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士大夫之高尚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0:28
策划、执行|杨圣捷
"祝牛年里蒂凡尼半价、卡地亚对折、普拉达甩卖、夏奈尔清仓、范思哲卖到跳楼价、巴宝莉仅售成本值、古驰日日搞特价、LV天天玩促销、阿玛尼帅哥给你发短信、爱马仕小姐给你打电话:"大哥,您就买本《名牌》吧,经济危机,奢侈品跌价,品位不跌价,做精英男性人人有责!"
这是本刊创办人向熹发给同仁的新年短信,当然是戏谑之语,然而经济危机下奢侈品的消费能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购买力紧缩的处境中,继续过一种优质生活,是当代精英所关注的;而且,从来以西方生活为标杆的物质消费模式,是否就代表着品位和优雅,也是大可怀疑的。
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友人共42人于浙江会稽兰亭举行诗酒风流的"曲水流觞"活动: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被视为中国古典精英雅致生活的标志性图景。那种弦歌不绝、诗性风流及吟风弄月,体现出古典精英阶层特有的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令人感念。琴棋书画、品茗和诗等等,成为一个阶层的身份识别-哪怕你身居陋室,但德不孤,必有邻。
近年来,恢复古典精英的生活(不一定是中国的古典,也可能是西方的)成为某种时尚,仿古地产的开发、高雅戏剧的热捧等等,一时方兴未艾。而古典精英生活的内核,即对文化的尊崇、对艺术的自我涵养,是最为重要的。
不过在当下,要过一种古代士大夫的精致生活,却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后盾,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身家百亿,所以能品玩古董;台湾望族之后许博允"败光"亿万家产,仅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而对于一般的精英阶层来说,提高个人的"才力",提高对生活的诗意品读,或许亦能在那条古典精英生活之途通达往来。
许博允 为了文化梦想,败光万贯家产
台湾大家族后裔许博允 在担任马英九“总统府”的“国策顾问”的同时 大力扶持台湾本土文化传承 不断引进西方高水准文化活动 不惜将万贯家财“打水漂”
文|杨圣捷 图|小武
脸上挂着的沉重眼袋,已经成为许博允鲜明的标志。一头无精打采的白发,倒没有把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长者压得喘不过气来,反而那股与生俱来的贵族气焰,让他的"小宇宙"依然光芒四射。他是纯正的贵族后代,他的生活方式、观念都和其他阶层有所不同,他崇尚忠诚、浪漫、风度,其荣誉不受玷污。在贵族传统断裂的中国内地,实属罕见。
耳濡目染士大夫生活
许博允的贵族血脉传承自祖父许丙-台湾近代史上不可缺席的名字。许丙曾是台湾家喻户晓的商业巨子、台湾第一富豪-板桥林家的大总管,他协助林家的事业经营,最后不仅凌驾其势,且和日本财政界、"伪满洲"、中国大陆的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对台政策也由于他而发生相当的影响力。他算是台湾在日据时期相当有影响力的台湾士绅,后担任日本贵族院在台三大议员之一。
这种贵族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效法英制的五等贵族系统,这使贵族能在君主立宪下的上议会有一席之地。
身为长子长孙的许博允生于东京,甚得许丙疼爱,由于出生早,耳濡目染家族的许多事情。他回忆道:"每年爷爷总要召集几次家族聚会,在园子里找一座假山或者橘子园设宴。我小时候没电动玩具,都是和大自然玩耍。由于家族庞大,我又出生早,所以小时候今天去这个姑妈家,明天去那个姑妈家,看看戏班子演出,喝喝茶,每次都像过节一样,非常热闹。后来长大了看《红楼梦》,我想,当年的生活一点不亚于曹雪芹的小说里的精彩。"
许丙是在日本读的大学,接受的也是西方先进思想,但他却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重,他收藏很多古董字画,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兴趣,并且不惜花血本极力保护。"我们家里有一个古董间,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这般大,我小时候经常被爷爷领进去玩。有时候会来客人,细细品赏后出价询问,我爷爷都会跟他们讲'免谈'。"许博允的父亲则是个古典音乐迷,"当时,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创立了古典音乐社,后来日本那些响当当的政客,都是我父亲的学生"。
