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四年的北大学子失踪 调查结果引愤怒(图) - 顶顶华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5:16
捐助四年的北大学子失踪 调查结果引愤怒(图)
文章提供 于 2008-1-3 16:30:7 (北京时间: 2008-1-4 5:30:7) 阅读时出现乱码?解决办法
[新闻热评 首页 ] [加入博客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出于对寒门学子的敬佩和赞赏,商人李富华先后捐助4万元,供北大研究生段霖夏读书。但在2007年7月,李富华偶然得知段霖夏早已不在校读书。李富华无法忍受善良之心蒙受欺骗,将段霖夏告上法庭。2007年12月27日,“受助不感恩案”开庭,引来一片争议声。
捐助四年的北大学子失踪
李富华是重庆万州的一名商人,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玻璃厂。2007年6月,他的玻璃厂在经营上出了问题,亏损近百万元,他忽然想起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段霖夏。4年来,李富华一直资助段霖夏上学。“他是北大的研究生,见多识广,我可以找他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找到解决企业经营困局的办法。”李富华对记者说。
2007年7月初,李富华打了段霖夏的手机,发现已经停机。他辗转找到北大软件学院了解情况,得到的信息是段早已不在校读书。李富华又给段霖夏的寝室打电话,寝室一位同学说,好几年都不见段霖夏在学校上课了,现在不知道他的下落。李富华还发现,段霖夏4年来,12门研究生课程只修完了其中一门。李富华说,4年间,他先后共资助段4万多元,最大的一笔有2.4万元。
2007年7月底,李富华找到《重庆晨报》记者刘虎投诉,反映玻璃厂所遇到的难题。两人聊天时,李富华谈到了自己资助段霖夏读研,而段却离奇失踪的事情。巧合的是,刘虎在4年前曾采访过段霖夏。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此事。刘虎把李富华反映的情况调查核实后,于 7月30日在《重庆晨报》发表《贫困生4年只修完1门课,资助人寒心索4万元善款》(见附文)的报道,在社会激起轩然大波。
看到新闻后,段霖夏的家人怒不可遏,认为报道损害了段霖夏的名誉。2007年8月2日晚上,段霖夏的父母和哥哥赶到李富华家中,指责李富华“葬送了段霖夏的前途”。李富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情绪有点激动,“他们一进门就大吵大闹,把我屋里的杯子都摔了,还想砸我家电视机。段霖夏的母亲甚至想在我这里跳楼。”这件事情惊动了附近的许多居民,李富华年逾八旬的父母也受惊不已。
“当时我根本就不想去告段霖夏,他有什么难处都可以说出来。”李富华告诉记者。直到段家人到李家吵闹的事情发生后,伤透心的李富华才决定委托高精忠律师,起诉段霖夏。

李富华(右)在法庭上与段霖夏的律师进行沟通
律师调查结果引起愤怒
接受委托后,李富华的代理律师高精忠展开了调查取证工作,但结果让所有人颇感意外。
高精忠律师在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区分局提供的资料中,发现一家“重庆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个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中,法人代表一栏赫然写着段霖夏的大名。这家公司的注册时间是2005年6月30日。在注册资金一栏中,明确标注着:段霖夏出资25万元人民币,占50%的股份。
了解到这些信息,李富华愤怒了,“我不是资助他去开公司,而是为了让他好好读书!”但在他的话语中又流露出了一些伤感,“每次他打电话来,我都和他说,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你要好好读书。他怎么能退了学还向我要学费呢?这不是欺骗我吗?”
