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鉴定二十讲(灵魂与情感交融的艺术遗存)/鉴宝大众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23:54
 金铜佛像鉴定二十讲(灵魂与情感交融的艺术遗存)/鉴宝大众收藏 作  者: 史树青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7年08月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07年08月 开  本: 4 I S B N : 9787807207559 包  装: 1 分  类:
     

    编辑导读

     

    第三讲 稚拙古朴的早期金铜佛像

    第四讲 刚健有力的北魏佛像

    第五讲 东魏北齐佛像鉴定

    第六讲 西魏北周佛像鉴定

    第七讲 “秀骨清像”的南朝金铜佛像

    第八讲 成熟期的隋唐金铜佛像

    第九讲 “世俗化”的五代两宋佛像

    第十讲 辽金西夏大理金铜佛像

    第十一讲 元代“梵相提举司”造像

    第十二讲 明代永宣金铜佛像鉴识

    第十三讲 清代藏传金铜佛像辨伪

    第十四讲 斯瓦特风格佛像鉴定

    第十五讲 克什米尔风格佛像鉴定

    第十六讲 尼泊尔风格佛像辨伪

    第十七讲 东北印度风格金铜佛像鉴定

    第十八讲 西藏本地风格金铜佛像

    第十九讲 蒙古风格金铜佛像

    第二十讲 金铜佛像辨伪综述

     

    精彩书摘

    金铜佛像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什么宗教文化内涵呢?这要从佛教建立说

    起。佛教创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陆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最初几百年间,佛教尚未传遍亚洲各国,但是当时在印

    度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教教派,后来整合为三大主要派别,即:小乘佛

    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教义应该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

    不变的本体。佛像也不例外,不论是雕像、塑像、铸造像,不过是石土木漆

    或金属的因缘暂时聚会而成,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佛教

    主张“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

    远不变的观念。既然佛像是由“因缘所生”,那么也应在“破相”之列。那

    为什么历代还有那么多的佛像产生和流传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佛像”虽是由金属木石等材料

    (因),由人工(缘)制作而成的,毁之既无,没有不变的主体。但佛像可以使

    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佛教并不否定佛像的存

    在。另一方面,佛教为了普渡众生,向俗众说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绘

    画等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弘法事业。

    汉传佛像

    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冠绝千古、标程百代的不朽地位自是毋庸

    置疑,脱离了佛教造像的中国艺术史,特别是雕塑史无疑将黯然失色。其中

    ,汉传佛教造像与藏传佛教造像并称中国造像艺术的两大支柱,主要包括石

    窟造像、寺院造像和单体供养造像三大门类,上至东汉末年下迄元明清三代

    ,长达两千年的悠久造像史,为后世遗留下恒河沙数般的雕塑、绘画作品,

    涉及以铜、石、瓷、木为主几乎无所不包的造像材质。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

    具艺术特色和收藏价值。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人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

    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

    (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汉朝十六国金铜佛像从佛教造

    像角度来说,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考古遗物发现,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

    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开始出现。金铜佛像大多形体较小而精致

    ,便于携带,供奉于佛寺和信众家中佛龛,或纳藏于佛塔地宫之中。

    《三国志》记载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

    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金铜佛像记载。迄今发现最早纪年铭的佛像是现藏美国旧

    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雕造的一尊鎏金铜坐佛像,它结

    跏趺坐,双手作叠压禅定式,长长的杏仁眼,方圆脸形以及规整的垂中平行

    衣饰,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汉末四川陶佛像,形体与衣纹的左右对称,也

    是西来佛像中国化的具体实例,被认为是中国式佛像的早期形态。

    北魏金铜佛像

    北魏早期,匈奴赫连族攻入当时的佛学中心长安,灭佛杀僧。著名高僧

    鸠摩罗什的高徒白脚禅师迁到平城(即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礼遇。北魏灭

    北凉后,把凉州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虏掠到平城,同时也俘获大批僧人,平

    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铜佛像从此被大量制造。今存北魏太

    平真君二年(441)赵通造金铜佛像,太平真君四年金铜佛立像,就是太武帝

    废佛前的代表制品,形式古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的鎏金铜造像,分伞、佛

    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国以后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

    件金铜坐佛像,造型浑圆,而造于太平真君十一年的金铜坐像,古朴之气息

    渐失而趋向写实,两手不再拱而置于胸腹间,改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

    膝上。衣纹下垂作椭圆形线,衣裾下缘下垂到座的上部,这是新的发展。

    魏孝文帝统治时期,一度遭受政治打击和道教冲击的佛教得到迅速恢复

    ,曾遇灭顶之灾的佛教徒也吸取了教训,提出皇帝就是如来的观点,凭藉皇

    权弘扬佛教。兴光元年(454)平城五级大寺铸金铜释迦立像五躯,以太祖以

    下五帝相貌为依据,高各一丈六尺,共用铜12.5吨。公元4的年,献文帝在

    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43尺,用铜50吨,黄金0.3吨,金铜佛像广泛制造的

    风气盛极一时,而且形制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太和年间形成了金铜佛像制造

    的全盛时期,如现存太和二年(478)铭金铜佛造像,刘从妻造弥勒坐像,河

    间乐成人张卖造弥勒坐像,李成造像,王上造像等不下10多件,山东博兴县

    出土的更为繁多。这时期的金铜佛像,以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拔而

    有丈夫气为主要形象特点。

    南朝金铜佛像

    在南方,东晋已开帝王奢竞之风,这种时代风尚成为名士奇匠竞心展力

    的外在驱动力,出现了以戴逵、戴颐父子为代表的著名佛像匠人。戴逵曾积

    三年苦思制成丈六无量佛,“巧凝造化”,成为供大量仿制的中国佛教造像

    杰作,这种追求民族化的审美旨趣的创作,开创了中国式佛像的制作范式。

    所造行像,运用脱胎漆器工艺,发明了既壮崇又轻灵的夹苎佛像,适应了当

    时抬佛巡行习俗的需要,被世人称为一绝。其子戴颐从小随父参与塑像,相

    互切磋技艺,以精思神巧为时人称许。

    刘宋以降,靡费之风大炽,建寺造像所用的铜无以计数,甚至危及国力

    ,宋孝武帝刘骏一次就为瓦官寺铸金铜佛像32躯。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十方

    佛为金银像。而光宅寺造丈八无量寿佛金铜大像,、用铜20吨,陈宣帝所铸

    铜像多达2万,修治旧像130万躯。这些足以想见当时金铜佛像铸造的形制和

    规模。在风格上,南朝金铜佛像崇尚宽大博敞的天衣裳裾衬托出飘逸俊秀的

    体势,是南朝时尚的秀骨清像人物仪范在佛教造像上的具体表现。二戴的艺

    术技法也被广泛流传。整个南朝的造像均显示出形体轮廓具有整体感并极富

    装饰性的特色,与当时竞尚奢靡之风相一致。

    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金铜造像规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艺术技巧也日臻

    完善,从而使金铜造像完全中国化并达到其全盛期。P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