在有着很多古董的大房子、书房里穿梭,随着祖父听着"正音"京剧、昆曲,随着父亲听着78转的古典音乐与歌剧,许博允在其间,同时感受着东西方文化交融。战后,因为"皇民"的特殊身份,还有涉及一些政治事件,许丙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随后许丙淡出政治界,更是过上了文人隐士般的简单生活。
这样的经历也给许博允带来影响,他长大后表示对做生意及进军政界均无兴趣,便来到板桥艺校跟随许常惠学习作曲和小提琴。
继承祖先遗志,扶持文化传承
当年的许博允堪称台湾文艺界最耀眼的一颗星,比起任何当红的偶像明星毫不逊色。他与夫人樊曼侬在1978年创办的"新象活动推展中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最活跃的艺术团体,经常邀请外国艺术家来台湾演出,芭蕾舞剧也是他最早引进,当时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警惕和重视,认为其有伤风化;三大男高音也是通过他的牵线搭桥,才得以顺利接洽紫禁城。与此同时,他也把本土表演艺术推向国际。
他擅长发表言论,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美术、影像艺术也涵盖在内。1973年,正值林怀民筹办"云门舞集"之际,许博允义无反顾地担任林怀民的"狗头军师",不仅把刚发表的《中国戏曲冥想》贡献出作为"云门舞集"开幕大戏《乌龙院》的音乐,还手把手地教会所有舞者基本舞蹈。他还为白先勇的舞台剧《游园惊梦》进行音乐设计及作曲。时至今日,他依然在各行业辛勤忙碌着。
而这样打工般的忙碌,并没有给许博允带来更多的家财,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赔自己的钱。"我自己不收藏什么古董字画,但是那些大企业家,像曹兴诚这样的角色,总会来邀请我陪他们欣赏新收进的名器,他们希望得到我的肯定。"而这样的生活,许博允是非常热衷的。
越是赔得多,许博允越是忙得不可开交,他还参与施明德的"红衫军",加入到声势浩大的"倒扁运动"中,担任主要活动人之一。拿1997年邀请"两王一后"来台北举行跨界演唱会的事情来说-演出当天正值李登辉"发表就职演说"一周年(1996年与连战搭档竞选"总统"成功),许许多多游行在进行,新闻媒体也尽可能趁势推波助澜制造热闹,许博允请的这三位大牌明星碰巧只有5月20日有空,"谁能想到李登辉知道了,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说:'挺好,挺好!有空去看!'这不是给人误会是我给他搭台唱戏么!最后,我那个预售7万张门票的演唱会,只卖出了3万张,而演唱会当晚,现场挤进了8万人,台上成功演出,台下却混乱不堪。我尽管安排了400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可依然没有能够控制住局面。"这场演出,让许博允赔进去一亿六千五百万新台币。
因为在文化艺术领域无私地奉献,许博允被台湾民众冠以"台湾演艺之父",与林怀民、吴静吉并称为"台湾三大文化支柱"。此外,还有一个称号也与他如影随形-台湾第一大败家子-许博允为支撑"新象活动推展中心",不惜变卖家产,现在"新象"每年的支出高达100亿新台币,每年有20亿成本收回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有一阵子我真想开牛肉面馆糊口算了,但是一想到我的爷爷和父亲他们对士大夫文化的继承,和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我想不能就此罢手。"据说,在日据时代,中国文化不大能发展,许丙却为了保存"南管文化",与京剧名伶顾正秋一起到日本总督府抗议,才避免了"南管"被禁演的命运。
这是许博允经历过的盛世,也是他心头永远追求的梦境。也许不久之后,他败光的那些家财,会以另一种方式,向后世人显现独一无二的魅力。
曹兴诚 老麻雀的退休“私生活”
生意场上的曹兴诚以作风精悍霸气著称 生活中却非江湖草莽擅长弈棋 精于收藏 言谈举止儒雅有礼 对友人肯用心体贴 即使今日已银发满头 谈时局 做慈善 依然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素为台湾企业界的一股清流
文|严晓霖  图| CFP
台湾第二大半导体企业、世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电)的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常以"麻雀"自喻、以"小民"自居,力量虽微却也要脚顶天,自由自在不愿为任何牢笼所囚。
