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8:49
作者: 来源: 科技日报网络版 时间: 2007-01-05 15:04:58
美国:2006年,美国科技政策强调以增加研发投资,促进教育和鼓励创业来增强国家竞争力,《美国竞争力计划》因此出炉。为实现21世纪的探月目标,美公布了雄心勃勃的“重 返月球”计划。
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美国竞争力计划》在2007财年承诺用59亿美元经费,实现一系列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目标,包括:为学校提供300项资助,实施以研究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大纲;为1万多名科学家、学生、博士后和技术员提供在创新性企业就职的机会;到2015年培养出10万名高质量的数学和科学教师;让70万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通过AP考试,以及培养80万具有21世纪工作所需技能的工人。计划同时确定了2008财年的优先研发领域,包括国土安全、能源安全、先进网络和高端计算、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认知复杂的生物系统,以及环境。
为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美国宇航局公布了“重返月球”计划。宇航员首次重返月球的时间可能定在2020年。随后,月球基地将逐渐扩建,电力供应、移动月球车及宇航员居住区均将陆续建成。最终的月球永久基地可保障宇航员在月球上持续居住180天。
此外,为鼓励个人从事氢燃料技术研究,美国众议院立法批准设立诸多大奖,新立法将通过6项大奖对氢燃料相关技术研究予以奖励。其中,将每隔一年颁发4项总额为100万美元的奖金,以奖励氢燃料生产、储存、销售和使用方面的技术进展;其他大奖用于奖励未来10年内的氢燃料重大技术突破,以及有实用价值氢燃料汽车的发明者。
俄罗斯:为拉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俄罗斯出台了包括“科学与创新发展战略”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资助科学研究,特别是吸引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
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2006年初,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向政府提交了《俄联邦2015年前科学与创新发展战略草案》,该战略旨在使研究、开发和创新机构相互协调运转,建立完善的、具有创新机制的科研体系。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目标:首先是稳步提高研发投入。俄2010年的研发投资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到2015年要达到2.5%;第二,大幅提高预算外研发投入,到2010年,预算外研发投资要占研发总投入的60%,2015年达到总投入的70%;第三,吸引年轻人加入创新队伍。根据该战略,俄罗斯计划实现2016年前39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全部科研人员36%的目标;第四,扩大创新产品出口。俄计划在2011年前将创新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提高到15%,2016年前提高到18%,创新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则相应分别提高到12%和15%。
俄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里瓦诺夫去年初宣布,2006年国家将为青年学者提供资金支持,在2005年的7.5亿卢布资金的基础上,2006年再追加8亿卢布作为“总统奖金”,奖励青年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政府希望以此重新吸引年轻人投身俄罗斯的科学事业。此外,俄联邦国家杜马还通过了《高等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为高校中有博士、副博士学位的教师大幅增加津贴。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副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津贴将从每月900卢布增至3000卢布,博士学位的教师津贴将从1500卢布增至7000卢布。这是近年来俄为大学教师在内的科研人员加薪幅度最高的一次。
为加强对科研机构的管理,俄总统普京去年底签署了《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的相关修正案。修正案除进一步明确了俄各级科技部门的目标任务外,最为突出的是对原科学院系统自行起草科学院章程、自行选举产生领导机构和科学院院长的“学术自治”规定进行了修正。修正案还对学者们的这些权利做出了限制,并明确规定,今后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将由俄罗斯总统任命,而行业科学院的领导则由政府任命。
德国:2006年,德国新政府最重要的科技政策是首次发布了《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同时继续加大科技,特别是17个创新领域的投入,资助“精英大学”,以确保德国未来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教研部获得80.26亿欧元,比上年度增加5.6%%。教研部的预算主要用于资助30个单项计划和全日制学校的建设,以及大学生的助学金贷款。预算中还有一项重点是以1亿欧元资助“精英大学”的建设,首批选出的精英大学包括慕尼黑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
德政府还宣布,未来4年将在原有的科研预算基础上,再增加60亿欧元的研究经费。新增经费中的20亿由经济部、交通部、环境部、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支配,另外40亿归教研部支配,其使用范围包括“精英大学”竞争计划、三大高校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德意志研究会的项目新增费用、生命科学、安全技术
和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2006年德国首次发布《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系统提出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目的是确保未来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以及使高科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报告提出,教研部将在今后3年投入146亿欧元用于发展高科技,到2010年,德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达到GDP的3%%。报告明确了安全研究、健康与医学、环境技术、信息与通讯、航空航天、车辆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17个创新领域。
英国: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投资框架的实施,首次使联邦政府肩负科技创新的责任,公布了科学家通用伦理道德守则。
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2006年是英国实施其十年(2004年—2014年)科技创新投资框架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的第二个年度。十年计划从做世界一流科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研发与创新、培养科学家、公众理解与参与以及政府的科技创新等六大方面,为英国的科技与创新发展制订了长期目标。计划要求,到2014年将英国的公共及私人研发投资从现在占GDP1.9%%的比例提高到2.5%%。
2006年,英国创建了科技创新办公室,首次使联邦政府肩负起了科技创新的责任。英国还提出要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的人才培养;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估机制;加强和资助医疗健康研究工作;为技术战略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使其成为独立的组织机构,专注于企业,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
为规范科研道德管理,英国科技委员会去年初公布了科学家通用伦理道德守则。该守则提出科学家应遵守以下三项
基本原则:一、严格、诚实和正直;二、尊重生命,遵守法律,保护公众利益;三、科学家负有沟通责任。在科学问题上不得故意误导他人或容忍他人被误导,要诚实准确地讲解和总结科学结论和证据。委员会还总结出了科学家应负有两项主要的道德、职业和法律责任:一是培养和造就下一代科学家;二是研究和发展与各自学科领域相应的道德规范。
法国:先后推出六大工业创新计划和《2010年关键技术展望》报告,以振兴工业科技创新,带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希拉克总统推出了旨在“创造明天的产品”的工业创新计划,涉及从混合动力汽车到因特网多媒体搜索引擎等六方面,以振兴工业科技创新并带动经济发展。这六大创新计划将通过国家的支持和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实施,包括:1.BIOHUB计划,利用生物技术从农产品中提取和生产化学品,该计划将执行7年,总投入为9800万欧元;2.HOMES节能住房计划,计划时间为5年,总投入为8800万欧元,目标是将住房能耗降低20%;3.NEOVAL计划,以5年时间和6200万欧元资金开发基于弹性模块轮胎的自动运输系统;4.QUAERO计划,作为法德多媒体程序合作研发项目,目标是开发出一套能与Google和Yahoo相竞争的搜索引擎,计划5年投资2.5亿欧元;5.TVMSL计划,指卫星传播的无限移动电视系统,计划时间为4年,投入9800万欧元;6.VHD计划,该混合动力汽车计划以标志雪铁龙集团的柴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项目PSA为基础,目标是设计研发能商业化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法国政府还公布了《2010年关键技术
展望》报告,确定信息通信、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生命医学和材料化学5大领域为未来4年的科技发展重点,并具体提出了83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向这些领域积极投资。
加拿大: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能力,2006年加拿大出台一系列科技政策,注重要求制定技术商业化计划,强化私企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加拿大工业部发表了题为《人才与卓越:商业化成功的核心———加拿大商业化专家小组委员会的最终报告》。报告围绕人才、研究和资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揽子11条建议,核心是在制定技术商业化计划和政策时,充分发挥私营领域作为全面伙伴的新作用。报告还为加拿大增强技术商业化活动提供了“路线图”,并提出了必须考虑的优先领域及措施,包括:第一,立法体制;第二,知识产权的现代化;第三,改善加拿大的税收体系;第四,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6年12月,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出台了《2006-2010年科技活动新战略》,确立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研发战略。其战略目标在于:继续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的科学和技术支持,将科技广泛运用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工业要害部门的竞争力和社区经济的生存力。今后,将调整研究计划,逐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商业化活动,协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活动;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要求各级政府、财政、学术及科技机构等所有相关部门必须与工业部门合作,制定商业化计划。研究理事会为此将大力促进技术转让,以增强工业部门创新能力;3.为确定加未来的优先领域作重要贡献。理事会将围绕三个国家优先领域:卫生与健康、可持续能源、环境保护,力争把生物、信息、纳米等高技术与制造、运输、建筑等传统产业相结合,研发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继续充分发挥丰富的研究资源与专家的作用,支持航天、建筑、信息与通讯、生命科学及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加联邦农业部还发布了“农业科学与创新战略”,核心要求是通过政府、农户、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最大程度地扩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机会和成果。
