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情触目惊心 村支书哭劝村民外出打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3:57
2010年03月22日 07:21   来源:京华时报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进入2010年,西南地区的人们陷入与干旱的鏖战中。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的旱情持续加重。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百年以上一遇。
近日,记者深入云南旱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文山州,今年以来,文山平均降雨量只有4.6毫米。砚山县是文山州旱情最重的四个县之一。在那里,河水枯竭、水井见底、土地龟裂,灾情触目惊心。
水成最珍贵的礼物
位于群山顶峰、海拔1800米的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水塘村大榔树组,是云南最干旱的村落之一。
山山相连,峰峰相接是砚山县阿猛镇的地理概貌。阿猛镇地处广西和云南两地三县交界处的边缘地带,是一个苗族、壮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乡镇。和众多山脚下的村落不同,大榔树组居民简陋的黑瓦土房都修建在山顶,稀稀落落散布着。
87户居民中,50户为苗族,37户为白族。因距离阿猛镇40公里,且不通公路,当地政府的“爱心水”一度无法送到这里。断水20多天后,村领导徒步半天来到镇里汇报灾情,方才引起重视。
3月18日是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的母亲50岁生日,李少中的大姐夫用牛车拉了100公斤水给岳母祝寿。因送水有功,大姐夫被安排坐在上席。李少中为表示对大姐夫的感激之情,特意敬了一杯酒。
“现在谁家办红白喜事,水是最珍贵的礼物。”大榔树组小组长李振勇这样说。
找水差点将命搭上
2月27日,村民李连宏三兄弟在“滴水崖”山洞找到了水。
三兄弟最初的想法是,给自家的水窖装满就停手。可谁知,有水的消息迅速在附近的村子里传开,前来拉水的人很快在山洞前排起长队。
三兄弟决定,几个人轮流值班,用水桶从崖缝中接滴落的水。谁知两天后,这个寻遍大山后找到的唯一透水点也断流了。
村小组长李振勇提议,由对山洞熟悉的李连宏三兄弟继续找水。
3月3日,三兄弟攀爬到村子对面一处山崖,发现一个山洞,决定点着火把进去寻水。
“觉得里面水汽很重,应该有水,我就下去了。”洞口只能容纳一人,李连宏的大哥打着火把试探着往洞里爬。为了安全,3人约定,用声音当做呼救信号。
10多分钟后,大哥的回话声停止了,李连宏感觉不对劲,赶紧跟着下去了。“大哥说胸闷,估计是缺氧,我赶紧往外拽他,火把也熄了。”凭着年轻体力好,李连宏将哥哥拉了出来。
两人出洞后脸色苍白,过了好一阵才缓过劲来。“找水差点将命搭上”,老母亲听说了3个孩子遭遇后,下了“死命令”——谁也不准再去山洞寻水。
一周洗一次碗筷节水
60岁的彭文仙,看到几个陌生人来到自家门前,有些激动。
“感谢你们呀,不是你们我们都要渴死了。”老人误把记者当做送水的乡镇干部。
在她背后,是3个10岁左右的男孩。见到陌生人,孩子们有些局促地躲在老人身后,黑乎乎的脸和乱糟糟的头发,表明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洗脸和洗头了。
“洗澡?”听到记者询问,老人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村支书李少中说,为了节约用水,村民几乎一周洗一次脸,洗一次衣服,洗一次碗筷。
记者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一位大妈在洗衣服,晾衣绳上挂了二三十件衣服。“我们家快一个月没洗衣服了,衣服都是穿脏了就在太阳下面晒晒,然后再穿,再脏再晒,一般穿了三遍我们才洗一次,这样就攒了这么一大堆。”
3个月没吃到新鲜蔬菜
干旱让蔬菜成了奢侈品。村民李大友开始从山上采野菜“饿羊菜”吃,这是羊饿急了才肯吃的植物,需要用水泡六七天才能除掉菜里的涩味。
除了“饿羊菜”,李大友家的一日三餐就是盐水伴着干菜下饭。“3个月没有新鲜蔬菜了,很多村民都到山里去找一点野菜。”村干部说,因为天旱,找到一点野菜先留给孩子和老人,壮劳力吃腌肉凑合。
文山州翁达村村民林光德也说,家里不怎么吃青菜,只有每星期一次的集市上可以买点。但是很贵,以前两三毛钱一斤,现在都要一块多。这里的人一星期能吃上一次青菜就很了不起了。平时都是吃咸菜、腐乳来下饭,差不多忘记青菜的味道了。
半瓶矿泉水先给妹妹喝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按村里的规矩,居民按照风俗在老树下杀鸡敬天,祈求风调雨顺。阿猛镇政府决定,即使山再高、路再险,也要把水送到这个最干旱的村庄。
当天早上7时,阿猛镇党委副书记张友福就忙碌起来,在联系好6台送水车后,他又打电话给村里,叮嘱村民在5公里外的陡峭山路上等候。
3个小时后,从40公里外驶来的送水车终于抵达村庄。20多天没有看到干净水的村民排队领水。
“一些孩子直接把水舀到瓢里大口喝起来,好像渴了几百年。”想起当时的情景,镇干部张友福说,想哭。
3月18日,记者在大榔树组目睹了兄妹让水的感人一幕。当时,记者将随身带的6瓶矿泉水分给几个孩子。一个没分到水的10岁男孩没走。他指着记者包里那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不好意思地说:“叔叔,给我一瓶水吧。”
“喝吧,都给你。”出人意料的是,拿到这半瓶矿泉水后,男孩迅速将盖子打开,递到旁边3岁妹妹的口中。这一幕让人动容,大家记住了他的名字李细伟。
村支书哭劝村民外出打工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出去吧,难道在这里等着渴死吗?”李少中和村干部这样劝村民。
在大榔树组,目前除了几个村干部坚守外,其他村民都外出寻找生路去了。其中外出打工的有50多人,占到村里人口的六分之一。
“我对他们说,你们出去吧。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帮着照看。”李少中说。不少村民有些犹豫,他甚至哭着劝他们离开。
其他旱情
贵州黄果树瀑布靠水库维持
位于贵州重旱地区的黄果树瀑布因为上游来水减少,近日也出现了瀑布“缩水”的情况。
现在瀑布水流只相当于往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每天必须定时开启瀑布上游的调节水库,才能够保证它不断流。但即使这样,瀑布的流量也明显减少。目前,不会有断流的危险。
重庆彭水村民抓阄取水
20日,重庆彭水,地面温度逼近40℃。距县城30多公里的保家镇清平社区和郁山镇天星社区,是彭水遭受旱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两地8000多人守着7口即将干枯的老井,目前牲畜已经全部中断饮水,村民饮用水不得不以家为单位,24小时排队守水。
在郁山镇天星社区一组,村民王金贵家门外老井四周围坐了13位村民,他们彼此很少说话,眼睛都朝水井里望,当井水足够一桶的分量时,便按照几人“抓阄”的顺序,下井接水回家。
广西水库水位下降中断供水
大旱来临,上游蓄水数亿立方米的水库成为旱区唯一的救星。然而,主要依靠雨水补给的广西各大水库,正面临严重旱情,蓄水量不足已经难以向下游补水,万亩良田面临绝收。