对待棋局、对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谦恭的态度之下。哪怕作为惟一一位入选世界百大收藏家的华人,哪怕家里藏出了个"小故宫",他仍然自认俗人,要靠花钱敦促自己学习鉴赏。
以棋会友巧解囊
关于他的创业史,"精悍"、"霸气"、"快狠准"是公认的关键词。商场如战场,胆识和谋略为生存必需。他领导的联电常被比作"梁山泊",但下了"火线"的他却非江湖草莽,言谈举止儒雅有礼,更以精于弈棋著称。
关于他的这一雅好,还有一段美谈。早年曹兴诚得知时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沈君山正在为学校经费发愁,于是约其对弈一局棋,每输一子1万美元。沈先授曹三子,最后赢曹50子,亦即50万美元。沈君山对此得意非常,笑言拿到了"世界最高的围棋奖金",于是常常提醒曹兴诚"还债",因为台币升值会令他吃亏。输家曹兴诚也很爽快,以30:1的汇率折算成新台币1500万元,在"清华"的一场校友晚宴上签约投资学校的一个办学项目,把"赌债"巧妙转换成了捐款。
曹兴诚的一位朋友私下说:"曹先生是一位懂得体贴的人,他能以各种方法使朋友高兴。"个中处世哲学,不妨用他自己从麻将桌上总结出的打油诗来概括:"贪求把把赢,必然频放铳"、"赢时莫轻狂,输时忌躁动"、"输若赢友谊,似败实成功"。这是个人情练达的人。
甘做麻雀不入笼
2005年,联电因违规投资大陆"和舰科技",遭遇检调人员搜查。曹兴诚未选择申诉,也拒不缴纳证交所判罚的5万新台币,却花费近百万新台币在台湾各大媒体刊登亲笔文,痛批"金管会"、"立委",之后自愿请辞,离开了坐了15年的联电董事长宝座。当真是这5万新台币"官逼民反"令他怒不可遏,还是只是一步"填子自尽"的自杀棋另有图谋?外界有许多猜测,曹兴诚却始终不动声色。
退休后的老曹过得自由自在乐呵呵,静可居家做宅男、动能四处游山玩水,自言连自己有几只股票都搞不清楚尽数交给老婆打点。但他可没打算养老,放下了生意,对表明政治立场愈发放得开手脚。
2007年11月12日、20日,他故技重施,两度自费在台湾各大报纸刊登《两岸和平共处法》"广告",呼吁蓝绿政党停止内耗和内斗,以一个科技人的身份提出解决两岸问题的新思路,并希望抛砖引玉促使更多人思考和发言。他说自己只是以一个"关心国事的小民"身份发言,"生活单纯,名、利早已超过需求,且年过花甲,来日无多,如再争逐名利而不关心公益,未免太多自私无聊。"
老曹常讲一个故事:一只骆驼行走在沙漠中,看到一只麻雀躺在地上,两脚朝天。骆驼问它在做什么,小麻雀回答:听说天要塌了,我也要尽一份力量挡住。他在博客上以"老麻雀"自称,还打算请人专门设计一个"麻雀部落格"。"我希望把台湾统独争议的意识形态拿掉,这是一股使命感。"他认为他的作为,是在"尽一个小麻雀的义务"。
同年年底,红衫军反贪腐运动的总指挥施明德邀请曹兴诚参加红党活动,力荐其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网络上也频频有此呼声传出,但后来都没有下文。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老曹认为当"总统"很辛苦,要"关在鸟笼里服劳役",那不是他这只喜好自由自在的"麻雀"的归宿。
把收藏当"私生活"
曹兴诚好收藏,而且不是一般富商权贵的撒金玩票。从二十多年前收藏古玉开始,领域广泛,商周青铜器、战国薰香炉、唐代鎏金佛和三彩、北宋官窑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珐琅花瓶以及张大千的画作,兼收并蓄。台湾历史博物馆聘他当顾问,罗芙奥艺术集团总经理郭倩如则评价他说:"曹先生有天生辨别艺术品的敏锐度,品位好,又独到。"
2007年,拍卖业巨头苏富比全球副总裁詹姆斯·斯图尔顿出版《The 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书,评选"二战"以后世界百位收藏大家,华人仅3位入选,曹兴诚是惟一一位在世者。此一番令媒体舆论对"收藏家"曹兴诚大感兴趣,希望能详细报道他的收藏,而老曹却很不"领情":"因为我把收藏这件事当成我的'私生活',想尽量保留隐私。另一个原因是,看报道的人未必对文物有兴趣,只想窥探东西值多少钱,这就无趣的紧。"不过他也不吝啬,打算在将开张的"麻雀部落格"上选一些文物讲解欣赏和鉴定的法门。"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趣味与知识,而不是展示我的俗气。"曹兴诚这么说道。
"俗"这一语,是他自谦了。想必没有行里人会怀疑他家里被称为"小故宫"的收藏室中宝贝的质素之雅,何况他买而不卖、纯为欣赏,也是出了名的。老曹认为收藏是一种求知的途径,他做收藏本质上是想学鉴赏,而不是为了投资。看到想买的品项,才会去认真研究其背后的美学含义,因为"我辈都是俗人,不花钱就没有研究的动力",而一旦花钱买下,就好像是自己收养的小孩,极少转手。"把自己的骨肉送走,有点像贩卖人口。"
