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模式”激动可以缓行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8:30

近来对于“中国模式”的解读和渲染越来越多,这个最初由英国人和美国人发明的概念,可以想见的让我国人民非常受用。在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人民论坛网联合进行的“你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专题调查中,有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一个在近代受尽屈辱、终于开始崛起的大国,迫切渴望世界承认的愿望可以理解,于是我们尽最大可能的展示中国的强大和有钱。我们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最大债权人,把日本和英国远远抛在身后,尽管以上两国的人均收入分别是我们的28.8倍和26.3倍。

这时“中国模式”的出炉,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一位我尊重的学者的话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要把“中国模式”变成世界的榜样,因为,欧美模式都不可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最后,审视全人类已有的文化遗产,真正的有识之士相信,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拯救世界,可以让地球变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国模式”的概念从何而来呢?

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是源于2004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一文,在文中作者乔舒亚·雷默指出:“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国家独立。”这一概念被称为“中国模式”。

虽然雷默的“北京共识”未必人人认同,但有关“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探讨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形成的“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

不仅如此,世界银行、联合国的有关机构把中国作为“样板”向发展中国家推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2009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应中国官方之邀写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明确指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

在这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畅销书作家、国际战略家以及联合国机构的大力鼓吹下,我们简直不得不相信“中国模式”的确实存在以及“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的巨大推动作用了。不用说这些,中国落后了这么多年,今天突然终于得到地球村民这样大的褒奖,“给脸要兜着”。

这就好像我们家一直穷的要命,最近几年终于靠卖血攒了一千块钱,村长在村里大喇叭一个劲喊:“老陈家成万元户啦!”我们老陈家终于在全村扬眉吐气了,虽然还不是万元户,但是谁在乎呢,关键是全村人都知道我是万元户!于是来我们家借钱的穷乡亲,我都不拒绝,哪怕勒紧了裤带子,咱是要脸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呢?

其实我们激动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即便是赞赏和鼓吹“中国模式”的学者和官方媒体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什么是“模式”呢?百度百科提供的解释为“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通常我们说一个“模式”,一般会考虑两点:一是足够的成功度,即“解决问题”;二是可以复制,即“重复出现”。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某些方面走对了路。比如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和逐步放宽商品价格,结合对外开放体制,有助于高速而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在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中进行先期投资、快速城市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无疑也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仅就这些就欢呼“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显然为时过早,中国的改革更多的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政治体制和文化道德体系的建筑上并非无懈可击。与此同时,中国生态环境的危机、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地方腐败与经济成功形成了强烈反差。

中国的确有钱了,但是是政府有钱了、特殊群体有钱了,并不是中国人民有钱了。1978年中国大陆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有的统计认为,中国大陆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富裕的中产阶层占90%以上,基尼系数仅为0.25,十分公平。

再如,世界银行将世界贫困线标准设定为人均每天1.25美元生活费,中国大陆却将贫困线设定为相当于人均每天0.31美元的生活费。有统计认为,如按世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大陆贫困人口3至4亿左右,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3倍,远高于中国大陆自己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

而腐败几乎成了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成了某些地方官员的生存方式;对于环境的破坏更成为换取经济增长的“必要代价”。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原来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约束体系逐渐瓦解,而一心专注于经济建设的中国却没有建立新的信仰、道德体系,试问:除了钱,中国人的心中还在乎什么?(陈泰然:除了钱,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还是要说,中国确实有钱了,不过中国人民是否充分享受了他们应得的福利和待遇?我想每一个有在中国读书、就业、看病、买房经历的普通百姓,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其次,“中国模式”能否被复制?“挺派”言称“有可能”,我觉得是扯淡。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关键在于几率大小。万分之一也是“理论上的可能”,推广一种模式,不能靠“可能”。不能否认,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有其特殊性的。中国的幅员和历史独一无二,有助于解释其经济崛起。中国在过去曾多次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近在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30%。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回复到从前的趋势:中国也许仅仅是在超级大国联盟中重新获得应有的位置。中国之大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大量的潜在廉价劳动力和十多亿消费者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本来就具备国际资本吸引力。另外,除了经济之外,中国的在政治与文化上由多少经验可以输出、可以被其他国家复制,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对于“中国模式”的推广,丁学良老师有着非常到位的阐述:“一个模式的推广,不仅要讲这个模式取得的成果——即作为要素之一的“What”;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How”——即这个成果是怎么取得的?”

……

其实,中国模式其实就是没有模式,或者说是无招胜有招。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有一点是明显的,这就是中国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如果说有的话,这个模式就是务实的模式,其中容纳了世界各种经济模式中能够适用于中国的成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实在的,不可否认的。但是是否形成了一种模式,我个人保留意见,对于这一点,赵启正先生的表述更加中肯一些:““模式”一词有示范(pattern)的涵义,但是中国并无此义,所以,今天我用“中国模式”这个词就得十分小心,我更倾向于用“中国案例”来表述中国的发展。“中国案例”应该是概括了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当面对外界一波又一波的“中国模式”声浪,仿佛中国已经被认定是世界拯救者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回顾日本的教训。当出口还是拉动中国经济仅有的两架马车之一,当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之时,我们更应该冷静的面对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甚至是炒作。正如伊铭先生所说,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被西方一些人士所说的“中国时代来临”所捧杀,也不要对另外一些西方人所说的“中国威胁”愤愤不平,聚精会神谋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章:

1、解放日报/胡伟:“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与世界意义;

2、傅国涌:此“民主”非彼“民主”;

3、FT中文网:日本模式衰落的启示;

4、联合早报/伊铭:西方热炒中国模式的背景;

5、新华网:民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

6、中国网:赵启正:如何看待中国发展模式;

7、FT中文网/丁学良:“中国模式”为何不好推广?

8、《纽约时报》:西方应更全面多视角看待中国模式

9、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

10、人民网: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模式”挑战传统理论

11、天涯问答:中国模式是如何提出的?

12、吕宁思: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