韩国:首创“科技国债”,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防止“黄禹锡事件”重演。同时,以相关计划加强对重点科技领域的管理和引导。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2006年,科学技术振兴基金在韩国第一次发行了科技国债。这也是全球首次以国债形式筹集科技发展资金的有益尝试。2006年发行科技国债约合2.4亿美元,约占政府研发资金的2%%。韩国政府计划将科技国债的规模控制在约110—220亿美元的水平上。
2006年,为克服“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韩国颁布或实施了《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关于国家研发事业中确保研究伦理及真实性的准则》、《研究经费管理认证制度》、《研究室环境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着重从制度层面规范黄禹锡造假等事件暴露出来的科研秩序问题。
为加强对重点科技领域和对科技发展关键问题的管理和引导,韩国制定或实施了《核聚变能源开发振兴法》、《干细胞研究综
合促进计划》、《第2次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研究开发成果评价基本计划》、《研究成果管理基本计划》、《创造科学技术领域就业机会计划》、《基础研究振兴综合
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法规和计划。
韩国信息通信部还制定了打造国家IT基础的“远景2030———携手共进希望韩国”计划和路线图,以及“ACEIT”战略,以将韩国发展成引导全球IT发展方向的IT强国,并通过I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实现经济增长。
以色列:倾力打造世界一流“水技术”大国,制定新的《可持续与替代能源研究计划》。
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新组建的前进党在奥尔默特的率领下,获得了以色列大选的胜利。在组建不到半年的新政府中,以色列
科技管理的职能部门———科技部,与文化、体育和考古等管理部门进行了重组,合并成科技文化和体育部,但对于科技管理的原有职能并没有改变。
为解决本国未来发展对水需求的增长,以色列政府正式提出了“打造水技术
大国”的计划,该计划希望在水资源管理、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农业灌溉和寻找
新的水资源等方面,进一步研发新的科技成果,并积极推广应用。计划提
出,在依靠先进的水技术解决本国需求的基础上,未来能够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以色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帮助缺水国家解决水危机的同时,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技术大国。
以色列最重要的研究机构———魏兹曼研究院,去年9月公布了最新制定的《可持续与替代能源研究计划》。这个庞大的跨学科能源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和开发具有可替代和可持续性的新能源,以从根本上缓解世界性能源压力。
乌克兰:2006年,乌克兰科技政策开始转型,拟制定新的“高技术发展计划”,以造就智力导向经济。
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其国情咨文中展示了他不同于库奇马时代的科技政策新观点,提出乌克兰要“造就智力导向的经济”。要制定新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借以吸引一些世界大公司来乌兴办高技术产业。尤先科还草拟了一份关于支持企业界建立“乌克兰硅谷”倡议的总统令,其中提出要以5个地区的科学院、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基础建立几个国际技术中心,以此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尤先科还强调要努力实施以提高能源消费的效率和使能源来源多元化为核心的“提高乌克兰经济能效计划”。
尤先科还多次强调,乌克兰必须尽快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构想。第一阶段(2006—2008年),通过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投资、税收等条件和医疗、教育、土地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经济稳速增长,为第二步发展准备必要的资金及其他条件;第二阶段(2009—2011年),加大对各高技术部门的投入,同时壮大乌克兰作为中—俄—欧间过境运输国的运输潜力,建立乌克兰长期的能源安全条件,发展电信和农业领域的基础设施,使乌克兰经济开始腾飞。
日本:开始实施新的科学技术五年计划,详细规划战略重点研究领域。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自2006年4月起,日本开始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下称第三期计划)。该计划中突出的是其三个基本理念和科学技术战略重点化,以及6个长期目标和12个中期目标。三个基本理念分别是“创造人类的智慧”、“创造国力的源泉”、“保护健康和安全”。
第三期计划提出,未来五年政府研究开发投资规模为25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为1%%(以年增GDP3.1%%为前提)。同时使科技投资的战略重点化。重点投资领域包括:1.基础研究;2.四个重点推进领域(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3.四个推进领域(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领域)。特别是在未来5年中选择“战略重点科学技术”为对象,精选国家主导的大型长期项目,作为“国家基干技术”重点投资。
在科技人才方面,给予年轻研究人员自主研究机会,增加竞争资金。扩大女性研究人员规模,从目前的10%%扩大到25%%。加强优秀外国研究人才的引进和竞争,并强化竞争环境。
以时任总理小泉纯一郎为议长的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在发布第三期计划的各研究领域推进战略方案时,明确了4个处于国家基干技术重要位置的领域: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海洋地球勘测系统、高速增殖核反应堆(FBR)循环技术、宇宙空间运输系统。
第三期计划在战略重点科技政策中,同时设定了具体成果目标。如,在“生命的程序再现技术”中,具体提出在2010年之前进行生命动态研究,解析系统的细胞和生命体。在信息通信领域中,提出2010年之前完成超级计算机主体部分。在“宇宙运输系统”方面,目标为在2010年度之前发射20枚运载火箭,使日本的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世界平均80%%的水平,达到90%%成功率。在机器人技术方面,2010年前开发出在公共场所协助人类行动的机器人。战略重点科技项目还包括“标靶治疗等革新性癌症治疗技术”、“应对新兴传染病技术”、“下一代压水核反应堆实用化技术”和“ITER计划”等。
联合国事务:
2006年,联合国与科技相关最主要的工作在于:进一步落实包括千年发展目标在内的各项承诺,将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和对妇女的歧视,以及遏制环境恶化等问题所制定的目标和指标,转化为实际行动。
卞晨光(本报驻联合国记者)2006年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了新版《技术合作指南》,详细介绍了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全球化、国际贸易、投资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各种支持,包括政策咨询、人员培训、贸易投资信息、技术合作方案的制定以及制度建设等,目的在于帮助这些国家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对策,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谈判,以推动其经济更好地发展,加快减贫脱贫的步伐。
信息技术在为人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各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危害了世界共同繁荣的前景。因此,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中的差距,推动互联网在欠发达地区的普及,便成为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2006年,联合国筹建了“互联网管理论坛”,并召开了论坛的首次会议。论坛使国际社会认识到,所有国家在互联网管理和确保互联网的稳定与安全方面,应发挥同样的作用,承担同样的责任,在互联网的管理上亦存在着相互合作的必要性。此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还成立了“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及发展联盟”,计划就信息技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增加就业等问题举办专题活动,重点关注卫生保健、教育问题、两性平等、青年问题、残障人士和社会弱势群体。
在疾病控制方面,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努力,减缓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以及为疾病患者提供援助等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展。200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了以普及艾滋病防治服务为宗旨的全球指导委员会,主要探讨如何筹集艾滋病防治资金、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开发与推广低廉的艾滋病防治药物和技术等问题。该委员会由联合国牵头,捐助方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力图通过帮助各国制定计划的方式,实现2010年前让全球所有人都能够获得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的目标。
2006年6月,第六十届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通过了旨在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抗击艾滋病承诺的《政治宣言》。再次确认了降低抗艾滋病药物的价格、加大对艾滋病防治药品和技术研发的投资等各项承诺,并承诺将加大对青年、妇女儿童感染艾滋病问题的关切,遏制艾滋病在这些人群中间的蔓延。
9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联合国总部成立了国际药品采购机制,通过对成员国国际机票的征税方式为贫穷国家提供治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药物。该项创新举措的首要目标是为贫穷国家的艾滋病患儿提供药品,为那些已对一线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艾滋病病人,提供价格较贵的二线药物,同时还要保证儿童结核病药物的供给,确保2008年前研制出适合5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结核病药物配方,以及为近30万疟疾患者提供青蒿素综合治疗。国际药品采购机制运作方式灵活,作用发挥迅速,对现有国际健康构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11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同20个国际合作伙伴一道,启动了全球首个“国际防止假冒药品行动计划”,发起了打击假药的全球战略。行动计划将制造和出售假药定为刑事犯罪,并在立法、执法、管制、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制订了指导原则,以便协助各会员国采取行动。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还制定了一套新的《儿童发育标准》,为国际社会衡量婴幼儿是否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南。联合国食品规范委员会则从加强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出发,制定了食品安全新规则。