对自己被李富华告上法庭一事,段霖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富华资助我读书,我一直心存感激,也很感恩。但是,我坚信向媒体反映此事的知情者是心里有愧的,因为事实不像现在报道那样。”他解释,之所以选择退学,是因为他熟悉的北大一些学子毕业后至今还是公司小职员,“工资不过五千元左右,如此下去,要想在北京买房几乎不可能,所以想早点自己创业。”他还道出了自己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 “如果不是考虑家人,我不会理睬这事,因为我没有犯法。”
“我有权利选择,我问心无愧。捐助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好起来,如果继续读书,日子可能过不好,我想,那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段霖夏说。
“受助不感恩案”正式开庭
2007年12月27日上午9时30分,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第八审判室,“受助不感恩案”正式开庭。原告李富华出资供被告段霖夏求学,因段未完成学业而去创业,请求法院撤销原告与被告的赠与合同,并返还原告赠与的现金共计4万元。段霖夏及其亲人均未出现在法庭,其代理律师段茂兵、唐月红出庭应诉。
庭审中,双方辩论的焦点集中在“捐赠是否是附带义务的赠与合同关系”。原告方认为,被告段霖夏接受捐助,表示双方已经订立了赠与合同,此合同约定的义务是段霖夏要认真读书,完成学业。而被告在接受原告捐助期间,私自退学,并将原告赠与款用于读书以外的用途,违反了双方约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被告段霖夏应返还赠与的4万元善款。
段霖夏的代理律师则认为,爱心助学带有社会公益性质,具有无偿性。原被告之间只是普通的民间捐资助学关系,要求返还赠与物,是一种变了味的捐助。认真读书,完成学业并不是赠与合同所附义务,其义务应该是回报社会。
长达4小时的审判后,法官希望双方能够庭外和解,但李富华坚称:“见不到段霖夏我不会和解。”
庭审结束后,《法制周报》记者采访了李富华,他说:“我打这个官司,是想告诉天下所有的好心人,以后别再上这个当。”他表示,捐助的事情他会继续做,但都会“一次性解决”,后期就不再捐助了。

李富华拿出其给段霖夏的汇款证明
段霖夏案并非全国首例
诸多媒体将此案定义为“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其实并不准确。早在2005年9月28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就宣判了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资助者陈劲草与受助者肖诗忆解除了资助合同,肖诗忆和其母亲欧美燕需返还陈劲草赠与的12000 元款项。2006年1月,南宁市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肖诗忆退还受助款。
与段霖夏一案不同的是,陈劲草作为资助人与肖诗忆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合同规定了肖诗忆“在取得学士学位前,不得退学、不许打工”等多项义务,同时还规定受助人中途退学要双倍返还受助财物。
肖诗忆一案的主审法官陈玉辉认为,原告与被告签订《资助合同》,是基于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符合社会倡导的良好道德风尚,双方为达到资助被告读书的目的,约定被告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五项义务,内容均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是合法有效的附义务的赠与合同关系。而肖诗忆因自身原因退学,当时并未告知陈劲草,已经违反了合同约定。受助人应退还接受资助的款项,但不支持原告双倍返还的要求。
中国慈善事业的困局与希望
从重庆的这起“受助不感恩案”,我们可以再联系到其他几桩“慈善风波”。2005年5月,山西女孩郭小娟被指责携善款“潜逃”,与组织募捐的网友发生纠纷;2006年,深圳歌手丛飞身患绝症,其生前资助的百余名学生无一人现身探望;2007年8 月,湖北5名大学生被指责缺乏感恩意识,被捐助者从受助人名单中划除。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慈善立法的缺失。
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困局:慈善募捐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但这种自发的捐助行为在法律保障上仍是空白。事实上,国内愿意做慈善事业的人并不多,而且他们有许多顾虑和担忧,因为捐钱背后引来的往往更多的是争论和纠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认为,中国慈善事业目前最主要的障碍在于,现在有关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基金会的法规不够开明,不能积极地鼓励大家来做慈善事业。
可喜的是,政府在此方面已经有所行动。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07年8月22日透露,社会救助法与慈善法将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我国慈善事业正在进入一个迫切需要立法规范的大发展时期,虽然全国人大 2007年安排的法律审议工作计划仍未列入慈善事业立法,但据他预计,下一届人大有望制定慈善事业法,较乐观的估计是,2008年能够提交审议,2009 年前将可能获得通过。
附:贫困学生4年只修完1门课 资助人欲起诉索善款
重庆万州的数名资助者愤怒了,他们鼎力资助的北大贫困研究生段霖夏竟然欺骗了他们。他在4年时间里只修完一门功课,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此前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发誓:自己要用真才实学回报社会!现在,这些资助者已经将段霖夏告上了法庭,讨要善款。
