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引金立鑫◇◇新语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7: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结合语言学谈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金立鑫  我是一个语言学研究者,我只能结合语言学的研究谈谈我对本文标题中几个概念的理解。  1、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门学科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有客观的研究对象;  (2)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3)有系统的学科理论,该理论必须经受经验的检验。  先谈第一点。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神学”不是科学。因为神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神,就说神不存在。科学有一条基本的要求,就是作为研究对象它必须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证明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比如说,“电子”、“原子”、“光子”我们都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神”我们既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认为“神学”是科学。此外,也有科学家根据这一点认为,数学不是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属于精神世界,不是客观存在,所以数学也不是科学。与此同类的还有哲学和逻辑学,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客观存在。因此数学、哲学和逻辑学都不是科学。虽然数学和逻辑学确实不是科学本身,但是数学和逻辑学是科学的基础,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离开数学或者逻辑学而建立并存在。没有数学基础或者逻辑学基础的科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和逻辑学称为“元科学”,即“科学的科学”。而现代哲学却是各门科学之后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没有科学,现代哲学便不存在。  再谈第二点。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研究方法都遵循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原则。下面我举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明。  语言学研究中方法上的可操作性指的是:某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被规则化,这种分析的规则可以得到描写,使得所有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可以遵循同样的操作程序,如物理学和化学研究中的方法一样,而不是依靠只能内省无法言传的意念对语言进行分析。中国传统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方法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不被接受。一门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一系列的可以操作的方法。例如,经验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实验、定量和计算的方法,所有的这些方法必然遵循数学的规则或逻辑学的规则,并且将数学和逻辑学作为研究推演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法则。同理,语言学如果是一门科学,那它的研究方法也必须遵循数学或逻辑学的规则。例如描写语言学中分布分析中所使用的替换法,扩展法,“最小对立对”比较的方法。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操作的,那么我们从方法的可操作性就能自然地推导出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所谓的可重复性是指,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被其他人所重复使用,这种重复使用不因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句法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有自己的一套切分程序,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采用同一套切分的方法分析相同的或不同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中的不同现象。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被其他人所重复的。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重复的,那么我们也能自然地推导出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三个特征:可验证性。通常可验证性是通过研究结果来判断的。如果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其研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例如大部分人所了解的化学实验或物理学分析的结果一样。尽管操作者不同,但是只要采用相同的研究分析方法,其结果必然相同。这种相同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互相印证。如果结果不同,则其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其研究方法或者研究对象或过程有了差异。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来解决。验证的过程也是对方法本身的检验。通过验证找出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以保持方法上的一贯性。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与一般经验学科的方法特征相同。下面谈第三个问题:如果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学要有系统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科学理论?”简而言之,科学理论是研究者用来解释对象的一套假设。这套假设是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对象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揭示之所以构成这一对象背后的深层的规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这样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作为科学的理论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假设性、可证伪性、可预测性。语言学理论同样如此。以下我们分别讨论。  第一,所谓的假设性是指,所有的理论都是研究者在对对象进行有限的考察之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假设对象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这一假设通过了相当数量的验证,并被某个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该假设便被赋予“理论”的地位。