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5:13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八卦设定而展示出来,一切物象就表现在其中了。根据它而两两结合在一起(形成**卦),爻的变化就表现在其中了。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阴柔与阳刚相互推动,变化的规律就表现在其中了。编写卦爻辞来说明这些道理,运动的规律就表现在其中了。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
所谓吉祥、凶险、悔恨和羞辱,都是从万事万物的变动而产生的;阳刚和阴柔是确立一卦的根本;天下一切事物的变动,都是顺应时势的。吉祥与凶险,是要以守正而求胜。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天和地的运行规律,是要以守正而展示于人。日月的运行规律,是要以守正而光照人间。天下万事万物的运动,是要以守正而显示固定不变的大道。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颓)然示人简矣。
代表天道的乾卦,以刚健的品性而给人们显示出变化的规律。代表大地的坤卦,以柔顺的品性而给人们显示最为简明的道理。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所谓爻就是效法这种天地之道的。所谓象就是摹仿这种天地之道的。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现)乎外,功业见(现)乎变,圣人之情见(现)乎辞。
爻和象的变化体现在在一卦之中,吉祥与凶险表现在外界事物之中,功德和事业(的情况)反映在卦爻的变化之中,圣人的性情体现在卦爻辞之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天地的伟大品德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宝贵的是恰当而崇高的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用来守护这种地位的是仁爱之心。用来得到民众拥戴的是财物。管理天下财物而端正人们的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叫做道义。
第二章
古者包(伏)牺(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时代的帝王伏羲氏在称王于天下的时候,抬头就对上天的星象进行观察,低头就对大地的规律进行观察思考,又观察研究鸟兽的纹理和大地上一切事物所反映出来的道理,就近从人身来取象,在人身之外又取法各种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才创造了八卦,用来与神明的品德向贯通,把用来分类模拟万物的各种情况。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田)以渔,盖取诸离。
(他)编结绳索而成为捕鸟捕鱼的网,用来打猎打鱼,大概是取法于离卦的形象。
包(伏)牺(羲)氏没(殁),神农氏作,斲(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伏羲氏去世之后,神农氏氏族兴盛起来,(他)砍削树木而做成了(用来耕地的)犁头,把木棒弯曲而做成了犁柄,这种农具给耕田除草带来的便利,(他)就把这些教给了天下民众,这大概是取法于益卦。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把中午作为集市(贸易)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货物之后而返回,各自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大概取法于噬嗑卦卦象。
神农氏没(殁),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神农氏去世之后,黄帝、尧、舜的氏族相继兴起,贯通《易经》的变化道规律,(改变前代的制度和器具),使民众不倦怠;并且神奇地加以改变,使之更适合与民众的应用。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是,事物一旦都了极限就要改变它,改变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因此可以从山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没有什么不好。黄帝、尧、舜,制作出各种宽大的衣服(用来区别人的等级),因而天下太平安定,大概取法于乾坤两卦。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他们)挖空树木的中间而做成了船,砍削木棒作为船桨,凭借船和桨的便利,用来渡过无法通行的水面,能够使人到更远的地方以便给天下带来更多的利益,这大概取法于涣卦。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用赶牛骑马的方式来运输沉重的货物到远方,以便给天下带来便利,大概取法于随卦。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设置层层大门,用敲梆子的办法(进行警戒),用来防备暴徒强盗,大概取法于豫卦。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砍下木头做成捣米的木杵,在地上挖出坑作为臼,利用杵和臼的便利,万民(在加工粮食方面)得到了帮助,这大概取法于小过卦。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用木棒栓上绳子作弦造成弓,砍削木棒做成箭,用来增强天下民众的威力,这大概取法于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上古时代居住在山洞而露宿在野外,后世的圣人用房屋取代了这种生活方式,(房屋)上面有栋梁,下面有屋檐,用来防备风雨的侵袭,这大概取法于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古代在埋葬死者时,只用木柴厚厚地把死者包裹起来,埋葬在荒野之中,不堆起坟头,也不栽种树木(作为标志),服丧的时间也没有限定,后代的圣人用棺材来改变这种情况,这大概是取法于大过卦。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代靠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治理天下,后代的圣人用书写和刻画(记事),百官因此得到了有效地管理,民众的一切情况因此能够得到体察,这大概是取法于夬卦。