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苏沪杭旅游经济的"硬实力"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1:48
初到杭州,第一印象便是此地“秩序好”。《东方早报》社副社长胡宏伟意味深长地说,“长三角”人口密集,地价高昂,但发达的市场经济正在慢慢形成很多促进投资与消费的游戏规则,“走一趟你们就能慢慢体会到。”
果不其然,记者从杭州体育场路出发,步行去杭州繁华的商业区——武林广场,沿途穿过多个街区,发现较少有人乱穿马路,斑马线两头的红绿灯,开始树立权威。在上海,记者沿着衡山路去徐家汇,这条沿途有着各色西式风格小洋房的街道,路口很多。在几个“十字街头”,记者看到:碰上红灯,行人们主动在街口斑马线一头驻足,哪怕整条街上没有一台车。
在苏州拙政园旁一家邻河而建、极富江南水乡氛围的饭馆,记者叫了一份扬州炒饭、糖醋排骨、扬州干丝和汤。点完菜,老板娘就告诉记者,所有费用38元——这令人感到吃惊,只相当于湖南某些“热门景区”旺季一个普通菜的价格。
在这家餐馆,不仅有游客,还有不少本地人,价格都是一视同仁。点菜时,老板娘不忘提醒:您只有两位,不要点太多。蒸菜、煲仔类耗时久,旅游时间宝贵,最好点炒菜。对于记者自带的湖南辣椒豆角,老板娘没有嚷嚷要收“开袋费”,还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白瓷小碗供我们装盛。
像兰花豆、小核桃仁儿这些“海派”小食品,无论是在游人如织的南京路,还是在衡山路附近的社区小超市,基本上都是一个价,品牌也逐渐被一些“老字号”占领。在一家连锁超市,卖兰花豆的师傅将玻璃柜中10元/袋的豆子掂一下分量,选出一袋说,豆子是我分装的,这袋多点,多让几个人尝尝上海风味。“一次不能吃太多,有点上火。”
在杭州、苏州一些景点,丝绸、茶叶、扇子等是游客青睐的主要旅游纪念品。店主们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吆喝着招揽生意;民间导游在景点门前晃来晃去,不断地找游人搭讪。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他们都不大纠缠。灵隐寺前的一种牌号的龙井茶,价格与杭州城内延安路一家超市的价格一样。记者花不多的钱,买回一大堆苏沪杭风味小吃和纪念品,分送亲友,大家都很喜欢,并对“低价”感到惊奇,记者得意之余,竟后悔买少了。
刚到杭州市,我搭乘一辆的士去西湖边。司机与我一路攀谈,介绍杭州的风景名胜、土特产如数家珍。我警觉地揣测,此人是否打算把我拉倒哪家商店宰一下?不料抵达目的地后,司机很热心地对记者说,你们游杭州的风景名胜,最好是坐公交车。“你住的地方离西湖不远,坐公交车最贵的3元/人。而且很多地方公交车可以停,的士却不好停车。”末了还详细地告诉我去灵隐寺等地的公交线路。
按照这个司机提供的思路,记者在余下的线路中都坐起了公交。杭州的公交车除了部分比较老旧外,确实非常方便。很多公交线路本身就如同导游图,多年前来杭州没有走到的“空白点”这次弥补了不少。杭州的公交车站也堪称全国一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每个公交车站都设有电子显示牌,告诉你即将到站的公交车离你所在的位置有多远、抵达需要多少时间,误差极小。在这样的车站候车,心里有数。
在苏州,记者从拙政园去寒山寺,一路需要换乘公交车。向当地人问路,对方多数能友善地用普通话告诉你乘车的地点、线路。一位老者与记者一同下车后,还陪着我们走了一段,指明方向才离去。
在苏州一个公交车站,记者居然见到不少内地城市“严打”的载客三轮摩托。一个满脸冻得通红的残疾人女司机凑到记者跟前说,从这儿到“枫桥景区”只有400米路,你们两个人,我收你们一块钱行不行?
上了她那辆“古董车”,女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天气冷,我开慢一点”。虽然记者没有开口问,但她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枫桥景区。末了,竟然将张继的《枫桥夜泊》大声背诵了一遍,随后又自得其乐地唱起了毛宁的《涛声依旧》,“你们应该在苏州多呆几天,你们看有这么多的好诗、好音乐歌唱我们苏州!”
抵达目的地后,记者想付给她两块钱,被她不卑不亢地拒绝:“说好的一块钱,我不能说话不算数。今天游客虽然少,但我一天也能挣上50多元钱,很满足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苏州,再来枫桥,再见!”音容笑貌,让记者至今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