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讲坛第一期:新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4:51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 18:41   新浪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在新浪教育频道的支持下,每月第二周周六的下午组织公益性学术讲坛——“新民教育讲坛”,邀请关心教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视角,审视、探讨、建言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旨在通过这一公益性、开放性活动,致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各界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的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观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以下是新民教育讲坛第一期“新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精彩演讲实录:

主讲嘉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新浪教育频道做现场直播
杨东平: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家进行现场交流。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面临一个关键时刻,从2008年8月份开始,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启动了面向未来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制订工作,今年年初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议题和建议,现在正在紧张地筹划之中。为什么说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呢,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目前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面临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量、速度、培养能力上中国教育大规模的跨越之后,教育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领域之一。教育、住房和医疗,被人民群众称之为新的“三座大山”。
所以,目前的情况构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我们教育机会极大的增加之后,重新出现了新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如今,在教育领域是民怨沸腾,我们打开报纸的时候,打开网络的时候,听到的教育消息,大多是令人沉痛的。不久以前,《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河南省西峡县一中高三一个女生,不堪忍受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学习生活跳楼自杀。《中国青年报》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过学死”,就是过劳死的一个翻版,看看,在我们青少年学生当中“过学死”竟然成为一种现象。而关键在于这绝不是一个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我知道在几年以前,在我们江南的水乡绍兴市,也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非常惨烈的事情,当地周围的几个学校,连续发生四起高中学生的跳楼自杀事件,毫无征兆,晚自习上了一半,走到窗口跳下去了,而且都是学习成绩还可以,家境也不错的学生,找不到确定的原因。后来,当地教育部门非常紧张,因为青少年的自杀有一种情绪上的传染性和感染性,在那一年的五一假期,破例没有安排补课。我们知道,很多地方所谓“县一中”的发展模式,有人称之为“集中营”式地训练,一个月放两天假,一天两头不见太阳,从早上到晚上,超过一个人可以忍受的强度。那一年,五一长假七天全部放假,同学们欢欣鼓舞,而实际上,这样的假期是用同学的生命换来的。这种故事是非常惨痛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实,让青少年所忍受的不可受之重实在是太大了。
这两天我在网上关于批评奥数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我觉得现在最残忍的事情就是把我们严重的教育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小学生的身上,我们知道在十年以前,可能高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小学生比较宽松,现在小学生的压力反而非常大。我听到很多小学生家长跟我说,周末的时候早上六点钟把小孩叫起来,孩子基本上闭着眼刷牙洗脸,闭着眼睛上车,在路上吃点东西进补习、培训学校,中国小学生到这个程度。双休日全部占用,上好几个班,前两天也是《新京报》的一个读者来信栏目中说,一个晚上六点到八点教孩子英语的家教老师发现,他教的这个小孩儿一点儿也不热爱学习,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后来,他跟这个小孩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爸爸花那么多钱给你找的老师,你一点儿也不珍惜吗?后来学生跟他说,老师你让我休息休息吧,我今天从早上到现在还没休息过呢,八点以后还有另外一节课,我跟我爸爸说,钱不少给你,你就让我休息一会儿。直到这时,这个老师才知道这个小孩处在什么状态,四年级的男生,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十二个小时了,还没有休息过。所以我们现在应试教育实在是非常惨烈,很多家里没有小学生的家长都不理解这种,你看有人说瞎操心,小孩子学点书有什么不好,增长见识,不是那么回事,已经变成一种社会公害。
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教育发展成就巨大,教育的数量、规模、培养能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等,但跟我们教育的品质、教育的内涵、教育与人健康的发展等等,这样子的理想似乎是越来越远。另外一个巨大的反差就是,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非常的活跃。课题繁多,成果论文众多,新潮教育思想迭起,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花样繁新。上海有一个老教育家吕型伟的一篇文章说,据他的归纳,全中国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685种,就是各种各样的标以品牌的教育理论。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依旧,我们繁荣的教育理论跟严峻的教育现实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反差也是非常奇特,非常巨大的。
那么在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的教育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的问题是像教育公平、城乡差距,这些是长期性的基本的问题。那么在城市来看,或者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来看,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就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和择校热,尤其在北京,高昂的择校费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前几天在火车上碰到一对母女,她的女儿刚上西城区某所著名小学,一年级,我问她你这个小孩进这个学校花不花钱?她说怎么能不花呢,八万块!上一个公立小学啊。我们知道去年一所著名的名校,中关村三小,校长,副校长,支部书记,会计,号称“五朵金花”集体入狱。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都免了,但同时收取高昂的费用,现在叫“捐资助学”,这是对《义务教育法》公然的侵犯。这种大面积、长时期、全社会性的这种现象,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教师校长也强烈不满。但是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办法,成为不治之症。前几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在2005年,前教育部部长向总书记、总理上书,痛陈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指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时胡锦涛同志批示调查解决,这过了几年,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令人灰心的,我们经常强调几个因素,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独生子女政策、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等等等等,简单地说,这些问题不完全是教育自身的,所以我们教育内部也很难解决。
