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选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8:00
摊破浣溪沙
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
闪的,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这首词和后面选的许多伺作一个比较,就会感到它是
较为特别的。它喜欢用口语,思想新颖,调子轻快,读起来满有船夫曲的味
道。因为,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间词。它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
甚至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传了近九百年,直到驰名中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藏
经洞在一八九九年或一九○○年被打开,人们才有机会读到它。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
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辍”。
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
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
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
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
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
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
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zhào]”,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
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
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
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qí]一样,通过拨水,产
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
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
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
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zhúo]”,形容
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
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 [lín]。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
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
是不会走动的。子细 (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
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
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
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 [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 页面 2-----------------------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 (七○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在唐安西都护
府碎叶城 (今中亚伊塞克湖西北)。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
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写词不多,这首传说为他所作的《忆秦娥》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
人的痛苦心情,写得很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称赞它是“百代词曲之祖”。
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是一个居住在唐代长安的女子,长安古属秦
地,所以用“秦娥”称呼她,用秦楼称呼她住的楼房。词一开始就把读者引
入一个凄凉的境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yè],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秦娥的爱人离开她很久了,有时她只能在梦里追寻。这天晚上,她正在梦中,
忽然被一阵箫声惊醒 (梦断)。她睁眼一望,并无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
楼头。这样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我们读第二个“秦楼月”的时
候,仿佛是听见她在那里哀叹,又仿佛是在听呜咽的箫声回环往复,这里产
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她不能不回忆起分别的情境,
也不能不对离别的时间太长而感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在今陕
西省西安布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
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桥边柳树很多,送别者在这里折柳赠人,表示留恋。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秦娥想到当年在添陵送别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
的春季,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经多少次了啊,可还不见他回家。作者的
艺术概括力很高,上片只用了短短几行,就把伤别的主题写得情景交融了。
下片转入白昼,进一步深入主题。秦娥不仅夜不成眠,连白天出游也不
愉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
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
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秦娥
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亲人归来。古
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朝的京城。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
“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秦娥的希望落空了,路上无踪无影。下片写到这
里把“音尘绝”重复两遍,强烈渲染了秦娥的失望心情。最后这首词以“西
风残照,汉家陵阙”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残照”,指落
日的光辉。“汉家”,就是汉朝。“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借
助这些事物作为秦娥活动的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发人深思的人生图画:
秦娥伫立在秋风 (西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
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页面 3-----------------------
张志和,字子同,金华(在今浙江省)人。唐肃宗时,他在京城做过官,
不久就隐居了,长期生活在江边湖上,自号烟波钓徒。他的词保存下来的只
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我们这里选讲的是其中的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jī],是一
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茗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
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春到西苕溪,处处是一派生机。一群群白鹭被吸引来了。白鹭就是平常
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
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
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
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
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
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
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多肥大呀。“鳜[guì]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
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ruò]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
叶编成的斗笠。“蓑[suō]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
草 (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
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
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
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我们便可以看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
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
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
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
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浪淘沙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 (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在今河南省)人。他是
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早年曾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政治改革。不久改革
失败,遭到残酷打击,长期在穷乡僻壤作官,对人民的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和
了解。
这首《浪淘沙》只有四句,前两句写淘金小景,后两句抒发作者即景生
情的感慨。
早晨,作者来到江边,举目一望,四处被迷迷蒙蒙的雾气笼罩着。一会
儿,太阳出来了,雾气消散,才看到江边满是淘金的女子。“日照澄洲江雾
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洲”,江河中的陆地,这
里指沙滩。“澄[chéng]”,清亮,洁净。沙滩不断被江水冲洗,异常洁净,
所以说“澄洲”。雾气浓重的时候,即使能见人影,也不容易分辨男女。后
----------------------- 页面 4-----------------------
来,雾散日出,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群妇女了。“江限(Wēi]”,江岸弯曲处。
“伴”,伙伴。因为被生活所迫出来淘金的妇女很多,所以用“女伴”、“满
江限”来点明。
古代淘金,十分艰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矿沙,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放进木
制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点,让水冲刷掉泥沙,留下金
沙金屑。这些金子往往只有针尖或糠皮大小。而且也不是经常可以得到的。
淘金的妇女们成年累月,遭受着寒风烈日的折磨,千淘万滤,辛勤劳动,可
是她们却得不到温饱。这使作者不由得想起那些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达官贵
人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在封建社会,贵妇人都佩戴
金子做的首饰,王侯将相都用金铸成的印,这些金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不都
是穷苦人从沙里水里一点一滴辛辛苦苦地淘出来的吗?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发
什么议论,但他通过具体的形象,鲜明的对照,自然的联系,把当时社会上
这种贫富对立的现象尖锐地揭露出来了。作者不是作为超然的旁观看来看待
这种社会现象的。“尽是”,都是。这两个字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流露
了作者对于大官僚地主的强烈不满和对于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词所表现
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唐代作家写的词中是少有的。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
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
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
回忆。
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
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
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
“谙[ān]”,熟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
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
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 (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
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
美好,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
从东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
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
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
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
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
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
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
----------------------- 页面 5-----------------------
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谒 金 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
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sì](九○三——九六○),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
市)人,做官一帆风顺,两次被任为宰柏,生活优裕。他的词思想内容可取
的不多,但在艺术上对北宋一些词人影响很大。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妇女在思念她爱人时的复杂感情。
词一开头就写了主人公周围的环境。这里有一个池塘,时当春天,春光
明媚,她深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己孤单单的太寂寞了。“风乍起,吹皱一
池春水”,“乍[zhà]”,是忽然的意思。忽然间吹来一阵春风,池水出现了
微波,象乎滑的丝绸被轻轻抖动产生了皱纹一样。在这里,作者暗示她的心
情象“吹皱一池春水”那样引起波动的情绪。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情绪波动呢?
这里没有说明。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句是倒装关系。按正常的顺序
应说“手挼红杏蕊”“闲引鸳鸯芳径里”。写诗写词,因为格律和表现手法
的需要,是允许这种颠倒的。她看到水边成双的鸳鸯鸟,感到自己的孤单,
引起情绪波动。“闲引”是说无聊地逗引着。“鸳鸯(yuānyāng]”,鸟名,
雌雄常常成对地生活在水边,所以文学作品中喜欢用鸳鸯来比喻夫妻。“芳
径”,指池边的小路。她想逗鸳鸯玩玩,便顺手摘了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搓
揉 (挼ruó])着花蕊来逗弄鸳鸯。
“斗鸭栏杆独倚”,不是写她离开了鸳鸯,又去看斗鸭了,只是写她靠
在池边的栏杆上。“斗鸭”是修饰栏杆的,是什么样的栏杆呢?是曾经圈养
过斗鸭的栏杆。斗鸭是使鸭相斗,那要有人逗弄,当时只有她一个人,可见
没有斗鸭,要是她真的去看斗鸭,那她的心情就变了。可是她的心情没有变,
是“终日望君”。所以当时没有斗鸭,只有曾经圈养斗鸭的栏杆。她独自依
倚在栏仟上,心情不佳。因为她斜靠在栏杆上,所以“碧玉搔头斜坠”,这
是写她低头俯视的样子。“搔[xāo]头”,就是别头发的簪[zān]子。“碧玉
搔头”,就是用碧玉做成的簪子。“斜坠”,是说它斜露在头发外面,给人
以一种快要掉下来的感觉。
作品没有直接说主人公是多么闷闷不乐,而只是写她的一些漫不经心的
动作,这就形象地刻画出了她百无聊赖的心情。她为什么不快活呢?那是因
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终日”,整天,“君”,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
这里指妇女心爱的男子。假若是平庸的作者,也许还要把她的愁写下去,可
冯延已不这样,他笔锋一转,却写起了这个妇女突然变得高兴的心情:“举
头闻鹊喜”。俗话说:“喜鹊叫,行人到”。把喜鹊叫当作一种预兆,当然
是一种迷信。但这里不是要表现人物的迷信思想,而是通过她听见喜鹊叫,
便高兴地抬起头来朝树上看这一动作,进一步刻画出她对爱人的思念之切。
----------------------- 页面 6-----------------------
把她转优作喜的感情变化,不仅写得跃然纸上,如见其人,而且也使作品:
更有余味了。
风流子
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
促,轧轧鸣梭穿屋。
孙光宪,贵平(在今四川省仁寿县)人,生长在五代的后唐和北宋初期。
他很勤学,博通经史。这首 《风流子》,在他的八十多首词中,是别具一格
的。它描写了田园、村舍的风光,生活气息很浓。
在一条小溪拐弯的地方,有一所周围围着槿[jǐn]树篱笆的茅舍(草房)。
鸡鸣狗吠之声,时断时续,从草房的南边和北边传来。水边的茭白 (即菰[g
ū]的嫩茎)的叶子已经长大,茭白也可以采来做成美味的菜了。那水葓[hóng]
即红草,叶呈红色,也已开放。门外池塘里荡漾着碧波。虽然,在茅舍外,
看不见那忙于织布的农家妇女,但她那“轧轧鸣梭”的急促的织布声,却从
房屋里传到外边来。
我们读了这首词,好象也看见了那有声有色的农村画面,有一种清新爽
快之感。“门外春波涨绿”,从“春波”二字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应是春
天里田园、村舍的大好风光。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yù](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五代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第六
子,公元九六一年继位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
他在位十五年。公元九七五年,宋灭南唐,他被俘虏到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
市),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他擅长音乐、书法、绘画,尤以词著名。他前
期的词,主要写宫廷的享乐生活;被俘以后,大都抒写失去昔日生活的悲痛。
他的词,语言清新,形象丰满,艺术性相当高。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
外的亲人的情景。
分别以来,现在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
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
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
经很久了。他就象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
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
----------------------- 页面 7-----------------------
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
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
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
“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为什么久久地站在花下呢?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他
的思念具体化了。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
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
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
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
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
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
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
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
可能,岂不叫人更思念万分吗?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
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象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
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不就象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
吗?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使你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
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
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公元九七一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九七
四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
痛哭。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为离别的愁苦所
纠缠的心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点出了他的行踪,也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他走上西楼,孤单一人,可见他的寂寞。默默无言,这表明他把满腔心事埋
在心底,心情抑郁。他上得楼来,抬头看到天上挂着一弯如钧的月牙。他俯
视庭院,在这幽深的院子里,高高的梧桐树也是悄无声息,使他分外感到庭
院的寂寞,也格外敏感到笼罩着院中的一片凄凉的秋意。他甚至觉得,这冷
清凄凉的秋意,好象是彼关闭着的院门锁在院中似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锁”字,以突出院中充满着的秋意。同时,这
个”锁”字,也巧妙地透露了作者当时的特定心理状态。不正是因为他自己
存在着幽居独处、被关锁着的景况,才产生了秋意似乎也被关锁着的联想吗?