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因此,《易经》通过卦象来表达事理,所谓卦象就是对万事万物形象的模拟,卦辞就是表现事理的材料,所谓爻象和爻辞就是效法天下事物的变动形式和规律的。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因此,吉祥与凶险就表现了出来,而且悔恨与羞辱也就明显体现了出来。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在阳性的卦之中,震、坎、艮三卦的卦象都是阴爻多于阳爻;在阴性的卦之中,巽、离、兑三卦的卦象都是阳爻多于阴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阳卦中奇数的阳爻是主体,阴卦中偶数的阴爻是主体。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它们体现出来的品德和行为规律是什么呢?阳卦的一个阳爻代表君王,两个阴爻代表民众,这体现为君子之道。阴卦中的两个阳爻代表君王,一个阴爻代表民众,这体现为小人之道。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易经》(咸卦九四爻辞)说:“来往感应却心里想很多问题,并让朋友只能顺从你的想法。”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说:“天下的事物有什么可思考和忧虑的?天下事物虽然各自所走的路途不同但最后都只有一个相同的归宿,虽然人们的想法有不同但最后的趋向是一样的。天下的事物有什么可思考和忧虑的?太阳过去那么月亮就会来,月亮过去那么太阳就又要出现,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相互推移交替,因而相互交替给我们带来光明。   寒冷的冬季过去那么暑热的夏季就会到来,暑热的夏季过去那么寒冷的冬季又会到来,暑热与寒冷就这样相互推移交替,因而岁月的变换就确定了。成为过去的就好像退缩屈曲,即将到来的就好像前进伸展,退缩屈曲和前进伸展相互交感,因而各种利害就产生了。 尺蠖这种动物的屈曲,是为了追求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感悟天地的精神和道理而进入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用来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注重趋利避害和应用而使自己生命得到安适,是要用来追求更高的品德。超过这个限度再去追求更高的东西,这是我们可能无法弄清楚的。深入研究神妙的道理而清楚变化的规律,是道德水平高潮的一种体现。”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易经》(困卦六三爻辞)说:“被坚硬的石头困住,处身在蒺藜之上,进入自己的房屋,却看不到自己的妻子,有凶险。”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孔子说:“在不应该被困的地方却被困住,名声必然受到羞辱。立身在不应该立身的地方,身体必然有危险。既受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即将到来,难道还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吗?”
易曰:“公用射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易经》(解卦上六爻辞)说:“王公在高高的城墙上射杀邪恶的禽兽,有收获而没有什么不好。”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孔子说:“隼是一种飞禽,弓箭是射飞禽的工具,射飞禽的是人。君子身上藏着工具,等待时机到来而行动,还有什么不好的呢?行动时不迟疑,因此一旦把箭射出就能有所收获。这就是说要先有工具然后才能采取行动。”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孔子说:“小人不把没有仁爱之心看作羞耻的事,做了不合道义的事也不知道害怕,不看到有害处的事就无法得到勉励,如果没有威胁就不知道改悔。对小的过失(就用刑罚)而使他们知道改悔,从而达到告诫他们不犯大错误的目的,这对小人来说是一种福气。《易经》(噬嗑卦初九爻辞)说:‘脚上戴上刑具而遮住了脚趾,但可以避免灾难。’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荷)校灭耳,凶。’”
“不能积累善行,就不可能成就美名;不积累恶行,就不可能威胁到生命。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而不去做,所以当恶行积累起来以后就无法掩盖,罪过加大而无法解救。《易经》(噬嗑卦上九爻辞)说:‘肩上戴着刑具而遮住了耳朵,有凶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孔子说:“危险的出现,是因为只知道安享自己已经拥有的地位;丧失的产生,是因为只知道保护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混乱的发生,是因为只知道自己已经享有的太平。因此,君子应该在安定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了危险的存在,拥有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丧失的可能,天下太平的时候却不能忘记混乱的威胁。凭借着这一点,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而保全所拥有的封地以及邦国。《易经》(否卦九五爻辞)说:‘时刻想着将要灭亡的危险,才能像拴在丛生的桑树上一样坚固。’”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 渥,凶。’言不胜任也。”