多年来,联合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改善和维护环境的有效途径。2006年3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次缔约国大会将关注点转向了保护区建设问题,强调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层次上的公平参与模式,为“2010年明显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势头”的目标制定了路线图。3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启动了《京都议定书》监督执行委员会的运作机制,使《京都议定书》成为了真正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书。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启动了《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内容———“联合执行机制”,准许工业化国家之间就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买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的减排成本和途径。11月,秘书长安南在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上,宣布了“内罗毕框架”计划。该计划由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等多个联合国机构同时发起,其主要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加入《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帮助它们获取资金发展清洁能源。实际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采取行动,实施全球性的应对措施已成为2006年联合国优先考虑的事项之一。
基础研究: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活跃,宇宙科学研究和物质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找到宇宙暗能量的证据,分析出银河系发生弯曲的原因,发现两种罕见的重子,首次完成病毒完整生命形态数字仿真,与俄联手合成118号超重元素。
美国科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在过去90亿年里,暗能量始终在提高宇宙的膨胀率。此外,美国科学家探测到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在两个星系团的大碰撞中被扯开的现象。这是目前证明宇宙大部分是暗物质的最有力的证据。
美国天文学家通过电脑模拟银河系“变形”模型发现,银河系已发生弯曲,凹陷成碗状,弯曲区域面积广阔,方圆2万光年。银河系的两个近邻———大、小麦哲伦星云,在沿轨道
环绕银河系运行时,由于暗物质不断吸收周围物质微粒,才导致银河系发生弯曲。
美国天文学家首次对9个较为古老的黑洞所吸入的热气物质和喷射出的高速高能物质进行测量后发现,宇宙黑洞利用能量的效率极高,堪称宇宙“节能冠军”。黑洞释放的能量几乎接近它所获得物质含有的能量,效率比人类至今研制出的最有效的发动机效率还要高出25倍。
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利用Tevatron对撞机,成功发现两种罕见的粒子:一种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底夸克组成;另一种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底夸克组成。它们是最为常见的质子和中子的“远亲”,属重子范畴,这也是夸克理论预测出的6种重子中的两种。该成果有助于人类完成重子周期表。
伊利诺斯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联手成功完成卫星状烟草花叶病毒完整生命形态的数字仿真。由于计算量巨大,该数字仿真病毒只“存活”了50纳秒。该成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毒内部的工作机理,这是在“飞速测试”生命有机体方面首次取得的重大进步。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首次探测到没有相对应反物质伴随发生的顶夸克,并认为这是极其罕见的现象。该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宇宙起源以及物体如何获得其质量。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测量出太阳系外一行星的表面大气的温度。它面向恒星的一面灼热似火,背向那面冷如冰霜。表明,科学家已首次获得太阳系外行星的温度。
美国天文学家提出,小行星带存在着一类与众不同的彗星,可能属于此前未曾认识的新型彗星,于太阳系诞生初期在小行星之间形
成,目前已观测到3颗,证实了第三类彗星———“小行星带彗星”的存在。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科学家合作,利用俄方的U400回旋加速器,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并观察到其存在。这种超重元素只能持续存在约0.9毫秒,之后迅速衰变为116号元素,并继续衰变为114号元素。
日本: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
日本获得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天文收获:发现与地球大小最为接近的系外行星;证实“红外线银河”中存在巨大黑洞;发现新型原始行星系圆盘;发现宇宙初期巨大天体和宇宙初期大规模构造等。
名古屋大学等单位的观测小组,利用天体重力引起的遥远光线弯曲的“重力镜”现象,发现一颗相当于地球5倍重量的系外行星。这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发现的,与地球大小最为接近,重量最轻的行星。
日本国立天文台利用“昴”天文望远镜发现被宇宙尘埃掩埋的超巨型黑洞的活动证据。这些黑洞在强烈红外线照耀的银河中,以超过太阳100万倍以上的质量疯狂地吞噬着物质,并放射出强烈能量。
日本科学家根据对星际气体辐射电波的观测数据,绘制完成了世界首幅银河系立体构造图,结束了只能依靠想象图描绘银河系的历史,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宇宙和银河系领域的研究。名古屋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小组,利用“昴”
天文望远镜对一个年轻星系拍照,发现了形状奇妙,呈香蕉状螺旋弧形的原始行星圆盘。并利用近红外线和中间红外线4种波长对其进行观测,详细了解到了行星圆盘的结构和温度等情况。原始行星系圆盘被认为是行星诞生的现场。观察年轻星球圆盘,对了解行星的形成极为重要。
日本东北大学发现了在宇宙120亿光年处、规模超过“超银河团”的丝状结构。根据这一结构,科学家还发现了天体数量高于银河系天体数量3至4倍的巨大天体,并发现这些天体有巨大的质量。科学家认为这些存在于宇宙初期的巨大天体与大质量银河诞生有着重要
的关系。
日本“朱雀”号X射线天文卫星在位于大熊星座方向,距地球1200万光年,编号为“M82”的星系内观测到,约1万个超新星连锁爆发释放出的等离子体在距离该星系约3.8万光年处聚集成帽子状。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恒星爆发产生的重元素扩散到星系间的情形,有望为解开恒星轮回之谜提供线索。
此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现“φ介子”在高密度下质量减少的现象。该成果属于世界首次发现,支持了宇宙初创期在高温高密度状态下物质质量接近于零的理论预想,对揭示物质产生质量的机制具有重要贡献。
日本理化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研究出一种新方法,能高效生成稳定的接近绝对零度的反氢原子,使科学家能直接观测到“活的”反氢原子,为观测反氢原子的性质准备了环境条件。该成果将能使人类在宇宙构成等问题的研究上更进一步,标志着对“活的”反氢原子的研究正式起步,为反物质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与天文学领域成果不断相对照的是,日本科学界认为,数学研究领域因经费不足、人才短缺,出现成果倒退的现象。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5月发布了题为《被遗忘了的科学———数学》的调研报告,2006年,日本的数学论文总数退居到世界第6位。而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如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大多数专家则认为,数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认为,日本必须改善数学研究环境,大力振兴数学研究,以保证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推动产业发展。
俄罗斯:张浩(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2006年最为轰动俄罗斯基础科学界的大事,当属俄科学家佩雷尔曼因破解千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受奖。
8月,国际数学大会将世界数学的最高荣誉———菲尔茨奖颁发给佩雷尔曼,以表彰他在破解“庞加莱猜想”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佩雷尔曼拒绝了各国数学家梦寐以求的菲尔茨奖。
如果将某种原子置于特殊环境,并用其他原子围绕,“围栏”内的原子将按一定顺序分布,这被称为“放牧”原子。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通过观察铜基底上用钴原子组成的椭圆围栏中电子的分布过程,成功观察到这一现象,这是微结构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有助于研制能在金属表面实现原子自动排列,在微电子工业中可广泛运用的薄膜。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利用铪和钨同位素研究地球的形成过程时,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年龄,约45.67亿年,并发现月亮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该成果有助于更准确了解地核的形成时间和地球形成的初期形态,以及地球大气层和第一滴水如何形成等问题。
由瑞士、俄罗斯和波兰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成功地对人造元素112的两个原子进行了化学测试,首次发现“超重原子核岛”的运动特性。这一最新的放射化学实验显示,人造元素112的运动特性类似于液态重金属水银,而非早先猜测的如稀有元素氡。
由德国、俄罗斯、美国、瑞典、日本、中国和波兰的24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加速器上,成功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108号元素Hs的超长寿命同位素270(质子数108和中子数162),标志着人类向“稳定岛”理论又迈出重要一步。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德国在基础科学方面重视光电研究,成果显著。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再创激光能量世界纪录。
德国马普聚合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两种光活性物质将低能长波光子转换成高能短波光子,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有助于开发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
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1000万瓦电能的作用下,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记录:在13.5至13.8纳米的波长上,产生了每秒脉冲150次、每次脉冲能量达170微焦耳的新纪录。该中心还将建造3.4公里长的欧洲自由电子伦琴激光装置(XFEL),预计到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使用三度重合的低能粒子记录技术:同时记录电子、光子的飞行时间和质子获得的脉冲能量,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中子衰变的新方式———放射β(beta)衰变,即一个自由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该成果对粒子物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法国: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