在词的上片,人物动态和景物描绘,好象一幅高明的剪影,使我们从画
----------------------- 页面 8-----------------------
面中感受到了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然而,到这儿作者并朱满足。他的
诗笔继续深入挥洒,一直触及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把一般人常常只能意会、
难以言传的感情思绪,形象地揭示了出来。
他究竟怎样为离愁所苦呢?对于表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
作者显示出了一个优秀词人的杰出艺术才能。“剪不断,理还乱”这两句,
不仅概括了“千头万绪,心乱如麻”的情怀;还更进一步,突出了这种乱的
难以理清。麻还可以来个“快刀斩乱麻”,而纷乱的心绪却是剪也剪不断的。
这里只用两个简单明了的比喻,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那种牵肠挂肚、纠缠不
去、使人不胜烦扰的离愁。读到这里,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同意作者的结语: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它是什么滋味呢,很难说得出。我们平常也只
能说,“很不是滋味”。真是随意拈来,恰到好处。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眼前景、平常话,三言两语,似乎是信手写来,就
把别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和盘托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的善于写
情的功夫。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
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被俘,软禁在宋都汁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生情,回想起往日南唐
的官廷生活,愁苦万分,就写下了这首词。
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本来应该引起人们的欢乐,而对于亡
国君主李煜,却偏偏勾起了他伤心的回忆。因而,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烦恼,
甚至是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
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他往日的欢乐却一去不返了。所以,
在首句,他就发出了哀怨的感叹。“何时了”的“了”,当了结讲。他埋怨
春花秋月为什么一再到来,致使他回忆起数不清的往事,倍感辛酸。“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是春天的风,春风的吹拂通报
了春天的到来,而他却难以入睡,对着明月想起(“回首”)灭亡的故国,
更叫他痛苦难忍。“不堪”,受不了的意思。
想起那遥远的故国,最使他不堪忍受的是“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雕阑”,雕花的栏干。“玉砌”,如玉的石阶。“朱颜”是红润的
脸色。他暗自思量,往日生活于其中的,那富丽堂皇的宫殿,想来应该依然
存在吧!所不同的只是他已经失去了旧时的容颜,而变得十分憔悴了。言下
之意是说,现在已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他已从一国之君变成形容枯槁
的阶下囚了。
从首句到这里,作者一直是在直抒情怀。他将思绪分为二组,每组都通
过联想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心潮的波澜起伏,抒发了抚今追昔
的感情。“何时了”充满了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东风”而冠以“又”
字,织进了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
----------------------- 页面 9-----------------------
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写愁,但始终没
有在字面上写出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象涓涓细流,汇合成奔腾的江河,
集中地、尽情地倾吐了他的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几多”,即多少。“恰似”,正象。作者自设问答说,请问你的愁到底能
有多少?正象春天那充溢的江水,汹涌浩荡,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哪。这里
用春水作比喻,看来好象是切合时令,信手拈来。其实,是来自作者对事物
的细致观察。李煜被俘前,一直生活在濒临长江的金陵,对春江奔流的情景,
想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之前,李白曾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来形容愁思的不可抑止。李煜却别有创造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江流
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这个比喻,由于它的生动、贴切,使这两句词成为
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
李煜在这首词里表面上是写追怀昔日帝王生活的哀愁。实际上不完全是
这样。他不仅过着囚犯一般的生活,他的妻子小周后还受到了侮辱,但他在
词里不敢把他们所遭受的侮辱表达出来,只能说成为怀念昔日帝王生活而哀
愁,即使这样,还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这首词在写情方面的艺术表现技
巧,是很值得借鉴的。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
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软禁在汴京的李煜,对往昔的生活和南唐的江山无限怀恋。他就在这首
词里,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春意衰残的惋惜声中。
全词由寒雨惊梦和凭栏感叹这两个片断组成。
透过帘子,从门窗外面传来了潺潺[chàn]的下雨声。降雨是春深的一个
标志。这使他感到,春天已经快要完结了。“阑珊[lánshān]”是衰残的意思。
他所盖的丝绸被子,也就是“罗衾[qīn]”,难以抵御阵阵的寒意。因为这时
候已经进入了夜间的最后一个更次 (五更),气温最低。寒凉使他从梦中醒
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身是客”,是他对自己被囚在汴京
的含蓄的说法。“一晌[shǎng]”,片刻。他适才在梦中,暂且忘掉了身为俘
虏的处境,贪恋地享受了片刻的欢乐。显然,在睡梦中,他又重温了往日的
帝王生活,而梦醒却使他重新回到了严酷的现实。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词中写他感觉寒冷,就不仅仅是由于五更和春雨,而是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
的。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来写他在软禁中的屈辱辛酸,也没有表现他是多么
怀念旧日的自由享乐生活;他只是抓住梦中贪欢这个细节,白描地写来,又
以梦醒后的凄凉情景作为对照,这就胜过千言万语的呼喊和哀诉,活生生地
写出了这个亡国皇帝的痛苦的灵魂。
下片凭栏感叹是上片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倚靠着楼阁的栏杆,是为了
向远方了望。因为昨夜的好梦,更加勾起了他对南唐故国的怀念。所以他要
凭栏远望。可是远在金陵一带的南唐国土,又怎么是他从汴京所能望到的呢!
-----------------------  0-----------------------
了望也不过是增添新的懊恨罢了。于是,他只能发出“独自莫凭栏”的自我
劝戒。还是不要一个人倚栏远望了吧。那被宋朝占领了的南唐的广阔国土,
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哪!这句话,对于他有着特别不平常的含义,不是
吗?当他一脚跨上了押送他北上的船只,就离开南唐了,而想重新回到南唐,
却恐怕是今生今世再也不可能了。
他凭栏没有望到南唐,而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残春的凄凉景色。
落在水面上的残花,正随着流水飘去。这意味着大好春光正在消逝。这景色
同他那哀叹故国“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心情是那样的合拍,那样的水乳交融,
似乎这大自然正在把他满腔的抑郁之情诉说出来。他那故国江山和与之联系
在一起的帝王生活,不是也同这大好春光一样已经消逝了吗!春光的消逝,
无法追寻,正象天上和人间那样的隔绝。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悲惨处境,也
象天上和人间那样相差悬殊。于是他从肺腑里迸发出了沉痛的悲叹!“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可以说是李煜用生命蘸着泪水写下来的。一个有才能的词人,
把这样深切感受到的生活,付之笔端,是不难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的。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
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他被人推荐,当
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
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由于
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
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
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有一年,中秋节前
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
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
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郭”本来
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争”,竞争。江边人山人海,
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
了眼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
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
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
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
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  1-----------------------
词的下片就象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转入突出刻画水上健儿的活动。“弄
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就是涨潮时在水上游泳、划
船的男子。当时钱搪江上往往成百人在水上游戏。潘阆看见其中有的人置身
水中,手持彩旗迎潮而上,用各种姿势表演游泳技巧。这是一些会立泳 (踩
水)的人,尽管他们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有时还被推到浪尖上去,但手里
的红旗仍在飘动,说明并没有被打湿,这场面真够惊心动魄,所以他“剔来
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剔来”,指作者离开杭州以后。从观潮到写
词,这段时间不短了,作者的记忆并没有淡漠下去。俗话说“日有所思,夜
有所梦”,他倒真的在梦中多次梦见了弄潮儿在钱塘江上的惊险场面,这使
他紧张得梦醒之后心还在那里扑扑地真跳呢。“心寒”在这里是形容担惊害
怕的心情。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把读者带入一个使人精
神振奋的艺术境界。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自发征夫泪。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他在当时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
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
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 《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
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
[sài]”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
的陕北一带。
词的上片写塞上秋天的景色。边塞地区本来就较落后,又遭到长期战乱
的破坏,春夏两季国有绿杨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它太荒凉。但秋风一
来,草木雕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然改变了。作者是江南人,对西北之
秋特别敏感。他觉得这里和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说“塞下秋来风
景异”。“异”,不同。不用说人会思念家乡,连长空不时飞过的雁群也显
得那么匆忙,它们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离开这里飞回到衡阳去,因此,
又说“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倒装句,正常的词序应是“雁去衡阳”。大
雁是候鸟,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飞,衡阳城南有一座回雁峰,传说大雁到此为
止。作者大约是巡视归来,在途中望见了南飞雁。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边城
的军营中响起了召唤部队的号角声,即所谓“四面边声连角起”。“角”,
古代军中一种吹的乐器。角声应和着四面八方的边声在耳畔鸣响。“边声”,
指形成边地悲凉气氛的声音,如风吼、马嘶、少数民族的音乐声等等。“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象屏风一样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叠叠,
所以词里用“千嶂”来描写。“长烟”,形容雾气一大片。这时一大片雾气
-----------------------  2-----------------------
弥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边地戒备森严,城门已经关闭了。词的上片所写的
凄凉景象,显然是染上了作者当时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转入直接抒写作者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他长时间镇守西北,
不免动了思家的念头,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浊酒一怀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浊酒”,就是江米酒一类的酒。因为这种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
一起,色浑,所以习惯上叫做浊酒。万里,是形容相隔遥远。他思家,但保
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他的职务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走。他认为在还没
有赶走敌人之前,是“归无计”的。“燕[yān]然未勒”指抗击敌人的大功还
没有完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这里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公
元八十九年,窦宪打败匈奴,乘胜追击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 (勒)了
歌颂汉朝威德和记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喻,写他优
国思家的矛盾心情。“归无计”等于说无计可归。“羌管悠悠霜满地”。是
说他正在这心神不宁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音乐声,把他从
沉思中惊醒。于是他放下酒怀,踱出室外,只见繁霜满地,夜已深了。细听,
那悠悠的乐声原来是士兵在吹奏羌 (qiāng〕管。悠悠[yōu],这里是形容音
乐声音飘忽不定。羌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兄弟民族,传说他们用竹管制造
了羌笛。他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
悲哀。“寐[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将军是作者自称。他的苦恼前面
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所以这里只刻画他白发苍苍。白发自然也是长期忧
思的结果。“征夫”,远征的士兵。他们离乡背井被宋王朝征来打仗。由于
政治、军事上积弊未除,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他们的痛苦更深于将帅。
词中说他们流泪,不一定是范仲淹当时看见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诉的羌笛
声,使作着想到了他们的不眠、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眼泪。作者不是那种“战
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怀抱,所以他能关心士兵的痛苦。
浣溪沙
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挠,几时期信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
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张先 (九九○——一○七八),字子野,北宋吴兴(今浙江省湖川市)
人。他与晏殊、王安石、苏轼同时。他的词:从题材上看,并没有开拓新的
领域,但在词的意境创造上却有一些新境界。这首 《浣溪沙》是受到人们喜
爱的作品之一。
丈夫出远门了,妻子在家望眼欲穿,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张先
这首词写同样的内容,意境却与众不同。词一开始就提到“春江”,词的下
片又写到繁花飞落,柳树成荫,可见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暮春了。一座高楼临
江而立,所以用倚傍的“倚”字来表示楼的位置。登高可以望远。这个日日
思念丈夫的妇女正在百尺高楼之上展望。她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但“烟中
还未见归桡”。“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桡[ráo]”,划船的桨,
这里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船只在雾气中航行,远处看不清楚。她看着它
-----------------------  3-----------------------
们慢慢地驶近自己。她仔细地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只。失望之余,
她埋怨起他来,觉得他不如江潮有信。江潮和海潮一样,涨潮的时间一定,
所以李益 《江南曲》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遵守预先约定的时
日,叫“期信”。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哪能不失望呢。但从“几时期信似
江潮”来看,她又并未绝望,上片最后这一句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
她埋怨与期待的复杂感情。
词的下片一共三句,它用两句来写景,似乎离题了,而实际效果却不然,
这两句仍然是为了表现那个妇女的痛苦心情的。她和她的丈夫可能曾约定开
春相见,谁知转瞬之间已到暮春。也可能别离时间太长,经过了一个又一个
春天,眼前新的春天又快过去了,她怎么不苦恼呢。“花片片飞风弄蝶,柳
阴阴下水平桥”,是用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春天即将过去。上句说落花在风中
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这里指相戏。下一句中的”阴阴”,
是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整个句子是说绿柳成荫,柔丝拂水,与桥面相平。
这是从楼上望下来所见到的情景,所以看到风吹花瓣象蝶舞,柳丝下垂似与
桥面相平。这个妇女触景生情感到悲伤。“日长才过又今宵”,意思是说:
漫长的白天好容易才度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不妨把这句词看
作是她度日如年的哀叹。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作家,擅长诗词,尤以写词著名。他很讲究词的意境,
语言凝炼自然,对后代有影响。
一般传诵的古典诗词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整个作品不错,而且不
乏名句,一是整个作品很难说怎么好,但它的某几句写得不平凡,能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浣溪沙》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之所以成为名篇,
主要就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作者自己也喜欢这两
句,还一字不改地写入一首赠人的七律中。
这首写伤春的词,由于写出了惜春的内容和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所以
在五代宋初同类题村的作品中,显得颇有新意。
词的上片写有一年暮春,作者在花园里一边喝酒,一边轻轻地吟诵着自
己新写的词。忽然,触景生情,他回忆起去年的生活来。那时天气不也和现
在一样吗?不也在这亭台上登高远望吗?转眼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而眼前
的一轮红日又正向西边山头坠落。他也许想起了古代关于太阳运行的一些古
老传说,想起了“羲和(驾驭太阳车的神)鞭白日”的景象,时光在不停地
流逝啊。作者的本意是要说光阴还在继续地流逝,但他却不这样说,而用一
句问话“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现他的极为复杂的心情,也避免了平铺宜叙
的写法,这就使作品显得有曲折了。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写在暮色苍茫中,树上开得很繁盛的春花
-----------------------  4-----------------------
一朵又一朵被风吹落,这在他的心上引起了一阵颤动。他从美好的花儿想到
了人生岁月。他因惜花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实际上包含有这样更深一
层的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借不同的生活感受,把作者的思想感
情表现得更深刻更具体了。
他本来感到怅惘了,忽然一双燕子从眼前飞回窠去,于是他想起了去年
的情景。他觉得这对从南方飞来的燕子似乎就是去年夭冷时从这儿飞走的。
燕子是候鸟,它们往往在人家的厅堂内筑巢,呢喃[nínán]的叫声象儿女对
语,这些都能给人以亲切之感,所以作者说好象认识它们。它们归来了,正
好说明旧的一年过去了,而新的一年也必然要过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香径”指花间小路。
这首词伤春的感情胜于借春的感情,它写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这种情调代表了晏词的基本倾向。晏殊在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后来虽然一
度降职调任地方官,受过一点挫折,但总的来说,一生高官厚禄,过的是优
裕闲适的生活。叶梦得说他没有一天不设宴饮酒。他自己在另一首《浣溪沙》
里也说“等闽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无端的离别容易使人悲伤愁苦,