但凡事有例外。2008年5月21日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上,曹兴诚把早一年以6750万港币的天价(创下同一品类成交金额世界纪录)拍得的清乾隆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笔筒捐出做慈善拍卖,所得一半捐给台湾红十字会及法鼓山佛教团体用以四川地震赈灾,余款亦捐给台湾其他非盈利机构,一时传为佳话。收藏虽"私",他却是个公私分明的人。
郭维德 古典音乐是最高尚的财富
美籍华人郭维德 在全球500强企业担任要职 并对西洋古典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不占少数 但在中国 还比较新鲜
文|刘溜 图|王旭华
郭维德是IBM大中华区企业公共关系部总经理,他有着一派含而不露的谦谦绅士风度-总是亲自到IBM大楼的楼下来接人,进电梯、进门,必礼让他人,上身必稍稍前倾……他还有另一知名身份-资深古典乐迷:他有规模不小的唱片收藏,包括三大男高音的签名唱片;他是很多国际音乐节的常客,与许多知名音乐家是好友;也曾参与筹划北京国际音乐节及各种音乐会。
外企里的音乐发烧友
古典音乐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每次听音乐,必抛开一切事情,坐下来全身心地欣赏。当时摄影师给他拍照,建议他带着耳机摆拍,但令人惊讶的是他说自己没有耳机,"我从不用耳机,用耳机听古典音乐不免有些随意。"
认识郭维德是在东莞,那天正和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共进午餐,"不速之客"闪现,领导邀其入座,开始"夸夸其谈"。正聊着音乐剧《蝶》在东莞首演,郭维德说正巧在东莞参加一个博览会,也去看了一下,觉得字幕板有待改进,遂拿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教材"供领导参考,其热情的参与精神,可谓"专业"。
几个月后,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开演前,郭维德早早地等候在音乐厅外,手里握着价格不菲的门票,和各路爱乐者闲聊。这次他又正巧在杭州开会,自己买了票,坐了火车来,等音乐会结束后,他还要赶回去开第二天一早的会。
"其实正巧与否,在于人内心的向往程度。杭州到上海这几百公里,已经是距离非常近的正巧了。"郭维德说他平时工作相当忙碌,年假成为他一年一度的音乐盛宴。"每年的年假,我都要选一个从未去过的音乐节。"
这可不是吹的,2008年10月,郭维德刚刚应邀到波兰华沙,参加有着"波兰贝多芬"之称的潘德烈茨基的75寿辰庆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成为波兰整个国家的关注焦点,在音乐会的最后,全体听众起立,齐声合唱。"早在5年前,他就参加过潘德烈茨基的70寿辰庆典音乐会,潘德烈茨基是他的老朋友。
最近几年, 郭维德还去过罗马的"克劳迪奥·阿巴多音乐节",还有他向往已久的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他对世界各大音乐节了如指掌,平时尽量把出差时间调整到与某个音乐节的时间表一致,一下飞机便直奔音乐会的场景时有发生。
与生俱来的主业--音乐
郭维德生于美国长于北京,英文名Victor Kuo。童年时听到父亲收藏的黑胶唱片,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费加多的婚礼》……视为至宝,一遍遍地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六十年代,郭维德考入北大物理系,随后担任北大管弦乐队的指挥,周末经常骑自行车去听中央乐团的演出。那时的爱乐者都对俄罗斯音乐怀有特殊的感情,郭维德也是如此,前两年进行"俄罗斯音乐之旅时"他还特意去了趟柴可夫斯基故居崇敬地瞻仰了一番。
"文革"后,郭维德曾通宵排队买音乐会门票。他第一次去美国音像店是在1979年,那时中美刚刚建交,一走进美国音像店,他就被那些唱片给震住了。郭维德说,"听音乐不仅是个人爱好,也是一项社会行为",古典音乐不单是西方的,"而是世界性文化"。纵观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从1920年最早设立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到如今古典音乐的每个领域,都有华人身影,其间的经历便是一部"音乐社会学"。
郭维德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可以称得上深情而专一,其他如爵士乐、摇滚乐,他都很少涉猎。受他的影响,经常与他打交道的一些外国官员和企业家,也成了古典乐迷。他的工作让他的视野异常开阔,他不仅关注各大音乐节和音乐家,一些对古典音乐长期进行赞助的企业动态他都了如指掌。像当初,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在其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蒙市宣布,公司将在大都会歌剧院2003-2004演出季结束时终止对该歌剧院全球无线电转播节目的赞助。郭维德还为此以《环球音乐》撰写一篇文章进行评论,扼腕叹息。
