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料史话(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1:55

二、品种与加工

煤炭的品种:

最初北京地区供应的煤炭品种主要是两类:黑煤和红煤。

1、黑煤也称硬煤,即京西无烟煤。其中,产于房山的称为南山煤;产自门头沟的叫做西山煤。南山煤亦称“南末”,易燃、耐烧、多末,适于制作煤球;西山煤多块、耐烧,但不太易燃,又称“北块”。早期煤铺销售的无烟煤有六种:二炉硬煤、小炉硬煤、硬末、软末、青煤、砂锅末。二炉硬煤和小炉硬煤多为块状,可直接烧用;硬末是二炉硬煤的碎末,火旺耐久,适于厨房;软末经进一步加工后,可制成煤球(又分为手工煤球和机制煤球)、蜂窝煤;青煤、砂锅末煤质较差,价格便宜,多掺在煤球里。

2、红煤,产自山西。产于阳泉的称“山西红煤”,大同煤则称“大碳”。红煤多为大块,易燃、火力强,专供取暖锅炉用。

进入上个世纪,开始出现型煤,即煤球和蜂窝煤。最早使用的是手工煤球。30年代初,开始有机制煤球上市,但因尺寸较大,不适于普通居民的小火炉使用。到了50年代,又研制、生产出了直径较小的煤球,用于民用煤炉。

北京地区的蜂窝煤使用始于40年代,为手工制作。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德周教授向当时的市领导提出在居民中燃用蜂窝煤的建议,并设计出生产蜂窝煤的初步样机。其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重视,组织人员进行试验,改进炉具,加以推广。但由于烧用蜂窝煤采用的是在煤周围围炉灰的方法,既麻烦又不卫生,且不利于热能充分发挥,故而制约了蜂窝煤的推广。1965年先后研制出“两用炉搪泥沟烧煤法”和蜂窝煤专用炉瓦,解决了围炉灰的问题,为蜂窝煤使用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使之得以大面积的推广。蜂窝煤的品种按尺寸(直径102、125)、形状(圆、方形)、燃烧方式(上燃、下燃)又分为不同的种类。

引火炭:煤不易直接引燃,需用引火物点燃。散煤和煤球一般用木柴做引火物。刚开始,蜂窝煤也使用木柴做引火物,但效果不好。1965年,研制、生产出了以烟煤煤泥和锯末为主要原料的普通引火炭,替代了木柴。1977年,又研制出了易燃引火炭。

北京地区的燃料除去煤炭外,还有油(煤油、汽油、重油),起始大约应在上个世纪3、40年代。后来又有了焦炉煤气,1959年开始,北京焦化厂开始为北京市民提供管道人工煤气,不过当时的楼房居民很少,人工煤气使用还不多。1965年,北京西郊灌瓶厂建立,为了净化首都天空,首先在市中心区域推广液化石油气。1987年,华北油田的天然气进京,北京开始了使用天然气的日子。1997年,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能的清洁能源被政府大面积的推广,过去使用人工煤气的住户也分批置换成天然气。截至2008年,北京城市天然气用量已经突破50万立方米,用户已达480万户。随着“煤改天”彻底完成,人工煤气退出了北京的历史舞台。最终,在市区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替代了炊事用煤(目前,北京城市居民炊事气化率已达到96%以上),现正在逐步用燃油、燃气和电能等新型燃料替代取市区的暖用煤,实现燃料的净化工程。

煤炭加工:

煤炭的加工分为原煤加工和型煤加工。

原煤加工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发热量、灰分等指标)将不同的原煤按一定的比例加工、配制而成散煤。型煤加工是指将散煤加工成煤球或蜂窝煤。

手工制作煤球的方法刚开始是:将煤末按比例加上黏性黄土,以水和匀成泥状,以小勺舀出晾干。清末民初印刷的《乡言解颐》一书内,有《煤球诗》一首,诗前有序介绍当时北京居民制作煤球的一种方法:“煤末模成方块,谓之软煤,不耐烧炼,买来稍掺黄土,和水,以簸箕转丸,趁秋晒干备用”。当时,有许多河北定兴县人和京东人,到北京城以摇煤为生。他们或受雇于煤铺,或沿街为住户加工。其所用工具为:铁锨、五齿耙、大圆筛、花盆等物。方法是:将过筛后细煤末加上黄土,用水和匀平铺在地面,用铁锨切成鸡蛋大小的方块状,然后撒上细煤面放入筛内,筛底垫上花盆,用双手幌动筛子和花盆,将筛内的方块煤转动摇成球状,倒在地上晒干,即可。还有一种调筛吊筛方法,用三根木棍支成架子,再用麻绳将筛子吊在下面用手摇。



手工摇煤球

机制煤球的加工方法实际上是用一对型轮相互转动、挤压成型。



煤球机

手工制作蜂窝煤的方法为:在一块铁板上焊12根铁棍,外套铁管,形成煤筒,将煤粉加上白灰和适量的水调和成湿煤,装满煤筒,再套上压煤铁板,以大锤砸实,将煤取出晒干,即可。1958年,研制出以偏心轮式和拨锤式的电锤,替代了手工锤。以后,又研制出单冲头冲压式蜂窝煤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机制蜂窝煤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