“各大水库的蓄水量比去年枯水期还要少10%以上,所以现在所有水库都不能放水,先要攒起来为春耕做准备。”昨天,广西桂林水利局防办蒋主任说,“即便如此,如果不下雨,各大水库只能确保水库下游附近的农田灌溉。”
“只能寄希望于下雨了,否则别说给漓江补水了,就是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够。”广西桂林水利局防办负责人蒋主任说,“估计数千公顷农田将因缺水而绝收。”
据央视《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羊城晚报》《重庆晚报》(责任编辑:方芳)
贵州大旱,亚洲第一瀑布黄果树竟“瘦”成这样(图)
时间:2010-03-22 | 来源:天山网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2009年10月至今,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所在的安顺市遭遇罕见的冬春季节大干旱,辖区内90%河流、水库都已干枯。新华社记者 黄勇 摄

这是2007年6月8日记者拍摄的黄果树瀑布丰水季节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黄勇 摄
贵州省持续干旱不仅造成农作物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干旱还波及到旅游景点。因来水大幅减少,造成黄果树大瀑布大“瘦身”,漂流景区水位也大幅度下降。
震惊!目前南方大旱,7年前美国竟已预测出来(图)
时间:2010-03-22 | 来源:天涯社区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目前西南大旱,连续3个月多没有降雨!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本人也是贵州当地人,目前本地乡、镇、村普遍饮水困难。很多地方只有靠消防车拉水暂时缓解。
在为家乡遭受旱灾痛心的同时,不经意在网上发现:中国南部的气候灾害,其实早在2004年美国就有机构预测到了。“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将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
预言不幸被证实,让人震惊。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了!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商议对策。新浪网2004年曾经转载过这条消息,绝非虚言。链接如下:http://news.sina.com.cn/c/2004-07-08/16163029299s.shtml。发图留证。

深度揭秘——云南干旱的幕后“元凶”
时间:2010-03-22 | 来源:生活新报 |评论共1条
核心提示: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次百年大旱归纳为一次“概率事件”:一场在历史中随机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过当我们一步步靠近这次干旱的谜底时,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科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概率问题
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学锋说,云南夏季处于西南季风区,其降水多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水汽有关,由于青藏高压今年过于强大,且向下向东延伸,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再加上云南多山,焚风效应加强了干旱。“云南气候还有个特点,就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干季,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湿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另外,去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提前了1个月,这也是导致大旱的其中一个原因。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解释这次干旱。”王学锋说,其实所谓的百年大旱,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彩票中奖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年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么想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
幕后“元凶”
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许建初支持这个观点,不同的只是他把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造成干旱的前提上。
去年12月份,许建初从云南气象局研究员手中接到一份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以此对应的是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10多年来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而在降水方面,近50年来,云南夏、秋降水量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极端天气
“可以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王学锋说,不仅仅是旱灾,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就比如 “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水源之困
云南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作为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剩
一股“神秘力量”
水塘村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说一百年前的水塘村东南西三面各有1个水塘,丰富的水资源让水塘村的村民一直延续着种植水稻的历史。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东西两面的水塘水位开始逐年下降。村里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短短几年,两个水塘的水就干枯殆尽,村里只剩南面的水塘保持至今。