例如,语言中的“词类”的研究,就有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分布特征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某种相似度划分出来的。等等。由于理论是一种假设,因此,假设和假设之间不存在对错之分。A理论是假设,B理论也是假设,并不能说A假设是正确的,而B假设是错误的。所有的假设都是在对对象的观察基础上通过逻辑关系联系而成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所有的假设都是“有效”的。理论之所以不存在真假的问题,也因为它是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下构成的,如同逻辑中的“有效式”一样。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有些理论建立在更广泛的观察基础上,或者建立在更为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能够解释更多的可观察到的对象,而有些理论则不是。因此,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解释力的强弱上。有关这一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可证伪性指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永远、绝对正确的。理论总是相对的,不仅在时间上是相对的(总有一天现在的理论要被推翻、修正),而且在解释的范围上也是相对的(理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如果有一种理论标榜永远正确,或者标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就不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恰恰总是声明它的局限性,声明它得以成立的条件,而且它也在不断自我证伪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  第三,理论具有可预测性。如果是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过去的对象,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对象的发展。所谓预测事物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事物的解释:解释将来所可能发生的状况。用已有的规则解释未有的现象。例如天文学对天文现象的预测,天文学家根据他们所构拟的理论预测某颗星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将处于某个空间位置,或者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同样,历时语言学家根据对上海郊区崇明方言、松江方言以及上海市区方言语音上的历史层次的调查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可以预测未来某个时间点上的崇明方言的语音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同样,语法学家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可能被接受的,而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历史语法学家根据某一语法形式演变的轨迹告诉我们若干年后这一语法形式的可能形态。语言类型学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可能存在的,而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是暂时的,偶然的。这便是理论的可预测性。  2、语言学中的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科学是一个中性词。科学和非科学相对,非科学并非一定是个贬义词。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例如艺术等精神领域内的创作研究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要保证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文学艺术甚至宗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或者是可以容许的。然而,无论如何,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必须划分清楚。当然,非科学的概念比较大,其中还包括伪科学和反科学,这是我们所要反对的。以下我们简单讨论一下语言学中的非科学和伪科学。  语言中的非科学是什么?所谓非科学主要是缺乏上面我们所说的那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虽然这些也算作是一种研究,但是它不具有科学的性质。例如有些完全依赖“内省”的解释、过分依赖“语感”的解释、描写研究者个人的心理感受,以此来代替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等等(在描写语言时,研究者通过内省获得语料的方法与这里说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例如有些研究说,汉语语法就是“以神摄形”,就是“气”,“气顺”则文法通。如果要问,什么是“神”和“形”,什么是“气”,我们几乎不能得到实证性的答案,因此也无法证伪这种说法,比如我们不能知道英语是否真的不是“以神摄形”。  语言学中的伪科学是什么?首先是使用貌似语言学中的名词术语兜售完全错误的观点,例如下面一段话:  “文字不仅是和语言一样是思维的平等表象,而且是和语言同时产生的。动物之所以没有语言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文字,只有文字与语言对应,语言和文字才会同时产生。设想一位原始猎人在追踪猎物的时候,当他以模拟猎物的爪印告知同伴追踪目标的时候,文字就产生了;当他以模拟的动物叫声告知同伴同样信息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但是,只有二者对应,才是精确的文字和精确的语言的产生。  所谓语言先于文字产生,仅仅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在西方,也是在文字纯表音说出现以后才有的。猎人模仿爪印并不难(只需2-3化),模仿声音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此。我说精确的文字和精确的语言是同时产生的,恐怕还是一种保守的说法,是指只有文字与语言相互对应才能叫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来说的。如果二者不对应,那么文字很可能诞生在语言之前。”  以上文字摘自北大中文论坛: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23157&extra=page%3D1)该文作者违背了最为基本的语言学常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世界上只可能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而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字”,说文字先于语言的表述无视语言学的最起码的常识,却使用了类似学术讨论的形式,这种表述可以算作比较典型的语言学的伪科学。  其次是伪造数据。例如,伪造实验过程,伪造试验结论,伪造例句。例如某些所谓的实验语音学的研究,表面看起来是通过实验来做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发音人,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试验”也很令人怀疑。再次是堆砌科学术语,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用这些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对象。有些研究这在研究中使用了很多语言学中的术语,而实际上这些术语的使用跟一般研究者的概念并不相同,他们随意偷换已有概念的内涵。