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监管疲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46
Karel Lannoo
欧盟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过去10年中经历了一场沧海桑田之变。1992年单一市场计划掀起的波澜刚刚平息,一项包含42项立法的监管新政又旋即出台,这些新法规必须在2005年之前开始执行。欧洲的企业必须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欧洲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则需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此外,欧盟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在1998年被冻结,以便为欧洲货币联盟在1999年的启动做好准备,此后欧元货币于2002开始上市流通。而一部规范资本市场活动的法律MiFID(金融产品市场指导意见)也将于2007年底生效。
鉴于欧盟的金融服务业监管体系在过去10年中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因此金融市场出现监管疲劳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人们普遍将布鲁塞尔视为了无事生非之地,抱怨说那里出台的一系列法规使企业的守法成本不断增加。
MiFID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欧盟为创建单一资本市场而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法规中,它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制定MiFID的初衷是迅速加强不同市场及各家银行间的竞争。它废除了证交所对股票交易的垄断,允许各银行通过自己的内部交易平台参与股票交易业务。
MiFID将取代于1992年生效的投资服务指导意见(Investment Services Directive),它将把欧洲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这意味着,欧盟的市场一体化努力将不再局限于各成员国承认彼此的监管标准,而是要为各证券市场运营机构制定一套统一的行为准则。一言以蔽之,MiFID压在企业身上的监管负担是投资服务指导意见的五倍。在交易的最优化执行、交易的透明度、客户适合性、利益冲突以及交易的内部化等方面,MiFID都有非常详尽的条款。
各银行在执行MiFID方面付出的一次性成本在400万至2,000万欧元之间,就承受能力而言中小型银行感受的成本负担尤其沉重。JP摩根(JP Morgan)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大型银行因MiFID而增加的成本负担可能高达每家1.06亿欧元。这一成本负担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更新方面,银行要确保为其客户找到最佳的执行价格,这种更新是必不可少的。迄今为止欧盟多数成员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要么没有、要么很笼统,而MiFID在具体条文方面的过分详尽则有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说银行会拒绝向个人客户提供某些服务。但为了创建一个更加一体化的资本市场,这是欧盟需要付出的代价。
不过,从欧洲和全球银行业的情况看,高昂的守法成本总体来说似乎并未给欧洲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造成太多困扰。股价处于历史高位,盈利能力正在提高。欧洲的资本市场看来也很有竞争力。2005年企业债券的发行和首次公开募股的数量及金额都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而且这种趋势也延续到了2006年。
那么,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即高昂的守法成本换来的是市场和经济的更大收益呢?欧元以及单一会计标准和单一证券发行方式的推出带来了一次性的成本。但这些很快就被所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这些收益包括金融环境的宽松以及金融业更为强劲的增长机会等。
这种情况显然暴露出一个老问题,即布鲁塞尔在制定法规前一直无法就其战略意图同市场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全球的所有监管机构一样,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也面临着事先的成本-收益分析容易突出成本但却难以量化收益的问题。
近年来,欧盟委员会开始逐步加强沟通工作。它现在已开始广泛地咨询各利益团体的意见,并且还在“改善监管”的项目中开始实施影响评估。这将允许监管机构和公众更好地判断未来立法的全部成本与收益。不过,欧盟在这方面的经验仍显不足。在执行这些程序方面的迟缓已经令许多人深感失望。在至今进行的大约95个大范围影响评估中,只有少数几个明确量化了预期成本与收益,只有两个涉及到了金融领域,而且结果令人质疑。
再回到MiFID上,如果事先进行的影响评估能够做得更好些,主要内容虽然不会与现在的版本有什么不同,但也许认可度会更高一些。不过不断增长的监管负担对企业的总体影响不会有什么改变:更复杂细致的监管会导致金融业进一步的集中与整合。换言之,它提高了准入门坎。小公司被吞并,只有大公司或高度专业化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欧盟未来的监管因此应该着眼于确保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性上。
总之,认为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监管真空期的想法只是一种幻觉。由于该行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几乎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监管机构始终需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欧盟的单一市场概念是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一旦某些壁垒被打破,市场整合程度提高,新的问题就会产生,如欧洲零售金融市场的过度分散,等等。执行这些新法规的成本基本都将由企业承受,它们显然会抱怨不已,但相应的收益──更具竞争力和更高效的金融市场──则将会由消费者以及整个经济享有,只要决策过程正确无误。
(编者按:本文作者卡雷尔•拉努(Karel Lannoo)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的首席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