但是我自己认为,我们这种社会上,任何一种长时间的,大面积的出现的这种违法乱纪的现象,社会不良现象,是所谓制度性的。譬如说就择校而言,当然独生子女政策,文化传统这些是一个背景,并不是说它就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可能的。它的最主要的几个制度的因素,第一个是重点学校的制度,第二个择校收费制度,允许择校,允许收费,用金钱将教育机会合法化,加剧了这种择校,把公办学校,所谓名校办名校,变成高收费的学校。都是这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加剧了教育乱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所以关于这个现象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矛盾,因为人大附中,四中、八中就这么几个,大家都想上,所以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我是觉得没有什么道理。因为什么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扪心自问,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五年以前,十年以前,十五年以前,五十年以前相比,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那么我们的学龄人口和五年以前,十年以前,五十年以前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结论非常明确,以北京市为例,学龄人口现在连80年代一半都不到,每年关闭好几所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情况下,为什么供求关系反而越来越紧张了呢?所以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销的。还是我刚才讲的,是那些人为的制度在推波助澜,在制造这种危机来加剧择校费。
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后面还考虑一个问题,大面积存在的不良现象,有没有理论上的原因呢?在我们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这些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解释,非常容易把它转为对操作者,执行者的道德评价,譬如说中关村三小,你校长个人品质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大面积长时期存在的这种丑陋现象,必定不是用个人品质,个人能力的原因可以解释的,刚才讲有制度性的原因,也有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的原因,究竟是很多和尚的嘴太歪,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还是我们经本来就有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讲的问题,要有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如果我们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本身就是陈旧的,落后时代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怎么能够批评是歪嘴和尚的过错呢?我们今天反思的就是这个问题。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全国上下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很多纪念,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的纪念中反思的成分较少,对教训的总结比较少,我今天来补充一个,在我们三十年教育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三十年教育有非常深刻的教训,其中之一,造成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78年到1979年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中,教育界的拨乱反正是半途而废的,没有进行到底。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是从恢复高考开始的,的确,从恢复高考开始,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恢复和重建的阶段,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但是恢复高考,恢复学校,恢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仅仅是恢复了一个常识,任何国家都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发展教育,而对于面向八十年代,面向新的技术革命,面向新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应当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个问题上,教育界并没有出现新的思维,或者说教育界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争论。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因为这是走出十年浩劫之后,百废待兴。经济领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当时的社会管理者基本是从五十年代的计划体制当中走过来的,但是邓小平同志和一批改革者坚决地抵制了退回五十年代的想法,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这就叫改革开放。
令人遗撼的是,在教育领域,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没有实现,采取重新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条老路,就是回到计划体制苏联模式的这个老路,所以当时,按照五十年代的做法,重新恢复了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重新颁布了五十年代发布的各种条例,新时期的教育,就是在五十年代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不是在八十年代的起点上。我们今天教育出现的所有的弊病,大多数的弊病,都可以从五十年代的学校制度当中找到确定的原因,刚才讲的重点学校制度,应试教育等等等等,那么这里面有一个说明这种,这个历史抉择,它的代价的生动的故事。
在1979年还是1980年左右,中美恢复互派留学生,然后开始互派教育代表团,中国的教育代表团到美国,美国到中国,美国的教育代表团在中国一看,不得了,中国的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刻苦学习,校园里书声朗朗,纪律严明,废寝忘食,他们惊呼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中国教育代表团到美国一看,美国学生自由散漫,上课做小动作,随便说话,也不考试,作业也很少,中国的教育代表团确认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那么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发生,美国仍然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国,中国的学生依然挣扎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涛声依旧,什么原因?这说明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新的教育理想,新的教育目标,发展取代不了改革,我们走了三十年,被发现我们还是在原地踏步,我们的学校教育的面貌和五十年代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我们后面讲为什么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为什么说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重要,如果我们在这一轮改革当中,仍然没有奠定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仍然只是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改善,再过三十年以后,我们恐怕还要重新讨论同样的问题。