还有研究者故意隐瞒不利于作者结论的语言事实。在有些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一些考察得到了一些阶段性的结论,但是研究者并无意深入进行艰苦的探索,为了维护自己的阶段性结论,即使后来发现了大量的反例,研究者故意视而不见,隐瞒这些事实,这些也属于语言学中的伪科学。  再来讨论反科学。反科学现象也会出现在科学界内部,通常情况下反科学的力量因某些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通过某种科学外的力量打击科学主体,使科学研究遭到创伤。例如历史上的宗教残害科学的事件,前苏联科学院臭名昭著的李森科事件等等。语言学中的反科学也会借助科学外的力量(例如宗教、经济、行政、反科学刊物等)攻击正常的语言科学的研究,用低级无知的行为干扰或诋毁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  另一种反科学行为即是公开倡导用“人文”的研究来代替科学的研究,倡导用语言所承载的人文内容对语言进行研究,而不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这种“语言学研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实只要仔细推导一下就会发现,语言是个无所不能表现的形式手段,如果说语言中蕴含了人文的信息,就要从人文角度来解释语言,那么语言中也包含其它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信息,是不是也应该从这些角度来解释语言?按此类推就应该会有化学的语言学研究、植物的语言学研究、食物的语言学研究、旅游的语言学研究、绘画艺术的语言学研究……,果真如此那就是典型的语言学研究庸俗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形式(这套形式系统的规则)本身的,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这是最为基本的常识。因此,这种倡导用人文来替代语言的研究,或者倡导从人文的角度来做语言的研究,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语言科学的研究,充其量是一种“人文”的研究,是语言学之外的一种研究。如果这种研究自行其是,信奉这种研究的学者有他们自己的权利,其他学者也可以尊重他们的研究方式,但是如果他们声称要用这种研究来替代语言科学,反对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那就走到反科学上去了,这是所有语言科学家都不愿看到的。  3、最后来谈谈科学精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坚守着一个最为基本的研究观,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便是科学的最基本的精神。实事求是意味着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对事实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者仅仅是蕴含在事实中的规律的代言人,因此研究者所阐述的所有研究过程和结论均不宜更改参杂任何研究者个人的情绪。在这一点上,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之间,无论是表述还是结果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界线。文学创作的过程完全可以是创作者个人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文学创作的结论完全可以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而这些特点在科学研究中是严厉禁止的。科学精神还包括对待学术的平等态度,对任何权威和已有理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接受专家同行最严厉的批评和挑剔,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经受各种批评和挑剔。只有那种伪装或冒充科学的东西才惧怕同行的批评。因此,种种为伪科学辩护的行为背后都很难不让人怀疑它就是伪科学。因为任何科学成果都不惧怕批评。惧怕批评的必然不是科学,如果他要说自己是科学,那它就必然是伪科学。(XYS2007010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金立鑫  我是一个语言学研究者,我只能结合语言学的研究谈谈我对本文标题中几个概念的理解。  1、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门学科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有客观的研究对象;  (2)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3)有系统的学科理论,该理论必须经受经验的检验。  先谈第一点。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神学”不是科学。因为神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神,就说神不存在。科学有一条基本的要求,就是作为研究对象它必须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证明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比如说,“电子”、“原子”、“光子”我们都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神”我们既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认为“神学”是科学。此外,也有科学家根据这一点认为,数学不是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属于精神世界,不是客观存在,所以数学也不是科学。与此同类的还有哲学和逻辑学,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客观存在。因此数学、哲学和逻辑学都不是科学。虽然数学和逻辑学确实不是科学本身,但是数学和逻辑学是科学的基础,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离开数学或者逻辑学而建立并存在。没有数学基础或者逻辑学基础的科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和逻辑学称为“元科学”,即“科学的科学”。而现代哲学却是各门科学之后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没有科学,现代哲学便不存在。  再谈第二点。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研究方法都遵循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原则。下面我举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明。  语言学研究中方法上的可操作性指的是:某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被规则化,这种分析的规则可以得到描写,使得所有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可以遵循同样的操作程序,如物理学和化学研究中的方法一样,而不是依靠只能内省无法言传的意念对语言进行分析。中国传统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方法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不被接受。一门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一系列的可以操作的方法。例如,经验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实验、定量和计算的方法,所有的这些方法必然遵循数学的规则或逻辑学的规则,并且将数学和逻辑学作为研究推演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法则。同理,语言学如果是一门科学,那它的研究方法也必须遵循数学或逻辑学的规则。例如描写语言学中分布分析中所使用的替换法,扩展法,“最小对立对”比较的方法。