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8:45
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作者:黄在德 冯海英 文章来源:论文热线 www.lwhot.net 更新时间:2008-12-20 Tag:循循善诱;平等民主;心理沟通  

[ 欢迎您的到来 论文发表 本站竭诚为您服务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www.lwhot.net ]        【摘要】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之境。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循循善诱不仅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教育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
       【关键词】循循善诱;平等民主;心理沟通
    
        在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启发式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索。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夫子,已有定论。启发式教学之所以历久而弥新,是因为符合认知规律。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孔子是注入式教学最早的反对者,也是最坚决的反对者。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并遇到思维障碍时,老师才予开导;二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也就是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老师才予提示;三是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老师再教学新知识。
         一、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一是要循循善诱。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孔子最主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和“举善而教不能”。“能近取譬”就是通过旁征博引,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使人易于理解,乃至引人入胜。“举善而教不能”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树标兵、典型示范,以诱导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颜渊所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比如,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先后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子路逐步认识到君子的全面内涵,首先是“修身 敬业”,其次是“使统治者安乐”,然后是“使老百姓安乐”。循循善诱,绝不是刻板教条,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循循善诱。
         二是要培养质疑能力。《论语》中记载:“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不竭焉”就是说孔子在遇到有人问他问题时,他并不立即表示自己知道得很多,马上能说出一大套,而是首先从问题的疑难出发,让问者把自己的意见说出,然后就问题正反方面加以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最后让问者觉得必然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结论。这种富有启发性的谈话,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这对培养人才非常有效。孔子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时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也已矣”意思是对一个遇事不问怎么样的人,他也不知怎么办了。可见,有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是要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孔子着重了对学生启发的背景和时机。孔子一贯支持学生积极思考,并认为求学应该有追求真理、渴望未知的执著精神。启发也要看学生探索未知到了什么状态,不要随意启发。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老先生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了注解:愤者求心通而未得,愤则以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即已得其大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根据朱熹注解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启发学生的技巧达到的极高的水平,令我们赞叹不已。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或要求时,就不宜启发,因为这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还不足,坚持启发就会有不良的效果发生。总之,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照顾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大小、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程度。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