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中国问题的解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3:26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28日   07 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逻辑线索。
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集中在怎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找到这样一条道路,我们党进行了不懈探索。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党有两点清晰的认识:一是老路不能走,但也不能走邪路,而要创出一条新路;二是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走新路、讲新话,说到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要进行这种重新认识,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我们党进行这种重新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探索,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创新意义在于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解答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其基本观点、重要论断虽各有侧重,但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答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最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既包含着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也包含着对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发展,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着力解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剔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着力解答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主题作出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分析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这两个判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关键性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对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明确,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有了可靠的世情依据,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由此全面展开。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出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通过改革,我们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放,我们逐步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有机结合和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全面贯通,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决了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改变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了发展缓慢、活力缺乏的困境。与世界联系的加强,使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可以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当代中国主题作出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强国富民的历史任务,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正是基于这些新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作出明确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揭示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继续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勇于突破陈规,不断实现新的理论创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系统地解答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实践,在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蓬勃生机的永恒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拓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继续解答中国问题。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拓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执笔: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