莫要推辞经常举行的宴会)”,这便是他的词情调低沉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
础。这也是他的局限性。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鹉一两声,日长飞
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在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里题目叫做《春景》。它以农村生活
为题村,风格清新,在晏殊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春天的境界,这里有燕子、梨花、碧苔、黄鹂[lí]
和柳絮,我们好象听到了莺歌燕语,好象闻到了花树的香气。作品不是泛写
春天,它所表现的是清明前后的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两句是说新社已过,清明节到了。”
新社”,又叫社日。这个节日在春分前后。它本来是古人祭土地神的日子,
但后来农村往往借此开展预祝丰收的活动。一般认为燕子在这个时候飞回北
方。春社以后,梨花开放也很能表现节气特征,所以作品用它的花期结束作
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只写这些来表现春光还是不够的,作品又写清明节过后的风光,使季节
特征更为突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碧
苔”,指在水里生长的苔草。清明过后天气暖和,池塘里的苔草就转变为碧
绿色。因为碧苔刚开始繁殖,疏疏落落的,所以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
底”,这儿指树叶里,清明后柳树荫浓。”黄鹂”,黄莺儿。在浓荫里黄莺
鸣啭,多么好听。“叶底黄鹂一两声”,不仅是为了和“池上碧苔三四点”
对仗,它还有形容莺声阵阵的作用。“日长”,白天时间长,这和早春相比,
-----------------------  5-----------------------
也是清明后的一个显著特点。清明以后,柳树扬花,随风飞舞,所以叫“飞
絮”。词的上片并不是把这些动植物加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
以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写出了良辰美景。
词的下片集中写采桑姑娘的活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两
句,写天气暖和,桑叶肥大,幼蚕生长快,繁忙的劳动开始了,年轻活泼的
姑娘挽着筐子去采摘桑叶。“径”,小路。她们在桑园里的小路上遇见了,
互相笑着打招呼。“巧笑”,这里指美丽的笑容。“逢迎”,等于说路遇相
迎,和单纯的相遇不同。“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把东邻女友高兴的原因和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昨宵”,昨夜。“元
是”,即原是。“今朝”,今天。“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用草来
赌胜 (赢)负,相传阴历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农村可能平常也斗。这三
句的前两句是说东邻女友告诉她的邻居,难怪她昨夜做了个好梦,原来是预
兆着今天自己和别人斗草的胜利呀。她解释她笑的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她一定还在详细地叙述着她的春梦和斗草的细节。天真烂漫的女友也会和她
打趣,她愈讲愈兴奋,又笑起来了。
词里写女性是常见的,但她们多是贵族妇女或妓女,以劳动妇女作为描
写对象的并不多。这首词虽然在思想性方面赶不上刘禹锡那首《浪淘沙》,
但放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来比较,还是应当肯定的。
玉楼春
欧阳修
溶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荣,垂柳无端争赠别。杏
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幼年便失去了父亲。
由于没有钱买文具纸张,他的母亲就用获[dí,类似芦苇]茎代替笔教他在泥
地上写字。他的渊博知识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
而获得的。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前期积极要求改革,敢于和顽固守旧的官
僚集团作斗争,曾受到打击。后期宫做大了,思想逐渐趋于保守。他是历史
家,又是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超过了他在史学上的成就。他在北宋的
文学革新运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散文和诗成就较高,一些写景抒情
的小词也写得清新可喜。
作者擅长写景写情,这首《玉楼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惜别时感到留恋的当然是朋友或者亲人,但作品偏偏不去多写他
(她),而着重于景物描写、环境烘托和自己旅途生活的记叙。通过这种比
较别致的手法,反映了作者和他 (她)的深厚感情。
“洛阳正值芳菲节”,词一开头就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洛阳在北
宋是仅次于京城的大城市,这儿素以花草繁茂著称,写花草就是写这个城市
-----------------------  6-----------------------
的特点。芳菲节就是春季。芳菲是形容花草的美丽茂盛和芳香,“节”,在
这里指节令。说芳菲节已比说春季形象了,但作者觉得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洛
阳的春色,于是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秾[nóng]
艳”,形容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清香一阵一阵扑鼻而来,
所以说“相间发”。“相间”本来是指事物之间一个隔着一个,这里和散发
的“发”连用,就是形容一会儿是这种花的香气,一会儿是那种花的香气。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地方、多么好的季节啊,可互相又得分手了。不要说送别
者的多情了,就连无知的事物也仿佛有了感情。“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
端争赠别”,这两句是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游丝和垂柳来写送别者的依依难舍
之情。“游丝”是蜘蛛等昆虫所吐的丝,因其飘荡于空中,所以叫做游丝。
这里说游丝仿佛多情,苦苦地萦绕着离人不放,它和下句所说杨柳没来由(无
端)地争着在那儿相送,都是通过想象来抒情的。《诗经》里的“昔我在矣,
杨柳依依”,写别离,借景抒情很传神。古代又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作
者从婀娜多姿的柳丝联系到送别,并借上片结尾来点明主题。
下片转入写作者走出洛阳以后的情景。长途跋涉,沿路的景色,旅行的
主活,如果一一写来,不仅一首小令容纳不了,而且也易于使作品显得拖沓,
读来乏味。因而作者选择了重点突出的写法,使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
少胜多的效果。“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
上句写旅途中的春山。人们可以想象作者是写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也可
以想象作者是写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给人以那里是山的缺口
的感觉。总之,无论那一种构思都很新颖,不落写山水的常套。就在这样的
背景上人们看见了那位“行人”的活动。他沿山而行,群山联绵,没有走到
尽头,中途就在山下歇息。因为远离了亲人或朋友,所以他感到孤独:”今
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即是说,今夜啊今夜,冷冷清清,有谁
来陪伴我呢?唉!只有清冷的月亮了!“馆”,指驿站或旅舍。由于附近人
烟稀少,也由于客居独处,所以说孤馆。这最后两句是写作者望月思人,夜
深还不能入睡。作者心情不愉快,所以眼前的景物也被染上了凄凉的色彩。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
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原名三变,北宋崇安 (在今福建省)人。他在政治上很不得意,
近五十岁才考上进士,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他熟悉大城市生活:对社会底层
的妇女有一定程度的同情,这些在他的词里都有所反映。
这首写杭州的词是很有名的,传说宋、金对峙时期,金朝的一个荒淫的
皇帝听人唱它,便十分垂涎[xián]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宋都城临
安 (又叫钱塘、杭州),于是起了渡江南侵之心。这个传说虽不一定可靠,
但它还是说明 《望海潮》把杭州写得很美,很繁华,很吸引人。
-----------------------  7-----------------------
词的上片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先作
一笔总叙。“形胜”,捐地理形势优越。杭州在唐以后己是我国东南地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水陆交通便利,形势重要,所以作品强调它是
“形胜”之地。“三吴”,古地区名,一般指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它的
范围包括今浙江省东部、北部和江苏省南部一带地方。杭州是这个地区的大
城市,故称为“三吴都会”。
经过这样一番概括,杭州的重要性尺经很突出了,但关于它的“繁华”
和“形胜”还不具体,因此作品接下去又从各个角度对它作形象的描绘。
首先,它用“烟柳画桥,凤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来写杭州城的人烟
稠密,生活富裕。“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从柳荫中可以看见经过彩绘
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刻画华美
的房舍。“参差(cēncī]”,本指大小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里房屋有高有
低有大有小。十万是个大概数字,实际当时人口还要多。
紧接着用“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来写杭州形势险要。
“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它们围绕着堤岸,所以说“绕堤沙”。
“天堑[qiàn]”,指险要的江河。“无涯[yá]”,无边。“怒涛”以下两句
是说钱塘江的白浪如霜似雪,汹涌澎湃,使人叹为无边的天然险阻。
词的上片最后三句转入写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是写商业发达,市
上陈列着珍宝。“珠”和“玑[jī]”都指珍珠,这里代指贵重的商品。“户
盈罗绮”是写家庭富有。“盈”,满。“罗”是一种质地较薄的丝织品。“绮
[qǐ]”就是彩色的丝绸。“竞豪奢”是说比赛奢侈豪华。有钱人穿着绫罗绸
缎,是他们夸耀豪奢的一个方面。他们在佩戴珠宝首饰、吃山珍海味方面也
会比豪奢,作者就没有必要一一去叙述了。
词的下片过渡到写美丽的西湖和人们的游湖生活。
为什么说“重湖叠■清嘉”呢?北宋时,西湖已有外湖和里湖的区分,
所以说“重湖”。“叠■[yǎn]”,重重叠叠的山峰。西湖三面环山,灵隐山、
吴山和葛岭等峰峦重重叠叠,十分好看。”清嘉”,指湖光山色清秀美丽。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是从山水写到花木。“三秋”,指秋天,秋季
有三个月。“桂子”,桂花。柳永写湖上桂、荷两种花木,极其形象地刻画
出了西湖夏秋的景色。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鱼米之乡的西湖,日夜都
有游人和歌声。“弄”,这里指吹奏。“菱歌”,指采菱少女唱的歌曲。“泛”,
漂浮。这里形容歌声在湖里荡漾。“羌管”以下两句是说在西湖的晴日,不
论白天或夜里都可以听到悠扬的羌笛声和采菱人的歌声。“弄晴”和“泛夜”
是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睛,写日夜都有笛声和菱歌。“嬉嬉
[xī]”,游戏欢乐。联系上两句词来看,这渔翁(钓叟)与采莲姑娘(莲娃)
就是吹羌笛唱菱歌的。
据说这首词是柳水与给他的老友孙何的。孙任两浙转运使,是杭州的地
方长官之一。“千骑[yì]”,形容大官员有许多骑马的随从。“高牙”,本
指军前大旗,这里借指大官,千骑簇拥着孙何。“千骑拥高牙”是先从侧面
描写孙何游湖。然后用”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来作正面描写。“烟霞”,
代指山水。这两句是说孙何风流潇洒,一边饮酒听音乐,一边欣赏风景做诗。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然有奉承友人的意思。但也是为了
概括写一笔以结束全词。“异日”,他日。“图”,作动词用,指画画。“凤
-----------------------  8-----------------------
池”,凤凰池的简称。词里用凤池代指中书省。唐宋时,中书省是封建社会
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最后两句是说,你以后把西湖的美景画成图画,带回
朝廷去赞赏吧。
这篇作品是有局限性的。它歌颂升平,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写得很幸福,
这就美化了当时的社会,这一点读词时是要注意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每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柳永这首 《雨霖
铃》和苏轼的 《念奴娇·大江东去》就迥然相异。从前人们喜欢用“婉约”
和“豪放”两个词来区别它们的风格。南来人的笔记《吹剑录》还记载过这
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在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他的下属官吏中有一个善
唱歌的人。有一天苏轼问他:“我的词和柳永的相比怎么样啊?”那人回答
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敲着节拍来唱‘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就不同了,须得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
着铮铮作响的铁拍板来唱 ‘大江东去’。”他这一席话惹得苏轼哈哈大笑起
来。
柳永这首 《雨霖铃》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代表性,在思想内容上,也有
它的特点。它反映了作者在无可奈何的离别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相爱者的真挚
感情。
从作品提到“都门”(京城)、“兰舟”和“楚天”来看,作者告别的
地方是在汴京城南的河岸边。作者善于写景抒情,他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
个有情感色彩的境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指
秋季鸣叫的蝉。河岸边的树上有蝉鸣叫,这在平常人听来是无所谓的,但借
别的人心情不好。他们听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仿佛那叫声是凄凉悲切的了。
“长亭”是古代修建在大道边上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也是人们送行的处所。
“骤雨”是忽然而来又迅速停止的阵雨。俗话说:一雨成秋。阵雨使秋意更
浓。天色不早了。这些关于惜别的季节、时辰、地点和景物变化的描写是具
有特征性的,它使作品既不致流于一般化,也有助于增添生活气息,烘托凄
凉气氛。
接下来集中描写离入的分别场面和痛苦心情:“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
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帐饮”,原意是说在郊外
搭起帐幕喝饯行酒。这儿是借用,指在野外饯别。“兰舟”原指用美好的木
兰树材造的船,这里借用,作船的美称。“都门”以下这五句是说作者不忍
分别,喝酒也没有心绪。他和她正在依依难舍的当儿,兰舟上的人却不断催
促出发。这时他俩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泪汪汪的,好不凄然。他们本来
有许多话想说,但又哽咽得连一句也说不出来。
-----------------------  9-----------------------
最后,他们当然是分手了。作者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来结束上片,既交代了他们痛苦的原因,又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抒写离情。
水路千里迢迢,“去”字连用可以产生强调旅途艰辛的作用。江河之上,常
有水气蒸腾,或者笼罩着云雾,诗词中常用“烟波”来称呼江河。“暮霭[ǎ
i]”,黄昏时的云气。“沉沉”,形容云气浓厚的样子。“楚天”,泛指南
方的天空。读“念去去”两句,人们可以想象这时兰舟已向南驶去,柳永正
坐在船舱里出神。当他一想到目的地还很遥远的时候,不禁抬眼望去。暮色
苍茫,楚夭辽阔,他更加愁闷起来。
词的下片从人生感慨写起。封建社会造成了多少男女分离的痛苦。柳永
亲身体验了这种苦味,所以他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人本来容易感伤离别,更忍受不了的是这离别又发生在冷落凄凉的秋
天。他设想分离的日子是难过的,所以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
宵”,今夜。“良辰”,好日子,好时光。“风情”,情意。“今宵”以下
七句是说在柳永看来酒醉后这一夜是容易过的,但明天早晨醒来,异地的景
色又将使人触景伤情。江南的景色当然迷人,一年四季也有许多好时光,但
对一个飘流在外的人、对一个离开了知心人的人来说,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那不是形同虚设吗。
桂 枝 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
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住昔、繁华
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王安石 (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来临川(今
江西抚州市)人。未神宗时,他任宰相,想缓和政治经济危机,改变国家的
贫弱状况,推行斩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后因受到地主
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反对和其他原因而失败。他是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
金陵,它在唐宋以前曾经作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
国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王安石晚年住在这里,这首词可能就写于这
个时候。上片描绘金陵的景色,下片通过怀古,抒发感慨。
假若这是一幅图画,我们就会从大江边上、龙盘虎踞的地方看到一个凭
栏眺望的老人,他便是王安石。“登临送目”,“登临”,指登山临水。“送
目”,是远望的意思。紧接下去,作品用“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来点明
游览的地方和季节。“正”,是说恰逢。这里的“国”,指国都。因为金陵
曾经是六朝的京城,所以称它为“故国”。“肃”,形容秋季的天高气爽。
这三句是说,登上这个古城远望,正好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通过上述真切的叙写,作品把读者引入远眺的境界。“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澄”,清澄。“似练”,象白绸子。”
----------------------- 页面 20-----------------------
簇[cù]”这里是形容攒聚的山头。这两句词是说千里长江在盒陵城外流过,
它澄清得象一匹白绸子似的:远山青翠可爱,山峰象层峦叠嶂那样围绕着主
峰聚集起来。
作者作了这样概括的描写之后,又进一步用“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谈,星河鸳起”四句来细致地刻画他的登临所见。“征帆
去掉”,指远行的船,帆竖立在船上,从高处望先看到帆,所以用它代指船,
和用“掉”来代指船一样。“征帆去掉”是突出写离去的船。古代酒店前挂
一块布招牌叫“酒旗”。“矗[chù]”,竖着。“彩舟”,指装饰华美的游船,
这里指游船。“星河”,银河,指秦淮河。“鹭”就是鹭鸶,水鸟名。这些
事物的形象被作者捕捉住了,他象艺术修养很高的画家,给人们画出了一幅
美丽的图画。在这里,作者从上面描绘远望长江上的景物,转过来描绘秦淮
河上的风光,那里有华丽的游船沐浴着夕阳的光辉在行驶;远处,酒旗高挑。
“背西风”三字可以使人想见酒旗的飘动,想见酒店所处的地势。诗人赞美
秦淮河象一条银河,所以称为“星河”。银河在天上,因此把水面上的水气
比作云。透过薄薄的水气看到彩舟,好象在云里一般。一行白鹭正从水上飞
起,好象在银河上飞。这是多么动人的景色,难怪作者在上片末尾要赞美“画
图难足”了。“足”,完备,完满。这里作动词用,是使之完满的意思,这
句是说画也难以画出。
面对佳丽的江山,作者不禁想起了六朝的历史。六朝兴亡交替频繁,有
着许多历史教训。作者以亡国之君陈叔宝 (陈后主)为典型,集中批判了六
朝统治者的腐朽荒淫。“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念”,
这里当想起讲。“往昔”,过去,指六朝的历史。“繁华竟逐”,是说互相
争着过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是批评六朝的帝王、官僚和贵族。陈叔宝是六朝
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昏庸荒淫尤其惊人。据历史记载,隋朝大将韩擒虎带
兵灭陈,当隋兵打到陈的都城金陵朱雀门外时,陈叔宝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却
还在结绮阁楼上寻欢逐乐。城破以后,陈叔宝被俘,张丽华被杀,这段历史,
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
安石写的“门外楼头”用的就是这个典故。“悲恨”,指亡国的悲哀和遗恨。
“相续”,接连不断,这里是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一个朝代跟着
一个朝代都灭亡了。接着词人又感慨地写道:“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下距王安石的时代很久远了,所以用“千古”来形容。“凭高”,指居
高眺望,也就是上片说的“登临送目”。“漫嗟[jiē]”,空叹。“荣辱”,
这里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千古”两句是说作者登高吊古,只能空叹朝代
的兴亡。“六朝旧事随流水”是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作者借
大江东去写他对人世变化的深沉感慨。“但寒烟衰草凝绿”,“但”,在这
儿是只有的意思。“烟”,指云雾一类水气。“凝绿”,形容草色不鲜活。
这种凄凉的秋色,反映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绪。
封建统治阶级,往往不能从历史上吸取教训。作者看见许多人还在那里
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因而作品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结束全篇,批判的意味很深。古代把卖唱的歌女叫“商女”。陈叔宝写过一
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
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和杜牧的感慨,表面上是叹息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却是谴责
那些沉醉于歌舞,过着豪华生活的人,含义曲折,耐人寻味。
----------------------- 页面 21-----------------------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在今四川省)
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外放到杭州、密
州 (在今山东省)等处做地方宫。又被诬陷为作诗讽刺朝廷,下狱,降职到
黄州 (在今湖北省)。保守派执政后,他一度被召回朝。新党重新上台,他
一再被贬,直到边远的琼州 (在今广东省海南岛)。他任地方官期间,较为
关心民众生活,作过一些兴修水利的事情。在文学上,他的散文、诗歌都很
有成就。他的词,突破了当时柔弱的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