法国在纳米制造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六“爪”型分子工具可操控原子。本年度法国数学家还获得了世界数学界殊荣。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设计出一种六“爪”分子,可收集并能将金属原子逐一粘连在特定平面上。这种分子工具犹如“吸尘器”,一次最多可吸走或“运输”5个原子,将其送到目的地的误差小于0.1纳米。该成果今后有望应用在原子级金属导线的制造等领域。
2006年,法国巴黎南奥塞大学教授旺德霖·维尔内尔与其他三位数学家共同获得本年度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菲尔兹奖。维尔内尔获奖主要因为他在LOEWNER(娄威纳)矩阵方程式演算和二维布朗运动几何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英国: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
英国科学家计算出暗物质的大小及其温度,并对引发火山爆发的原因有了新认识。
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家利用超大望远镜阵列,观察了环绕银河系运行的12颗矮星系,计算出暗物质的大小及其温度,暗物质的温度大约为1万摄氏度。
英国剑桥和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通过研究火山爆发时的喷发物发现,其中所含的大量玻璃态夹杂物记录了大量信息,可使科学家确定火山爆发时地球深处的物理环境。由于结晶通常与冷却相结合,使科学家对引发火山爆发的原因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以色列: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以色列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一些颇有意义的发现,使人们对用词语来表达思想有了新认识,最新考古发现将人类开始农业生产的年代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魏兹曼研究院的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联合研究,揭示出人类用词语来表达思想的基本准则。研究人员通过编制一种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来建立词语概念和思想之间的联系,在理论上揭示了措辞结构用于传递概念和在读者心理重现其含义的机理。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科学家通过最新考古发现认为,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多年前。这不仅使早先人类开始农业生产的年代大大提前,而且更新了过去对人类如何从游牧时期转变到从事农业生产时代的一些认识。
韩国: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由韩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研究小组,揭开了现代天体物理学主要难题之一———椭圆形星云中产生星球的机制。小组研究发现,一部分椭圆形星云内部可形成星球,但是黑洞的能量对这一过程有所遏制。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认为,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有可能最终影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相关研究发现,因降雨引起的侵蚀直接影响山脉下面的大陆板块运动。
航空航天: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美国航天探索活跃,重大事件接连不断,取得了不凡的成果。“新地平线”号飞向冥王星,“星尘”号带回彗星尘埃,在彗星尘埃中发现只能在高温下生成的物质;另一方面,“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重返太空,美国同时大力鼓励和投资商业发射计划。
为了确认冥王星的身份、探寻柯伊伯带星体的奥秘,新年伊始,美国宇航局就把第一个造访冥王星的人类探测器———“新地平线”号,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9日下午2时送入太空,“新地平线”号计划于2015年抵达冥王星,并对其进行近距离观测。该探测计划是人类对太阳系最遥远的第三个区域———冥王星及其柯伊伯带的首次探索。这次探测将极大加深人类对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有望澄清围绕冥王星的争议和众多谜团,更可将人类对太阳系最后的“地平线”———柯伊伯带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2月15日,美“星尘”号飞船从飞行在太空中的“维尔特二号”彗星附近收集到尘埃后顺利返回地球。研究人员对飞船捕捉的尘埃的初步分析表明,尘埃的确来自彗星,而且是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留下的原生质,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此外,彗星尘埃非常微小,有些尘埃直径只有4微米。
3月13日,美科研人员在彗星“维尔特二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橄榄石,即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还发现了也只能在高温下生成的含有钙、铝、钛等金属元素的晶体。这些发现表明,彗星由从低温到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构成,不同彗星的构成并不相同,各自也有不同的历史,“维尔特二号”的历史尤其复杂。
2006年美国恢复了航天飞机的正常飞行。从7月4日到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完成了它的太空之旅。在发射升空、飞行、对接、脱离返航等各个阶段,机组人员对改进后的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多种测试。美国宇航局认为,这次飞行证明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已有大幅提高,这为今后的航天飞机飞行“铺平了道路”。航天飞机恢复飞行后的首要任务是建造国际空间站。美国计划在2010年完成空间站建设后停止使用航天飞机。   此外,为了保证2010年后新太空舱(CEV)启用前美科学家能继续在空间站工作,美国正在大力鼓励和投资商业发射计划。如果商业发射届时仍不成熟,宇航局可能考虑同他国合作,或续用航天飞机。
航空航天:
俄罗斯: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2006年,俄罗斯继续保持在世界航天发射领域的领先地位,太空商业发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航天科技研发方面成果颇丰;研制出激光推进器和低能耗新型航天发动机。
2006年俄罗斯共进行了30多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去年,俄罗斯将第一位女性游客送入太空,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高尔夫球秀。在俄罗斯骄人的航天成就吸引下,委内瑞拉、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等均与俄罗斯签订了代培航天员,并将其送入太空的协议。“美中不足”的是发生了“第聂伯”火箭“一箭十八星”坠毁的重大航天事故。
在航天科技研发方面,俄圣彼得堡光电仪器综合试验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用于发射航天器的激光推进器实验装置。由于激光发动机的动力源设在地面或空间轨道上,航天器将无需随身携带超过本身重量的大量发动机燃料;而且激光发动机发射航天器时,由于只燃烧了少量氧气而不污染环境,很容易借助激光站调整卫星的运行轨道,更易保护航天器,避免其与太空垃圾碰撞。
俄赫鲁尼切夫航天系统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能耗极少的新型航天发动机。这种新型发动机使用液体或固体工作介质,工作时吸收很少的外部能量,其内部工作介质以特殊方式旋动,由此使发动机产生推力。新型发动机如装备在卫星上,借助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存储的能量,可以产生100千克力的牵引力,并持续工作20分钟。
2006年,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总数增加到了17颗。俄政府宣布,从2007年起,原仅供军方使用的“格洛纳斯”系统将启动民用商业服务计划,服务精度限制也将全面解除,这标志着俄航天工业在军民两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法国: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
“阿丽亚娜”火箭频送卫星上天,法国新一代军事通讯卫星系统正在构建;世界最大客机“空客”首次载客试飞成功。
2006年3月,欧洲阿丽亚娜5ECA火箭,这个有10吨推力的重型火箭将西班牙两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两颗卫星分别是西班牙军方研制的第一颗军事通信卫星“西班牙星”和欧洲人造卫星公司研制的“热鸟7A”通讯卫星。
8月,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携带两颗卫星再次顺利升空。这两颗卫星是重达3750公斤的“锡拉库斯-3B”卫星,也是专为法国军方设计和使用的第三代通信卫星。它们与去年升空的“锡拉库斯-3A”以及预定于2010年发射的“锡拉库斯-3C”一起将构成法国新一代军事通讯卫星系统。
9月,世界最大客机“空客”A380搭载了474名特殊乘客从图卢兹国际机场成功起飞,首次载客远程试飞成功。12月,“空客”A380终于获得由欧洲航空安全署及美国联邦航空局联合颁布的最终正式安全认证。当月,空中客车公司在12月还宣布,其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公司已正式批准启动“空客”A350宽体系列飞机项目,按计划,首架“空客”A350宽体飞机将在2013年投入运营。
韩国: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以“阿里郎2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宇航员的公开遴选活动为标志,2006年韩国航空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12月,韩国开始实施《宇宙开发振兴法》,意在表明其积极掌握航天技术、发展宇航产业的雄心。“阿里郎2号”是韩国的第9颗人造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韩国宇航技术的整体水平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基本上掌握了卫星的设计、制造、组装和测试技术。“阿里郎2号”卫星载有与以色列联合开发的光学成像系统,这使韩国成了全球第7个拥有1米分辨率全色图像多谱段拍摄能力的国家,在国土观测、环境和资源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在此基础上,韩国科学技术部宣布,将于2008年底发射一颗海洋与气象观测地球同步卫星。该卫星是与法国EADSASUTURIUMU公司共同开发的,重2.5吨,将搭载光学成像设备。卫星的光学和通信中继设备由韩国自行研发,这将改变韩国依靠日本和美国的卫星数据进行气象观测的局面。
9月初,韩国宇航员首轮选拔在韩6个城市同时举行,吸引了3万多名志愿者报名,在
韩国社会上反响强烈,最终选出的2名宇航员将从2007年初开始在俄罗斯接受训练,2008年4月将有1名韩国宇航员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升空。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2006年,加拿大空间技术研究活跃,火星探索成为加空间技术计划的主题之一。
目前,加拿大正在从事的空间技术研究活动有70%与火星有关。加空间局计划2007年实施其第一次火星探索项目。约克大学的一个“气象站”装置也将随美国宇航局的“菲尼克斯”卫星发射升空,“菲尼克斯”卫星在火星着陆后,“气象站”将开展气象学方面的研究测量工作。
约克大学正在实施“阿尔戈斯”项目,这
是一个小型的空间装置,可用于测量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该装置将搭载在多伦多大学研制的CanX-2纳米卫星上,计划于2007年发射升空。温尼珀大学的空间研究重点则是火星表面的物质成分。该校专门研制了行星分光计设备,用于模拟火星表面的环境条件,包括低气压、低温和高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高紫外光辐射等。