孔子说:“品德不够深厚却地位尊贵,智慧缺乏却谋求的目标过大,力量不够却担当过重的责任,很少不遭遇(危险)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说:‘(用来使鼎稳定的)鼎足折断,王公的美食被倾洒了出来,美食被弄脏了,有凶险。’这里所是或的就是不能胜任的意思。”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孔子说:“能够知道事情隐微的先机大概应该说很神妙了吧?君子与处在自己之上的人交往不能谄媚,与处在自己之下的人交往不能傲慢,大概就算知道掌握事情的先机了吧!所谓先机,就是在变动发生之前的隐微的征兆,也就是吉祥或凶险出现之前显现出来的情况。君子能够看到先机而采取行动,不会整天等待着。《易经》(豫卦六二爻辞)说:‘比石头还耿介坚定,不去整天追求快乐,守正不移,能够吉祥。’既然比石头还耿介坚定,哪里还会整天等待或者追求快乐?这是完全可以明白的。君子知道隐微的先机又能显明的情况,知道柔顺又懂得刚健,因此才能成为万民所仰望的人物。”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孔子说:“颜回这个弟子,他大概接近(君子的要求)了吧?有不善的情况(他)不曾不知道,知道了不善便不曾再去做。《易经》(复卦初九爻辞)说:‘走得不远就返回,没有什么悔恨,开始能够吉祥。’”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天地之气相互缠绵交合,万物因此化育而变得醇厚完美。雄性与雌性之精气缠绵交合,万物因此化育而生生不息。《易经》  (损卦六三爻辞)说:‘三人同行就会减少一个人;一人独行,却能得到一个朋友。’说的是达到协同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说:“君子使自己立身安定然后才能行动,先使自己内心平定然后再发表言论,使交情能够稳定然后再有所要求。君子能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所以才能完美无缺。立身不稳定却要行动,那么民众不会拥戴;内心惊恐不安却要发表言论,那么民众不会响应;没有交情却去要求别人,那么民众不会支持。没有人拥戴和支持,那么对自己构成伤害的事情就会出现了。《易经》(益卦上九爻辞)说:‘没有人帮助他,而有人攻击他,所立下的心志不能长期坚持,有凶险。’”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是理解《易经》的门户吧?”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卦代表阳性的物象,坤卦代表阴性的物象。阴性和阳性的品德相互配合,而且阴性与阳性各自守着自己的准则,以便体现天道和地道所表现出来的道理,以便与神妙而明达的品德相贯通。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从《易经》中我们所说的卦名来说,相互交杂但阴阳却没有超越自己的本位。从卦爻辞所反映的各类事物来考察,大概是时代衰败时期的思想体现吧?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易经》能够对过去的一切反映得非常明显而且能够用来察知未来的情况,而且能够使隐微的事理变得明显,使幽隐的情况得以阐发,将各种事物分开而又给它们恰当的名称区别开万事万物,使天下万事万物端正和判定事物变化趋势的言辞却完全具备了。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易经》卦爻辞所说到的事物名称虽然具体而微小,但它所取法的事物种类却非常众多,它所体现出来的道理非常深远,它的言辞文雅,它所说的道理委婉而又中肯,它所说到的事似乎很宽泛清楚却又有隐含着的道理。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凭借着阴阳二者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来辅助人的行动,并且可以用来使人们明白违背与遵循正道所能得到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经》的产生,大概是在中古时期(殷商)吧?创作《易经》的人,一定是有忧患之心吧?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因此,用履卦来表示品德修养的基础,把谦卦作为品德修养的关键,把复卦当作品德修养的出发点,用恒卦表示品德修养必须坚定不移,用损卦表示品德修养的修饰,用益卦说明品德必须充盈,用困卦表示检验品德修养的标准,用井卦反映品德修养的立足点,用巽卦表示品德修养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
履卦讲究和谐而且尽其所能,谦卦能够达到尊贵而又光大,复卦说明要在事物还很微小时就要明辨是非,恒卦讲究在事物交杂之中能够不厌倦怠惰,
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 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损卦说明事物总是从难处做起而后能变得容易,益卦说明要永久地保持充盈却不能形同虚设,困卦说明在穷困之中坚定不移然后能够通达,井卦说明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要把恩泽广泛地施与众人,巽卦说明要明确发布号令却自身不要炫耀。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履卦是用来使行动和谐的,谦卦是用来控制自己的礼节的,复卦是用来明察自我得失的,恒卦是用来使品德专一的,损卦是用来远离灾害的,益卦是用来给人以利益的;困卦是用来减少怨气的,井卦是用来说明道义的,巽卦是用来说明变通道理的。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易经》作为文字记载的东西,是人们时刻不能远离的;作为天地之道的载体,(表达形式)却是经常改变的。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阴阳时刻变动而不是永恒地占据某个地位;在每卦的六个位置上周而复始地流转;或在上位或在下位,(位置)不断变动,(所体现的道理也因此不是固定的);刚健与阴柔(所代表的吉凶情况)经常相互变化,因此不能(把阴阳刚柔的地位与所代表的吉凶情况)看作固定不变的法则,只能追求适应变化的规律。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阴阳的地位和性质的变动都要恰到好处),因此,一个人出世与入世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看待;或者在外或者在内都要知道有戒惧之心。