那么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当前的特殊的教育形势,非常重要,所以中央采取一个面向社会公开,公民参与的方式,希望制定一个引领中国21世纪发展新的教育纲要,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我个人为什么对这一轮的教育改革还有一些期望,就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另外一个教育形势就是,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就是我们教育的环境,极大的改善了。这个环境极大的改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第一个就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优先投资和发展教育,这个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知道在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个时候的教育新闻也是令人沉痛的,但是跟我们今天问题不太一样,大量是学校的危房倒塌,砸死学生,教师被打,教师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经常被打,现在谁还敢打老师?老师牛得很。所以教育长期处于极端贫困,极端短缺的状态,那么随着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教育的极度贫困的状态基本上改善了,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跟十几年以前,跟二十年以前相比,是不可相比的。
第二个因素,就是刚才讲到的学龄人口急剧减少,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开始变得比较宽松了,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求学率已经达到23%左右,我们全国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概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十,这个情况在八十年代只有5%左右,现在已经非常高了,教育的外部条件极大的宽松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因为我们过去所有的好的理想,好的想法,到了基层一句话——没钱!教育的贫困压倒了所有问题,掩盖了很多问题。那么,今天我们不能再简单说我们没钱,我们干不了,不是这么回事了,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新的理念?有没有改革开放的意识?
当前,我们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我们社会的发展观,已经发生了宏观的转变,这是在2003年中央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么一个新的概念,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么一个新的社会目标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因为老是要政治考试,可能把它视为是一种政治套话,反正每一段时间都要创造一些新的提法,所以很多种学生最担心中央经常开会,每次开会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考试内容就要改变,大家重新准备,但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看来它绝对不是一个一时流行的一个口号,一个新的政治术语而已,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它所针对的就是此前很长时期流行的不太科学的发展观,这种不科学的发展观,它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叫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崇拜。是以GDP为本,以经济增长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本的。
以人为本这么一个概念,对我们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因为如果我们在座有些朋友是教育学科出身的,或者上过我们大学的教育理论、教育原理这样的一些课就会知道,在教育的历史上,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至今为止,在我们教科书中仍然作为资产阶级错误的思想被否定和批判的。所以我们的教育理论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更好的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很多人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敏感,还觉得是一个新的提法而已,不是这样。我们知道,中央在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前所未有的把教育作为一个民生问题来看待,这个提法是建国60年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从来只说教育是一个影响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战略性的、基础性的、全局性的、先导性的,是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现在说它是民生事业,而且提出来要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政府满意的教育。这都是非常意味深长的,或者说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我刚才讲到我们整体社会发展观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教育理论、教育学术可能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正在转变之中。
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具有这么两重性,既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和未来基础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又是关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儿童成长的民生事业。所以,教育的评价绝对不能仅仅以国家主义,以满足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作为一个唯一的评价,而必须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有来自人民群众的评价,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个人也是非常赞同这样子的提法的,当然它的内涵需要不断地去充实。
那么关于在教育理论上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通常我们从理论上说的叫社会本位还是人本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个人的发展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位,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多年来实行的这种计划经济的管理框架下,或者说在多年来我们的宣传当中,我们强调的是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人的主体性,主动性,是相对比较次要的。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宣传当中,人被视为是一个实现国家目标的一个工具,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是一个齿轮和螺丝钉,当时我们说,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也有人说,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放到什么地方都要发一份光,发一份热。这就是当时个人和国家地位的一种设定,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就是为了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完全是社会本位的,或者叫国家主义的。但是今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整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经济生活环境已经极大的变化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主要,或者说是更大程度建立在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只有千千万万个训练有素的,有创造力的,勤劳勇敢的个人,才能造就一个繁荣的活跃的市场,才能造成国家的富强。也就是说在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上,如果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要更新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这种国家主义和计划经济的这种思维。