卡尔加里大学重点研制卫星搭载仪器。该大学正在进行的是e-POP小卫星项目,该卫星计划2008年发射,用于测量地球大气流失到太空的情况。另外,该校的“斯万姆”项目将为欧洲空间局的飞行任务研制仪器,用于观察地球磁场和电场的变化。
此外,加正在研制本国的“切努克”卫星,该卫星将搭载SWIFT仪器,用于测量地球同温层的风力情况。加还参与NASA的旨在观察地球磁气圈问题的“西米斯”项目。
乌克兰: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在保证航空运输机研制生产的同时,在航天方面公布组建本国卫星通讯网的构想,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06年乌克兰的航空工业和科技基本上限于运输机的研制和生产。乌著名的哈尔科夫楚古亚飞机修理厂与哈尔科夫航空大学共同研制出军用和民用两种无人驾驶飞机,一种飞机的起飞重量仅80千克,另一种为200千克,两种飞机的样机正在试验中,估计不久将可以定型投产。
在航天领域,以新总理亚努科维奇为首的新内阁批准了“乌克兰2015年前发射10颗通讯卫星组建本国卫星通讯网”的构想草案,并对发射工作做了具体的资金安排。同时,乌航天部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新年伊始,乌宣布打算同美国合作,用“第聂伯”号运载火箭发射登月航天器,实施一项无人飞船登月计划。在
基辅举行的“韩国与乌克兰合作前景”研讨会上,韩乌讨论了两国开展航天与军事合作的前景。据悉,韩国已向乌提出一项共同生产运载火箭的建议,并研究邀请乌专家赴韩指导建造航天发射场问题。另外,乌方也在推进与俄罗斯合作的“地上发射”计划,即把“海射”方案修改为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飞行器。
此外,乌研制出炮箭连体式亚轨道监测器。它用榴弹炮充当发射架,像发射炮弹那样将微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种火箭能将2—3千克的有效载荷送上80—100千米高空,其中的摄像机等监测设备在火箭飞抵40—45千米高空时弹射出来工作,在降落到地面的40分钟时间内,能对100千米高度以下、4万平方千米区域内大气层状况进行有效监测。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2006年政府重视空间领域研究,为国际空间站制成“哥伦布”实验舱。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联邦政府将确保在航空航天研究领域的经费。按照政府科技预算,到2009年每年用于航天科技的经费为1.1亿欧元,超过2005年的预算。
5月,德国将历经10年制造的“哥伦布”实验舱,正式移交给欧洲空间局。这个耗资8.8亿欧元打造的空间实验舱预计将在2007年末送入太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哥伦布”实验舱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由欧洲10个国家40家公司参与制造,实验舱可容纳3名宇航员,使用寿命至少是10年。它将使国际空间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有助于开展太空医学、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基础物理方面的研究。
英国: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
2006年,英国开始重视载人航天事业,希望适度参与载人航天活动。英国在天文探测方面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尽管英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四,但英国人认为其载人航天在世界所占的地位与其国家地位极不相符,英国没有相关的载人航天研究,也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2006年,英国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总结,认为载人航天事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无法取代的教育意义,英国适度参与载人航天活动,符合其国家利益。
不过,英国以其雄厚的科研基础为后盾,去年在太空探索方面依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英国天文学家公布了“坦普尔1号”彗星冰屑喷发量的最新数据,约有25万吨冰屑正在从被撞的“坦普尔1号”彗星上喷发而出,比此前预计的5000吨要大得多。英天文学家还首次观察到,在遥远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WD0137-349的棕矮星正与白矮星相伴而行,该现象证明,这颗棕矮星并没有像预测的那样被红巨星呑没,这对预测太阳系行星未来的命运具有很大帮助。
日本: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
2006年,日本重新审视运载火箭,空间技术方面的消息并不如意,超音速发动机试验失败。
日本目前使用的M5型运载火箭可能下岗,被新型运载火箭取而代之。M5运载火箭的成本在70亿至75亿日元之间,高出先进国家同类性能运载火箭2倍以上。M5运载火箭于1997年首次发射,至今已发射8枚。在计划今年发射一枚太阳观测卫星“太阳B”之后,M5火箭没有发射任务,2010年由新型火箭还是继续由M5火箭发射金星探测器“行星C”,必须在发射的3年之前决定。因此,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在2006年度内决定是否研制新型运载火箭,替代成本高昂的M5运载火箭。
3月30日,日本首次试验的四倍音速超音速飞机在澳大利亚试验场失败。这次试验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式发动机”,是日本正在开发的新型高速喷气式发动机。作为未来高速空间运输系统发动机的一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自1987年以来,不断对该发动机进行开发试验,希望在未来20年至30年之内投入使用。
材料科学: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2006年美国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碳纳米管计算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比自然肌肉健强百倍的人造肌肉,首次发现新超导材料,完成视觉隐身技术原理研究。
美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特殊纳米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可使碳纳米管晶体管在集成电路上“听从安排”,在硅片上垂直生长出单个碳纳米管。这突破了碳纳米管计算机研发的“瓶颈”。碳纳米晶体管应用于大型集成电路,有助于研发超级运算速度和低能耗的微处理器,预计其运算速度将比目前看好的下一代硅芯片要快10倍,且耗能更少。
德克萨斯大学的纳米专家成功研制出比自然肌肉健强百倍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依靠乙醇和氢等燃料提供动力,具有更强的收缩性。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可被用来制造电池驱动的假肢、可执行长时间任务的自治机器人以及灵敏传感器等。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工艺技术,可在常温下用携带特定蛋白质的转基因病毒改造锂离子电池。新工艺将病毒与金属结合后形成的“金属丝”用作电池的电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电池的性能。该电池只有米粒般大小,其电量是普通锂电池的3倍。
5月初,杜克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新的超导材料———由两层硼原子及其中间所夹的锂原子组成的、具有“三明治”结构的锂硼化合物,其临界温度超过39K,刷新了现今最先进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纪录(38K)。该研究中发现的“三明治”结构超导材料研究思路,也将有助于研制和开发综合性能更好的其他超导材料产品。
另外,杜克大学研究人员还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完成了视觉隐身技术的原理研究。研究人员指出,只要制造出性能合适的材料,实用的“隐身衣”完全可能在近期问世,并可能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这种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则可让军事设施、部队等从敌人眼前“彻底消失”。
俄罗斯: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开发出用于火星探测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利用新型材料制成“人造骨”。
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开发出可用于火星探测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并研制出使用廉价惰性气体氪或者氩作燃料的探测器发动机,可使火星探测的成本减少80%%。这种太阳能电池以廉价的非晶态硅,替代目前太阳能电池中昂贵的晶体硅或砷化镓半导体材料,非晶态硅膜的镀制成本要比生长单晶硅膜的低得多,而且在技术上更为简单。
俄国家有机化学与工艺科研所和俄科学院的专家,采用新型材料制成“人造骨”。他们选用聚丙烯酸酯等能在生物体内缓慢降解的材料,并按预先设计好的模型将其制成“人造骨”外壳,之后再用化学方法将羟基磷灰石均匀地填入外壳,使两者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进一步加工这个假体时,研究人员使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人造骨”与动物的骨组织破损处能够顺利地长在一起,且未出现副作用,这些特点优于目前修复手术中常用的金属及复合材料。
韩国: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韩国在半导体材料加工领域开发出制造和控制纳米零件的新技术,积极进行纳米级元器件的研发与生产。
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成功开发出一种制造和控制纳米零件的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可批量生产纳米零件并进行组装。
三星电子公司发布了40纳米32G“NAND”型闪存,在全球率先开始了50纳米DRAM内存的生产,其容量达到1Gb,并在国内外申请了51项专利。与三星电子去年开发的60纳米工艺相比,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55%。此外,HYNIX半导体研发出全球速度最快、体积最小的200兆赫512兆数字移动D内存,其耗电量是电脑标准内存的百分之一。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2006年加拿大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新工艺、有机硅纳米新材料、液晶聚合薄膜、单壁碳纳米管生产新方法。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制作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艺方法,有望制造出收卷自如的电视和计算机显示屏幕,该技术还可用于生产发光服装。
加拿大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一种新的中孔有机硅纳米材料。经测试,该材料绝缘性能良好,将有助于制造出体积更小的电子元器件,甚至还可以用于通过皮肤给药的医疗新方法。
加科学家还发现,将液晶聚合物在玻璃上形成一层薄膜后,可以在微尺度上对其进行加工。他们认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液晶聚合体最终将会在微机械加工中得到全面的应用。
加科研人员研制出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单壁碳纳米管的工艺方法。该方法采用了激光技术和诱导耦合热等离子技术,研究人员称新方法可很快进入实际应用。
日本: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
利用纳米技术开发高性能半导体基片,研制出不让光反射的“人造棱镜”,首次发现变形玻璃合金的形状记忆和超弹性效果
日本政府提出为期五年的开发下一代半导体基片计划。经济产业省将从2007年开始着手开发应用纳米技术的耐高压、高周波的半导体基片。计划中的新技术以氮化合物作半导体基片,开发出基片和成膜新工艺,预计新基片比目前基片性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计划实施成功,高周波、耐高压的半导体器件研制进程将会突飞猛进。这一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汽车混合燃料系统、家电产品以及下一代移动终端等方面,能够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和节能化。
