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形象与演唱的关系·形式多和少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1:11
音乐形象与演唱形式的关系演唱形式选择得当,也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如组歌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采用了战争年代常用的行军鼓动的演唱形式,领唱者手打竹板打边唱,群众不时就帮。这种演唱很活泼,较真切地刻划了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展示出红军在毛主席英明指挥下如鱼得水,自由驰骋于云贵高原,声东击西,敌人望风披靡的生动景象,如果仅仅采用合唱形式,就会使人感到呆板,“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神”,就不能突出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音乐形象也就会因为缺管生活气息,而显得苍白无力。又如七曲《到吴起镇》、八曲《祝捷》,由于在演唱形式上生动活泼,和四曲有同样的演唱效果。 在运用音乐形式中多和少的关系 要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就要适当地运用音乐的各种形式。如《遵义会议放光辉》用了女声二重唱、女声合唱,男女声齐唱(必要时加一个支声部),此外还用了卡农式的“回声曲”和混声大合唱的形式。这样做的结果是,运用多种音乐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统一的内容,使音乐形象丰满而多姿。 有时少比多好。如《突破封锁线》,只用一段曲体(基本上是齐唱),一种节奏形式,一种速度,一气呵成,表现红军在“左”颂机会主义造成的困难面前,在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中,仍然具有革命战士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拚命精神。 这就告诉我们,在运用音乐形式上,不要搞“烦琐哲学”,不要脱离内容去搞什么“别出心裁,花样翻新”;否则就会滑到形式主义的泥坑中,使作曲成为音符游戏,音乐成了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毫无生命力的东西,也就失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说:无论“多”和“少”,都要从反映生活内容出发。音乐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别去反映一般,通过个性去表达共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生活内容,去创作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形象。这样的作品,就能区别于其它的作品,不会使人感到“似曾相识”。当然也不能忽视音乐的共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是革命的、民族的、大众的。这三个方面也是一切音乐作品应具备的共性。这些共性,又必须通过特殊风格,独具个性的音乐来体现。我们在创作《长征组歌》时,是很想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的目的。只是做得还很不够。但从许多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中,使我们认识到:如果只注意作品的共性,忽视个性,就会写成一般化、无特点,为广大群众所不愿接受的东西;如果只注意个性,忽视共性,不仅会走向脱离政治的颂向,在艺术上还会搞一些怪里怪气为广大群众所不能接受的东西。 以上所谈的几个关系,也是我们在塑音乐形象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它反映了音乐创作中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如能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就有可能创造出比较鲜明而准确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使音乐艺术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更好地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