那么这种概念无论从教育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讲,本来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因始,不取决于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在于公民的素养,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的品格高下,这才是厉害力量所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社会的普遍现实,就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和一个不发达或者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国库,我们外汇储备现在全世界数一数二,但是人家仍然说是你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歌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富丽堂皇,人家还说你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在于我们社会整体的教育程度,文明程度,它的真正的差距,真正国家的力量,民族的力量,是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民智的开启上,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发展的一个真正的活力和源头。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关系,关于国家和个人,在以人为本新的价值观下,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上怎么认识以人为本。我们知道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当代,经历了几次非常深刻的转变,在古代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叫道德本位,或者叫伦理本位,包括像中国的孔孟之道等等等等,不是一个所谓叫知识传授,技能学习,是一种道德和伦理本位,主要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管理和控制。那么这个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一种神权中心的教育,教育核心的价值就是传播宗教的理念,这都是现代化之前的教育的价值。政治本位的,宗教本位的,神权中心的,伦理本位的等等等等,这就是古代教育核心的价值观。
那么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逐渐逐渐成为知识学习,传授知识一个场所,尤其在西方奠定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了现代国民教育,或者说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都是意识到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它的一个巨大的功能。所以教育出现了一个新的功能,就是叫做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或者叫知识教育,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我们今天称之为叫学科中心的,或者叫知识本位的教育。就是在这个教育理论当中,它的教育中心是这个知识体系。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学校制度,就是模仿大工业生产的方式,组织了规模化的,集体的教学,就是学校和班级的这种制度,然后把科学知识分门别类,由浅入深,用班级化的方式,集体来传递,实现大规模的知识传递。所以在这个价值当中,知识和学科是教育体系核心的价值,当时我们把它称之为三个中心,就叫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因为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价值的教育,教师是主要的传授者,主要的场所是教室、学校,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大纲。
但是这么一种教学在进入20世纪之后,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在20世纪初,由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宏观地改变了欧洲的学校教育的传统,奠定了一个新的价值,这个价值叫做儿童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这种工业革命以后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它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学校和社会有机的联系,割裂了青少年他的学习和经验的增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这种联系,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等等等,所以是一种不理想的教育。杜威倡导的这种儿童中心的教育,什么意思呢,有人称之为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在教育太阳系的中心,现在不再是学科知识了,而是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你整个教育的构造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结构课程,而不是按照科学的体系,分门别类的来,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学科中心的教育和儿童中心的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为止看到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的面貌,和我们今天中国学校的面貌很不相同,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的学生仍然从早到晚死读书,读书死,全世界学校变得非常生动活泼,儿童非常喜欢到学校里去,学校里充满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中小学都半天上课,下午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
就在于西方的教育经历了这么一场新教育的洗礼,已经脱胎换骨,完全从欧洲19世纪欧洲学校教育当中转型了,这是欧洲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一个分界点。二十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运动,实际上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当时的陶行知、陈鹤琴,一大批学过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到中国也在传播新的这套教育理念,陶行知创造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直接源自于杜威的理念,这个没有真正完成,非常可惜。由于战争,建国以后重新回到苏联模式,错误批判了陶行知,所以这一场现代化的启蒙被中断了,缺失的这一课,至今还没有补上。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中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是19世纪的欧洲学校的面貌。在价值的层面上处于全现代化的状态,比古典教育要好一些,但是还没有进入现代教育,是前现代化的状态。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儿童中心教育和学科中心的教育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当时的教育改革,1918年,大家知道100年以前,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地提出,中学不应该成为大学的预科——那个时候他跟我们情况一样,就是升学教育现象普遍,高中就是大学的预科——而应该提供一种适合大多数人学习,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就叫做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的原意。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叫做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升学做准备,好的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就培养一个社会人,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那么美国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为美国的中学教育改革制订的七项基本原则,七个主要的内容是哪几条呢?
