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流沙河认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2:14
核心价值
在流沙河眼中,每个汉字都包含了我们祖先对人与自然的感受,有着诗意和美,有着观察和归纳,有着让人恍然大悟的智慧。
核心人物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四川金堂人,1931年生于成都,四十年代末读中学时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草木篇》被打为右派,从事多种劳作。22年后重返文坛,迄今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采访手记
(2010年1月16日成都)
这是5年中我第二次采访流沙河先生。电话打到家里,夫人吴茂华接的,她说先生胃疼得厉害,几天没吃东西了。我心头一紧。
10多天后,在大慈寺与沙河先生见面,才知先生这次是“9天未吃东西。”先生已是79岁高龄,大病刚愈,但气色还好,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要来茶,我们摆了一会龙门阵。
我说,先生和5年前相比几无变化,精神还好得很。先生指指眼睛:“这只眼睛黄斑坏了,现在换了人工晶体。”他说3年前觉得身体差了,“得赶紧做事情。”3年前先生开始写作这部名叫《流沙河认字》的书,哪里也不敢去。最初两只眼睛都是好的,只是高度近视,先生看书都是趴在桌上拿放大镜看。写到两年半以后,那只眼睛坏了,最后半年就靠一只眼睛。书著到后半部,先生写字就非常难,在家中还闹出各种笑话。比如他自己掺茶的时候,明明看到温水瓶对准了茶杯,结果一半的水倒在桌子上,因为只有一只眼睛了。比如他没有办法把非常小的字写到稿签空格里面,很多字常常写“出格”。直到这部书稿写完,先生才去做了手术。
我听人说过,你随便拿一个字去请教沙河先生,他能随口告诉你这个字的出处,并写下这个字的形态怎样一步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繁体字的演变。今天我见证了,先生为我写满了5张他带来的硬纸板,共计19个字。
沙河先生因才识蜚声海内外,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行事低调而备受爱戴。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的笑像天使,那是沉浸在学术真美中一种满面怡然的神情,听先生谈古论今,犹如在舒缓的音乐中沐浴阳光,而先生79岁的身体里,至今还在迸发一个读书人的巨大热情和能量。
对话
每一个中国字都是有道理的
中华民族一笔精神遗产
记者:听说沙河先生这几年在写一部说文解字的书,新作完成了?
流沙河:书下厂了。这部书刚刚在开始写的时候,武汉一家报纸找到我要求连载。我说等我写了几十篇以后交给你们。那时候取名叫《汉字趣谈》。后来一个老编辑,也是我的朋友龚明德,看了书稿,他建议就叫《流沙河认字》。我说太好了,这部书稿实际上就是认了几百个字。我觉得认字这个概念非常好。
记者:我今天来就是想请您教我们认认字。
流沙河:中国人从进小学起,一直到我们写遗嘱止,只有文字见证了我们的一生。我们一生用很少一点文字就概括了,文字是很了解我们的,我们自己也觉得认得一些字。比如我在读小学以前,还在家中母亲就教我认了几百个字,后来又读书,又工作,全部是接触文字。照理说,我认得字了。
最初使我对认字产生怀疑的是,12岁我进初中,初中有一个国文老师,名字叫刘兰坡,是一个很瘦的老头,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点了一根香,他说同学们,我是熏香而来。刘老师讲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实际上是一部小型的《说文解字》。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很多字我并不认识。比如“明”字,小学生都认识,日月为明,太阳很明,月亮也很明,其实不然。在甲骨文里,明字左边是个圆的窗子,右边是个月亮,小篆从囧从月,《说文解字》解释,囧,窗牖丽廔,意思就是一轮月亮照到窗户上。
记者:古人造这个字,原来是很美很有诗意的啊。
流沙河:对,因为光明这个东西,bright,怎样来表现它,它本身无形,我们无法把光画下来,想个什么办法,那么远古时候的人就凭他积累的各种感性的印象,想起他最深的一个印象:漆黑的半夜,突然醒来,发现窗口雪亮,月亮照进来了,这就是光明。你看,每一个中国字的出现,都有它的道理,实际上中华民族祖先对人,对自然界的感受方式,都融化在文字里面了。这就是一笔精神遗产。
记者:您对文字的兴趣,是不是因为幼习古文?
流沙河:小时候是初步接触,第一次引起我的好奇心。完全接触是1957年当了右派后,我在省文联做劳动,夜晚就读书。那个时候才系统地读许慎的《说文解字》,读《说文解字段注》。许慎这个人非常了不起,1700年前没有任何字典辞书,他把收集拢的9000多个字,像一副混乱的麻将牌,他按540个部首分类,全部归顺了。后来又钻甲骨文、金文、篆文。也有客观的原因,我当时是大右派,毛泽东点了名的,这样的右派任何东西都不敢写,唯一的办法就是躲到古文字里面,可以避开那些祸害。
记者:我听说您是猛读《说文解字段注》,摆摆当时的情况。
流沙河:先是把我弄到省文联图书馆管理资料,我住都住在书库里面。后来又到凤凰山农场,终年四季煮饭喂猪做劳动。有一个同志原来跟我很好,我当了右派也没有糟蹋我,1963年的时候他跟我说,“流沙河哩,你咋个还在钻甲骨文哦,连汉字很快都要废除了,现在第三批简化字都公布了,将来全部用拼音文字,你钻那些有啥子用嘛,你不要钻那个,争取早点把右派帽子摘了,日子才得松活。”他是为了我好,但是我没有听他的。因为我觉得汉字不可能废除,不可能改成拼音文字,就是用简体字去读古籍,都带来各种麻烦。
我主张“繁简并用”
记者:听说那时候您还写了一部解字的手稿,“文革”中佚失了?