富,不拘声律,风格以豪迈为主,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
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
死。“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茫茫”,是迷糊而看
不清的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
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
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
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
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
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话”,
当说讲。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
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
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
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
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
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下片转入写梦。上片已经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很充分,到这里转入梦境
就显得很自然,“积思成梦”,完全合乎生活的逻辑。“夜来”,是昨夜。
“幽”,这里是远的意思。他在叙述昨夜作梦回到家乡的时候,用了“忽”
字,这就表现了他在万般思念之中,忽然能够同亡妻在梦中相见的喜出望外
的心情。以下四句具体写出梦中相见的情景。“轩”,是有廊檐的窗。“顾”,
看。“惟有”,即只有。在梦中,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子前面梳妆打扮。他
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
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这无言
----------------------- 页面 22-----------------------
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
最后,从梦境又回到现实,以对妻子永志不忘的深情结束。但是,他没有直
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
断定,那就将是使他长此以往悲痛欲绝的地方。这就使他的感情得到了形象
化的表现,而让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词,用家常话,写肺腑情,质朴自然,真挚动人,在悼亡词中,是
写得很成功的。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
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
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
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
“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qíng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
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
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
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
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
苏轼这个知州 (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
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 (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
搏斗猛虎的孙权 (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
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
酒 (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
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
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
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
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
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
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
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
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
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
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 页面 23-----------------------
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
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
将要 (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
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
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
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
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
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爪。酒困路长惟欲睡,日
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 (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
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
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
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
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
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
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
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
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
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
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
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
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
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
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
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
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
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
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
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
“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
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
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
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
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
----------------------- 页面 24-----------------------
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
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
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
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旧时风俗,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赏月的日子,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丙辰年,即一○七六年,作者正在密州作地方长官。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
直到天亮。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
已和他多年不见了。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着重写赏月。句句不离赏月,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而只
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妙想下笔。这就摆脱了俗套,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
了作者的艺术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时”,即何时。“把酒”,手持酒
怀。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
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了?根据神话传说,月亮是和天上的
神仙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神仙世界据说是在数不清的年代之前就已经
存在了。于是他自然地联想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宫阙[què]”,
宫殿。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这两句是说,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
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qióng]”,美玉。“宇”,
房檐。“琼楼玉宇”,指神话中的月宫。“不胜[shēng]”,受不住。他打算
乘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天上的月宫过于寒冷,让人受不了。“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让清朗的身
影伴随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
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作者通过描写他想上天又终于决定不去的过程,
曲折地反映了他由于政治上受到挫折,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最后又
决心改变这种态度的思想斗争。
明月不仅是神话的世界,也是团聚的象征。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对神仙世
界的向往和犹豫,终于转向人间。人世的悲欢离合之情,随之涌上了他的心
头。我们看到,在词的下片,虽然仍写月亮,但它已经成为一个线索和陪衬,
服从于表现对苏辙的怀念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qǐ]户”,
是雕花的窗户。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转过一座座朱红的楼阁,把它
的光辉低低地斜射进一个个雕花的窗户,照着难以入睡的人们,引起了他们
----------------------- 页面 25-----------------------
的愁思。显然,作者正是难以入睡的一个。他注视着象征团圆的明月,勾起
了对远方弟弟的想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他在向月
亮抱怨: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总是在人们分别
之时圆呢?这岂不更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幸而,他的胸襟是开朗的,他转
念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要求只有圆月和
欢聚,这样十全十美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他只好作退一步的希
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chánJuān]”,传说是神话中月
宫里的仙女嫦娥,这里用来代指月亮。他但愿弟弟和自己都能够健康长寿,
虽然远隔千里,而能共赏皎洁的月色,也就于愿已足了!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 (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
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
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
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
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
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
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
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
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
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
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
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
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
[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
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
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
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
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
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
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
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
----------------------- 页面 26-----------------------
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
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
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
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
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
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 (纶[guān]
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
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
“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
“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
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
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
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
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 (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
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 (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
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
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
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
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
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
放的基调。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了墙里的
秋千,听见了姑娘的笑声。这好象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激
起了一轮波澜。他颇有所感,便写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是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
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
在校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
将尽了。那红色的花瓣 (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
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作者没有局限于以花开花落表示春色变
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结实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点出了春深的时令。
接下去两句,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画面:那春天渐渐离去,从南方飞回
的燕子又出现在低空,盘旋飞掠了。围绕房舍的小河,也呈现出春天特有的
碧绿。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枝
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没有忽略“柳绵”(柳絮)这个春
----------------------- 页面 27-----------------------
深的又一个标志。称它“柳绵”,使字面显得新鲜,也为了适应声调的要求。
作者避开了飞絮满天的一般写法,从枝头着笔,说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风吹
入空中,所剩无几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是说在春天滋生的青草,
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 (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这里称它
作“芳草”,增加了美感。这里暗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
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边,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
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
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如果从“花褪残红”中已经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
心情,那么到了“柳绵吹又少”,特别是从那个“又”字上,我们进一步听
到了作者惜春的心声。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就把他惋惜春光将
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
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从到处都有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
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懊恼。“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
千。当行人 (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
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她又该是个“佳人”(漂亮的姑娘)。在古代,
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
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
情景来排遣心头的郁抑。然而,使他扫兴:“笑渐不闻声渐悄。”“悄[qiǎ
o]”,寂静无声的意思。这时,不仅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
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
吧。而这时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
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对墙里佳
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
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郁抑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这
岂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吗!
