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 凝固时光六百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4:34
【黔行记】天龙屯堡:凝固时光六百年

当大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灰飞烟灭,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在安顺这一广袤土地上的屯堡人和他们的屯堡文化仍在坚强地证明着当年的讨伐厮杀,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若是询问他们的家谱,多半会得到一个答案:南京应天府。
移民的历史
这是一段移民历史的记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西征,军队就地军屯,紧接着又下令将守边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军营,所有军士都要安家立户,世代相承,不得改变。
贵州屯堡人就是这样一些军户的后代。六百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绎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画卷,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了屯堡。转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让你领略真正的古茶坊韵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传来锣鼓声,那是在为游客表演地戏。一条小溪贯穿古镇,座座小桥,努力营造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虽然整个镇区新老建筑杂陈,让人觉得遗憾,但跨过小桥钻入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头挽发髻,名曰“凤头髻”,据说这是明朝世代江南女子的典型发式;身穿右衽布制的长袍,袖子尤其宽大,领子和袖子边沿均镶有彩色丝线绣成的花边;腰系黑色腰带,前有围腰;脚穿翘头绣花布鞋。她们的服饰多以蓝色为主,据说这也是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入口处的石碑

屯堡妇女的服饰



传奇巨富沈万三故居

明代驿茶坊




天龙屯堡的特色,大大小小的手工绣花鞋




狭窄的九道坎








集佛道儒于一体的三教寺
屯堡地戏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是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时,表演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仰戴在头顶,脸罩黑纱。表演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一般分为两种颜色,白色为正面角色,蓝色为反面人物,表演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锣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
戴着假面的地戏比起描眉画眼、音韵悠扬的京戏、越剧来,少了很多精细,但其间的原始、粗犷却是与数百年前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的形态。很多学者认为,地戏源于军傩,是朱元璋部队入黔时从江南带来的。他们推断,屯堡人演出地戏,一是为娱乐,二是为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早年间还有训练武功、加强战备的作用。

屯堡地戏博物馆

地戏所使用的面具




屯堡地戏是贵州傩戏的演化
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文化,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
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用于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



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天龙屯堡东面2公里处。天台主峰于万绿丛中拔地而起,高峻百丈有余,峰顶建有明代古刹伍龙寺,是屯堡军事城防建筑和宗教建筑的结合体。该寺结构严谨,在有限的悬崖峭壁顶,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形成了一座较大规模的石头和木结构建筑群体,虽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至今仍完好无损。




TIPS:
天龙屯堡距贵阳市72公里,可从贵阳客车站或新体育馆车站乘贵阳至安顺客车在天龙加油站下车,往南走老公路(黔滇公路)1.5公里即到天龙屯堡古镇。
贵阳周边景点

镇山村,一座古老的村寨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石头垒起的城堡,连屋顶上覆盖的都是石片

镇山村一隅

依山傍水的镇山村美景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的白天游人太多,古镇基本上成了购物小吃街
据说清晨的古镇感觉还是十分美好的,可惜在古镇里似乎没有发现住宿的客栈

如果到了那里,记得品尝一下美味的青岩豆腐和玫瑰冰凉粉

古镇里的工艺品

香纸沟,因承袭了两千多年前蔡伦发明的古法造纸工艺,专造祭祀用纸和香而得名。
可惜两年前的一场暴雨冲毁了部分村庄,由于没了设备,许多人家都不再造纸
听村里的人说,要看香纸沟的古法造纸,得骑马走上10来公里才能得见,目前还无法通车

途中的小插曲
当地人说,许多贵州人到了周末都喜欢举家驱车前往市郊游泳烧烤
不巧,那天正值是周六

惬意的周末

他们是惬意了,可这马路上的违章乱停车可苦坏了我们
仅有的两车道塞满了度假者们的车,将来来往往的车辆堵在了两头动弹不得
任凭我们如何按喇叭,河里的人们始终无动于衷,最终只能拨打110
三个小时后,这路总算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