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操作的,那么我们从方法的可操作性就能自然地推导出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所谓的可重复性是指,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被其他人所重复使用,这种重复使用不因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句法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有自己的一套切分程序,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采用同一套切分的方法分析相同的或不同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中的不同现象。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被其他人所重复的。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重复的,那么我们也能自然地推导出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三个特征:可验证性。通常可验证性是通过研究结果来判断的。如果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其研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例如大部分人所了解的化学实验或物理学分析的结果一样。尽管操作者不同,但是只要采用相同的研究分析方法,其结果必然相同。这种相同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互相印证。如果结果不同,则其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其研究方法或者研究对象或过程有了差异。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来解决。验证的过程也是对方法本身的检验。通过验证找出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以保持方法上的一贯性。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与一般经验学科的方法特征相同。下面谈第三个问题:如果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学要有系统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科学理论?”简而言之,科学理论是研究者用来解释对象的一套假设。这套假设是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对象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揭示之所以构成这一对象背后的深层的规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这样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作为科学的理论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假设性、可证伪性、可预测性。语言学理论同样如此。以下我们分别讨论。  第一,所谓的假设性是指,所有的理论都是研究者在对对象进行有限的考察之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假设对象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这一假设通过了相当数量的验证,并被某个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该假设便被赋予“理论”的地位。例如,语言中的“词类”的研究,就有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分布特征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某种相似度划分出来的。等等。由于理论是一种假设,因此,假设和假设之间不存在对错之分。A理论是假设,B理论也是假设,并不能说A假设是正确的,而B假设是错误的。所有的假设都是在对对象的观察基础上通过逻辑关系联系而成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所有的假设都是“有效”的。理论之所以不存在真假的问题,也因为它是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下构成的,如同逻辑中的“有效式”一样。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有些理论建立在更广泛的观察基础上,或者建立在更为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能够解释更多的可观察到的对象,而有些理论则不是。因此,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解释力的强弱上。有关这一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可证伪性指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永远、绝对正确的。理论总是相对的,不仅在时间上是相对的(总有一天现在的理论要被推翻、修正),而且在解释的范围上也是相对的(理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如果有一种理论标榜永远正确,或者标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就不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恰恰总是声明它的局限性,声明它得以成立的条件,而且它也在不断自我证伪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  第三,理论具有可预测性。如果是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过去的对象,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对象的发展。所谓预测事物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事物的解释:解释将来所可能发生的状况。用已有的规则解释未有的现象。例如天文学对天文现象的预测,天文学家根据他们所构拟的理论预测某颗星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将处于某个空间位置,或者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同样,历时语言学家根据对上海郊区崇明方言、松江方言以及上海市区方言语音上的历史层次的调查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可以预测未来某个时间点上的崇明方言的语音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同样,语法学家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可能被接受的,而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历史语法学家根据某一语法形式演变的轨迹告诉我们若干年后这一语法形式的可能形态。语言类型学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可能存在的,而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是暂时的,偶然的。这便是理论的可预测性。  2、语言学中的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科学是一个中性词。科学和非科学相对,非科学并非一定是个贬义词。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例如艺术等精神领域内的创作研究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要保证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文学艺术甚至宗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或者是可以容许的。