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还是天堂,取决于你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00:34
地狱还是天堂,取决于你的选择   文 / 纳兰泽芸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去天堂和地狱旅游了一圈,他发现天堂里的人个个眉开眼笑,白白胖胖,而地狱里的人个个愁眉苦脸,面黄肌瘦,原因是天堂和地狱里的人拿的都是特别长的筷子,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因为自己吃不上去喂别人,而地狱里的人自己吃不上也不喂别人。
    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抉择,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
    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但我们可以适应生活;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容颜,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一句话,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的抉择。    


  “他人就是地狱”!似乎是一句很“酷”的话。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在人际关系遭遇挫折时,酷酷地甩出这句话——他人就是地狱啊!
  当我们大多数人一知半解地领会这句出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戏剧家萨特之笔的话时,并不知道,我们曲解了萨特这句话的本意。我们只是从字面上肤浅地将它理解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相互仇视和敌对的,是地狱般的关系,他人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折磨和痛苦。”
  但是,听听萨特自己的观点吧。
  萨特认为: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评价,一味以他人的意志为准绳,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自己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导致与他人关系恶化,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正确抉择自己的命运,你也就是自己的地狱。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命题之一就是,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抉择,人的存在价值由自己去设计和创造。集哲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萨特,用文学这一形式来诠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于是他创作了这部哲理剧《禁闭》。某种意义上,《禁闭》已超越了戏剧的范畴。
  这是一部只有三个主要演员的独幕剧。剧本开头只有一个地狱听差将一男二女三个魂魄带入地狱的一间封闭房间内,然后所有剧情都在这三个魂魂之间展开。男魂魄加尔散,生前是个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反动和平主义的胆小鬼和逃兵,于一个月前被捕枪决;女魂魄之一伊内丝,生前是个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性恋者;女魂魄之二艾丝黛尔,生前有过一段不伦之恋,并犯有杀婴罪。
  这三个有罪的魂魄,被封闭在一个小环境里,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罪行和品行,在地狱中还极力想从他人那里获得虚幻的“肯定”,在未遂心愿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谩骂、相互伤害、相互攻击、相互折磨。最后加尔散忍受不了,他拼命砸着门:“开门,开开门!我一切都接受,我宁可遍体鳞伤,宁可给鞭子抽,被硫磺浇,也不愿使脑袋受折磨!”但是,门打不开。
  艾丝黛尔不堪折磨,想杀了伊内丝,但发现他们已是魂魄,杀不了别人也自杀不了。于是,人与人之间可怕的折磨就永远在他们之间存在下去,成为叔本华说的:关在攻不破的城堡里的疯子。
  加尔散感叹说:“地狱原来就是这个样,我从来没想到!提起地狱,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不管是看《禁闭》剧本,还是看戏剧,到后来,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加诸读者或观众的心上,三个魂魄那种绝望的表情或心情,从书中或舞台迫进观者的内心。
  萨特很善于以荒诞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让主人公深陷进去难以自拔的极限境地,主人公内心承受的压迫感和威胁感往往也对读者形成压力,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震撼读者的心。除了《禁闭》之外,《恶心》、《苍蝇》、《墙》等作品都是这样。
  《禁闭》中的这间“地狱”,是一间普通的房间,房间内的陈设与人间无异,家具、壁炉等都是人间普通的陈设。其实,这间“地狱”就是现实人间一种畸形社会关系的缩影,具有一种超现实的哲学象征意义。
  萨特强调,《禁闭》中的三个人都是魂魄(已死之人),他们无法摆脱他人的地狱。但我们都是活人,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打碎这个地狱,让他人由“地狱”变成“天堂”……
  萨特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其中含义之一,用大白话讲就类同于: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目标地浑浑噩噩生活,等于一片空白。
  萨特一丝不苟地实践着他倡导的有思想、有精神、有目标的人生。
  萨特是一个勤奋的人,他的一生是阅读和写作的一生,他被誉为“一个裹着毛皮的墨水瓶”,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了惊人数量的作品。他其貌不扬,幼时因眼疾而导致斜视,加上一脸皱纹,实在称不上帅男,然而这不影响他的伟大。这位因斜视而视野无限开阔的烟斗知识分子,以一句“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体制化”而拒绝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提倡写作要“介入”现实,认为知识分子要有现实责任和社会担当,文学要力所能及解救人类的苦难和大众的精神痛苦,反对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现实和读者的“贵族文学”。
  一生与书为伴,与笔为伴的萨特晚年眼疾恶化,几乎失明,他无奈而痛苦地放弃了他视为生命的读书和写作。他说,我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也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数年后的1980年,他与世长辞。
  数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行。法国总统德斯坦沉痛地说:我们这个时代殒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
  虽然,这颗智慧之星已殒落了近三十年,但这颗星的光芒,却在无数读者心里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