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不提拔身边的秘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23:40
作者:涂坚毅 石祯专 邬伟    文章发于: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0-4-2
毛泽东: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 红军就完蛋了
新华网http://view.home.news.cn/news/13267310.html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长沙晚报
写诗帮人消误会的“家长”
1956年初夏的一天,北京街头急匆匆地走着一位年轻姑娘。
姑娘是去找她男朋友的,这对小情侣不久前差点闹出场误会:姑娘因为有紧急任务,缺席了一次约会,让小伙子在公园门口白白等了她一晚上。
见了面,男友果然有几分生气,但当姑娘拿出一张纸条递给他看后,误会消解了,两人马上和好如初。
这张已然泛黄的普通16开白纸上,并没有过多的字句,只有用铅笔写的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别人写情书他帮忙改错
姚淑贤(毛泽东专列服务员)的这段奇遇,对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并不算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毛泽东经常会拿起手中的笔,为他身边的人写点什么,比如卫士长李银桥当年追求韩桂馨,毛泽东就帮忙拿过主意,教他写信;田云玉给女朋友写情书,毛泽东还帮忙改改错别字,以便给田云玉的女朋友留个好印象;有同志生活困难了,他会写一个条,从稿费里拿出一定的钱给予补助。他就像一个爱操心的家长,总是责无旁贷地帮着身边这帮年轻人解决难题。
田云玉(毛泽东的卫士):1956年调整工资,我当时是37块5,在开会讨论的时候,他们提出希望能给我提两级。(最后定的是)不能提两级,只能提一级,我就哭了。
涨一级是43块,涨两级是50块。田云玉为了这7块钱工资掉眼泪的事很快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
田云玉:有一天,主席就问我,说小田啊,我跟你商量一个事情啊。我知道你家里困难,你工资低,是不是从我的工资里面补给你,每个月给你60块钱。我说如果主席你工资给我,那我不成你私人的人啦,我不是国家干部了,主席一愣,哦,这我还没考虑,就卡住了。
从不提拔身边的秘书
逄先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特别严格。(第一)他从来不提拔他身边的秘书,第二个他特别嘱咐身边工作人员:跟我出差不准跟地方要东西。
那是1959年,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在地方上的一些行为,让毛泽东十分生气。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趁毛主席外出视察,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买点便宜东西,因为是毛主席身边的人,哪个敢不照顾,都借着占了些便宜。主席挺生气:我身边有耗子,生气不生气?发现以后,毛主席就把汪东兴从江西调过来,搞了一次中南海一组小整风。
整风动了真格,不仅个别工作人员被调离了毛泽东身边,所有向地方上索要的物品,也由毛泽东自掏稿费,全部作了退赔。
向挨罚的工作人员认错
李家骥:1955年,到北戴河去,主席那几天工作特别紧张。有一天在沙发上突然睡着了。阳光直射进屋,小封(封耀松)突然想起来窗帘没有拉严,没想到在拉窗帘过程中把主席惊醒了。
好不容易睡着却被惊醒了,毛泽东气不打一处来,脱口就让工作人员到外面罚站。
工作人员怀着愧疚和委屈,站到了院子里,结果还不到5分钟,毛泽东就过去了。
李家骥:能让他站吗?主席不会这样。回头他还认错,主席当时说,你们应该理解我,我也是人,你们知道我睡觉难,我不对,因为你们了解我,你们不会怪我。
戴口罩让主席深感不自由
1953年2月中旬,南国的空气里还留着浓浓寒意,武汉蛇山上的黄鹤楼虽然正在恢复重建,但因为是春节期间,游人依然如织,熙熙攘攘。
王鹤滨(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开始的时候,毛主席看到一位老人在那里卖油炸豆腐,就攀谈了几句。当时呢,有两个小女孩,大概刚买过油炸豆腐,其中一个小孩抬头一看,确实是毛主席,她就高声喊啊,毛主席。
刹那间,人们像潮水般涌了上去,蛇山上顿时水泄不通。
郑敏廷(武汉东湖宾馆馆史研究室副主任):花了两个半小时,毛主席从蛇山上下到长江边一条船上的时候,山上的人高喊毛主席万岁,喊得流泪。这个时候我们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一下就“瘫痪”了,大汗淋漓。毛主席那天特别高兴,他说“我呀是下不来的黄鹤楼啊”。
随着这种热烈场面一再出现,他的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警卫部门不得不作出规定:在大庭广众下,他必须戴上口罩和墨镜。
毛泽东感到了深深的不自由。毕竟,口罩与墨镜并不属于他曾经的生活,他早已习惯于与老百姓无拘无束相处的日子了。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此就深有感受。
张健儒(延安革命纪念馆 馆长):1946年,斯特朗在延安采访毛主席,两人谈得正投入的时候,突然斯特朗听到窑洞上面有响动,因为当时延安的形势比较复杂,她考虑上面是不是坏人,想暗害毛主席,所以她非常紧张。结果她一看主席呢,很从容,而且习以为常,她就问主席谁在你家的窑洞上面,主席说是我的邻居小孩吧,他们对我的这个外国客人啊比较感兴趣,他们在上面可能要看你吧。
半信半疑的斯特朗立即起身环顾四周,果然看见几个陕北农家孩子在窑洞的顶上自如地玩耍,那一刹那,她明白了这位主席与农民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也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一个结论:毛泽东主席不是隐匿自己的神秘人物,他不过是这些普通农民的友好领导而已。
办法是“大量外出视察”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毛主席要求,就是不要把领袖和人民分开,因为这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就要渴死。