然而,无论如何,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必须划分清楚。当然,非科学的概念比较大,其中还包括伪科学和反科学,这是我们所要反对的。以下我们简单讨论一下语言学中的非科学和伪科学。  语言中的非科学是什么?所谓非科学主要是缺乏上面我们所说的那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虽然这些也算作是一种研究,但是它不具有科学的性质。例如有些完全依赖“内省”的解释、过分依赖“语感”的解释、描写研究者个人的心理感受,以此来代替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等等(在描写语言时,研究者通过内省获得语料的方法与这里说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例如有些研究说,汉语语法就是“以神摄形”,就是“气”,“气顺”则文法通。如果要问,什么是“神”和“形”,什么是“气”,我们几乎不能得到实证性的答案,因此也无法证伪这种说法,比如我们不能知道英语是否真的不是“以神摄形”。  语言学中的伪科学是什么?首先是使用貌似语言学中的名词术语兜售完全错误的观点,例如下面一段话:  “文字不仅是和语言一样是思维的平等表象,而且是和语言同时产生的。动物之所以没有语言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文字,只有文字与语言对应,语言和文字才会同时产生。设想一位原始猎人在追踪猎物的时候,当他以模拟猎物的爪印告知同伴追踪目标的时候,文字就产生了;当他以模拟的动物叫声告知同伴同样信息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但是,只有二者对应,才是精确的文字和精确的语言的产生。  所谓语言先于文字产生,仅仅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在西方,也是在文字纯表音说出现以后才有的。猎人模仿爪印并不难(只需2-3化),模仿声音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此。我说精确的文字和精确的语言是同时产生的,恐怕还是一种保守的说法,是指只有文字与语言相互对应才能叫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来说的。如果二者不对应,那么文字很可能诞生在语言之前。”  以上文字摘自北大中文论坛: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23157&extra=page%3D1)该文作者违背了最为基本的语言学常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世界上只可能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而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字”,说文字先于语言的表述无视语言学的最起码的常识,却使用了类似学术讨论的形式,这种表述可以算作比较典型的语言学的伪科学。  其次是伪造数据。例如,伪造实验过程,伪造试验结论,伪造例句。例如某些所谓的实验语音学的研究,表面看起来是通过实验来做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发音人,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试验”也很令人怀疑。再次是堆砌科学术语,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用这些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对象。有些研究这在研究中使用了很多语言学中的术语,而实际上这些术语的使用跟一般研究者的概念并不相同,他们随意偷换已有概念的内涵。还有研究者故意隐瞒不利于作者结论的语言事实。在有些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一些考察得到了一些阶段性的结论,但是研究者并无意深入进行艰苦的探索,为了维护自己的阶段性结论,即使后来发现了大量的反例,研究者故意视而不见,隐瞒这些事实,这些也属于语言学中的伪科学。  再来讨论反科学。反科学现象也会出现在科学界内部,通常情况下反科学的力量因某些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通过某种科学外的力量打击科学主体,使科学研究遭到创伤。例如历史上的宗教残害科学的事件,前苏联科学院臭名昭著的李森科事件等等。语言学中的反科学也会借助科学外的力量(例如宗教、经济、行政、反科学刊物等)攻击正常的语言科学的研究,用低级无知的行为干扰或诋毁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  另一种反科学行为即是公开倡导用“人文”的研究来代替科学的研究,倡导用语言所承载的人文内容对语言进行研究,而不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这种“语言学研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实只要仔细推导一下就会发现,语言是个无所不能表现的形式手段,如果说语言中蕴含了人文的信息,就要从人文角度来解释语言,那么语言中也包含其它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信息,是不是也应该从这些角度来解释语言?按此类推就应该会有化学的语言学研究、植物的语言学研究、食物的语言学研究、旅游的语言学研究、绘画艺术的语言学研究……,果真如此那就是典型的语言学研究庸俗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形式(这套形式系统的规则)本身的,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这是最为基本的常识。因此,这种倡导用人文来替代语言的研究,或者倡导从人文的角度来做语言的研究,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语言科学的研究,充其量是一种“人文”的研究,是语言学之外的一种研究。如果这种研究自行其是,信奉这种研究的学者有他们自己的权利,其他学者也可以尊重他们的研究方式,但是如果他们声称要用这种研究来替代语言科学,反对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那就走到反科学上去了,这是所有语言科学家都不愿看到的。  3、最后来谈谈科学精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坚守着一个最为基本的研究观,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便是科学的最基本的精神。实事求是意味着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对事实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者仅仅是蕴含在事实中的规律的代言人,因此研究者所阐述的所有研究过程和结论均不宜更改参杂任何研究者个人的情绪。在这一点上,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之间,无论是表述还是结果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界线。文学创作的过程完全可以是创作者个人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文学创作的结论完全可以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而这些特点在科学研究中是严厉禁止的。科学精神还包括对待学术的平等态度,对任何权威和已有理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接受专家同行最严厉的批评和挑剔,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经受各种批评和挑剔。只有那种伪装或冒充科学的东西才惧怕同行的批评。因此,种种为伪科学辩护的行为背后都很难不让人怀疑它就是伪科学。因为任何科学成果都不惧怕批评。惧怕批评的必然不是科学,如果他要说自己是科学,那它就必然是伪科学。(XYS2007010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