这首词从晚春的景色描绘中,从“墙里”“墙外”“多情””无情”这
种风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上得到借鉴。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 (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
(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他的诗与苏轼的诗同样受到
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他与秦观,张耒[lěi]、晁补之又一同拜
学在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主张拾取古人的陈言入诗,
号称“点铁成金”。他做过秘书省的校书郎(校对书籍的官吏),后被贬官,
流放西南荒僻地区,死在贬所。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清,与其他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
----------------------- 页面 28-----------------------
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
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开头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是说春
天不知归去何处,我寂寞得没有地方可以游玩。“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
来同住。”假使有人告诉他春天的去处,他就把她叫回来同居共处。人怎么
会同春天“同住”呢?这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拟人化(即把事物比作人来写)
的手法。作者运用这样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烈的留恋感情。
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在他看来,春天一去,无影无踪,
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他天真地想到,黄鹂 (黄莺)在春夏之间活动,应该
知道春天的去处,因此,应去“问取黄鹂”。黄鹂成天飞来飞去的歌唱。它
那婉转的歌声,虽然很动听,可是并无人能够理解。问的结果,还是一无所
得。只有眼看黄鹂顺着风势,飞向蔷薇花丛那边去。他仍然找不到春天。“问
取”,作问解。“百啭”,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因风”,顺着风势。
从这首词本身来分析,并不能看出它的写作背景。冬去春来,春归夏到,
这本是自然常规。作者为什么却对“春归”表现出这种非同一般的惜春、恋
春、伤春的深厚感情呢?原来春天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追求春天即追求美好
的事物,追求蓬勃的生机。联系作者的身世看,作者晚年,曾两次被贬官,
流放到我国西南荒僻地区,度过十年类似管制的生活;最后,他死在宜州(今
广西省宜山县)贬所。显然这首词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借伤春之请,
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踏 莎 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 (一○四九——一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
苏省)人。因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参见黄庭坚介绍)。他的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当时很有名气。
他四十八岁时,被撤职流放到郴[chēn]州 (在今湖南省郴县)。这首词
抒发了他身受打击、流寓客舍的苦闷之情。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作者从他寄居的客舍向外望去。看到的只是一片
朦胧。漫天的雾气遮掩住周围的楼阁,暗淡的月光,使河边的渡口 (津渡)
也变得模糊难认了。至于那个被晋朝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
“世外桃源”,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的乐土,他费尽了眼力(望断),怎么
也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桃源呢?一来,据说这个世外桃源就在武陵郡,
它和郴州同属于今天的湖南省,寻找桃源出于地理上的联想。二来,据说那
个世外桃源是秦朝的老百姓由于不满社会动乱而找到的避难的地方,那里没
有暴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作者寻找桃源,表明他向往那个理想的乐土,
也就透露了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作者在词的头三句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
个迷茫的、使人希图逃避的环境。
接下去,作者告诉我们,他身边既无亲人又无好友,这时的季节虽已到
----------------------- 页面 29-----------------------
了春天,但天气并未转暖,阵阵逼人的寒气使他难以出屋,他只得只身闷居
在异乡孤单单的客舍里:在夕阳残照的暮色之中,偏偏不断传来杜鹃鸟那好
似叫人“不如归去”的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使他感到今人窒息的苦闷。
“可堪”,是哪里受得住的意思。“可堪”二字突出了他这种难以忍受的心
情,并且把以上景色涂上了浓重的凄苦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侧重写情。作者被放逐在偏远的地方,没有因远方来信而稍
感宽慰,反而勾起了他的辛酸。他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重数。”驿[yì]即驿站,古时大路上的交通站,是供来往官员和信使休息、
换马的地方。“尺素”是用来写信的尺许长的白绢。“砌”是把砖石垒起来
的意思。南朝宋人陆凯曾托传送公文的驿使给友人范晔寄去梅花和书信。古
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秦观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友人书信的慰问,使文字显得很丰满;还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他因此而加深的痛苦比作垒砌成多得数不清层次的传石,
使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可以感触的形象。
在这种心情下,他不由得想到了郴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幸自”是本自的意思。“潇湘”是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一段。
“郴江”经郴州北流注入湘江。“为谁”,为什么的意思。对于不安心居住
在郴州的秦观,郴江流经郴州北去的自然现象,便牵动了他心中的难言之隐。
作者把自己同郴江作了比较,发出了弦外有音的询问:郴江啊,你本是绕着
郴山流的,又为什么离开这里流到湘江去呢?言下之意是说,郴江这条属于
当地的河流都宁愿抛弃郴州而离去,何况他这个被流放在这里的异乡人呢!
他是当然应该离去的,然而却没有这种自由!
词的收尾两句,可以说是作者完成《郴州旅舍》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既
直接写明了地点——郴州,又突出了客居的情怀。同时,它又通过巧妙的联
想,含蓄的处理,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卫州(在今河南省汲县)人。
做过通判 (州府行政长官的助理),晚年退休,住在苏州。他是北宋重要的
词人,作品风格比较多样。这首《青玉案》,写他与一个女子离别后所感到
的苦闷,以比喻的新巧和贴切著名于世。
词的上片写贺铸与这个女子的离别。她离开原来的住处走了,她的足迹
再也不会出现在横塘一带,词人只有眼睁睁看着她的车子渐渐远去。他心里
想,从今以后,她的美好青春将与谁一起度过呢?看来这女子是要到一个豪
贵人家,那里有架着小拱桥的花园,有雕刻着图案的窗户和红漆大门,她从
此将过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春光还能探知她的住处,任何人都无法同她接
近了。
----------------------- 页面 30-----------------------
“凌波”,原指女神在水波上行走。这里是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的姿态,
“横塘”是地名,在苏州城外,当时贺铸就居住在那里。“凌波不过横塘路”
是说那女子再也不会走到横塘来了。“芳尘”指那女子坐的车子扬起的尘土。
“芳尘去”就是那女子离去了。
“锦瑟”是一种装饰美丽的弦乐器。“华年”等于“年华”。也就是青
春时代。“锦瑟华年”这个固定词组在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美好青春的意思。
“谁与度”,即“与谁度”。“月桥花院”,指有象月亮似的小拱桥和种满
鲜花的园子。“琐窗”是雕刻着连锁花纹的窗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
“只有春知处”是说只有春光还能探知这女子的生活。
词的下片着力刻画词人内心的愁苦。“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
句”,青云在流动,词人在长着杜蘅 (一种香草)的岸边流连,吟咏着刚刚
写成的描述心中苦痛的词句。“碧云”,青云,即青天的云。“冉冉”,指
徐徐流动。“蘅皋[gāo]”,蘅指杜蘅,皋是河岸。“彩笔”,富于文彩的文
笔。“断肠句”,指充满伤感情绪的诗篇。可是,尽管他已经写了许多伤感
的诗篇,满腔愁闷还是无法排遣。
为什么呢?于是词人设问自己:“试问闲愁都几许?”你的闲愁究竟有
多少呵?“闲愁”,是因为一些平常的事情所引起的哀愁。“都几许”,都
有多少呀!
