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不戳破到时就稳不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3:38

社科院专家:中国应坚决紧缩货币 泡沫不戳破到时就稳不住

2010年04月26日 14:18财经国家周刊

时间和好运气已经不多

紧缩与升值的关系逻辑上并不构成同向,事实恰恰相反,两者逻辑反向,越紧缩,越是减轻升值压力

文/刘煜辉

一季度数据发布后,收到的最多的短信是,3月份同比2.2%的CPI比大多数机构预测低出0.5个百分点。

无法预判中国经济货币通胀效应是否会灵验。但最近十年,中国滞后6个月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当期CPI被发现具有高度的同步性。2009年11月末,M1增速为34.6%,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为29.7%,未来6个月的物价会怎样?2009年M2超过名义GDP增长近20个百分点的所谓过剩流动性,总得找个地方拱出来。

我们看得真切的是,中国资产泡沫升了级。

尽管有“均衡信贷”原则指引,但政府支出向上增长弹性大,而向下压缩的弹性极小。一季度通过信托、理财、短融和中期票据等放出的资金规模应该在3万亿以上。跟2009年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放出来的都是“干货”,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80%~90%,而2009年同期一半以上都是“虚”的票据融资。中国的储户这回看清楚了,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对通胀的恐惧和对高回报的贪欲之间,不投房子怎么办?所以“两会”一过,京沪的楼市再现恐慌性买盘放量,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疯了。

不知道资产的泡沫会否向物价传导,有的经济专家还说资产泡沫是物价通胀的灭火器(因为过多的货币被吸收了)。而我所受的经济学训练告诉我,服务性价格最大成本是地价。好在很多服务性价格要么权重严重脱离实际,要么干脆就进不了CPI,这是唯一值得安慰的。

“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的逻辑在中国从来就是通的。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反过来又会牵引着农产品[15.63 1.17%]涨。这可能是政府最担心的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中国CPI的高度过去一直处于产出缺口和过量货币的PK之中。现在产出缺口已经翻正,一季度同比接近12%的经济增速,季度环比年化差不多是10%,无论哪样都已经显著超出了中国经济学界所共识的潜在增长水平。

升值和加息,谁先谁后,孰轻孰重,被经济学家们反复地争论。

随着“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出现,使得熟读经典的经济学家们大多倾向于以升值来治理通胀和资产泡沫。本人也赞同人民币应该树立起一种富有弹性的机制。

但我怀疑升值所导致的“巴萨”的跷跷板效应在中国能否如愿。因为这取决于当名义汇率升值以后,该经济体的既有结构是否足以支持贸易部门的资源如愿地向非贸易部门转移。

而当下的结构性难题困扰着中国。金融、主体运输、电信、电力等等,受到“垄断”力量的控制,私人资本无法涉足或集聚。

可以想见,汇率升值而致贸易部门挤出来的资金,更可能的是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虚拟,资产泡沫再进一步做大。

如果这样,那升值的目的又在哪里呢。中外主流经济学家们这一回可能是不求甚解地理解了“巴萨”。

任何资产泡沫的内涵其实都异常简单,过度的货币和信贷扩张之后,企业和家庭对于长期利率的预期极低,甚至是负利率,以致于资源错配或“不正当投资”的产生(哈耶克语)。

无法理解当讨论加息时,就会盛行“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涌入”的结论。没有数据证明,中国的紧缩政策导致热钱涌入。可以分析自2005年以来的不可解释的外汇储备的部分变动情况,中国明确的热钱涌入只有2007年4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那一段。而那是由于200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升值来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等于向全球资金发出了“快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

紧缩与升值的关系逻辑上并不构成同向,事实恰恰相反,两者逻辑反向,越紧缩,越是减轻升值压力。

当下的中国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考虑的了,应当坚决地紧缩货币,抬升长期利率的水平,先把速度减下来,再行结构性改革。如果现在不戳破,一旦美国工业再造的战略布局完成,投资回报率上升,中国的泡沫就会到了头,到那时即便想稳也稳不住了。

世界留给中国的时间和好运气已经不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