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5:10
课改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随着我市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各学校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通过参加课改理论、课改理念、教材培训、通研、教材教法考试,课改观摩课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课改目标要求,大家一边积极实验,一边不断总结调整。面对不断壮大的实验群体,课改教师他们要应对这种新课改,应必须具备五种“意识。

            一、“沉进去”的意识
            新课改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起点相同,面对的都是全新的理念,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不会有现成的前置理论直接拿来套用,大家都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下跃入课改的洪流。这就意味着管理者、课改教师不能站在岸上“光说不练”或等等看,错失发展的新机遇,必须沉浸其中,饱受浸润,通过深入实践,并与同事、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在与校长们的交流中,在三尺讲台的亲身试教中,广泛听取意见,亲自体验课改的寒温冷暖。寻求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课改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和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改教师如果想对课改有点发言权和想出成绩,除“下水”外,别无他途。

            二、“走出去”的意识
            这是一种不断引入活水的意识。课改需要匍下身子实践,更需要不断丰富理论学习和经验借鉴。因为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大家困惑和感受一定不少。“人家是怎么做的?”──在实质性实践展开一段时间后,必然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时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研训,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探求共识,又是使参与课改从被动走向自觉自愿的重要途径。另外,课改是层层开展的,有国家级实验区,有省市级实验区,有计划地由小到大逐步推开,最先涉足课改的实验区一定积累不少经验教训,各个层次的经验互相交流一下,吸纳过来指导自己的课改,一定会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促进本地课改变得尤为迫切和珍贵。跳出课改看课改,眼界会更加开阔,并能有效防止因闭门造车而导致思想观念的偏狭和枯竭。以距离感来重新审视课改的背景、现状和趋势,一定会有更新的启发和把握。

            三、“坐下来”的意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改就是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做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草上飞,要善于独立思考,不断学习“充电”,保持思想的鲜活。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升华的基本素质。保持冷静的心态,做好一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与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交流。要不断评估反思课改的进程,透过现象抓取事物的本质。

            四、“钻进去”的意识
            课改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善于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不要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不可盲从,凡事要动脑,要有独立的见解,找准切入点,深入开掘。各地课改的实际情况不同,我市的中考要求、教材、学生基础、办学条件与其它实施区有千差万别的基础条件,课改推行就不能一刀切,就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课改教师必须要有责任以批判的精神,勇于对课改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检讨,不但要善于找出制约课改开展的因素,而且要给出救治的药方,以理论的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             五、“放开来”的意识
            就是课改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课改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对于这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教学工作正确的做法就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营造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鼓励自己与同事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对于课改中出现的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思想、观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正如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创见一样,管理者也要允许课改实验中有不同的声音,万不能以一己之见禁绝实验教师的不同见解,课改教师也允许学生与不同的声音。也许智慧的火花就隐藏于教师和学生的片言段语和真知灼见之中。健康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也是新课程改革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

          六“挫折”意识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教育评价体系等等,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课改理念相矛盾,课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转变到课改要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等动口、动手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养成,教师的期望值和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存在差距都是正常的,不能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记住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包会用的,牛奶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