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卷草·如意──佛教纹饰图案的中国化历程 -- 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52:35

宋元之后,几乎所有的程式化了的佛教纹饰,都有了文化诠释或理性的阐释。众多的纹样被采纳到中国俗文化的「福」、「禄」、「寿」、「禧」等象征形象中;或者进一步构成「同心」、「万字」、「方胜」、「连理」等民俗图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如意」纹。与佛教图案有关的如意纹相当广泛,实物形象是明清时称为「如意」的玩物。它的基本形状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云头状曲线形,中间用一条有停顿转折的圆滑波线形联结。

仔细观察如意的形状,不难发现它正是「祥云」与「卷草」的合璧。如云头形的上、中、下三个停顿与如卷草状的一波三折的曲线,构成了如意形的全部。表现了人们对曲折、空灵、回转、停顿等审美特征的追求。如果说从汉纹饰的「祥云」过渡到唐纹饰的「卷草」,是不确实的、被动的文化吸收,那么从「卷草纹」发展到「如意纹」,则是一种清醒的、主动的文化改造了。祥云纹是主体意念和客体实象的统一。外来宗教文化必然先在tt新形式上显示出来。而新形式最易从「物理」的角度突破原有的物我之平衡。「卷草」便是这一过程的反映。「草」是实体,而「卷」是形象。纹饰着重于外在形态的构造和分解。唐以后又在主体更高的认识层次上达到新的统一。「如意」纹饰就是更新的统一的产物,是文化层面上追求精神、心态的表现的反映。

纹饰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的发展大抵是平行的。宋元以来,「文人画」理论中强调的「不以形似」、「求无人态」、「神韵逸气」等等,是对文化心态的进一步提示,也是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被中国人吸收而创造的文化结果。中国文化完成对佛教文化的最终改造,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不可分的部分照片横放三个、是如意照片横放三个、是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