为解决光纤反射问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对偏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制出不产生反射的“人造棱镜”。“人造棱镜”是由金和银等贵金属加工成纳米级线圈状的物质集成的。该成果在光纤通信以及激光共振器等,不需要无用光反射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与西安交通大学融合材料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变形玻璃合金具有形状记忆和超弹性效果,这一发现推翻了学术界几十年来对形状记忆合金所需条件的认识。形状记忆合金种类因此将会大幅增加。
另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石桥幸治研究小组利用“碳纳米管”的微小结构于世界上首次检测出兆兆赫兹光子。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大力资助白色生物技术发展,另外,研制出高性能发动机需要的新型合金钢。
2006年联邦政府宣布大力资助白色生物技术的发展。白色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应用微生物和酶来生产各种化工产品。联邦教研部将白色生物技术列为17项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之一,并制定了“工业生物技术2021”发展规划。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内,提供6000万欧元资助白色生物技术的发展。加上经济界对这一技术的投入,德国白色生物技术的研发费用将达到1.5亿欧元。目前德国已建立起以尤利希研究中心、杜塞尔多夫大学和20家企业合作的白色生物技术园区。
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研制成功一种可用于制造发电设备、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的新型合金钢,这种合金钢的铝含量高达15%%至17%%,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可耐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这种新型合金耐高温特性提高了发动机可承受的工作温度,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能耗,发动机的效率得以提高。
以色列: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以色列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来跟踪分析材料裂痕形成的方向和特征。他们首先将裂缝的表面划分为可进行数学测定的象限,而在每一个象限内,裂缝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都可以得到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其次,为每一个象限分配一个单一的方向性;最后,综合所有象限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乌克兰: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著名的飞机发动机研究与制造公司———“马达西奇”公司研制出一种人造膝关节,其三个部件分别用铬钴合金、钛合金和聚乙烯材料等作为材料。这种人造膝关节性能可与西方同类产品媲美,但价格则低得多,仅为1000欧元。
生命科学: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2006年,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防控人类传染病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进展:设计出防控流感大暴发的最佳战略;培育出抗登革热病毒的转基因蚊子;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来源,并开发出日服1片的新药。另外,科研人员还通过对鸡的试验发现了受损肢体再生的机理。
美国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设计出针对人类流感大流行的最佳防控战略。这些防控措施包括:针对可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现有禽流感病毒,预先生产和储备大量疫苗;提高疫苗生产和分发的效率,以便可在人际间传播的新型流感病毒出现时,有关部门能够快速反应;必要时限制人口流动和交通,关闭学校等公共场所。
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抗登革热病毒的转基因蚊子。这种转基因蚊子具有繁殖能力和相当稳定的生物模式,存活后,其后代同样具有抗登革热病毒的能力。这有助于战胜登革热病。
美科学家哈恩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终于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来源于生活在非洲西部国家喀麦隆偏僻角落的野生黑猩猩。研究人员表示,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时,人体另一种免疫细胞B细胞通过合成“DC-SIGN”蛋白质,其在病毒攻击T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帮凶”角色。他们由此确定了HIV病毒的来源及其在人体中的行为,并开发出日服1片的新药。
索尔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试验让鸡在胚胎中丧失的翅膀重新长出。为此,他们切除了鸡胚胎中的部分鸡翅,同时激活了Wnt信号系统。该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受Wnt信号系统控制,激活它可使没有或受损再生肢体能力“复生”。
美国生物学家揭示了“融合蛋白”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该蛋白质能帮助病毒在人体内传播,是多种病毒用来袭击人体健康细胞的“敲门砖”。“融合蛋白”形同蘑菇,具有一个防水顶端。当遇到人体细胞时,顶端破裂露出的鱼叉结构物将扎进人体细胞膜内。
另外,美国一研究小组还发现地下2800米深处的细菌自行存活的秘密,这些细菌能利用放射性铀元素将水变成需要的能量。这一发现表明,地壳深处也蕴藏着生命,有关地球生物圈的概念可能需要改写。
英国: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
英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完成了对人类第17号、第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开始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成果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多种来源的干细胞进行研究;在传染病研究方面不断获得进展。
英美科学家合作完成了对人类第17号染色体的详细解码,并通过首次与鼠类第11号染色体对比,发现了高等灵长类动物快速进化的部分原因。科学家还公布了人类第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这个染色体是人类“生命之书”中最长也是最后被破解的一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16年来的努力画上了句号。另外,英科学家还在研究果蝇时鉴别出与其精子相关的381种蛋白质,其中约一半与人体的相似。这是世界首份有关精子蛋白质的“目录”。
英国开始从事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成果应用研究。英国一妇女为避免将遗传性眼癌遗传给后代,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其人工授精的胚胎进行了检测,并将未检测到癌症基因的胚胎植入子宫,成为英国首位怀上人工筛选基因婴儿的孕妇。此外,伦敦圣乔治医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对肺结核感染有反应的3种蛋白质化合物,检测出它们便可判断患者是否已感染肺结核。
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多莉羊之父”威尔穆特教授和伦敦国王学院的克里斯·肖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人兔混合胚胎生产干细胞,进而研究运动神经元疾病。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从人体脐带血中提取的干细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脏”。
在对付传染病方面,剑桥大学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沙门氏菌如何在人体传播的线路图,这有助于更有效防治某些特定病菌的感染。伦敦大学科学家发现,人类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名为cyclophilin-A的蛋白质会加速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这有助于找到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新近发现,抑制“极光激酶B”可有效杀死癌细胞,该发现将为研制抗癌药物另辟新径。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2006年,加拿大与美国合作绘制了有关人类基因变异详图,在人类疑难病症如癌症、糖尿病和艾滋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一个由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绘制出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中的人类基因变异
详图。该项研究工作是在这个重要区域分析基因变异性的一个里程碑,为进一步揭示免疫相关疾病的遗传根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骨骼内存在一种叫着RANKL的蛋白,它与乳腺、前列腺和皮肤的癌细胞互相传递信息,能“召唤”癌细胞转移。研究还显示,护骨素是一种已知可以遏制RANKL蛋白活动的药物,它可以阻止癌症转移到骨骼。
加科学家还发现,人体内的SHP-1蛋白质能够在控制血糖方面发挥作用。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寻找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针对艾滋病的研究,加研究人员首次掌握了如何诱导出不同类型的T细胞抗原受体的方法,T细胞受体剪切治疗方法将来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缺陷疾病。
俄罗斯: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在对付人类疑难病症如肿瘤、帕金森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并开发出一些新药。
俄罗斯科学家利用蘑菇作原料,开发出一种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等功能的新型药物。动物试验表明,这种新药具有抗变异、抗辐射和提高免疫的作用,可以抑制50%—70%腺癌的产生。另外,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通过实验发现,用他人的DNA碎片为基础制成的药物,可抑制肿瘤发展并减缓肿瘤的转移。
俄罗斯科学家还发现,对帕金森症病人头部施加微弱电流能够部分缓解患者的症状。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或许有助于人们最终战胜帕金森症。
俄科研人员提出了新型抗生素药物研制新方法。新药物的机理不是将体内致病性微生物细菌杀灭,而是最大限度地刺激那些一直保护机体的正常细菌群的生物活性,使致病性微生物“无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已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生素药物。
法国: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
牵头启动了“欧洲细菌系统生物学计划”,在微生物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人类疑难病症方面的基础与治疗研究十分活跃,成果显著。
2006年12月1日,法国家农艺学研究所牵头的“欧洲细菌系统生物学计划”正式启动。来自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15个研究所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将参与这项历时4年、耗资1200万欧元的挑战性研究计划。