而现在,一副口罩使他无法自由地走入群众中,毛泽东必须想出弥补的办法。
他的办法是,走出红墙环绕的北京,大量外出视察。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他的专列就经常奔驰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年份,他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北京之外度过。
今天,时光的流逝已使逝者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让这副口罩永远躺在了纪念馆的陈列架上,但毛泽东当年那斩钉截铁的论断,却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有持枪证没领过枪
1950年12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持枪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甲字第001号持枪证问世,部别:中央人民政府;职别:主席;姓名:毛泽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与后来签发的所有持枪证不同,这张甲字一号持枪证的枪证、枪号和子弹三栏都是空白——共和国最有资格持枪的人,根本就没有领过应该属于他的那支枪。
“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
夏佑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馆长):毛主席在军事上,带有一种传奇性,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但是他一生很少摸枪,更谈不上佩枪。就是在井冈山那个时期,林彪缴获了一支手枪很漂亮,他就想送给毛主席。但是毛主席说,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红军就完蛋了。
张健儒(延安革命纪念馆 馆长):主席可以说真正地只佩戴过一支手枪,这支手枪就是长征途中(佩)戴过,到达吴起以后,于1935年10月21日,就把这支手枪连同剩余的40发子弹送给了当时吴起游击队队长张明科,这支手枪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我们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面。
他用笔和纸打赢了三大战役
从反围剿中的岿然不动,到四渡赤水的用兵如神,从《论持久战》的高屋建瓴,到三大战役的波澜壮阔,烽火硝烟二十载,战场上的毛泽东,谈笑挥洒间出神入化,独特的指挥艺术,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整个三大战役期间,他指挥作战的电报有近800封。人们说,毛泽东是用笔和纸打赢了三大战役。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正如他从来不喜欢佩枪一样,半生戎马的毛泽东心中渴望和平,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就绝不愿轻启战端。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和平受到威胁,人民面临战火,国家主权遭到挑战之际,这个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生重视军事工作和国防建设的军事家,从来都充满勇气。
盼望已久的大裁军曾被迫中断
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少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但是当时战争没有停,还在进行大西南战役。真正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军事行动停止是在1950年春天,这个时候一统计,全国的军队总数已经到550万人了。因此1950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幅度裁减军队。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百废待兴的中国着手裁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之际,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了,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毛泽东盼望已久的大裁军也被迫中断。
正是在决定出兵的两个月后,毛泽东领到了这张甲字第001号持枪证。
夫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枪的毛泽东,心中装着的,是和平的理想,有证的毛泽东,手中握着的,是时刻捍卫和平的准备。
故事背后的故事
不是“好兵”的帅才
毛泽东实在不是一个会用枪的人,或者说,这个天生是帅才的人,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好兵。
短暂的当兵生涯,并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值得一提的记忆。而在青年时候,血气方刚的他也从来不好斗。有一次在住的会馆里,两伙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学生因小事打架,作为其中一方的同乡,这位身材高大的人根本没兴趣参与,干脆躲进了洗澡间。这种事发生在这个日后成为一个强硬的军事指挥者和国家领导人身上,实在有些难以让人相信。
就在这之后不久,他作为湖南一师的学生,还带领一帮同学和几个警察,用木头枪和鞭炮,吓退一批正规部队,保护了长沙城。他并不缺乏勇气,也不惧怕武力,他所考虑的,显然是如何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武力。
(涂坚毅 石祯专 邬伟)
关键字: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