词人用“一川烟草”以下一连三个比喻来回答道:我那一腔闲愁啊,就
象遍地的雾气和春草,又象满城飞舞的柳絮,更象江南黄梅季节连绵不断的
细雨。“一川”,满地,川是平川,即原野。“烟草”就是雾气和春草。“风
絮”,指随风飘荡的柳絮。愁闷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
由于贺铸采用了三种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它,就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触可
感了。特别是用“梅子黄时雨”来形容愁闷,更使人感到它虽然似有若无,
却又渗透一切,能把人粘住而无法摆脱。这真把一个“愁”字写得细腻入微
了。难怪贺铸这首词一出来,便受到普遍的赞赏。这首词成了他的代表作,
他本人也获得了“贺梅子”的外号。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
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 (一○五七——一一二一),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曾经担任过国家音乐机关大晟
[shèng]府的负责人,在审订和编制词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周邦彦的词以写景、咏物、抒发个人的离情别绪为主,境界比较狭窄,
风格比较柔弱。可是,由于他对某些事物有过细致的观察,又在艺术表现上
加以精心琢磨,所以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欣赏的名篇和可供借鉴的创
作经验。
这首《苏幕遮》写他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由眼前的景色,所引起的思乡
----------------------- 页面 31-----------------------
情绪。
“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
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
作者在室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鸟雀呼晴,侵晓窥
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
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呢。“呼睛”,欢呼天
晴了。“侵晓”:天刚亮。“窥”,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
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
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
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叶上初阳乾宿雨”以下三句,写荷塘景色。那一
片片象伞盖似的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珠(宿雨)就要被初升的太阳(初阳)
晒干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水面上清丽而圆的荷叶,一张一张地
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举”是挺立的意思。
词的上片就是把这样一幅夏日晨景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只用了二十
几个字,真是既富于表现力,又十分简洁。
下片一开头就转入抒情:“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
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
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
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
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
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
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
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
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
的“相”
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
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
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
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
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这些都写得十分轻柔、细腻,不落
入俗套。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
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黄裳 (一○四四——一一三○),
字勉仲,延平 (今福建省南平县)人。官做到端明殿学士。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起源于悼念投汨[mì]罗江自尽的伟大诗人屈
原。江南各地每逢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都有龙舟竞赛的习俗。当地居
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
----------------------- 页面 32-----------------------
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
的诗词作者。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
《竞渡》,就是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
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得锦标。看,“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竞赛开始了。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由于沙洲
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渚[zhǔ]”,水中间
的小洲。点出杨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衬托,也为了表明节候。作者这里用“飞
出”来形容那急划而来的赛船,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的感受。
听,“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竞渡时,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
红旗,还有鼓手击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一艘赛船里有好多名划桨手。他们
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作。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象春雷一样震
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这样,
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发出了惊天
动地的喝彩声。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者,
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表现出不顾一切、勇住直前的决胜精神
和英雄气概 (争战气),看来,有成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这里,作者只
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
魄的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
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
岸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如金似碧 (碧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优胜
者终于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归”,胜利返航。为什么用一
个“衔”字呢?“衔[xián]”,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时的龙舟,船头上雕有
象征性的龙头装饰。看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
头”上,活象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用这个“衔”字,是传神
之笔。
这首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
如果作者虽有实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
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使人读来有
身临其境之感的。
贺       新       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
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 《金缕》。
----------------------- 页面 33-----------------------
张元干,字仲宗,别号芦川居士,长乐 (在今福建省)人。他的词,风
格豪放,晚年所写的两首 《贺新郎》,气势磅礴,悲凉慷慨。这是其中的一
首。
这首词是送胡邦衡的。胡邦衡,名铨,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在
秦桧主持屈辱的和议时,他上书请斩秦桧,被贬官到福州做签判 (属员)。
和议成,再把他流放新州 (今广东省新兴县),加以管制的处分。他当时在
做签判,早已不做待制 (朝廷的顾问官)了,题目里称他为“待制”,是用
他过去的官衔。张元干不顾当时主和派田强大压力,特地写这首 《贺新郎》
来给胡铨送行,在词里对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对胡铨的遭遇
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词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梦绕神州路”是说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
连做梦都在绕着上汴京的路上转。“神州”本指中国,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
占的汴京。“怅秋风”以下三句写自己梦中所见。当他梦里走向汴京时,被
秋风引起了惆怅的感情。那里已是“连营画角”,驻扎着金兵的各个军营,
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故宫离黍”是
说以前盖着宫殿的地方如今长满了禾黍 (大黄米一类植物)。这里写他梦到
汴京所见,也许是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也许是他的想象,总之是写出北宋
灭亡、汴京荒芜了。接下去就提出了问题。
“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问为什么北宋会灭亡的呢?接下去
先不作回答,先描写北宋灭亡、人民遭难的惨状。因为什么缘故昆仑山崩塌,
砥柱山倾倒,以致黄河泛滥成灾,到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用山崩地裂、
洪水泛滥来比喻金兵灭亡北宋,把广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事实。
洪水冲毁了家园,人们纷纷逃难,千万个村庄成了狐狸和野兔的乐园。“底
事”,什么事。“昆仑”、“砥柱”都是山名。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砥
柱山在黄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乱注”,到处乱流。“聚万
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现出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
难。
作者已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亡国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问:这一切是
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在当时,这答案不能明白讲出,所以,词
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
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天意高难问”以下四句是说:天(比喻最高
统治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难问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
越容易产生悲感,更何况今天在南浦送胡铨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
容易。“悲难诉”,是说悲愁无法诉说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
“君”,指胡铨。这里从“天意高难问”,联系到胡铨因反对屈辱和议而被
流放,就婉转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义路线,造成苟安局面,无法收
复失地。
下片写出了作者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
开头四句是写词人送别胡铨时所看到的景致。“凉生岸柳催残暑”点明
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凉风吹动岸边的柳树,仿佛在催着
残存的暑气赶快退尽。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
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耿斜河”是说银河在夏夜显得很
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时银河的方位已变得倾斜了。
“断云”,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轻轻地飘过去。这时词人在想些什
----------------------- 页面 34-----------------------
么?从“万里江山知何处”到“书成谁与”几句,就具体地写出了作者所想
的内容。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
前,两人常常在夜里面对面躺在床上谈心,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飞不到偏僻
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被作者对
友人的深挚感情所感动吗?“回首”,回想起。“书成谁与”,是说,写好
信,让谁给送去呢?
但是,作者并不到此为止,“目尽青天怀今古”以下两句,便把词的思
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尽青天”是说词人仰起头来久久地凝视青天,
仿佛要把它看透。“怀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儿曹恩怨相
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象小孩子一忽儿埋怨、一忽儿又和好那样。“儿曹”,
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尔”和“汝”,
都是“你”的意思,“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
“肯”是“哪里肯”的意思。这两句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意思是说
张元干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怀想古今,相互勉励以英雄人物为榜
样,顽强地斗争下去,而决不肯象小儿女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思怨
在这里指交情。
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来,让我们高高举起酒杯(“大
白”就是酒杯),听我唱一曲豪壮的《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来为
你送行吧!这就把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这首词产生了
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传张元干因为写了这首词,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
处罚,由此也可见它确实是刺痛了南宋当权者的。
点       绛      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
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叶梦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今江
苏省)人。做过建康 (南京)知府。晚年退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绍兴乙卯”,指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这一年,叶
梦得五十九岁,闲居在吴兴的卞山,这首词是他登上卞山绝顶 (最高峰)的
小亭以后写的。
“缥缈危亭”是说这个小亭位于高山之巅[diān],为云雾所缭绕,远远
望去,时隐时现,似有若无,这就是所说的“缥缈[piāomiǎo]”。“危”是
高的意思。作者和同游者登上这个亭子,感到心情舒畅,便兴奋地谈笑起来,
因为所在地势高,所以说是“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两句,是说他们在山顶跟谁同赏风景呢?极目远眺,只见滔滔云雾犹如万里
长江的波浪,从眼前一直伸展到辽阔的地方。“与谁同赏”是明知故问,和
作者同赏的人,显然是下文所说的那一个 (或几个)“少年”。“烟浪”指
----------------------- 页面 35-----------------------
云雾滚滚,如同波浪。用一个“横”字,是为描写它的宽阔和无边无际。
上片四句写了登临之事和所见之景。下片便转入情感的抒发。这时作者
快六十岁了,渐渐进入了老境,所以说是“老去”。这首词写的就是“老去”
时的“情怀”。叶梦得的前半生在北宋王朝做官,对于北宋王朝的覆亡和北
方大片国土的沦丧,感到痛心。后来,他在南宋王朝做官的时候,曾为抗金
事业做过贡献。现在他虽已退休在家,可是为收复国土而出力的热忱却并未
减退。“天涯”指极遥远的地方。“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是说自己虽
已年老,但至今还梦想着从金人手中夺回全部沦丧了的土地,一直把敌人驱
逐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然而,作者的这种愿望究竟能否实现呢?“空惆怅”
三个字又流露了他很深的忧郁情绪。“空惆怅”,就是白白地叹息和失望的
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腐朽的南宋朝廷是很不满的。可是,作
者不愿意年轻人也同自己一样无所作为,在词的最后两句,他对同游者说:
你们年轻人,应当心胸开阔、意气昂扬,可别学我这老头儿的样呵!“衰翁”,
衰弱的老头。显然,这是作者鼓励年轻人应当振作精神,积极为收复中原故
土贡献力量,从而也表现出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
蝶       恋      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
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
蓬莱远。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 (在今山东省)人,
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爱好文艺,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从事金石书画
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她擅长诗文,词的成就很高。她的词格调清新,语言朴
素,长于白描,自成一格。前期主要写女子的生活和感情。一一二七年金兵
南下,北宋灭亡后,她逃难到南方,经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这在
她后期的词中有所反映。
这首词是李清照路过昌乐 (在今山东省)时,晚上在客馆里怀念姊妹而
作。
词是在眼泪和歌声中展开的。看,她哭得多么伤心。丝绸的薄衫被泪水
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她已经把著名的送别曲—— 《阳
关三叠》唱过无数次了。《阳关三叠》即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
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以称为“三叠”,是因为按照曲谱的规定,“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在演
唱时应反复三遍,以表现依依借别之情。苏轼《论三叠歌法》里说:“若通
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指每句都重唱一遍,到重唱第四句称“四叠”。这
里称“四叠阳关”,即着重在重唱第四句,就更加突出了这支送别曲的惜别
深情。她为什么这样难过地再三唱起送别曲呢?原来,就象绵延不断的山岭
竟然断裂了那样,她和姊妹分别了。萧萧的细雨声,更增添了她独处客馆(孤
馆)的寂寞。这支她的姊妹在分别时唱过的歌曲,她每重新唱一遍,看来都
----------------------- 页面 36-----------------------
能使她重新回味分别时的情义,这或许可以稍稍慰藉她那充满思念的情怀
吧!
