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堵上“以权谋房”的暗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29
在这个“蜗居”、“蚁族”成为流行词语的时代,关于房子的新闻很容易触动大众神经,如果事涉公职人员住房,就更加引人关注。
合肥市从去年开始的直管公房清理整顿工作,成果不小,却也令人吃惊:已纠正违规占用直管公房人员1119人,收回资金近5000万元,收回应退公房28套。其中,违规占用、转租公房者几乎都是公职人员(见本报政治版3月30日报道)。
平心而论,公职人员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合法所得,住房条件好一点,无可厚非。公众有意见的,主要是住房问题上的违规和腐败行为。
合肥千余公职人员违规占用公房的现象,恐非孤例。这种权力与房子“正相关”的关系,人们时有耳闻:前些年,当房子还是稀缺商品时,一些公职人员却早早地拿到了优质房源;有的还用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买房,甚至连经适房、安置房也不放过。
从媒体曝光来看,不少贪官东窗事发后,人们发现在他们的名下,房子一套又一套。被判无期徒刑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副区长康慧军,就是一个典型。他长期掌握土地交易大权,人称“炒房区长”,案发时,他和妻儿名下的房产达14处。这种权力与房子的畸形关系,恐怕也是房价飞涨的源头之一。
“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汤。”上述种种案例,已经影响到人们对公职人员的态度和评判。一边是百姓望房兴叹,一边是公职人员“以权谋房”。这样的强烈对比,严重损害着政府的形象,甚至引发种种矛盾和问题。
要正确厘清公职人员与住房的关系,解决“以权谋房”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按照中央部署,加快建立干部住房申报制度。对此,群众早有呼声。温总理近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对于公职人员报告住房等个人有关事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于近期作出专门规定。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公职人员报告住房情况,一是可以把公职人员住房作为破解干部财产公开难题的一个突破口;二是可以成为从机制上防止腐败的“疫苗”;三是可以成为查处干部以权谋私乃至腐败的重要线索;四是可以更合理地配置住房资源……
据报道,年近八旬、居无定所的合肥市民刘海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钥匙。他拿到的房子,就是合肥清理出来直管公房中的一套。清理直管公房,使一批“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希望,能够常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李天扬)
有房还是没房?买得起房还是买不起房?这个问题,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答案是确切的。但如果问的是公职人员,答案又当如何?
有的人给出了答案,深受质疑。日前,首个“全裸乡政府”四川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在网上公开了个人财产,称自己无住房寄住岳父家中时,不少网民赞许之余,还是表示了深深的怀疑。一如此前,一些厅局级甚至省部级官员声称房价畸高,连自己的薪资也买不起房的时候,公众普遍投以怀疑目光。
有的人给出了答案,触目惊心。据报道,从去年6月开始,安徽合肥市大力清理直管公房。截至今年3月23日,合肥市清房办已纠正违规占用直管公房人员1119人,收回资金近5000万元,收回应退公房28套。其中,违规占用、转租公房者几乎都是公职人员。
从具体事实看,这两个新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从背后隐藏的现实和规则看,这两个新闻却又能建立某种逻辑联系。人们对官员买不起房的怀疑,不断得到了事实印证,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更因为这种怀疑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人们在事实的一次次“启发”下,发觉在权力体系内,无论是从机会、信息、渠道还是经济能力来说,公职人员具有难以想象的对公房等公共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解决房子问题比一般百姓容易得多,这恐怕也是公务员饭碗让人趋之若鹜的一大原因吧。
这还不算。如果对权力的监督缺失,导致公权私用,那么在特权之手横扫之下,买房子、有房子远远不是问题,而是有多少套房子、买多少套房子的问题。就像在合肥,有个别公职人员,手上包括房改房已经有数十套房子,竟然还捏着一套直管公房!而就在这座城市,年近八旬的退休职工刘海明几十年来一直居无定所,生活困苦。
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分房的主持者不是制度,也不是市场,而是特权,以致有人蜗居难求,有人华屋成片,这样的“马太效应”现象,暴露了一些人假借公权力谋私自肥的行径,更折射出权力规则对利益分配格局的扭曲。无论是温州购房门事件,还是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无论是招聘干部子女稳定干部队伍,还是绩效工资在一些地方异化为“官效工资”,其中无不隐现着权力者优先、多占甚至通杀的利益逻辑。
看来,分蛋糕讲究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操刀的权力之手。因为,操刀者有没有公心,会不会私分,能不能偷吃,会直接影响到分蛋糕规则的公平,过程的公正,最终决定了蛋糕能不能分好。(李力言 原题:权力分房有违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