在基因研究方面,法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功破译了草履虫的基因组,研究显示,草履虫基因组含有约4万个基因。这一成果有助于研究生物进化。另外,法国研究人员还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烟草,从中提取紫杉醇和紫杉特尔两种对于治疗癌症有独特功效的成分。
针对人类疑难病症的研究,法国科研人员取得诸多成果。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用小鼠实验发现,将治疗糖尿病和癫痫的两种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可抑制肿瘤生长和癌细胞扩散。巴斯德研究所专家研究发现了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感音神经聋的基因,并发明了诊断这种疾病的分子诊断法,为使患儿不失去听力带来了希望。
法国等国科学家在喀麦隆南部野生大猩猩群中,发现了一种与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O亚型非常接近的猿类艾滋病病毒。这是科学界首次在大猩猩群中发现此类病毒。科学家还发现,睾丸是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所,从而解答了科学界对许多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男性患者的精液中始终存在艾滋病病毒的疑惑,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艾滋病的水平。
在医疗手术研究方面,世界首例异体移植“换脸手术”获得成功,接受手术的病人伊莎贝拉·蒂努瓦首次公开亮相,目前她已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佩尔希军事医院医疗人员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法,成功医治了一名在意外事故中受到放射性辐射被灼伤的智利工人。9月,法国医生完成了世界首例失重状态下的人体外科手术,在一架空客300飞机3小时的飞行过程,为46岁志愿病患摘除了前臂上的脂肪瘤,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但意义非凡,证明在失重环境下可进行血管手术以外的外科手术,为今后实现太空手术打开成功之门。
此外,农业研究所图尔中心还成功利用一只欧洲母鹿孕育出一只品种完全不同的日本小鹿,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不同鹿种之间的代孕繁殖,为挽救濒危动物打开了新路。
韩国: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2006年,韩国在基因组和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同时建成了“国立农业遗传基因资源中心”。
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其医疗用途研究方面,韩国科学家首次完成心脏细胞基因组序列图,发现了此前还没探明的57种新的遗传基因组;科学技术院成功找到帕金森病的遗传原因,有望开发出治疗药物;生命科学研究院首次找到人体内导致癌症的蛋白质UCP。韩科学家还发现了具有双重性质的蛋白质“SUMO”,该蛋白质可诱发或抑制癌细胞转移。韩一家企业研发出能有效进行大量基因重组的机器人,并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
2006年,韩国农村振兴院建成了“国立农业遗传基因资源中心”。该中心保存有50万个遗传基因,被认为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设施。
此外,韩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大脑中调节食欲的丘脑下部活动的“FOXO1”物质,找到了治疗肥胖症的新思路。韩科研小组开发出了治疗哮喘病、遗传过敏性皮肤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新物质FHT-CT4。韩国还成功提取和培养人体免疫细胞,让其攻击癌细胞,并据此开发出抗癌药物。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研制出禽流感疫苗,发现了导致抑郁症的变异基因。
德国弗里德利希-勒弗勒动物卫生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的防禽流感疫苗NDVH5m,新疫苗主要对付“纽卡斯特载体病毒”,其特点是不仅可以用于饲养的鸡,也可以用于其它家禽。
德国马普精神病学研究所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各自发现了导致不同形式抑郁症的相同变异基因P2RX7基因,这一结果为基因治疗抑郁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此外,马普学会的科学家合成出一种可以减少甚至修复脑神经损伤的物质DM-CHX。这种物质对治疗中风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脑神经损伤有作用。
以色列: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2006年,以色列在干细胞治疗学的研究中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接二连三。
以色列一家专门致力于干细胞治疗学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去年初透露,他们找到了利用活体骨髓干细胞有效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证据。为了推进干细胞研究,另外一家创新公司则发明了新的收取脐带血的采血器,收取血液的速度是目前其他取血器的3倍。
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从人体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提取出间叶干细胞,来表述一种称之为Smad8和另一种称之BMP2的蛋白质。当研究人员将这些干细胞移植到实验鼠撕裂的阿基里斯腱上时发现,这些细胞不仅在移植过程中存活,而且被“召唤”到老鼠受伤的部位,帮助修复受伤的腱组织。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把人体干细胞注入到老鼠体内,在其身上产生一种称之为“畸胎瘤”的组织,形成了人类的组织环境。利用这类老鼠可进行新药试验,由于对试验发生反应的是人体组织,其结果可靠和安全。
在基因研究方面,魏兹曼研究院破译了决定核小体如何在DNA链上进行定位的基因代码。这个“代码”由一个在排序上每隔10个基数出现的周期性信号组成。该信号有规则地循环,帮助DNA片段急剧弯曲成能够形成核小体所需要的球形状物质。
在医疗研究方面,著名病原体学家姆蔻鲁博士发现,从接骨树果实中提炼出的名为“Sambucol”物质,对治疗目前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其克制病毒的有效率高达99%。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有效阻止动物和人类癌细胞扩散的蛋白质———肌动蛋白结合体,这为研制抗癌药物提供新思路。另外,以色列科学家还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了I型糖尿病疫苗的活性机理。
日本: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
2006年日本在人脑神经认知、纳米医学、传染病、蛋白质功能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收获。
东京大学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共同发现大脑视神经能够认知对方的分子“capricious”,这是人类首次了解生物体内脑神经线路结构,对揭开脑神经路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神奈川科学院的研究小组成功进行了使用纳米粒子———“高分子微胶粒”作为核磁共振诊断用造影剂的基础实验。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开发出新型激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细胞内部纳米级的构造,揭示了细胞小器官“Golgibody”运送蛋白质的秘密。大阪府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还开发出一种新型体内微细药物输送系统,通过外部提高温度使药物输送系统在癌细胞位置破碎并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癌症效果。东京大学及鸟取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内并不是在鼻腔或咽喉处发生感染,而是在人的肺部深处的细胞感染。这一发现表明人人都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与茨城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改变翅斑蚊的遗传基因,使其对人的病毒传染能力降低。这一成果有助于消灭疟疾。
在蛋白质功能识别方面,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研究小组发现,细胞质内部的蛋白质群(RIG-I和MDA5)具有感知不同病毒入侵的机能。这一发现对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东北大学的研究小组还发现病原体的蛋白质“PGRP-LE”和“PGRP-LC”在自然免疫的防御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
乌克兰: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研制出禽流感疫苗。   乌克兰实现禽流感疫苗研制“零”的突破。乌国家科研中心“实验与临床兽医学科研所”研制出了抗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新型复合疫苗实验样品,并在基辅某实验室初步试验后送交赫尔松某生物工厂做进一步试验。该疫苗性能颇为不俗,据说可用于预防从H1至H4所有5个类型的禽流感。
信息技术:
美国: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
2006年美国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发明了单分子晶体管,开发出可植入人体的微型传感器,试验了气球发射信号的新技术。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将单分子转变为晶体管的新技术。目前工业生产的晶体管大小可达65纳米,而该技术可将晶体管做到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约1纳米。这项突破性成果使制造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计算机成为可能。
康奈尔大学开发出只有尘埃大小、比发丝还细的并可植入人体的微型传感器,这种微型传感器采用与“闪存”类似的工作原理,能探测出光、压力、温度以及某些特定的化合物,可全面持续监测人体健康状况,并能用于探测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
美国北达科达州“延伸美国”公司和亚利桑那州“太空数据”公司共同开发一项利用气球发射信号的新技术,即把信号放大器安装在成本低廉的氢气球上,以取代传统的信号发射塔。这项新技术经试验可行。目前覆盖北达科达州所有的无线通信发射区,必须设立1100个传统信号发射塔,若使用这一新技术,理论上只需3颗氢气球就可覆盖全州。而且,一个氢气球成本仅55美元,而建一座信号发射塔成本为25万美元。
以色列: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电信业几乎占据以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一半。2006年,以色列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在于强调信息技术在科研、医疗、安全和军工等相关领域的应用。
以色列RADWIN公司去年初开发出最新无线移动蜂窝网络回程解决方案WinLink1000,具有速度快、安装简易的特点,并且可以使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达到80公里。运营商以3000美元这样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就可以实现以太网连接,由此能够向低ARPU区域提供移动蜂窝网络回程服务。
7月,位于海法市的英特尔研发中心在奔腾M技术的基础上,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开发出两类世界最为先进的新型处理器,可取代目前使用的台式机处理器(奔腾Ⅳ型)和笔记本电脑处理器(赛扬)。新型处理器与目前各类软硬件兼容,但更加节电,产生的热量更小。
