然拖累了日本经济,但却从没有威胁到日本社会本身的稳定。无论是在日本房价疯涨的80年代,还是在暴跌的90年代,日本国民都没有因房价问题而对日本政府产生过强烈的抵触情绪,房地产泡沫对日本的影响虽大,却基本只停留在了经济领域,没有威胁到日本的社会根基。

  不仅如此,房价疯长的80年代恰恰还是日本人对自己生活最满足,最有信心的时候。房地产价格上涨使差不多所有日本家庭的财富都增值数倍,民众的情绪十分积极。就算90年代之后,日本的房价下跌,泡沫破灭,日本国民也倾向于指责见利忘义的国际资本和经济部门的经济政策失当,而没有对政府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与中国在房价上涨后的城市房奴心态十分不同。

  其实不仅日本,就是当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来说,即使在房地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也没有产生过太大的动摇,美国人虽不喜欢经济衰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政府的感情。由此可见,房价高、低,房地产市场冷、热,本质上是市场行为,房屋作为一种商品,至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不会对社会秩序本身产生巨大的冲击。

  可是,这与中国的现状不是很不同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民间对房价怨气连连,最近官方的新华社连发6文,谈抑制高房价,温总理甚至都把房价和民生乃至国家的前景紧紧联系起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本质上讲,房价上升会导致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值,这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的都向往的事。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土地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私有制的,属于民众。去过日本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日本城市的道路往往不是像中国大陆一样笔直、宽阔,反而经常是时而宽是而窄,有时还有莫名其妙的高架桥越过某片土地。这其实就是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导致的。政府在修路时,即使居民不愿出让自己的土地,政府也无可奈,只好将道路修的宽窄不一,以绕过私人土地。有个很著名的案例:日本政府在扩建东京成田机场时,由于三里塚的7户农民死活不出让土地,结果僵持了40年,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扩建跑道计划。农民的这种行为对城市建设本身是喜是忧,我们还要商讨,但是私有土地对于日本普通国民分享土地价格上涨的红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而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也就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受益了。

  很明显,如果政府尊重公民的合法财产,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能直接使大量社会成员受惠,社会成员是不会抵触这种房价变化的。

  而这也就是中国大陆的问题所在——城市居民在房地产价格上涨中并没有受惠。

  其实中国社会的问题并不是房地产价格虚高的问题,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中国土地的所有者不是中国民众,公有制使政府成为了最大的地主。城市商品房建设大部分都是开发商从政府手中买地,再进行开发,而后出售给普通民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房价有多高,大部分民众只是买房人,也就是高房价的承担者,而高价土地的利润却全部由卖出土地的政府,以及一些官、商之间的暗箱操作所垄断了。先不说这种土地交换方式会产生多少腐败,即使合理运行,也是政府剥夺了民众的因房价上涨而获得社会红利,留给普通公民的只剩下了巨大房价压力。

  在政府主导的城市拆迁中,这种的压力表现得更是具体。

  政府拆除老旧城区,改善市民住房条件,这本是巨大的好事。但是由于土地并不是居民私有的,也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首先,居民本身居住的房子并不是自己的,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租”给市民的,所以看上去政府似乎有权强制拆迁。但是,这房子名为“租”,但往往也是城市居民的唯一的安身之所,而且在住房改革之后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并不会再“租”给市民新的房子,所以居民不得不自己去市场上购买高价的商品房。那么,政府是按照自己是“地主”的逻辑,把“租”自己房子的民众赶走呢?还是按照按商品房的价格给居民补偿款呢?如果给补偿款,那么补偿多少合适呢?政府会甘心按照私有土地的价格进行补偿吗?

  事实上,由于拆迁居民并不拥有自己房屋产权,因而居民和政府谈判的资本也就不可能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契约。但是,民众又迫切的需要钱来购买高价商品房,所以他们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做违法的“钉子户”,甚至威胁自杀,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和政府谈判的资本,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很悲凉的生存选择!

  此外,更麻烦的是,在处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财富分配时,中国社会还面临着城市与农村,不同阶层的人口流动问题。首先,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一直是客观存在的,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小城市人口也进入大城市,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在追寻更幸福的生活,这其中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农民工。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活跃流动和辛勤工作,造就了中国大陆过去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高房价的时代,这些无产的新移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工作成本大幅升高,很难获得安身之所,处境甚至还不如拆迁后的城市居民。农村乡镇的收入本身就不高,高房价又提高了进入城市的门槛,降低了社会的流动活力,增大了城乡差距,因而房价间接地使中国乡村居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道路越发艰难了。这也进一步分裂了中国社会,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本质应该是政府把自己在计划经济中占有的民间土地还给老百姓的过程,也就是把利益和土地还给老百姓的过程。但是这些年来,中国的政府却更像是在老百姓身上赚钱的“大地主”,不断引导老百姓从自己的手中买回土地(而且还是70年后就会收回的)。这种模式的住房改革在房价较低时,也许还可以行得通,并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当房价高涨时,便成为了老百姓与政府的尖锐矛盾,再加上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最终严重伤害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乃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些问题都不是房价过高这个表面的经济现象所造成!

  由此,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的稳定之道,究竟是压低房价,使所有中国人的社会总财产缩水呢?还是还利于民,使所有中国人都买得起房呢?

  前一段时间,新华社连发6文评点房地产市场,这6篇文章的题目是:

  4月2日 《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 《“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仅从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些文章都是针对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其核心目的是为可能会出台的“物业税”等抑制房价政策作铺垫“,并希望房价能够下降以缓解民怨。但是,这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怨的问题吗?或者说,单纯的调控房价能起到降低民怨的作用吗?

  事实上,如果中国的房价下跌,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刚刚攒够钱买了房的城市居民的财产贬值,使房地产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利润下降,乃至破产,进而影响其它的经济领域,这些影响对于中国经济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其实是很难说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贫富差距分化,连部长都声称买不起房的社会里,房价究竟下跌多少,才能使普通居民买得起房呢?房地产问题并不是由于市场运作而产生的,它有可能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解决吗?中国的房价下跌会不会成为一个拖累社会经济的无底洞呢?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人真正向往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和谐的?我想,那也许并不是一个房价特别低廉的社会,却恰恰可能是像泡沫经济时的日本一样——虽然有泡沫,但无论房价上升、下跌多少倍,都能基本保持稳定和富裕——人与人相互关爱,政府不与民争利,而且努力保障每个公民的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那些在东京奋斗半辈子都买不起房子,但却仍然热爱自己国家的日本青年了。

  由此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固然有泡沫。但是,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问题却不在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