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 悠悠岁月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9:07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2007-01-12 17:15:44
大中小
随着教学价值取向于自主、多元、开放、发展 ,我们需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 。在传统思想和时尚理念不断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新的视角批判地审视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凸显“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级教 师李梅芝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一、情境——让思维产生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设易于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的心理加工,开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李梅芝老师在教学认识分数时,首先用课件呈现了两名学生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境,并且要求学生用拍手的次数表示出每种食品分得的结果。教师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拍了2 次,课件同时分出结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了一次)“还有一快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学生没有拍手)教师紧接着问:“怎么回事?大家为什么不拍了?”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只分得半个,所以不能拍手了。”教师说:“半个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可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想知道吗?”由此引入分数的认识。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较为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新问题之间引发了冲突,打破了学生原认知态的平衡,激发了学生认识分数的兴趣,利于学生利用生活情境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     二、操作——让学生形成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折折、摆摆、摸摸、量量、剪剪,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作表象铺垫。李梅芝老师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学生在认识了1/2后,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 ,学生有横折的,有竖折的,有沿对角线折的,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学习袋中的其它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片分组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忙得真是不可开交,有的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用1/4表示其中的1份;有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用1/9表示其中的1份;有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6份,用1/6表示其中的1份……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跳跃着,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在操作中体验着。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化静态的文本知识为动态的探究过程。李梅芝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动态性的因素,让学生在想想、折折中深切地理解把一个物体或几何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在主动地、个性地体验着、感悟着数学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三、互动——让课堂焕发活力     互动,是各项交往的一种学习形态,是在教学情境中,教学主体之间发生的互相作用方式,是教学主体之间信息与行为交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张扬个性、展现风采。李梅芝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中,在学生已经理解了1/2 所表示的意义后,启发学生想象:“你还能说出哪些分数?”当学生回答出一些分数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学习材料中的纸片折出自己喜爱的分数。学生折好后,教师点几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张纸的1/6 。”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它的1/3 。”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 。”……学生折出了很多的分数,个个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使得教学气氛很是活跃,焕发出个性化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补充、整合,促进教学的有机生成。     四、链接——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将知识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的、趣味的学习中知识得到内化、经验得到升华。李梅芝老师在学生理解、掌握1/2这个分数后,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过1/2吗?”学生的生活经验马上被激活,有的学生说:“夏天的时候,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1/2  。”有的学生说:“把一根棍子从中间锯成相等的两份,每份是这根棍的 1/2  。”……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原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练习中,李梅芝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教室这一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黑板报被平均分成了4大块,每一块占黑板的1/4 ;柜子的上半部平均分成了两扇门,每扇门占上半部的1/2 ;地板的一行平均分成了6份,每块地板砖占一行的1/6 ,占两行的1/12 ,占三行的1/18  ……学生在天天与之相伴的环境中,不仅知识得到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教师要开发各种教学学资源,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内化、审美。   五、评价——让教学彰显人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李梅芝老师始终以欣赏的眼光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对了,教师用亲切而饱含激情的语言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向你学习!”……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轻易否定,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延迟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在进行思维的加工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批判。李老师从不满足于学生结论的及时呈现,总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涌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较多的关注,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注重结果的倾向。李老师还经常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展开自我评价,转变了传统教学评价中主体“错位”的状态,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李梅芝老师不断地叩响着学生的心灵之门,拨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一直在主动、活泼地参与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   新课程给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春风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