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大家看看,在这样子的表述当中,知识教育占了七分之一,而他这里面提出的很多目标,像健康目标当然我们也有,虽然我们不怎么重视,但是有些目标是我们里面完全没有的,比如说积极的有价值利用闲暇时间。作为一个成人我们都很清楚这个是很重要的,怎么学习分配掌握自己的时间。胡适先生曾说过,人和人真正的区别是在八小时之外。八小时之外你干什么,奠定了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和方向。你可以天天玩、打麻将,也可以看《潜伏》,也可以干别的事,不同的品位,道路有区别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怎么掌握和使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像这样的教育内容,好像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教育目标。比如说,有效的家庭成员,我们这些年开始做感恩教育什么的,但这个目标不是很清晰。中学的教育目标,实际上我们从现实很多成功的教训当中都可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基本是不合格的,从小到大就是养尊处优,等到结婚成家的时候,既不会买菜也不会做饭。
买菜做饭大家不能认为仅仅是一个技艺,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感,对家庭一种责任,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基本成分。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很多学校,如日本,我知道日本的普通高中,他还要开家政课。我们有中日学生的交流计划,我接待过这些学生,高二的学生到日本的高二学习一个月,他非常惊讶,日本的高中,普通高中也是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各种各样的活动,什么剑道,花道,五花八门,男生女生都要上家政课。这几个中国的高二学生就在家政课上给自己做了一件小棉袄,作为自己终生的纪念。是因为日本人买不起棉袄非要自己做吗?显然不是,就是培养你的态度、人生价值和责任感。什么叫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你不仅仅要准备进入大学,要准备进入职业生活,而且要准备进入家庭生活,这就叫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所以我们就知道杜威的教育学,跟我们传统的学科中心的教育,它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革命性的。刚才讲到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多问题你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改变不了?因为整个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体现就是前现代化的教育,就是学科中心的教育,你的价值观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奠定中国面向未来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下面我想具体的介绍它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层面。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沿用的仍然是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话语表述,叫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毫无疑问。但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培养建设者,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还要有人的发展,就是作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接班人的提法是非常政治化的说法,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论战当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是为了反对和平演变,反对修正主义。而我们现在已经实行的是全民教育,也就是说,不分种族、宗教、性别、阶层、一视同仁的教育,所以接班人的说法不太适用。比如一个家庭是基督教的,或者是信仰佛教,算不算接班人?小孩到美国去以后算不算接班人?这个提法适用性、操作性都是有问题的。相反,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教育的本意,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更新的一个价值。
第二,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实行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原自于马克斯人的发展的理想,他的价值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问题是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在我们六十年代教育现实当中,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跟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有那么大的距离,为什么我们现在学校普遍的并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甚至离这个理想越来越远,因为马克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用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来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小学具体培养过程,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太远了。所以我们的教育现实当中变成另外一套东西,叫做平均发展,有人称之为叫平庸发展,门门优秀,门门五分,门门五分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因为他的个性消失了,这就是全面发展理论另外一个缺陷。事实上它是以牺牲个性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全面发展。在全世界各国的教育方针都是把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因为教育真正的功能就在于帮助不同的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自我实现价值,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只有在我们计划经济时期,所谓大工厂的这种机械化生产的逻辑当中,个性才是不需要的,把大家培养成同样的螺丝钉,不需要个性。我们知道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尊重和培育学生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命题,所以我们建议新的教育方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特别说一说,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基本情况就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他的个性并没有真正出现。我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你问他你真正想干的事情是什么,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不知道,说不出来。中学生也是如此,他总是说太忙太忙,作业太多,没时间考虑。给你一个礼拜不做任何作业,你有没有你最想做的事,想了半天,没有。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干什么,非常难,这是很多大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无所适从的原因,他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可能有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与书为友。