流沙河:是他们抄走了,我一边读《说文解字段注》,一边做笔记。“文革”前我就把这些笔记稿子整理出来,写了10万字,装进一个木头箱子,取名叫《字海漫游》。跟现在这本《流沙河认字》基本上是一个思路,现在只是扩充了内容。
记者:当时是怎么抄走的?
流沙河:红卫兵他们来翻的时候,我是整理好了的,装了一个箱子。我说,你们连箱子一起拿起走好些,免得弄散了。
记者:“文革”中抄了多少次家?
流沙河:抄了12次,一直抄到1977年,所有的书基本上抄走了。
记者:40年后再来出版这部教人认字的书,先生有何感想?
流沙河:这只是一本普及文字学常识的书。文字学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断了60年了。清朝乾嘉学派说的小学就是指文字学,文字、音韵、训诂,这是读书人的第一道门槛。因为你必须把一个字搞清楚了,才真正懂它的意思,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国古代典籍。上世纪40年代的大学,中文系和国学院学生都要学文字学。从50年代起,文字学已经废除半个世纪了,汉字经过这几十年被简化字搅乱了,很多人对汉字字体本身已经不认识了。
记者:现在很多人提出“识繁用简”,听说您是赞同恢复繁体字的。
流沙河:我是主张“繁简并用”,所谓繁简并用就是每个人有使用简体字的自由,但是也要允许用繁体字,特别是一些读书人,一部分要去攻古代文史的学生,非要知道繁体字不可,否则对付不了古籍。很多字是没办法简化的,比如工厂的“厂”,厂字在古书上就有,读岸,是河岸的意思,你把它弄成简体字毫无道理,读古书上的“厂”字咋个办?所以不能随便简。还有“宁”字,简化了就没有讲头,繁体字“寜”,就是房子里面一颗心,下面的皿字是一个碗,再下面丁字是声符。
记者:这个“寜”字怎么讲?
流沙河:家中有个饭碗,心就安宁了。而且“寜”字这样的结构,你一下子就晓得了古人说的“民以食为天”,了解了中国古代所谓安宁就是饭碗不要打倒,到今天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字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内心的忧虑,黄河流域多有灾难,一发生天灾人祸就没有饭吃,一代一代的老百姓有强烈的记忆,因此连造字都是这样造。如果让一个小学生认识这个“寜”字,你把道理讲给他听了,他一辈子都不得忘记。
记者:我看那个标语有个“国”字,请先生讲讲这个“国”。
流沙河:古篆是从口从戈,最早的“国”是画的一座方城,右边是一个兵器,后来又变成了“或”、“域”,所以鲁迅有本翻译的小说叫《域外小说集》,那个“域”就是“国”。
记者:我一直把它读成“域”。
流沙河:一些大学老师也读成“域”,这个字本来就读“国”,鲁迅是由于年轻时章太炎给他讲过《说文解字》,鲁迅想用一点古字,现在人就不认识了。“国”的本义就是一个城,古代一个城就是国,所以夏禹王治水成功后,全国开大会,“执玉帛者万国。”来了一万个国,一个乡就是一个国,来了一个万个乡长,后来才变成了国家的意思。武则天造了21个字,她改国字为一个框框里摆“八方”。洪秀全又把国字改为一个框框里面摆个“王”,他封了1600多个王,他的连长排长都是王。1949年后,简化为一个框框里摆个‘玉’,有人说那是一个王加十三亿人民。
汉字已经被判了“死刑”
记者:一个“国”字,您就讲出那么多历史,再讲讲报纸的“报”。
流沙河:繁体字是報,最初左边不是幸字,是画的一副古代的手铐,右边蹲着的一个犯人,报的本义是报应,做了坏事受到惩罚。报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刑罚思想。后来又扩张意义,上级衙门来的公文叫批报,下级给上级的叫上报,回答叫报答,报酬等等,最后就变成报纸。“报”字的演变,你就可以了解古人,他们用很少的字让它不停的变更意义,适应现实。
我告诉你,1950年的时候,英文的单词是25万个,到现在已经是100万个,50年增加了4倍,中国仍然是这几千个汉字,拿来重新组合。比如报纸出现了,英语就出现了newspaper这个单词,我们就将就这个报字。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一个人只要会3000个字就能读报纸,这是汉字很大的优势。
记:我也很奇怪,上世纪提出废除汉字,改用罗马拼音,这是为什么?