来自“火焰山”的风
许建初在几年前的研究中找到了症结: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候特征——干热河谷。“这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形成的产物,这种气候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之所以叫做干热河谷,重点是在“干热”两字上。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我们常常会忽略河谷地区的干热效应,而事实证明,这些地区的缺水程度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水利之困
云南的水利设施究竟是什么状况?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这还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旱灾是否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有关?
时间:2010-03-22 | 来源:深度男人-凤凰博客 |评论共1条
核心提示: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去冬今春以来,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灾,百姓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牲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并且旱情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
当政府、社会团体和广大百姓在积极投入抗灾之时,笔者想向所有民众问询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场旱灾是否与这几个省区近年来生态林大规模被砍伐,然后大面积种上速生桉,是否有无联系?
这几个省区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相继引进了金光和斯道拉恩索纸业巨头,而这两家公司为了保证纸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力在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发展和种植速生桉,这些地区原有的生态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
金光集团和斯道拉恩索两家公司在全球破坏生态林的行为,已经遭到众多国际组织的谴责,可谓臭名昭著。这两家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就把目光瞄准了只顾经济发展,不惜牺牲环境的中国。在当地政府的默认和保护下,这两家企业在中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和种植速生桉。
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一般对环境会产生如下危害:
1、速生桉是“抽水机”
速生桉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土地表面板结,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据报道,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10年前种植了大量速生桉。10年过去,树间流淌的小溪流接二连三地干涸了,山脚下的水井越取越深;一些村子里以往甘甜的泉水还变得苦涩了。
2、速生桉是“抽肥机”
速生桉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凡种植了速生桉的地方,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以后再引进种植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土壤强度侵蚀比例逐年升高,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增多。
3、速生桉是“霸王树”
速生桉对当地乡土的原产、原生物种具有极大的抑制性。它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会慢慢地萎缩,最后造成速生桉种植地都是地表光秃秃的,地上没有草、灌木,也没有小乔木及各种中草药材等。速生桉林中动物十分稀少甚至绝迹,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容易导致小气候变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
4、速生桉施用的化工产品毒性强、毒效长
种植速生桉时施用某些毒性、毒效长的化工产品,该产品一旦施加在土地里,将很难清除干净,对水质污染极大。另外,速生桉发出的气味对人体有刺激和毒害作用。虽然目前对速生按是否危害生态环境还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规模发展速生桉的确存在潜在危险。
正如第4条所讲,“虽然目前对速生按是否危害生态环境还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规模发展速生桉的确存在潜在危险。”官方对于西南省区的旱灾至今没有说明形成的原因,但这些地区生态林遭到严重破坏和大规模种植速生桉是不争的事实。
速生桉对于植被和水源的破坏,已经是获得了一致的共识,在诸如日本、澳大利亚和越南、柬埔寨这样的小国,都禁止大规模、大面积种植速生桉,避免由此而引起的环境灾难和生态灾难。笔者对于这次旱灾诱发的原因,仅仅也是基于生态林被破坏和大规模种植速生桉的一种猜测。
一个地方追求经济的发展是没有错,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评估这些产业是否产生严重的后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二两猪肉钱,放弃了长远的子孙利益。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法则,一旦违背这一规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严惩。
云南超3000万亩桉树林 终酿世纪生态大灾难
时间:2010-03-22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评论共1条
核心提示: “连吃的水都没有,哪来的水种庄稼。”几个月来,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败后,他失去了耐心,开始一家一户上门,劝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下文是2004年的新闻报道,当年规划的3000万亩桉树林,如今早已经严重超面积了。置当年科学警告于不顾,终酿如今创历史纪录的生态灾难!