引导这个小孩喜欢看书,喜欢阅读,这个达到了,教育就完成一半了,不用担心他会变坏了。第二个就是他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他知道主动的去学习什么,自己有自己的爱好,他自己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自我发展。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是这样,中学的时候奠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特别喜欢电脑,无师自通,特别喜欢足球或者什么,只要喜欢一个就好,就怕他没有感觉,什么都不喜欢,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被动,这就很可怕。这是第二个大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三个,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这一句话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实际上是很深刻的。刚才讲到,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现实当中,事实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只有较小规模的一批人能够升入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地方前些年,普通高中的竞争,远远胜于高考竞争。在我们的甘肃某县,初中毕业生就复读,复读三年上普通高中,这个高中阶段的普及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习惯一种,或者到今天为止,我们管理部门,很多校长老师习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面向一小批能够升学的学生,一小批能够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并不是真正面向所有学生的。尽管这个理念已经出现,我们说叫“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话说的非常漂亮,比唱的还好听,但是我们知道他只是一个口号,写在墙上。我们最优秀的重点学校,也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最好的学生在实验班,在快班,是学校的品牌,学校的荣誉,全部希望在他们身上。其他的学生随大流,自生自灭。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是如此,刚才讲了重点教育制度,国家集中精力办几所好的学习,到了地方就出现县一中,在有些地方县一中占用的教育资源达到全县教育投入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用那么大的资源来办一所学校,换取县一中30%、20%的高考升学率,这种政策是非常有问题的,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或者他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教育。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声讨“读书无用论”,最近有报道说重庆市今年的高考生减少很多,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大学,是“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其实这个说法非常荒谬,把这个板子全部打到学生和家长的头上,认为这些人忽视教育所致。其实,基本上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刚才讲的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所以大多数人,或者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或者被淘汰,或者自己选择离开了学校。那么更典型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两千年以来,在我们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在农村的初中生的辍学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的调查当中,全国六个省,每个省抽一个中等发达的县调查,初中生的辍学率平均达到多少?43%。
是这些学生不爱学习吗,是读书无用论泛滥吗,显然不是,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过于强大的应试教育,使他成为差生、留级生,考试不及格,导致最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离开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升学无望,他这个县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上普通高中,他一看自己的成绩在另外三分之二里,没有必要上了,肯定上不了高中了,初二就退学。所以实际上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迫使很多学生离开了学校。刚才讲如果这个学校是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能够面对不同的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能够使不能够升学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和教育,至少感到愉快,我想他就会有很多学生回到学校。
那么这种转向大众主义或者平民主义的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新提倡我们对教育的平民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个问题也是非常深刻的一个问题。因为至今为止,我们看到全社会,包括家长、学校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自己的追求,基本上没有摆脱我们封建社会的传统,就是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还是这套东西。做人上人,把读书作为一个谋取社会名声的一种。这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最大的区别,宝钗劝宝玉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取得一个功名。宝玉鄙视这个。出人头地,博取功名,这个跟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公民教育的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陶行知先生当时就说我们的教育理想不应该是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不应该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这是一个具有平等公民意识。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能不说我们全社会畸形的价值观。此外,关于成功的各种理念,也是当前教育乱向当中一个重要的误导力量。有一个小学生考了99分,很高兴,回家向爸爸报喜,爸爸一个耳光,为什么不考一百?我们很多家长就这个期望,后来一个中学生反唇相讥,你说我为什么不能得第一,为什么别人能得,我们同学家长是局长,为什么你不是?这个局长位置是有限的,第一名的位置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当第一,不可能人人都当局长,非要用这种不真实的目标去要求学生,害人哪,心态不平衡了。