听古典音乐多年,郭维德交游甚广,他的音乐家朋友名单上有潘德烈茨基、郎朗、马友友等一长串名字。他说,音乐家应该成为听众的朋友。他还认为,"古典音乐是最高尚的音乐财富,但并不是高不可攀,音乐就像太阳的光,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郭维德已经憧憬着退休后的愿望了-开一间Victor's Opera Café(维克多的歌剧咖啡馆),他去过维也纳的Peter's Opera Café,老板Peter会讲卡拉扬的故事,店里播放古典音乐,挂着很多签名唱片,郭维德留心查看一番,暗自窃喜,"没我的多"。
看遍了国际各大音乐节,但国内音乐会门票价格却让郭维德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票价反映的是消费水平,而不是看折合成美元多少钱","古典音乐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是普及之物,但是现在音乐会的运作方式把很多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拒之门外,结果变成附庸风雅的消遣品"。
方世忠 不止做政绩
上海静安区副区长方世忠 吸收的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文化青年运动”的精髓 接受过超越普通政府官员的高等教育 以及亲身经历并领导了上海在文化发展上的“与国际接轨”并在政府机构中以身作则 弘扬新时代的高尚文化生活
文|杨圣捷 图|小武
方世忠的年龄和经历很能代表新生代的政府官员,他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也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有着"视野"上的不同。
打破传统,"崇洋媚外"
拿学历背景来说,方世忠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还有一个在日本攻读出来的EMBA学位。这与以前中国官员的那种成长背景很不一样。他是典型的接受中西方高等教育的高材生和精英骨干。
拿社会经历来说,方世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单位慢慢"升官"或在一个体系下不同单位内进行"曲线升官",他曾在许多社会不同领域任职-在校读书期间做过报社记者,毕业后在学校留任教学,之后去了市委做秘书,接着来到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作总裁,现在俨然是一个纯正的政府官员。
拿附庸风雅的程度来说,方世忠并没有接受多少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正规熏陶,也没有和同僚们细品慢尝那些传统文人士大夫们探讨的道道坎坎,反而他有些打破传统,有些"崇洋媚外",不过他对此的解释是"要与国际接轨","要有国际视野"。
方世忠从小生活在文工团的氛围下,父亲是文工团里的骨干,这给了他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形式。上学后,他就一心苦读,才取得这样高的学历资格。不过,在校期间,他并不是书呆子,他也受到上世纪80年代文艺青年热潮,一些先锋的和个人主义味道浓烈的文学、艺术、音乐形式也让他对世界有了更鲜明的认知。
方世忠的处事哲学--要以专业的态度和精神去从事工作。在担任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和上海大剧院院长期间,他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带着员工考察国外一流院团剧院,统计数据,吸收精华,"硬生生"地把上海的各个院团和剧场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又例如,他与国外顶尖乐团签订合约都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办事,"你看芝加哥交响乐团2009年来上海演出,那是2005年签订的合约,他们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任上了。这就是国际游戏规则,不是下个月演出,这个月才签约这么冒失和不正规。"现在上海的演出市场非常有规则良性地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方世忠当年的举措。
不当老总,更要听音乐