云南3000万亩桉树——灾难还是奇迹
2004年07月09日00:00 本报昆明7月8日电
去年8月,昆明国际交易会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招商引资前所未有地签进了一个“大单”———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印尼金光集团,向文山协议投资2.92亿美元,新建550万亩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同时,从造林后第四年开始,将在当地建设年产60万吨至120万吨的化学纸浆厂和年产50万吨的造纸厂,最终实现林、浆、纸一体化,意向总投资18亿美元。
极尾桉和尾叶桉两种桉树,被金光集团选择作为引入文山的主要速生丰产树种。
文山州规划,今年,将在州属富宁、广南、文山、丘北、砚山5县率先种植40万亩桉树,由金光集团在5县成立的5个造林公司雇用“农业工人”组织实施。
文山州的林、浆、纸项目,只是云南省与金光集团庞大合作内容的一部分。金光集团还和云南的思茅、临沧等地达成意向总投资在40亿美元以上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打算引入的树种,同样首选桉树。
这样,文山、思茅、临沧三地意向勾画的“造桉”蓝图高达2620万亩,还不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传言数。这一系列合作因创下了云南省招商引资的纪录而引人注目。
从一开始,和地方官员们的欣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家们的强烈担忧,他们说:“危害不亚于怒江建坝!”
1.农民“也要种桉”,专家严重不安。
2.6万亩桉树幼苗,占据了文山广南县杨柳井乡的连片荒山,但没有阿用村安康村民组的份儿。一个月前,当58岁的老党员郭志林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从安康来到乡上时,和到北京“跑部”的地方官员本质没两样。“我们也要种桉树!”这位满面沟壑的壮族农民和他身后的村民组干部,围着乡领导恳求。
过去几个月,同属杨柳井乡的好几个村,都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种植桉树的“洪流”之中,而安康村民组却迟迟未接到上级的“种桉”指令。一如村子周边那些灌木丛生的荒山,村民们心底不免寂寞冷清。
杨柳井乡的“造桉”行动,来自州县的统一安排。
呼隆隆扛起锄头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是在政府和一些专家间的争议中上山的。
这一争议围绕桉树是否该被大规模引进文山、引进云南而展开。焦点在于,大规模引种,将会对当地生态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在昆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段昌群教授说:“文山等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态脆弱,靠多年艰难的自然恢复,一些荒山上长出了灌木、乔木和杂草,已实际形成生态价值很大的天然杂木林,而并非通常意义的‘荒山’。改植桉树,将面临新的石漠化威胁,是一种生态倒退。”
在北京,中科院研究员汪松警告:“世界上曾有很多国家引种桉树,但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科学家对世界银行贷款资助桉树种植反应强烈,世行已停止了对这类项目的贷款和援助。”
从一开始,与官员们对“金光项目”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一些专家表达了强烈担忧。“这是跑马圈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林业专家说,“近3000万亩种植面积,相当于云南省现有2000多万公顷有林地的近10%,一旦真的都被单一树种占据,将对生物的多样性构成难以想像的严峻挑战。”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一个课题,就是对包括桉树林及当地的云南松林、长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荒坡灌草丛在内的5个林种,作连续10余年的对比研究。
段昌群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充分证明,在5个树种中,外来的桉树持水保土效果和自我更新能力最差,不能靠种子自然繁殖,并对异地的原生物种有极大排抑性,对环境不友好。大面积连片种植,很容易导致土地贫瘠,原生物种衰减、退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形成‘绿色荒漠化’。而且,不一定在两三年内显现出来。”
他认为,“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造纸污染是个世界性难题,尚无圆满解决途径。”
杨宇明教授,西南林学院副院长,多年专攻生物多样性研究,刚刚获得第九届芝加哥自然博物馆年度生物保护大奖。他与段昌群持相同看法:“在美国时,各国专家特别表达了对金光集团到中国大规模种植桉树的不安。新西兰已开始把以前大面积引种的桉树林全部砍光。”
据了解,早在2002年下半年,大规模“造桉”项目尚在酝酿期,云南省就有七八位林业专家向省里联名写信,力陈此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项目推进的步履未停。
拿到交易会上签约只是惯常形式。有消息表明,双方的实质合作早已开始。到去年底,思茅地区下辖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首期共种植桉树10万亩,今年,除了文山州启动40万亩,思茅又继续在澜沧实施50万亩。据称,临沧等地不同面积的“示范基地”也在启动之中。
2.地方官员眼里:“不能不抓的大机遇”