其实我想,尤其是北京的家长——北京现在高考应届高中生的升学率是百分之七十几,已是非常之高——所以学生如果不是属于最后的百分之二十几的话,基本不用担心他上哪一个大学。至于是否一定上清华北大,这就是心态的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没那么重要。比如前两年香港的大学来招生,有人问我,他也可能上清华北大,到底上清华北大还是上香港的大学,我说上香港任何一所大学都比上国内的研究性大学更有价值,因为人家按照全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的制度,现代大学的理念来进行教育。就是对名校没有必要特别,尤其在我们今后的终生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视野当中,如果今后打破一次性的教育机会,人以后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继续获得他所需要的教育机会,那么这种名校崇拜,这种恶性竞争,就更是不必要的了。
还有人说,如果你不搞精英教育,取消这些重点学校,是不是会降低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国内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关于重点学校向何处去,该不该取消重点学校这个问题,因为这些重点学校是害群之马,一小批重点学校搞整个基础教育一片混乱,所有人都想进这个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按照义务教育法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这些学校根本就不应该存在,这些学校存在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会不会影响教育质量,好像影响国家的前途了,实际上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个教育学家说的好,第一句话叫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一个社会,不应过多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高深知识的人,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普及和你培养一小批尖子而言,普及更加重要。应该在全体人民中发现天才,你教育普及程度越高,你产生天才的概率就越高。因为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已经证明,天才的分布在各类人群是相等的,不是集中在官员的家庭或者知识分子的家庭,百分比是相似的,所以越普及,这个社会的优秀人才群体才越大。所以主张教育的平等化,教育的民主化,大众主义跟发现和培养天才本质上面是并不冲突的。
第四,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文主义。其实就是我们之前讲了很多的命题,这个命题但是还是需要讲一下,就是我们要克服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强烈影响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的、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教育既不能以升学率、以经营创收为本,也不应将学生视为单纯的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而要以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幸福为本。这个概念在很多中小学已经提出来了,中小学目标是什么,不是升学率,多少人进入重点中学,而是学生终生的幸福和快乐,这话讲得有点抽象,或者有点远大,实际上是很重要的。譬如说你在中小学的时候,了身体就垮掉了,你还有没有终生幸福,毫无疑问,荡然无存。或者说,你的心理精神跑偏,出问题了,道德出问题了,那还有没有终生幸福?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最重要的,这种东西老百姓或者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感受的,但是被现在的应试教育模糊了,总是认为分数好一些,上名牌学校是最重要的。直到当他的儿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变异之后,他才知道其实这些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而是生命是最重要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至于上A学校还是B学校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第三名还是第八名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成绩,一点都没有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我写过一篇博文,叫做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这是最流行的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最流行的蛊惑人心的一个谎言。因为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刘翔是重要的,或者说只有对短跑是重要的,而人的成长和成才,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头几圈,头十几圈晚几分钟,晚几小时都不重要,最初的领跑者没有一个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是希望我们在座的特别重视的。不要看中小学的学习成绩,我们避免我们不断重复的悲剧,叫做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重点教育的比较,为什么那么多勤奋勇敢的中小学生,三十年以后,并没有达到那么辉煌的成就,而那些自由散漫的学生,他可能也出了很多大家,就在于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早期的不必要的竞争当中,耗费了过多的,透支了过多的健康和体力,以至于终点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回归人文主义,以学生的终生幸福为本,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它的真正实现,刚才讲的就是要通过整个学校教育价值,整体的转换,改变以考试,以知识灌输,以考试,以分数为本的教育。
第五,从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这话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实际上很具体,或者叫做恢复教育的人文性,恢复教育的人文学科的属性。现在的学校现实,也是非常奇怪,在中国,尤其名牌学校,都把理科优秀,视为自己的最高荣誉,作为重理轻文的倾向,从五十年代开始,所有重点学校都是以理科优秀而闻名的。学文科成为二等学生的选择,这么大面积的从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的开始,重理轻文价值观的倾斜,在世界其他国家非常少见的。独尊数学,独尊计算机,物理化。讲到奥数,前两天在我博客上写了一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引来很多跟帖,很多人批评我,你学过奥数吗?你懂吗?奥妙无穷,其乐无穷。其实我确实没有学过,但是我认为这种全社会的重理轻文,尤其是小学阶段,不恰当的下放小学教育的难度,我博文上列举了最近在广州正在进行小学生的“希望杯”全国数学大赛的考试,我买了一份考卷五块钱,我看连初中的几何题都有,可怕。我把其中一部分贴在我的博文上,很多聪明的观众解答出来了,这有什么难的,一点都不难,我说废话,你几年级了。让四年级小学生看看难不难?后来又人说我那是希望杯的题,希望杯在目前品种繁多的小学生数学竞赛当中是最浅的一种,用他们行家的话说是给没有希望的学生,根本不是真正的奥数题。还有家长说因为我家里没有小学生,对第一线的情况不太了解,以为挺难的,离真正的奥数还远的很。但是这种训练,我认为即使有合理性的话,强加到小学和初中阶段完全是误人子弟。我说它的毒害更甚比黄赌毒,比网瘾网恋更严重,有些人不同意,说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有。黄赌毒是少数的学生会进入那个范畴,但是数学竞赛,铺天盖地,最好、最优秀的学生全部都陷入到这一场有害无益、漫长的应试大赛当中,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就是以牺牲学生健康、休息,以磨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代价的。所以中国的学生厌学的特别多,实际上观察有小学就开始厌学了,但是不得不学,闭着眼睛还写,这样的学生进了大学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创造性的成果吗?