流沙河:实际上当初主张废除汉字的,全是很有学问的人,而且在那个时候是思想先进的人。我完全理解他们,因为清末国门打开以后,人们发现糟糕了,我们落后人家这么远,官方跟洋人一打仗就失败,一切不如人。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急于要富国强兵,就去找原因,觉得是我们的文化不能普及,文盲太多,就是因为汉字这样复杂,人家用拼音文字扫盲容易得很,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只要掌握了26个字母就可以拼写,我们就不行。因此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把落后的根源怪罪到汉字,提出废除汉字,采用罗马拼音。鲁迅就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当时不仅是钱玄同、刘半农、鲁迅他们,所有的人都很激进,连北洋政府都认为要用拼音,他们还公布了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就是ㄅㄆㄇㄈ。当时天安门层楼的墙上面写的都是这些注音字母。1949年以后,国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决心要消灭汉字,为了让大家容易接受,当时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把汉字拿来简化,简化若干年后,连简化字一起废除,然后用罗马字母拼音。
记者:先生是怎么看上个世纪这场打倒汉字的运动?
流沙河:如果文字都不要了,还有文化吗?当初因为人们认识局限,只看到汉字的难写难认,没有整体的宏观的思维,没有看到汉字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字。中华民族虽然多灾多难,但始终都不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汉字。当代的英国人已经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了,它才四五百年嘛。我们今天能够读懂3500年前的甲骨文、3000年前的《尚书》、2500年前的《诗经》,汉字有一种打通古今的东西,使我们有很强大的文化根子,它一直没有断,所以任何民族想要征服它是不可能的。
大清灭明,异族入主中原,最初出的告示用的是满文,后来觉得不行,一张告示有了满文、汉文,后来清朝自己把满文废除了,到了康熙他要改革,规定朝廷上不准说满洲话。什么原因?第一,满文词汇贫乏,不利于传播文化,而汉语词汇丰富。第二,中国那么大,我听不懂上海话,广东话,但是文字写出来是一个样子的,因此汉字不仅打通古今,还组合四方,有一种空间上的凝聚力。
但是汉字的这些好处在当时并没有发现,汉字是已经判处了死刑的,因为50年代文字改革委员会已经说了,将来要完全废除汉字,用罗马字母拼音来代替。你们报纸在60年代的报头都是用了一排拼音,上面留了成都日报几个汉字,就是准备将来把汉字去了,下面的拼音就要“抽正”,将来连正文也全部用拼音。
说到有些汉字,我激动得要哭
记:想起来还是有点可怕。
流沙河:不是,他们想的必须跟国际接轨嘛。因为他们也是高瞻远瞩啊,你不能说他们没有见识,他们放眼全球,你这个汉字写起来那么慢,人家那么快。汉字是已经判了死刑的,问什么没有最终执行?我觉得救了汉字的是两件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宣传过。
第一件事情是在70年代初期,“文革”最乌烟瘴气的时候,新加坡一群无名华人,20多岁的大学生,他们研究怎样把汉字输入电脑,结果成功了,所有的繁体字全部能够输入电脑,让汉字进入了电子时代。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是在它之前,和鲁迅同时代的一个作家叫林语堂,从3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中文打字机,《金华烟云》就是他用英文打字机来写作的,它想如何把汉字弄成打字机,整个40年代,他把所有的稿费拿来在家中做实验,自己造中文打字机,到了1948年,他终于造出来了,申请了专利,但是他破产了。一生的积蓄全部花到打字机上了,倾家荡产,还去借了钱。
所以从1951年起,我们每个机关单位都有这样的中文打字机,但是没有哪个知道是林语堂发明的。我们省文联就有两个打字员,一台很大的打字机,一大盘字钉。这个打字机就意味着把古老的汉字带入了机械化时代。
记者:这两件事情意味着什么?
流沙河:说明了一个问题,汉字有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的强大生命力,你们说汉字落后,跟不上时代。它跟上了,能够机械化,电子化了,那你何必废除它?实际上这两件事情使汉字在大陆刀下留人!今天用汉字上网是一样的,顺畅的很,甚至连简化字都没有意义了,因为现在认字、写字越来越键盘化,你再去责备繁体字笔画多,不好认,不是理由了。
记者:沙河先生谈得非常好,今天我问学请益收获很多,先生确实对汉字有很深得的感情。
流沙河:我从来不讳言,我对古老的汉字有深得很的感情,一说到有些汉字,我激动得都要哭,我就觉得汉字这个东西使我理解了古人,比如前进的“进”,小篆是“進”,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止就是脚趾,因为鸟在飞的时候脚趾是朝后伸直的,而且用力。为啥子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最初我没有弄懂这个道理,后来一下子懂了我好激动哦。你想,所有的动物跟昆虫,都能往前面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march,march,因此那个脚就表示它在运动,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我才恍然大悟,这个字造得好好哦,是一种大智慧,完全靠古人的观察,归纳。简化字当然容易认,但是就像人家说的,你那个“进”前头是一口井,不是让人跳到井里头去啊。所以有一些字我看到就坚决不愿意写,其中就有这个简体字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