就这样,在上片中,作者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
“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把我们引进了她雨中伤别的境
界。
词的下片,从正面对她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方寸”,指心。“酒盏[zhǎn]”,酒怀。她由
于怀念分离的姊妹而心烦意乱,以至连饮酒话别时,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记不
清了。为什么单单提到酒盏呢?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
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
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
去搜索记忆。李清照在为伤别而努力回忆时,却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
浅”,可见她的思绪之乱了。
回忆产生于思念,却不能解除思念。她只好自我宽慰。“好把音书凭过
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音书”,即书信。“凭”,这里是托付的意思。
当时,李清照从青州(在今山东益都县)到东莱(在今山东省掖县)去,她
的丈夫正在东莱做地方长官。
而蓬莱呢,却是神话中的海中仙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在无可奈何
之中,安慰她的姊妹,她到东莱去,离姊妹所住的地方,究竟不算太远,还
是可以通过写信来致意的。在这里,她用了大雁传书的传说,并且将东莱与
蓬莱巧妙地加以联想,表示了要和姊妹通信的愿望。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
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
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
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
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
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
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
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
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
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
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
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
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
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
----------------------- 页面 37-----------------------
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
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
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
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
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
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
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
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
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
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
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
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
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
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
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
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
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
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
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写梦游太空的情景。开头两句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世
界。这里云层接天,有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雾气弥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
平常称作银河的星河,正随着夜色将尽而回转它的河床,好似有无数小帆船
在银河中随波荡漾。作者用“涛”、“转”、“舞”几个字,写出了景色的
动态。由银河联想到地面上的河流,进而设想有许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
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这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李贺《天上谣》中的诗句: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想象云彩象水那样在天河中流
动,发出响声,漂起群星。两人的描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第三句我们得
知,前面写的原来是梦境,云涛、星河都是作者梦中在天宫所见。“帝所”,
传说中天帝的住所。这句说,我的梦魂仿佛是飞上了天宫。因为梦中的感觉
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写到这里,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
描绘,只是说:我听到了天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图是突
出天帝对她的询问,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正是作者在这首词
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 页面 38-----------------------
下片一开始就是对天帝的回答。“报”,即回答。“嗟[jiē]”,叹息。
“谩”,是徒然的意思。她回答天帝说,我感叹天色晚、道路长,前途渺茫;
我白白具有写诗的出众才华,因为这毫无用处。天晚路长,不是写实而是象
征,并且化用了《离骚》的诗句。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
《离骚》中,曾用“日忽忽其将暮(日暮)”“路曼曼其修远(路长)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象征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的现实,并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理
想的决心。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权奸误国,抗战不
力,她自己也饱经离乱之苦,精神上十分苦闷。在这两句词里,她用“天晚,
路长”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现了她感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然而她也并没有颓丧、消沉。看,“九
万里风鹏正举”,大鹏鸟正在乘着强劲的风势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飞呢!作
者在这里借助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描绘了大鹏鸟冲天而起,搏击
长空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大鹏的无限钦仰之情,借以表现她昂
然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下文又通过向往神话中的“三山”,得到了进
一步的表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吹到的意思。作者
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样随风飘荡的小船,借着这股强劲的风力,把
她吹向那远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啊!“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传说
那里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有珍禽异兽,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在传说
中,是一个极富有吸引力而又难以到达的神奇的世界。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
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
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
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
现实的一种否定。
李清照的许多词给人们留下了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印象。可是这一
首却迥然不同。它气象开阔,风格豪迈,形象壮美,富于奇想而又有所寄托,
表现了她的精神面貌的另一个方面,也表现了她的词的另一种风格。
武 陵春
春 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经过长期的
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 (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
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
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
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
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
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
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
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
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
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
----------------------- 页面 39-----------------------
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
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
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
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
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
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
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
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
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
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
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
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
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
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
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
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
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
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
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
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
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
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
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
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
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
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
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
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
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
----------------------- 页面 40-----------------------
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
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
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
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
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
的不同一般了。
这开头三句,象是词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一个“亮相”;在凄凉
的气氛中,她在张望,在悲伤。然而,她究竟具体地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这些在下文中逐步写了出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怀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
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入肚,仍然挡不住晚
风吹来的寒气。“乍”,是忽然。“将息”,是保养的意思。“盏[zhǎn]”
是浅而小的酒杯。“敌”,是抵挡。从上述她怕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朦胧
地看到她那由于感伤而瘦弱的身影,同时,这也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难道
不正是由于心寒,她才那样敏感地害怕天寒吗?“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过也”就是过去了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大雁传书的故事,同盼
望书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深秋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看到过雁是平常的
事情,可是却引起作者想起去世的丈夫而伤心。“雁过也”不仅写了雁,也
写了人,写出了她凝眸远送大雁飞入天际的情景。在凝望而伤心的时候,她
忽然想到,这只大雁似乎正是她过去在北方见过的。当年她不是曾想“好把
音书凭过雁”(见《蝶恋花》),托大雁捎信吗?这种“旧时相识”的想象,
真实地揭示了她的思绪,进一步透露了她追怀往事的感伤。
抬头望见了过雁;低头呢?看到了菊花。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就是写她看到菊花时的感受。黄花就是菊花。谁,指花。
她看到遍地丛生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 (憔悴损)了。不由得为如今已无花可
采 (堪摘)而叹息。这里写残花,具体写出了景色的萧条,同时,也象写雁
一样,重点还是在写人。在她惋惜菊花枯萎的话语里,我们似乎感觉到她也
在自伤憔悴;在她无花可摘的感叹声中,我们也再一次听到她凄惨的心声。
景色凄清,心情沉重,孤独寂寞,无所事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度日
如年,很难熬过去。可是她却只能“守着窗儿”盼着天黑。难怪她要发出“独
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怎么才能捱到天黑啊!)这样痛苦的自白。
然而,老天好象并不体谅她这种苦闷悲伤的心境,那高大的梧桐树在晚
风吹动下,发出了窸窣的响声,使她心烦,更何况又下起小雨来了。这雨不
紧不慢,无休无止,令人难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描
写了这种情况。“更兼”是又加上的意思。它表现了作者极其烦恼的感情。
到黄昏的“到”字,是一直到的意思,是说这烦人的细雨一直下个没完。特
别是“点点滴滴”,用得更是恰到好处。它的重叠,突出了作者对细雨滴滴
哒哒,没完没了的感受。它又同开头的“寻寻觅觅……”七组叠字相呼应,
使我们感到那种凄凉、冷落、单调的气氛贯穿始终,令人透不过气来。
写到这里,需要收尾了。她已经通过对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
列生活细节的描绘,把她的凄苦情怀感人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怀念,有寂
寞,有辛酸,有苦恼,有绝望。在种种复杂感受的回味中,她终于写出了“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句。“次第”,就是光景,情形。她似乎是向
人争辩地说道:她心中这种巨大的苦痛、复杂的感受,怎么是一个简单的“愁”
----------------------- 页面 41-----------------------
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一点睛之笔,使作品所表现的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
感情,又增添了巨大的分量,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它说出了人们对这首词的
共同体会。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它的情绪是显得过于消沉了。但是,它还是
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国玻家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在艺术上,
作者驾驭语言、提炼口语以及细腻入微地从日常景物中揭示内心世界的技
巧,都是值得借鉴的。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
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一一○一——一一四一),字鹏举,汤阴(在今河南省)人。他
是行伍出身,屡破金兵,成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
屈辱和议,被秦桧诬陷杀害。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
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
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
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
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
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
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
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
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
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
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
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
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
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
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
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
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
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
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
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
----------------------- 页面 42-----------------------
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
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
指宋钦宗靖康二年 (一一二七),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
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
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
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
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旅自治区的西北边。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上面这句话。
因为岳飞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即渡过黄河向东北进军,不会向西
北进军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是岳飞的进军路线。因为对这句词
的解释牵涉到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问题,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原来这是
用典。《西清诗话》载姚嗣宗《崆峒山》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
这两句诗是针对西夏讲的,所以用“贺兰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飞借用
这个典故,借用他要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他要打败金兵的豪情,所以这句
词没有问题。“山缺”,指山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指年轻时
的理想。“胡虏”是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虏”,指俘
虏。这里所谓的“胡虏”、“匈奴”,皆代指金贵族掠夺者。最后“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句说,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报捷。
“旧山河”,指沦陷区。“阙”,宫殿。”天阙”,指朝廷。我国古代进步
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民
族矛盾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
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
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南乡子
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绍兴太学生,宋高宗绍兴年间 (一一三一——一一六二)的太学生,太
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这首《南乡子》很可能是一首绍兴年间流传于太学生
中间的集体创作。它是讽刺向金人屈服的使臣(名叫洪迈)的作品。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全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
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可是,金人蛮横地把
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就这么轻轻一压,洪迈便被压
垮了,他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头跪拜,称臣乞怜,完全丧失了一个
----------------------- 页面 43-----------------------
使臣所应有的气节。本词开头两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拘留”即关押。