四年的院团工作生涯,对方世忠来说,不仅增强了职业素养,又给他增加了一个新的爱好-听古典音乐,了解这位老总的人告诉我,在当大剧院的总裁时,他很少有机会能坐下来安静地听一场音乐会,总是在边门不时露个小脸,"偷窥"一下。"我一坐下来,就要想,我们的票房怎么样,我们的礼仪小姐是否服务周到,我们的各方面设施是否会出故障,总不能安心。"现在,方世忠可终于能做一名普通观众了。每到国际著名交响乐团来上海演出,他总是要抽空过来,满足一下。
"我以前根本没时间听音乐,家里唱片因为工作关系都堆成山了,都是各位音乐大师送给我的签名唱片。对我来说,音乐会进行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项目的结尾。是成是败已经有了分晓。现在我可是音乐爱好者啦,我空的时候,也不和我家里人一起出去,就一个人在家里听一整天古典音乐,我把贝多芬的交响曲和瓦格纳的歌剧,从头听到尾,我越来越迷这些音乐了。"方世忠觉得能从剧院负责人坐到普通观众席的一个位子上坐下,是最大的奢侈。记得有一次他听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上海音乐会之后,抓着一个人就兴奋地表露心曲,征求各方共鸣,人们很难理解一个居高临下的总裁居然还有那么性情的一面。
现在,他正在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政府里更多的人,曾经有一次他带着区政府里的众部下,来到上海大剧院,观看世界名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他们很多人从来没进过大剧院看演出,我觉得不能这样,这没去过国外考察,好歹也要知道国外是怎么回事,才能进行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建设吧。"有了这样好的开头,现在的静安区政府里,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小资"情怀。而这正是方世忠觉得作为一个大都市黄金谷地的公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他现在的满腔热情,正投入在一个"国际戏剧谷"的项目上。"静安区是上海的黄金谷地,拥有超过20%的剧场,戏剧学院、话剧艺术中心、商城剧院、美琪戏院和兰心大戏院都在这个区域,这么多的资源一定要合理整合、合理运用才能集中凸显意义。"
方世忠经常说,"我不是在做政绩,我是做一行就要求自己用最专业的精神尽可能做到更好。"他这话有根据,因为他现在尽管身为静安区的副区长,文化建设并不属于他的管辖领域,国资、综合治安、民政和信访等等细节工作,就已经可以把这个精力旺盛的人才忙得不可开交,而他却在用业余的时间,坚持自己对文化艺术的一份执着。"这是我的原点。"他说。
士大夫品味 蛰伏已久的精神粘性
周瑜身为都督统领水军,却深谙宫商角徵羽,"曲有误,周郎顾"传为美谈
刘禹锡被贬不得志蜗居陋室,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白居易依偎歌伎喝着花酒,竟吟出千古绝唱《琵琶行》
苏轼不仅文采斐然、书法精湛,而且喜好美酒讲究美食,
又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俗中见雅的名言
古典精英之美谈青史留名,至今被世人津津乐道
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还看今朝英雄
高居庙堂、身份显赫、博古通今、精通六艺的士大夫之魂
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萌发抽枝,傲然生长
文|尹荣
"周礼祭祀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士、农、工、商,士乃四民之首。大夫,官职,引申为官吏之泛称。士大夫,泛指官吏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乃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
作为中坚力量的古代士大夫
中国古代,社会高层无非帝王将相,社会基层就是士、农、工、商。帝王,承平时靠世袭、动荡时靠造反才能当上,而将相属僚,大体从士当中萃取。萃取之法先为 "选举(推荐)",后为"科举(考试)"。由此可知,士大夫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和国家公务员混合而成的社会阶层,不折不扣是传统中国的中坚力量。
两千多年来,这个群体可没闲着,从全国"两会"到各级政府,从研究机关、公私学府到人民团体,他们参政议政,既管财税又掌司法:上为君王收钱粮,下为黎民理冤枉,还创造学说、传承文艺,左右社会风气,示范价值取向。士大夫,那叫一个尊号,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社会精英。
