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往回走?——关于和讯圈子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4:05
手牵手,往回走?——关于和讯圈子调整[原创 2006-09-12 13:45:46 ] 发表者: 生活者   

  坚持走在一条既定的道上,总是不容易的。但是这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是不是还在那条道上,凭什么去确定这个“正”或是“偏”。以前看一篇报道上说,有专家研究发现,如果把人放在一个空旷无垠的平坦地面上,不借助任何工具向前直线行走,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走出来的不是直线,如果这块地足够大,甚至可以在他们的出发点等待他们“前行”归来。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行走的人坚决否认自己犯了路线错误,他们的脑子和腿都告诉他们“咱们一直在向前”。没有参照物,其实人们根本无法确定“前”的概念。人的身体左右并不完全对称,因此别指望你的左脚迈的一步和右脚迈的一步是完全等距的,“向前走”只是脑子里的一个愿望,双腿会把你带向另一个方向,不知道是哪里,但绝不会是前方。

  咱们轰轰烈烈的“博客运动”在没有参照物的旷野上行走,真不容易。更要命的是,咱们不是两条腿,而是八条、十六条、三十二条……不知道多少条——每个博客服务商乃至每个博客个体都在自己的脑子里盘算着博客这两个字,各不相同,分别盯着自己认定的“前方”努力迈腿。走出来的轨迹复杂诡异,自不在话下。其实不靠别的参照物要判断是不是走直了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扭过脖子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

  我看到的脚印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博客的出现是互联网文化的一次革命。这句话有妄大之嫌,因为在“在我看来”之前,实际上所有的专家和精英都已经认证此观点,并且相互振臂高呼过了。但是专家精英们总是只呼口号,不做讲解,或是讲解晦涩高深,非我等能够消受。个中道理只能自己琢磨。我所理解的这个革命,从一个网络平民及贫民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它就是一种信息组织结构的改变。在革命前,信息源是一种垄断和单向的性质——媒体编辑要你看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同时,你是信息接受者,媒体是信息发布者,各施其职,万分明确。你某天是否上新浪看某条新闻只与你自己有关,而跟新浪无关。但是革命爆发了,这一切打乱了——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源,每个人都身兼接收者和发布者双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在此环境下每个人的网络行为性质就变了,你每一次上网都在改变着互联网本身,正如蝴蝶效应的原理。

  在此情形下,博客成了承载这种信息源自由化的一个理所当然并且是量身定做的器具。说到这里,我的看法已经与很多专家相异,大部分专家教育我——因为博客的出现,导致了信息次序的重构;而我认为是因为人们受够了垄断信息,自由的欲望日益膨胀,才出现了博客这么个东西。不是博客把大家带进了Web2.0时代,而是大家为自己打造了博客这么一个趁手的武器,并且用它推翻了Web1.0的独裁统治。人们要求的是网络生活,而不是网络接收。因此原始的不稳定的单薄的个人网络ID无法再承载这个使命,博客除了是一种行为方式之外,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所必须的个人身份标识。换句话说,过去你的网名叫“网络虫子”,你可以在各种论坛、留言板等地去说话。但是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无源的,因为在非实名体制下,“网络虫子”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标识——世界上有几千个正在用或者曾经用过“网络虫子”作网名的人,当你说完话后,你的言论跟这个“网络虫子”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并且当这个“网络虫子”再次出现的时候,人们既不知道这是不是原来那个“虫子”,也不知道这个“虫子”的这次行为和那次行为有没有关系。因此诸如“网络虫子”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个体标识。这原本是信息独裁时代的无奈——因为一个普通网民没有拥有标识的必要,你压根不是信息源。但是当你拥有博客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你有了一个稳定的综合的网络标识,直到这时候,作为一个网民才有了自己在网上的确定身份。博客成为一种无可争议的信息源,而你是这个信息源的缔造者、持有者和操作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你的身份明确,你的每次行为相互关联,你在任何地方出现都是你,因为你不再是以某个ID形式在某一个别的地方发布言论,而是在你自己的博客上发布言论。代表你的不再是一个单薄的网名,而是一个立体综合的博客。

  同时,当你拥有一个明确的网络身份标识以后,会发现你在网上所需要的多种生活方式具有了可能性,比如你的阅读方式将发生改变,不再是浏览,而是RSS订阅。比如你与人交流的方式将发生改变,不再是回复,而是Track引用。这些行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并且前所未有——这些行为都发生在你自己的地盘上——你的一切网络生活可以归在一个用户界面下完成,你会发现你的浏览器只需打开一个,地址栏里面的网址前缀始终保持不变,但是你已经完成了你所有的网络需求。这就像坐在自家阳台上,晒着太阳,便已经上了班、旅了游、购了物、吵了架。你是否愿意这样另当别论,但是方向就是这样,至少我所看到的方向就是这样。

  回过头来说说和讯。在最近新出的一本名为《全民玩博客》的书上和讯自己定位的优势是“圈子”。最近和讯又恰好刚作了圈子界面和功能的调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和讯的圈子调整公告,尔后有感而发的。我看到和讯在对圈子的调整中,强化了圈内讨论,弱化了推荐文章。当我扭头看热热闹闹的博客脚印的时候,发现咱们的圈子正在手牵手地往回走,而不是往前走。圈内讨论的形式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那是一个为了照顾大家脱胎于BBS时代的网络习惯的一个缓冲。这种形势无疑是让人们暂时可以继续以之前习惯的ID方式交流。这样做当时有必要,因为突然之间要让人们抛弃传统的交流方式是不现实的,适当的过渡是明智之举。但是现在的做法,是在强化这种临时性的过渡形式。当然这个“临时性的过渡”是我的定义,也许在和讯的战略定位里面这就是既定的方向。如若真是这样,我只能怯生生地问一句“直接强化成BBS岂不更好,有现成的成熟模式和认可度,何苦还在博客的羁绊下去做这种非驴非马,劳民伤财的探索?”既然是ID交流形式,难道还能有比BBS更好的?

  我认为博客的交流,无论是在圈子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以博客为交流单位,而不是以ID网名为单位。圈子里的“圈内讨论”只是在使用一个单薄的ID网名,虽然点击网名可以进入博客,但是参与讨论的和发起讨论的都不是博客,只是一个网名。然后另一方面,再看看推荐——这恰恰才是以博客为单位的一种交流形式,这里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一个立体化的博客。“推荐”和“讨论”对博客思想和价值的利用,处于完全不同的层面,简言之,“讨论”对博客的利用太浅,浅到了“革命”前的状态,无疑倒退。在我的理解中,一直以为和讯圈子会逐步弱化讨论、强化推荐,或者是将两者合二为一,以博客单位层面组织讨论。这实际上既可以视为强化了“推荐”的交流机制,又可以视为将ID层面的“讨论”提升到了博客层面。我一直怀着这种期望等待,等待和讯引导大家强化这种博客意识。我以为和讯迟早会动手做这件事,所以,在和讯动手之前,我在自己管理的圈子里面一直这样做——鼓励大家一切言论以博客形式出现;甚至在批准入圈申请前我会一再强调我考察的是你的博客,而不是其他形式的言论;我一直蛊惑大家相信在自己的地盘上做一切事情是最好的方式,有好东西先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尔后再以博客文章的形势推荐到圈子,是比直接在圈子里发表更为先进和更为符合博客精神的一种做法——因为这就是Web2.0带给我们的先进和便利。但是前天忽然听到和讯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强化了讨论,弱化了推荐”——我确实有点茫然!圈内讨论就是一个嵌在博客平台上的论坛,我不知道已经上了博客的路,为什么又要回到论坛上去。

  就此打住,且听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