4年间只修完1门课 资助人起诉北大贫困研究生
北大校方称这名研究生已与学院失去联系,不可能按期毕业了;多名资助人表示愤慨
华龙网讯 (晨报记者刘虎 实习生廖姝媛) 昨日,开县人李富华正式委托律师高精忠,要状告他曾参与资助的一名北大研究生,要求其返还资助的四万余元学费。
“这个学生太令我寒心了。”李调查发现,自己从2003年开始鼎力资助的北大贫困研究生段霖夏,只修完了12门课程中的一门,毕业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段与学校早失去了联系。
真情 善款涌向贫困研究生
2003年8月10日,万州《三峡都市报》以《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记者注:即扛扁担在街头下力挣钱)》为题,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万州区太龙镇原岭坪村学生段某的故事。
报道说,段霖夏家庭贫困,2003年从河北秦皇岛的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但“本科毕业证因欠债尚未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又到家”,段霖夏被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录取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要入学费用4.96万元。为了赚够学费,段只得冒着酷暑,和父亲一道走上万州街头,当起了“扁担”。
在万州经营小生意的开县人李富华当时看到了这篇报道。他说,自己从小读书不多,感觉到这样勤奋的寒门学子,实在值得帮助。“由于不知道段的联系方式,我第二天打电话到了当地镇政府,让镇里通知段家说,我要帮助他读书。”
几天后,段的父亲来到李的公司。看到了段霖夏的学生证和录取通知书后,这位小老板当即掏出了2000元。
“当年10月,段霖夏到北京报到后,我又往他的银行卡上打去2000元。2004年春节后也打了2000元。”李富华说,自己给段霖夏提供的最大一笔资助达2.4万元,“4年不断资助,前后加起来总共有4万多元。”
李富华并不是图名,他从未让当地媒体报道自己捐款的事儿。经《三峡都市报》报道,先后有数百人参与了资助段霖夏的行动,仅该报社为段举行的一次捐款仪式,就为段募得学费1.63万元。
寒心 除了要钱从不打电话
《三峡都市报》报道,段霖夏曾表示:自己完成学业后,“一定要用真才实学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
但李富华说,他慢慢发现这名受资助的学子缺少感恩之心:在走进北大校园后,他除了要钱,从不给自己打电话。“我并不奢求他对我有什么回报,只希望他好好读书。哪晓得他这也办不到。”
今年2月,由于很久没有得到段霖夏的消息,李富华主动打电话给段霖夏,谁知电话已经停机。不久前,他辗转找到北大软件学院了解情况,得知段霖夏早已不在校读书,且与学校已失去联系。4年时间,段的研究生课程十二门,只修完了其中一门,五年学时,最后一年已不可能学完剩下的11门课程。
失望 学院首遇如此大学生
记者联系上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核实情况,学院教务处赵老师证实:段霖夏系自费研究生,并非公费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王老师证实:段霖夏是学位教育学生。
“这种教育主要针对在职人员,户口不需要转入北大。”王老师说,段霖夏学习的课程非常少,12门课程中仅选修了2门,且至今仅过了1门。根据研究生教育2-5年的期限,如果到2008年还没修满学分,就意味着他弃学。“我们已竭尽全力,但始终联系不上他。”王老师说,段霖夏早已离开学校,估计已自动放弃学业,因现在想要修完学分,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王老师称,像段霖夏这样的学生,学院还从没遇到过。“按说他家庭贫困,又是主动要求读书,应该更加努力才对。”
近况 段家人外出不知去向
记者联系万州太龙镇万峰村(原岭坪村)段霖夏的家人。村主任段茂平告诉记者,自己是段霖夏父亲的堂哥,段父、段母等全家人自今年春节后就已外出,不知去了哪里。目前,段家铁将军把门,且没有电话号码,无法联系。如果不是记者告知,他至今还不知段霖夏已没读书。
段茂平称,他对这个堂侄儿没有什么坏的印象。段霖夏2003年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因家庭经济不宽裕,其父曾让他不要继续读书,先找工作养活自己,但段霖夏坚持要读。
愤慨 经理也要追回爱心款
记者随后联系上2003年曾专程赶到万州,送钱资助段霖夏上北大的奉节夔府大酒店总经理涂军。当时,该酒店近百名职工为段霖夏自发捐款1327.5元。
涂军得知段霖夏的现状后非常气愤,也表示要追回爱心款。她告诉记者,段霖夏到北京后曾给她写过一封信,时间是2003年11月3日,但没有具体地址,仅有“北京大学”几字。
涂军至今把这封信留在办公室,就是希望能跟他联系上,继续帮助他。她说,她至今还记得去三峡都市报报社那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赶来给段霖夏捐款,买日用品,还不留名,令她非常感动。直到今年上半年,她还试图跟段霖夏联系,但没联系上。
无奈 善举最终换成起诉书
目前,李富华已正式委托重庆升腾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精忠,起诉段霖夏要求返还自己资助的4万余元学费。“如果联系不上段本人,法院也可按公告送达起诉书的形式,缺席审判。”
高精忠律师认为,捐赠者的善举是一种赠与行为,与段之间形成了赠与合同关系。二者之间虽无书面合同关系,但从捐赠的目的来看,可知道捐赠是附义务的,即受赠者负有将善钱用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义务。事实上,段霖夏违反了这一义务。
据了解,起诉书将于近日递交到万州区法院。
来源: 法制周报
[新闻热评 首页 ] [加入博客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相关链接:中国变态企业文化 炫耀财富却吝啬捐助 - 2006-1-21 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