我国已进入纸与纸板消费的快速发展期。近年,进口的浆和纸居主要进口商品用汇的第三位,仅次于石油和钢材。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将达7000万至8000万吨。
云南省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这是“促成我们与金光集团合作的大背景”。
这位官员认为,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快发展林、浆、纸结合项目,促进云南经济再上台阶,正当其时。
文山全州8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不过1400多元。据当地官员介绍,去年,州财政收入只有4.7亿元,支出却达到20多亿元。
“文山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有大的项目拉动!否则,面临完全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不是缩小。”文山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办主任、州政府副秘书长陈育良的看法是,“过去10年,我们努力将包括灌木林在内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大约23%,可仍感觉林业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老百姓富不起来,种树没积极性,就是因为缺少‘龙头’带动。”
围绕给“金光项目”提供“一流服务”,思茅、文山均成立了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效率极高。
“作为地方政府,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金光集团投资带来的宝贵的发展机遇!”陈说。
他提供的理论测算相当激动人心:到60万吨纸浆厂建成,可解决1.2万人就业;到一体化全部完成,年缴纳增值税可达425亿元……
思茅的测算同样诱人:以每年造林200万亩计,农民劳务费收入是2.6亿元;进入采伐期,按每亩产材8立方米至10立方米计,农民又能增收不少工钱;还有,建厂后带来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对石灰石、煤、淀粉等原材料的利用,对林业技术人才的吞吐……等等。“这条产业链很长,连绵不断。”当地媒体用“眼中闪着亮光”来形容思茅地区行署主要负责人说这话时的神情。
3.目前已见实利:“农民就认实的”
从郭志林等村民的具体行为看,农民似乎成了政府决策的支持者。
“2.6万是习惯亩。造林公司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测,有1.4万标准亩。”杨柳井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李俊说,“老乡的热情难却。我们为安康补充规划了3000亩面积,准备年底实施。”
“我的嘴巴都说酸了!”陈育良比喻。他的话中之义是,农民的积极性并非“油然而生”。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曾有不少教训,伤了农民的心。”陈说,“再让他们干这个,他们首先会问,是不是又是栽了砍、砍了栽,白费力气?”
当地政府为此开展了宣传动员,向农民反复解释。和以往由政府一手包办不同,这次完全是公司化操作,农民不拿一分钱,技术由金光集团负责专业化指导,种苗也由其无偿提供,风险被降到了最低限度。
文山州与金光集团的协议约定,造林公司一次性付出每亩40元,可获取50年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从清山开始,到打塘(挖洞)、施肥、回土、定植等几个工序,公司每亩付给分包商最高116元、最低82元的工钱。定植后3年内,再付出第一年每亩10元、第二、第三年每亩20元的管护费。
“到目前,造林工本州农民约占60%,分包商中,本州及州外的分别为66个、43个,多为农村造林大户。我们要求,必须主要使用本州农民。”陈育良透露,“据统计,全州已支付的土地承包金和劳务费分别为325万余元和415万余元。”
“公司已经向我们的农民支付了80多万元劳务费。”李俊证实,“杨柳井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才585元,这笔钱有吸引力。”
沉甸甸的劳务费让安康村民组的村民“眼红”,但他们力图融入“造桉”“洪流”的用意并非仅此而已。“种树,就得修林道,以后出来一趟就不用再两只脚板量到底了。”郭志林神色疲惫。
由于种了1000多亩桉树,在出门同样要走上1个多小时的普弄村小普弄村民组,村民对生活的期盼,明显领先了安康村民组一步。“等路通了,看看电线是不是也能拉进来。”村民组长王顺兵满是憧憬。
按思茅地区行署主要负责人在今年云南省人代会上给媒体算的账,去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在文山,陈育良强调,速生桉树4至6年成材就必须采伐,如果没有市场出路,农民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沉重打击。“有出路,不用谁喊,他都会自己种。因此,我们正主动与金光集团协商,争取能提前建设纸浆厂。”
“农民就认实的!”此间一位跑农村报道的媒体人士说:“与专家不同,他们与政府的立场分合都立足于此。他们不知道争议本身,当然更不可能知道桉树的生态出路。最终,桉树的市场出路将更加长远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他们明天的喜与忧。”
4.毁林的现实威胁:“砍伐已经存在”
云南省林业厅、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相关处室,在被问及“金光项目”的情况时,均称“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审批的”。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们不但盯上了荒山,甚至连有林地也不放过。”杨宇明说。