按照《周礼》,士大夫首先必须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样样拿手。各大文明之深层肌理,皆有其精神粘性。粘性也者,历经岁月冲刷、世事沉浮仍不改其特质之谓也。历史越悠久,文明越辉煌,其精神粘性越强。中华文明之精神粘性,自春秋战国以降,就逐渐固着于士大夫这个精英群体。
士大夫,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体。20世纪被称为战争与革命的世纪,中国社会被兜底改造,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开始反思,历史开始回归。如今提干,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员的学历文凭,硕士、博士、工程师、教授等等学位职称,屡屡写在官员们的履历表上,恰如古代官员必会注明"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翰林"之类。中国重新释放了蛰伏已久的精神粘性,一个新的精英群体终于破茧而出。
21世纪是否有士大夫
可21世纪能不能出一批真正的士大夫,还不好说。不是要看有哪些天上的文曲星投胎人世,而要看这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适不适合他们生长。士大夫可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头衔就交代得了的,除了厚实的学问、体面的生活、尊崇的地位,还得从骨子里透出精神贵族的气质,将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照出光彩。
周瑜身为都督统领水军,却深谙宫商角徵羽,"曲有误,周郎顾"传为美谈;刘禹锡被贬不得志蜗居陋室,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居易依偎歌伎喝着花酒,竟吟出千古绝唱《琵琶行》;苏轼不仅文采斐然、书法精湛,而且喜好美酒讲究美食,又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俗中见雅的名言;阮大铖虽然政治立场和民族气节不过硬,但家养的戏班、自编的昆曲,令士林啧啧称赞;袁枚恃才傲物弃官不做,精研美食积四十年之功写出烹饪宝典《随园食单》,让后世美食家奉为圭臬……士大夫不仅要博古通今,还得将生活打点出雅致和格调来,颐养那一份不同凡俗的闲情逸致。
如今社会开放,利益格局和成功方式也多元化了,21世纪中国的士大夫,已经不必拘泥"学而优则仕"单一的人生轨道,与政治的关系也超脱了很多。学而优则仕的有之,学而优则商的也不乏其人。哈佛、麻省诸多世界名校开出MBA、EMBA课程,专门培养商界精英,咱国家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亦紧跟其后。
当下,社会精英的桂冠,更多地被套在兼具智本和资本的成功人士头上。与此同时,官、学、商三者之间,打破界限,游走自如,也正在成为国际潮流。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加入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任职,而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返回斯坦福大学任教。相形之下,咱们的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卸任后出版《李岚清音乐笔谈》于前(2005),举办篆刻艺术展于后(2009),一派中国传统士大夫飘逸之风范,一下就把欧美政治大腕儿的"粗浅"反衬出来了。
许多现代人向往的士大夫高尚生活,老实说并非"两袖清风"之"粗茶淡饭",实在点说还有点"腐败"和"奢华",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对"贵族"的"虚荣"向往,这种"贵族"并不是"八旗子弟",也非"世袭尊爵",而是权贵家族-在中国古代一般指皇亲国戚或者中央、地方的大豪族。以前中国人读书就为做官,做官是为证明自己的才干和学识,一做官就有与皇亲国戚沾边的机会,一沾边就有"发达"的机会,于是这种"时刻准备着做贵族"的萌动,便在悄然孕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还看今朝英雄。高居庙堂、身份显赫、博古通今,精通六艺的士大夫之魂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萌发抽枝,傲然生长。而与历史不同的是,21世纪的士大夫,有了更多的自我个体的需求,和对理想与爱好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