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又能使人明白地知道忧患和过去的事情,不必有主管教训的师氏和保氏监管,却总能够像父母在跟前时一样(不敢妄为)。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能够在开始时就遵循卦爻辞的道理,然后再考察其中的道义,这样之后才能有可以遵循的法度。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如果不是这样的人,道义是不能凭空流行了。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易经》所记载的道理,是深入研究事物的原始状态而又归纳它们的最终结果,然后成为(表达道义的)一种表达方式。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各卦的六爻中阴阳交错排列,只是为了符合时机与事物的情况。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初爻爻辞使人难以知晓,上爻爻辞容易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代表事物的开端和结果。初爻的爻辞模拟事物的开始阶段,最后的上爻代表事物的最后结果。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至于说用错杂的物象来体现事物的品性,区别是与非,却是没有中间四爻不能完美体现的。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啊!只要从总体上知道了存亡吉凶,那么平时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了。
知(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明智的人观察那些卦辞,那就能理解一大半的道理了。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第二爻和第四爻,同属于阴柔的性质但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所象征的善恶也不同,第二爻的爻辞多赞美之辞,第四爻的爻辞多惊恐之言,因为它们都接近(君王)。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按照阴柔的规律,第四爻不应该疏远别人;第二爻能够总体上说没有灾难,因为它能够应用阴柔的特点而又处在下卦中间这个重要的位置。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第三爻和第五爻,功用相同却位置不同,第三爻爻辞大多凶险,第五爻爻辞多有功绩,这是由它们尊贵和卑贱的地位决定的。
其柔危,其刚胜邪?
大概凭着阴柔的品性而占据这个位置就有危险,凭着刚健的品性而占据这个位置就能胜任吧?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经》所记载的道理,非常广大而全部包容,其中有上天的规律,有人世间的规律,有大地的规律。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完全包容天地人三才而又各有阴阳两性,所以每卦有六爻;六爻所体现出来的不是别的,就是三才的规律。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规律是有变动的,所以叫做爻;爻有阴阳贵贱等级,所以用来象征万物;万物相互交杂,所以产生纹理;纹理存在是否恰当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吉凶的不同情况。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易经》的产生,大概是在殷商时代的末期,周朝道德正在兴盛的时候吧?是在周文王兴起与商纣王衰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吧?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因此它的卦爻辞令人感到危险的存在。感到危险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得到平安,感到平易能够使人倾覆,它所体现出来的规律非常重要,各种事物都没有被放弃。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居安思危之心能够始终保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灾难。这就是《易经》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乾卦体现着天下最为刚健的品行。这种道德行为能够恒久而又平易可以借此知道危险的所在。坤卦是天下最为和顺的品行。这种道德品行能够恒久而又简约可以借此知道阻碍的所在。
能说(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二者)能够(使人)在内心保持喜悦,能够用来探究诸侯的思虑,确定天下事物的吉凶情况,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
因此,万事万物的变化与作为,吉祥的事情必然有祥瑞的征兆,观察所象征的事物可以知道器物制作的方法,通过占卜事物的吉凶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向。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天和地的地位设定了,圣人(效法)而使万物成就他们各自所能做到的事,可以通过人的谋划来决定得失,也可以通过神妙的占卜预断来确定吉凶趋势,百姓也能以自己的能力参与近来。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八卦是凭借卦爻象来告知吉凶,卦爻辞是凭借对事物情态的模拟来表达道理,阳刚与阴柔交杂相处,因而吉祥与凶险的趋势就可以使人看到了!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变动的情况是根据是否有利而说的,吉凶的趋势是根据事物的情态而表现出不同的。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因此,喜爱与厌恶两种情况是否相互冲击因而产生了吉凶趋势,远近的爻位之间是否能相互交感因而产生了悔恨与羞辱的情况,是靠真情相互干硬或靠虚伪相互干硬因而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问题。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总起来说,《易经》所说的事物情态是,相接近却不能相容就会有凶险;一方危害到令一方,就会有悔恨或羞辱。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叛乱的人,他的言辞会有羞惭的表现;内心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辞就含糊不清;能够获得吉祥的人少言寡语;性情急噪的人说话很多;诬陷善良的人言辞会轻浮多变,不能保持心志的人言辞曲折而难以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