一个高度厌学的群体,你指望他对国家民族做出什么样的成就,能够身体健康很不错了,已经是幸存者了。所以,这不是少数个别的现象,是把整整一代人都驱赶到这么一个非常残酷的应试教育的这种训练当中,使一代人的健康幸福和磨灭他们的学习动力兴趣为代价的。实际上,关键在于数学根本就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有一个中国的家长到了美国,一看怎么美国的幼儿园甚至小学低年级,学习的内容非常少,幼儿园绝对不允许进行知识教育的,他们有立法。后来中国的家长就觉得是不是误人子弟?怎么不教他学知识?后来美国老师说,这些东西等他长大以后很容易学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人格,培养他的品性、行为、习惯、态度。这就是教育的本意,对于少年儿童,对于青少年真正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是人的成长、人的发展。其次是知识,而在知识体系当中数学也不是最重要的,英语也不是最重要的,就是这样子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在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已经是谬误百出了,对整个教育都是非常混乱的,非常不负责任的。
所以我们最近看到几起非常沉痛的消息,前几天,传媒大学两个学生坠楼,尽管还没有最确切的消息,但是据现在透露的消息,无非就是恋人吵架,男的把女的推下去自己也下去了,这样子的事情层出不穷。这里透露一个什么信息?青年学生一代人,心的荒芜。他对生命的价值,对生命的尊重,对情感的处理,采取一种非常草率,非常粗暴的一种方式,动不动不是自杀就是杀人。他的精神的成长,实际上是空白的,他知识的积累,学到了大学,学到了研究生,内心是荒芜的,没有自己一个健康的,充实的内心世界。对于很多善恶美丑,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没有鉴定,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真正问题所在,我们真正关心每一个青年学生,每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和终生幸福的家长和老师,恐怕应该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工夫,绝对不能只定在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没有那么重要。看看身边各行各业的崭露头角的名人,来自哪所学校,李宇春哪个学校毕业的,韩寒哪个学校毕业的,有那么重要吗?根本没有重要性。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解决的对策往往是认为我们的专业教育不适应市场,实际上据我们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调查,结论是非常明确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满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面叫做价值观的问题,第二个层面叫做综合素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是专业技能。主要问题在前两个方面,价值观是什么问题,你是不是诚信,是不是勤劳,是不是能够不拘小节做事,基本的态度,你到我这个公司来打不打算好好干活,还是心怀怪胎,三心二意,作为跳板,老板最担心的,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东西。不可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底培训不培训他,培训两天人走了,根本对他的可信度很低,这是第一个问题,他的基本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精神。
第二是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譬如说口头表达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个跟专业没关系,跟学历没关系,我们知道有很多小学学历的人,口头表达好的很,什么电话诈骗,都是游说的天才。他的生财之道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实践证明国内外就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而不是学历文字表达能力,文字是第二位。文字表达在企业单位也很重要,至少能够写一个通顺的通知、汇报。思维、理解、综合判断、归纳,这些基础性的能力,我们很多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是很不足的,这就是一种综合素质,其实中小学教育,真正需要培养的就是这些东西,就是是一个明白人,你跟他说他就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人的明不明白和聪明还是不聪明,就体现在综合素质上,跟专业性能没有关系,跟文凭也没有关系。第三个才是专业性。所以我们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恐怕应该把更大的工夫放在社会真正需要的基本价值观的培养上,这真是我们现在学校所谓单纯追求教育GDP,升学率这些问题的一个后果。就是人的目标,人的价值,在这个教育当中越来越模糊,甚至被虚置的,大家关心的就是考试成绩这些东西。
第六,关于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我们刚才讲所有的概念,归结到这一点就是我们面向未来新的教育理想,新的教育哲学是什么呢?就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五四一代教育学家倡导和推广过的生活教育的理念,这是直接跟二十世纪最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接轨,同时又是在中国的本土经过长时间实践,具有生命力的,能够统辖各类教育的总体的教育哲学,区别于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为什么素质教育说了很多年,我们现实教育并没有改变,而在学校当中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两张皮,素质教育不是严格的教育理论,不是从教育理论出发的。它是第一线教师和校长,从工作需要当中创造出来的,那么它针对问题当然也是针对应试教育,但是从素质教育的概念,没有一个内在的哲学或者理论的基础,所以它不足以应对严重的教育问题,所以它的对策往往就是增加一些音乐舞蹈,变成一些给应试教育增加一些花絮,变成这样的教育。生活教育则不一样,刚才讲到,是一个世界性、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在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这种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就是要改变学校和社会脱离,教育和生活脱离,理论和实践脱离,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从而构造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围绕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组织教学,为生活准备的教育,而不是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教育,这就是它最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们今天特别严重的教育问题,显示我们对新的教育理论的需求是非常迫切,也非常紧迫。事实上它的背后的问题,我们在1949年就提出,要创建一个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教育的背后是一个文化,对文化重建的,我们今天并没有完成。事实上这个在五四以后就提出来了,创建一个在否定了陈旧的封建主义的旧传统以后,创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这个任务今天为止也没有完成。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也非常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民族的,优秀的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先生,他已经提供了这么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我们需要在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当中,继承和重温五四教育文化的传统,重新倡导生活教育的理念,从而根本改变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现状,为中国的教育争取一个美好的前途,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