在思茅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60%,荒山面积只有300多万亩。拟议的1065万亩“造桉”面积,据可靠消息证实,将有600多万亩“不得不”砍伐利用现有有林地。而文山州现有荒山也仅为300多万亩,还有200多万亩“造桉”面积该如何落实,同样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正在就地上林木如何评估作价,与金光集团洽谈。”思茅“项目办”副主任陈建疆说。
“实际上,砍伐已经存在。”杨宇明说。不久前,他在澜沧江糯扎渡看到,斧头挥向了中国面积最大的一片天然竹林。这片竹林在上世纪70年代还有7万多公顷,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两三万公顷了。
他指出:“破坏了若干年积累下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我们付出的是更多无法估算的生态成本。”
杨宇明强调,《森林法》规定,滥砍滥伐两立方米林木就可以立案。
一位曾赴澜沧县采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说:“我拍到确有被砍下的树,却没有人愿意协助我证实这与桉树的出现有多大程度的关系。事情看上去迷雾重重。”
“少数农民原来自己种了些经济林,这回清山被砍了,还是有意见的。”广南县杨柳井乡的李俊承认。
段昌群认为,要吸取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引进橡胶树的前车之鉴,走出传统的“造林就好”的认识误区。在云南这样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以外来物种取代本地物种尤应慎之又慎。
“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他问:“云南橡胶林只有300万亩。近3000万亩桉树林,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不和谐的冲击?”
5.宏图中的悖论:“寻找发展的平衡点”
是奇迹,还是灾难?近3000万亩“造桉”蓝图给云南制造了一个很大的悬念。
“干部有干部的想法,专家有专家的想法,农民有农民的想法”。对于“金光项目”的舆论环境,文山州“项目办”主任陈育良一言以蔽之。
“专家的意见也并不统一。”陈对此搜集了不少资料。在两篇论文中,有来自国家林业局桉树开发研究中心及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出,关于桉树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责是不恰当的,问题出在世界人工林共同面临的经营和管理层面,而不是树种本身。
“任何东西都得一分为二看。”这句话,官员们使用频率很高。
“要想任何树种大面积连片种植没一点负面生态影响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桉树。当然,我们将与金光集团探讨用旱冬瓜树、思茅松、相思树等本地树种部分替代桉树的可能性,并探索建立必要的生态监测体系。”他们表态。
专家们也讲“一分为二”。
“共同点,都是为了发展,不同点,是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林业专家说,“投资商砍了一茬两茬,当这片土地不能产生规模效益时,砍不下去了,可以一走了之。官做了一任两任,做不下去了,也可以一走了之。后果,就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来默默承受。这公平吗?”
段昌群说:“一个地方的政府和人民发展的愿望、生存的基本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毫无疑问应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在西部,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现实发展压力,渴盼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无可非议,关键是,项目选择必须立足长远,力避‘发展一点,破坏一片’、‘发展了眼前,制约了未来’。”
“没有谁想要全盘否定桉树的存在价值!既然桉树对土肥条件要求高,为什么不选择更适合的集约经营呢?比较效益会更高,生态影响也会减到最小。”他说。
几乎在“金光项目”备受争议的同时,云南省林浆纸一体化总体规划已基本起草完毕,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
“省长亲阅了文稿,特别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刘艳清说,“规划没有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体现了生态与经济、企业与农民,以及各级财政等方面利益的协调,强调速生丰产林优选生态安全的思茅松等本地树种。”
不过,她同时透露:“规划本来明确我省林、浆、纸一体化应以纸浆为主,适度发展造纸,后来有专家提出造纸业附加值高,于是改成了重点发展纸浆,积极发展造纸。”
争议与博弈仍将继续进行。
位不愿具名的林业专家的话意味深长:“发展,就像个跳上‘平衡木’的运动员,在前后左右的摇摆取舍中,必须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保持健步前行,否则随时会摔下。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需要我们的智慧、毅力,更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因为,我们作出的任何抉择,都最终会接受历史和后人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