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RT走过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5:22
从1999年昆明按照现代交通理念建成第一条公交专用道(BRT)算起,中国在公交优先方面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而从2005年底北京建成首条达到国际高载客量水准的北京南中轴BRT线路算起,中国在高标准BRT公交发展上也走过了4年历程。在近4年的时间里,北京、杭州、昆明、济南和常州在BRT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BRT在主城区、主城与城市发展新区间发挥着显著的交通作用,获得了所在城市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对如何发展BRT仍存在争议,城市决策者在BRT建设标准、发展时间及线路选择方面的不同意见导致实质性工作的停顿。在BRT已经获得显著发展的昆明、北京、杭州、济南、常州等城市,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过一些争议,这些争议的解决对其他城市本身也有借鉴价值。

  BRT发展态势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

  长安大学BRT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庆说,城市建成区人口在10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适合建设BRT。昆明、杭州BRT与地铁所规划的线位功能与走廊高度重合,表明BRT在服务功能上与轨道交通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BRT可以是发展轨道交通前的过渡性大运量公共交通方式。北京的布局说明,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单纯依靠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大运量公交的需要,BRT可以作为大运量客运方式的补充,加密轨道线网,与轨道交通一起组成城市骨架客运网,轨道交通与BRT具备很强的互补性。虽然更小规模的城市还没有发展快速公交的成功案例,但并不代表这些城市不适合发展快速公交,伴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一些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加剧,或许一些规模更小、城市出行沿带状聚集的城市会逐步选择发展BRT。

  城市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道路资源有限,造成各案例城市交通拥堵严重。这些城市一般在提出发展BRT之前,都考虑过发展轨道交通的可能性。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运行亏损、见效慢、审批难等,且城市决策者认为轨道交通要么远水难解近渴、要么经济上不可承担、要么审批上难于通过,从而最终选择了发展见效快、成本低的BRT。

  长安大学BRT研究中心张丽君说,尽管交通专家认为BRT既具有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的运营特点,又具有地面公交投入小、建设周期短、运营灵活的优点,但通常中国城市决策者从建设轨道交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更多交通空间、项目越大政绩越突出的角度出发,更愿意选择建设轨道交通。目前已发展BRT的几个城市,各自都有很特别的BRT发展理由,而这些理由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并不具备普遍性,因此,中国大城市为什么要发展BRT仍需要进行研究。例如,北京选择了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以缓解交通拥堵,但由于城市太大,仍不能满足缓堵需要,而奥运会又迫在眉睫,最终选择了运量大、见效快的BRT发展之路;由于国家对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限制,常州难以达到发展轨道交通的相关条件,只能走发展BRT之路;受到特殊城市文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担心地下工程影响水系,举世无双的泉城———济南,优先考虑了发展BRT;而杭州发展BRT,与城市由于西湖引起的道路网方面的天然缺陷关系密切。

  BRT建设除了走廊的客运特点要考虑外,通常要与城市的市政建设与维护建设紧密结合,如果某条走廊道路需要大修或改建,BRT增加的专用车道又能在城市道路扩建时同步实施,且在BRT实施前后其他道路使用者利益没有变化,关于发展BRT的争议就较少(北京、济南),如果显著增加了社会车辆在城市中心的拥堵状况,反对的声音就会在开通初期经常听到(杭州、昆明)。

    争论BRT

  案例城市发展BRT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对别的城市具有借鉴价值而在运营中刚刚暴露出的问题,则需要中国城市在以后的BRT发展中注意。

  昆明作为最早发展BRT的城市,面临过的主要问题有公交专用道放在路中的合理性、站点应该放在交叉口上游还是下游、是否应该以及如何保障公交车在交叉口的专有路权、公交线路的整合与公交改革等众多争议。目前,除了最后一条外,其他争议已基本解决。

  北京BRT一号线发展在决策阶段受到了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建成后在线路整合、站点服务能力、BRT站点识别及过街配套、非机动车与BRT冲突点处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议,目前已经得到了解决。

  杭州BRT建成后在压缩小汽车路权和BRT线路效率不高方面出现了激烈的争议,后通过线路调整改善了BRT道载客能力,在分道设施安全性、票价方面出现过争议。

  济南在走廊选择、BRT与城市高架项目结合方面出现过争议。目前这些争议已经解决。

  长安大学BRT研究中心李娜说,案例城市所出现的这些争议,如果可以研究透彻,在决策中明晰,则会加快这些城市当初发展BRT的决策速度和决策水平,促使人们更好地接受BRT。这些争议有的具有共性,需进行系统研究使相关城市决策时更加科学。

  BRT发展面临的关键议题

  长安大学BRT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庆把当前中国发展BRT的相关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认同。

  BRT引入交通已经拥堵的中心市区,会占用道路资源,在开通初期可能让小汽车出行者、普通公交车甚至自行车、行人、路边停车者的利益受损,如杭州BRT一号线对小汽车出行者的影响,北京BRT一号线配套的公交线路整合导致的极少数人出行便利性的下降,昆明公交线网整合难等现象。BRT发展实际上存在交通资源使用、交通投入份额的调整,对一些人利益带来的损害是不可逆的、长期的,是一场利益上的革命。因此,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泛的BRT项目在决策时面临的阻力将是持久、坚强的。搁置争议,暂时不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成为一些希望平稳发展的城市领导的最优选择,这一问题是中国BRT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也是在一些城市BRT发展难的根本原因。因此,BRT方案并不是载客能力、通行速度越大越好,而是要兼顾好多方面利益,对利益受损者的合理要求提供尽可能好的替代选择,尽量减少利益受损人数及受损程度,就成为BRT发展中主要的问题。

  二是技术标准与工程方案。

  在BRT线路采取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左开门还是右开门、车道放在道路断面的什么位置上所存在的争议。车辆底盘高度与运营成本、站台条件相关,底盘高度选择的实质是运行与购置成本的争议,是乘客舒适性考量上的争议,目前仍广泛存在。

  在专用路权保障技术上,物理方法的适当性(杭州曾经的侧翻隐患、昆明曾出现的专用权保障难,杭州的路侧穿越车辆妨碍BRT运行)、BRT站的诱导系统设置方法、站台设置与乘客进站交通组织方法等均需要完善。BRT作为走廊上一种新的交通成员,这种成员动力性能和其他成员不同,如何保障交叉口、过街通道处不同交通出行者的安全,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是服务规划。

  BRT的线路组合、BRT与普通公交、地铁的合作配合、BRT票价票制制定等问题由于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协调、乘客利益协调相关,争议多且持久,影响BRT效果的发挥。如杭州BRT的票价4元,较原来普通公交票价提高幅度较大,影响了客流吸引能力,引起许多乘客的不满。

  四是BRT投入与补贴。

  BRT在运送能力与运输速度上与轨道交通相似,BRT支持者要求城市在投资、运营补贴上比照对地铁的支持态度,只需拿出建设轨道交通约1/10的投入,就可以取得相当甚至更好的公交优先运行绩效。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城市政府更愿意采取类比道路公交政策的前后比较态度,对BRT在道路环境、站点拆迁与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希望问题简单化,对承担运营期的亏损补贴准备不足,许多城市希望BRT建成后不用补贴,票价也要和普通公交相当。这些认识导致BRT在站点上完全受制于既有道路条件,占地少,难以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要求BRT车辆运营成本尽量低、购买成本也要显著降低。这种决策逻辑上的双重标准,导致了由于投资或运营补贴难以落实造成的BRT决策与实施的缓慢。本报记者  胡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