由以色列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商Ness技术公司开发的“AwareNess急救管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急救资源管理和控制系统,它可以让救护车在很短时间内就出现在病人面前。该系统由中央控制中心、地方控制台、数据通信传输设施及系统网络等组成。中央控制中心通过GPS、无线移动通讯系统等,与每辆救护车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联通,不仅可确定其准确位置,而且能确认其所处的状况,包括在出勤中、在急救中心待命或在维修厂保养修理等,甚至对出勤中救护车正在执行的任务状况也一清二楚。目前,该系统已装备在全国医用急救系统,包括以色列国防军的急救系统中。
为研发与应用以指纹、面部特征和声音等人体特征为基础的身份识别技术,以色列PERSAY公司利用生物语音差异性研发出声音识别技术,该技术目前已拥有三个产品系列,在世界的用户达40多个,如美国国土安全部就广泛使用PERSAY的技术,识别临时访问者定期打来的电话声音,核实他们在美国的滞留情况和准确位置等。这种基于生物语音差异来实现对个体语音识别的技术,不受语言和口音差异限制,准确性高,具有干线与支线同等的音频获取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解决公共场所过多的摄像镜头带来大量的、需人力处理的视频数据,保证关键数据不被忽略,NICE公司开发并正在完善的智能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自身可以根据设定的物体形状大小、人体面貌特征、运动方向以及行为异常现象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实时报警,防患于未然。
10月,以色列一家高技术公司研制出的一种类似于烟雾探测器的生物探测器,重量只有10磅,便于安装。它可以迅速、准确地实时检测有害生物气体的种类,并发出警报,以防范生物恐怖袭击,并且能够连续工作,维护成本也很低。
韩国: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
200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技术成果包括进入了4G技术的核心领域等,同时还加强了网络管理与应用。
在无线通信领域,三星电子公司成功完成了符合4G基本定义的新一代移动数字通信系统的公开试验,该系统在移动中保持100Mbps数据传输率,而在停止状态达到1Gbps水平,这使韩国进入了4G技术的核心领域。同时,韩国开始商业运行移动WIMAX技术(商品名WIBOR),并于年底使其覆盖首都地区。由于已被接纳为国际参考标准,WIBRO技术有望成为事实上的3.5G标准。
韩国科研团队还成功开发了1Gbps速率的超高速多频道光用户网(FTTH)解决方案,在一条光回路上可容纳16个频道,最多可容纳512个用户。这一技术不仅能提供高带宽和用户订制服务,而且通过频道重置,可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为维护网络秩序,韩国制定了《居民身份证网上验证规则》,导入部分网络实名制,用户在主要门户网站和论坛上发表文章时,需经身份确认程序确认本人身份,并可以虚拟居民身份证号代替真实的身份证号码,以保护个人信息。韩国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推出了商业用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认证技术,通过拇指大小的便携式网络SIM卡,使PDA等移动终端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认证标准化。
为了提高网络应用水平,韩国开发出利用手机下载和使用公、私密钥的技术,使手机短信达到与Email等电子文件同样的可信度,允许用户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同时,韩信息通信部同9家地方政府签订了普及超高速因特网的合同,到2006年底韩国99%的农村地区将普及超高速因特网。
俄罗斯: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更加强调国家信息系统基础建设,以加速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增长。
2006年2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下属的信息产业问题研究组向俄联邦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一份报告称,目前1/8的俄罗斯人使用互联网。同时,俄罗斯政府机构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俄联邦政府机构采购信息技术产品的费用是92亿卢布,预计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长。此外,俄区域互联网的建设等也将为信息产业的增长提供机遇。
11月,俄联邦信息技术与通讯部透露,俄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到2006年末将有望达到1.15万—1.2万亿卢布,远远高于去年1万亿卢布(约合379.5亿美元)的规模。同时,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其投资的增长。2006年上半年,俄信息产业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48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29亿美元。
乌克兰: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2006年,乌社会信息化普及速度相当快,电信市场增长率很高,亦也有不少有相当水平的科技新成果。
乌克兰全国人口4700万,使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人数已分别达1200万和3000万,网民达850万,全国已铺设3万公里光缆。
在去年的汉诺威信息电信博览会上,乌克兰科研院所和大学展出了不少有相当水平的新成果,如对油气提炼装置工艺过程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软件;能在几秒钟内识别出图像的智能系统;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的多处理器巨型机等。
乌克兰专家还发明了一种信息压缩新方法,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大大超过迄今所有的信息压缩标准,能将压缩倍数从目前的4—10倍提高到80—300倍。新方法的试验工作于2006年底结束,试验表明这一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前景十分乐观。
另外,2006年3月初,乌克兰“幼芽CD”厂开始生产乌俄工程师合作研制的新式“多功能高密度光盘”。这种新式光盘性能与普通DVD相当,其低成本优势有可能把普通DVD从市场上淘汰掉。
德国: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
2006年,德国重点投资扩建光导纤维互联网,促进宽带网普及,加速欧洲移动电话业务;同时在半导体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
德国电信股份公司去年宣布,投资2亿欧元用于互联网建设,扩建重点放在光导纤维方面,德国宽带网普及率将由现在的91%提高到94%。此外,德国电信公司还着眼于开发联接技术WiMAX,公司已向联邦网络管理署申请运行WiMAX网络的频率。与此同时,德国电信加速发展欧洲移动电话业务,该公司已在汉诺威启用新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HSDPA),以提升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速度。运用此技术,手机可以用DSL速度接收数据。
在半导体科研方面,科隆大学采用一种直接光罩蚀刻制作技术,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款高分辨率、全彩色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他们采用的直接光罩蚀刻工艺是与德国MerckOLED材料公司合作开发的,与其他方法如喷墨法不同,该工艺无需开发全新的制作技术,而是改变有机材料的化学特性。研究小组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真彩色矩阵显示器可以显示简单的图片并支持视频播放,耗电量比大多数传统显示器的要少得多。
日本: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
2006年,日本在网络技术和超级计算机等方面重大成果不断:试验了下一代IPv6标准的因特网、安全性能较高的量子通信系统,以及利用照明灯传输的高速网络技术;同时开始研制日本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2006年3月9日,东京大学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其试验的下一代IPv6标准规格的因特网实现了每秒18.54万太拉比特·米(数据传输速度乘距离的值)的距离带宽值,更新了因特网通信速度世界纪录。在现行IPv4规格的网络方面,国际小组也突破了目前的世界传输速度纪录,达到了每秒23.982万太拉比特·米。
5月,日本三菱电机、NEC和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成功完成长距离量子系统互相接续试验。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的不同系统之间共享密钥传输试验。这种经过互相接续,在不同量子暗号系统之间共有密钥,可让多数人同时利用的通信系统,突破了目前量子通信系统100公里传输距离的局限,具有重大应用意义。
11月,日本总务省计划与NTT研究所及NEC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室内照明灯光传输高速因特网的技术。这种“可见光通信”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速度可达到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将来传输速度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将高速因特网的电线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上电源即可使用。与无线LAN局域网相比,“可见光通信”安全性高,多台电脑同时使用也不会影响通信速度,可在医院等部门自由使用。总务省计划2010年前在日本实现宽带网普及,“可见光通信”系统可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基础。预计该技术将在2007年进行验证试验,并于5年内投入使用。
在超级计算机方面,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开始研制目前日本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台面积为146.4平方米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理论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9.45万亿次,可详细模拟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粒子———夸克之间具有动力的媒介粒子胶子相互作用机理,还可用来验证质子、中子、介子的质量计算及B介子衰变等物理现象。
加拿大:杜华斌(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加拿大已开发出了性能更高的新型半导体器件。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光敏感纳米离子层的新型半导体器件,比现今常规芯片性能更好。该半导体器件的开发成功,首次使“湿”式半导体的性能超过了传统的、成本较高的晶体半导体器件。
英国: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
英国在量子计算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英国科学家利用半导体硅芯片实现了光子纠缠态,向实现量子计算又迈进了一步。研究人员制造的硅芯片上有一个纳米尺寸的量子点,这个量子点便是一个半导体晶体,像原子一样具有持续的能量状态,并且能在光作用下产生光子。量子点的形状直接决定是否能产生纠缠态的光子对,而量子点的形状可以通过量子点的设计或利用外部磁场来控制。实现粒子的纠缠态对制造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编码极为重要。
法国: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
法国开始应用新的网络查询DNA信息系统,用于打击犯罪活动。   2006年6月,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刑事警察组织宣布,开通“DNAGATEWAY”网络查询服务系统,今后,其成员国的所有警察部门,都能通过网络查询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的DNA信息资料库。该查询系统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对嫌犯DNA资料的甄别核对工作,从而能更好地打击犯罪,尤其是跨国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