“稽首”就是磕头。“垂哀”就是乞怜求饶。“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
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
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
的呢!“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
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
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成为坚
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与屈辱的洪迈对比。
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片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片的意思是说: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
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
脸的蠢家伙。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
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
“厥子”即“其子”,指洪迈。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
里能够为国解忧?“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好摆头
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在南宋
朝廷中,象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
止洪迈一个呢!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 (在今河南省)人。南宋时做秘书省正字(校正
文字)等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登上金陵城西楼观看风景后,
写了这首《相见欢》,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
金陵城的西城门楼面对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是登临远眺的地方,古代不
少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著名的《金陵城西楼
月下吟》。数百年之后,朱敦儒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自然风光依旧壮丽,
可是时代变了,形势变了,诗人的感受也就大大不同了。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先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是金陵城上的西楼。“倚清
秋”,意思是说,作者倚着城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凄凉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在楼上所见的景物。正当黄昏时分,通
红的夕阳在逐渐地落下。宽阔浩渺[miǎo]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
粼。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垂地”,落到地面。“万里”这里
是广阔辽远的意思。
----------------------- 页面 44-----------------------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原乱”以下三句,是作者对北宋灭亡而南渡
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并表达了作者对收复故土的渴望。“中原乱”指一一
二七年,金兵打到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广大地区落到金
人手中。“簪缨散”是说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贵族、官僚都跑散了。古时
做官的人用簪[zān一种牙制或骨制的长针]、缨(带子)把冠(表示身分地
位的帽子)固定在头上,后来便用“簪缨”作为贵族、官僚的代称。“几时
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把失去了的土地收复回来啊?这虽是一句简单的问
话,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前途难料,心中的忧虑和愁闷无处倾泄,只有
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川送到北方沦陷区去吧!“试倩
[qiàn]”即请的意思。“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当
时是捍卫南方的军事重镇。作者登金陵城西楼而想到战事频繁的扬州,因而
“北望中原”,渴望早日收复北方领土。
南歌子
过严关
张孝祥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
桂林佳处、过春残。
张孝祥 (一一三二——一一六九),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在安徽省)
人。做过直学士 (在学士院里起草诏书)等官。他主张抗击金贵族的入侵,
收复中原失地。曾因积极赞助抗金将领张浚的北伐计划,遭主和派的打击,
受到降职的处分。
这首词题为《过严关》,是张孝祥被贬到广西桂林时在路上写的。严关,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当时是经湖南往广西去的必经之路。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两句是记实,说的是作者乘船溯湘江而上,
行到了湘江尽头,已经进入了弥漫着瘴雾之气的广西地界。湘江发源于广西。
“瘴[zhàng]雾”,南方山林中湿热之气,不习惯南方气候的人,常因为受了
这种湿热之气而得病,所以称它为瘴气或瘴雾。这是古代北方人对南方边远
之地的看法。“昏昏西北度严关”紧接上句,是说在过严关时在雾气中行进,
所以用“昏昏”来形容。“度”就是过。“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两句说,
过了严关,便隐隐约约地看到天边有一座象碧玉簪似的山峰。“初见”,第
一眼看到。作者所看到的这座山峰属于著名的五岭山脉。古时把五岭以南的
地区称为岭南,所以五岭又可以称为“岭南山”。
上片的内容是记事和写景,它的特点是,在看来平淡的描述中,流露出
作者远离家乡、亲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哀愁。下片则从各个方面刻画这种心
情。
“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是说:家乡和亲人离得那么远,北方飞来
的大雁到不了这偏僻的地方,连书信也断了,请它们传递书信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和亲人一定要从此断绝音讯了。湖南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飞到那里
就不再南飞,飞回北方去了,所以雁更飞不到岭南了。看见自己,因为忧愁
----------------------- 页面 45-----------------------
烦闷,已经头发花白,两鬓仿佛被秋霜点染过似的。“鬓班”,花白的头发。
这两句紧承上片而来,把那个在瘴雾中奔波的人 (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愁苦
模样清楚地推到了读者的眼前。
可是,光有外表描写还不够,作者还要进一步把内心深处的活动揭示出
来,造成更强烈的艺术效果。于是,词的最后几句写作者的心理活动道:这
一趟到广西来任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甚至不知道回得去回不去呢。
可是,暂且不去管它吧。前面马上要到桂林了,这里有诗情画意般的山水,
我要在这里好好地度过一个春天。“休问”,莫问的意思。“唯拟”,只准
备、但愿的意思。“桂林”,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词人此行的目
的地。“佳处”,好地方。“过春残”,就是“过残春”,是度过春天的意
思,因为押韵的需要把词序颠倒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受到
排挤、内心十分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水 调 歌 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
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
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
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前篇说到,张孝祥在赴广西途中曾有过“此行休问几时还”的感慨,流
露出不知何时才能东归的忧虑。后来,他又被调离广西,到潭州 (今湖南长
沙市)任职,过了不久,又被调到荆州 (今湖北江陵),这首《水调歌头》
便是他在旅途中的作品。但他一直都未能东归。
词的开篇就自称“湖海倦游客”,是说他在很多地方做官而奔波得疲倦
了。第二句是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东归的机会。“江汉有归舟”是说他正乘船
沿着汉水、长江而来。三、四两句说:一路上西风吹送着他所乘的船,在夜
色将临的时候,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这两句的调子十分明快,可以看出
这时作者愉快兴奋的心情。
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城门楼,面对浩渺无际的洞庭湖。洞庭湖汇集了湘
江、沅[yuán]江等大河的流水,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淡水湖,著名的君山(相
传因舜的妃子湘君曾游此地而得名)座落在湖中,更增添了它的秀美。“日
落君山云气”以下三句是说:太阳下山了,君山笼罩在渐渐浓重起来的云雾
之中;春风吹拂着,整个沅湘流域的草木该都在苏醒之中吧。面对这样的风
景,词人思想的奔马跑得很远很远,简直收束不住了。“徙倚栏杆久,缺月
挂帘钩”,是说作者在城楼上靠着栏杆留连了很久,直到弯弯的月亮升到头
顶,夜深了还不肯离去。“徙倚”,犹低徊,有留连不舍的意思。“帘钩”
门窗上挂帘子所用的钩子,月光直射帘钩,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上片主要是记事和描述登楼所见的景色。下片主要是抒发感慨。
“雄三楚”以下三句赞美洞庭湖的雄伟气魄。这是作者感慨的第一层意
思。“三楚”,指西楚、东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
----------------------- 页面 46-----------------------
江西等地。“雄三楚”是说洞庭湖的气魄可以在广大地区称雄。“七泽”,
古来相传楚地有七泽 (七个大湖泊)。“吞七泽”是说洞庭湖气势浩瀚,仿
佛可以吞掉那七个大泽。“九州”,指整个中国。“隘[ài],狭小。杜甫《登
岳阳楼》称洞庭湖是“乾坤日夜浮”,整个天地在其中浮动,洞庭湖既可以
气吞天地,那么同天地相比,中国自然显得狭小了。
洞庭景色如此雄奇,作者为之胸襟大开、激动不已。这是他登岳阳楼的
最大收获。所以作者在赞美了洞庭之后,紧接着便写道:“人间好处,何处
更似此楼头?”在世界上哪里还有比岳阳楼更好的登临之处呢?充分表达了
他的兴奋心情。这是作者感慨的第二层意思。
作者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想起了古代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
有拘负有才能的政治家,受到楚王和朝廷里坏人的迫害,写过著名的长诗《离
骚》,后来自沉于汨罗江而死。这里的“沉累[léi]就是指屈原。(累,意思
是受冤而死的人。因为屈原是自沉而死,所以称他为沉累。)“欲吊沉累无
所”以下三句,是说自己想吊念一下屈原,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恰巧有渔
人樵夫在这里悼念屈原,对他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示
同情。“哀此写离忧”,即指《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思想。这几句含义很丰
富,通过怀念屈原,表现了作者积郁于心中的爱国情绪和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通过人民的哀思,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心。这可以说是作者抒发感慨的第三
层意思。
结尾两句是说作者思绪万千,不禁仰天呼唤“虞舜”,那是上古的一位
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 (在今湖南宁远县)。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杜甫的叫虞舜,想
苍梧,是指想念唐太宗,望唐太宗的昭陵,即怀念唐代的兴盛时代。作者在
这里借用杜甫的话,同样表达他怀念北宋的兴盛时代,感叹南宋小朝廷在走
下坡路。这种想望不免落空,看到的只是“杜若满芳洲”,只有长满叫做杜
若的香草的芳洲罢了。“芳洲”意思是长满香草的土地。最后这一笔的妙处
在于又从感慨回到了写景,这就避免了一味感慨的单调性,又把读者的目光
和思绪引向更深更远的境界。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
兴市)人。他出生两年,北宋便灭亡于金。他生活于金兵压境、权奸当朝的
年代,自幼立志抗金、收复中原,当过枢密院编修官,公元一一七二年,在
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任职,在前线南郑(在今陕西省)一带活动,以后,又
做过几任地方官。他一生中连连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
可是他抗金报国的信念直到去世时也没有改变。
他的词大都抒写抗金理想和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风格豪放。
----------------------- 页面 47-----------------------
这首词是在充满英雄气概的回忆中开始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
梁州”。当年,四十八岁的陆游,远离家乡,慷慨从军,奔赴抗金前线南郑。
他以东汉名将班超自比。班超幼有大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立了大功,
被封为定远侯,实现了别人说他将“封侯万里之外”的预言。“觅[mì]封侯”,
寻找被封为侯爵的机会,指为国建功立业。“匹马”,是说他单人独马地前
往。“戍[shù]”,驻守,指担任军职。南郑,古时属于梁州。这两句词真实
地再现了作者当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往事如此值得自豪,而现实又怎么样呢?“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关塞和河防,这些前线的工事,只有在梦中才能看见,一梦醒来 (梦
断),就根本看不见了。他在军队中穿过的貂裘[diāoqiú 皮袄],由于长久
不穿,已经落满灰尘、陈旧变色。这表明他早已脱离了军队。字里行间,流
露了他对前线的异常关切,和对脱离军队的万分遗憾。“貂裘”是用典,战
国时代,谋士苏秦多次向秦王献计,经过很长时间,他穿的黑“貂裘”都破
旧了,计策也没有被接受。作者在这里很自然贴切地引用了苏秦的典故,使
这句词除去表明他已脱离军队很久而外,又兼暗示作者象苏秦那样长期未能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作者的意图在上片主要是通过前后两个生活场景显示出来的
话,到了下片,就转入了悲愤感情的直接抒发。
最使他痛心的是,“胡未灭,鬓先秋”。古人称北方民族为胡,这里指
南侵的金贵族。南犯的金兵还没有讨平,而他的鬓发却已经变得象秋天雕零
的草木那样斑白、疏落;他已经无能为力了。这里用“秋”字,既增加了形
象感,也是出于声律的要求。
想到这里,他只有“泪空流”。他悲泣,然而他也明知于事无补。一个
“空”字,增添了他的悲痛的分量。
陆游于六十五岁被罢官,以后曾担任过闲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居在
家乡山阴的镜湖边。对于陆游这样以身许国、胸怀壮志的人,这种生活使他
难以忍受。他不能理解,也万没有想到,为什么国难当头,他竟然报国无门,
而落得心系前线、闲老家乡的境地。因此,在词的结尾,他以天山 (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代指南宋抗金的西北前线,以沧洲 (历来泛指隐士居住的
水边之地)代指自己闲居的湖边,痛苦地发出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的呼喊。这是爱国诗人内心矛盾的自白,也抒写了他对南宋统治集
团的强烈不满。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来的咏物诗词有两种:一种本意就在于刻画歌咏的对象;一种是借歌
咏的对象作为比拟和象征,寄托另外的寓意和感情。这首咏梅词属于后一种。
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用梅花比喻自己,借以表现他的信念和品格。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处境。作者所歌咏的梅,不是游人云集的园林中的梅,
----------------------- 页面 48-----------------------
也不是文人雅士庭院中的梅,她是生长在穷乡僻壤的一株无人理睬的野梅。
“驿外断桥边”,这就是她生长的地方。“驿”是驿站。驿站本来就已经远
离繁华的城市,而这株梅树还不属于这个驿站,她生长在驿站之外的一个断
桥旁边。桥断而没有修,可见那里的荒凉偏僻了。自然,她只能“寂寞开无
主”。她孤单一株,自开自落,没有人观赏,也没有人养护。这里使用了“寂
寞”这个形容人的感觉的词语,就是把梅当作人来描写的。“无主”是没有
人过问的意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著[zhuó]”,加上的
意思。黄昏的降临和自己的无依无靠,已经使她陷于愁苦之中。然而,她的
苦况并不是到此为止,她又遭到了风吹雨打的摧残。花而知愁,自然也是拟
人。“已是”和“更著”两个词,透露了作者对于这株梅花悲惨遭遇的深厚
同情。
环境是这样险恶,遭遇是这样不幸,那么,这株令人同情的梅花,究竟
怎样?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一切的呢?词的下片作出了回答。“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无意”,是不打算、无心的意思。“苦”,这里是说千方
百计、煞费苦心。“争春”,是在春光中争妍斗艳。看来,有些花是在那里
费尽心机地卖弄姿色,希图在装点大地的春色中争一席之短长。而这株梅花
却全然没有这样的心计和打算。她无意去争春,对于来自百花的庸俗猜忌,
也不屑一顾而听之任之。这两句词,从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梅花纯洁自爱、不
同流俗的高贵品质。作者虽然完全没有从梅花的外貌来刻画,读者还是可以
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的无比美丽。如若不然,又何以谈得上“争春”和遭妒
呢?
在作者的笔下,这株梅花的可贵,不仅表现在她盛开于枝头的时候,同
样,也表现在她雕落于地面以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零
落”,是说梅花雕谢坠落。“碾[niǎn]”,滚轧。这株梅花就是雕落在地,
被轧成了泥粉,她美丽的形体再也不存在了,但她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仍将久
久不散,就象她过去盛开时那样。这饱受摧残、孤芳自赏、化粉犹香的梅花,
实际上是陆游的自我写照。他出于爱国热忱,坚决主张武装抗金、收复河山,
却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坚守信念,百折不挠,
直到八十五岁高龄临死之前,还写了 《示儿》诗,要他儿子“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合陆游的身世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到更加亲切。那冷落、昏暗、风雨
交加的环境,不就是陆游处身其中的政治环境吗?那无意争春、听任群花忌
妒的风度,不正体现了陆游爱国无私、光明磊落、不屑于与投降误国的昏庸
官僚们为伍的精神吗?那化粉犹香的品格,不正是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
的崇高的爱国信念的写照吗?
当然,他有些孤芳自赏。对于几百年前的地主阶级诗人来说,这也是可
以理解的。
有寄托的咏物词的成功,取决于写物的传神、比拟的贴切和寓意的深远。
陆游这首《咏梅》,在这几方面是当之无愧的。
蝶恋花
陆游
----------------------- 页面 49-----------------------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
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
《长杨赋》。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
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
[qióng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
的心事。“旅思[sì]”,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
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黯[àn]”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
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
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
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
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
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
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
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
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
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
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
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
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
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
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
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 (边防军事机关的长官)王炎提出过
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
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感情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
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
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
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
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 (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
用 (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
献策呢!
词结束了,而陆游的火热的爱国激情和他那满腔的悲愤,却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酥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页面 50-----------------------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
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写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
右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相爱很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结婚才一
两年,陆游便被迫与唐婉离婚而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陆游三十
一岁时,到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市)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夫妇。唐婉派人给
陆游送去酒菜致意。陆游回想往事,痛苦而又激动,就在花园墙壁上,题写
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回顾当年夫妻相爱的幸福生活和被迫离婚后的愁苦。
下片写与唐婉偶然重逢的情景和他的复杂心情。
作者与唐婉既然是在春游中偶然重逢,很自然地,在回想过去幸福相处
时,首先想起了当年两人共同赏春的情景。那时节,年轻的妻子用她那红润
的、酥[sū]油般细腻的手,深情地给自己斟上一杯上好的黄縢[téng]酒,也
就是官酿的以黄纸封口的黄封酒。两人举目观赏,只见满城春意盎然,红色
的宫墙旁边杨柳飘拂。作者只用了三句话,选择了这样一个印象最深、和今
天形成尖锐对照的生活场面,就把当初俩人的感情和美满生活写出来了。接
下去,作者用东风来比喻他的专制的母亲说,由于东风的冷酷无情,破坏了
自己美满的婚姻,失去了欢乐。于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索,就
是离群独居的意思。)只落得满腔愁苦,几年来一直在孤独中度过。上片最
后以“错、错、错”结束回顾,表示了他对当初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压力被迫
与妻子离婚的沉痛悔恨。
今天的重逢又是怎么样不同的情景啊!春天虽依然如旧,可是“人空瘦”,
那可怜的妻子比起当年已经憔悴了许多。这消瘦的容貌正同当年的红酥手相
对照。“空”,是徒然的意思。这个“空”字,透露了作者对唐婉的心疼和
关切。我们好象听到作者在暗暗地对她说,你又何苦这样无益地拆磨自己呢!
这时的唐婉,已哭得象泪人一样了。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浥[yì],沾湿。
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即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这里
指唐婉用的手帕。陆游看到,唐婉痛哭不止,沾有胭脂的泪水,已将她的手
帕湿透了。
不仅人有变化,在伤心人看来,景色也大为不同。尽管同样是春天,但
桃花已经雕落,花园里的池台楼阁也很荒凉,再也不是充满“春色”的景象
了。上片对昔日赏春的描写,是充满了欢乐和生意的情景交融;现在花园重
逢的场面,则是充满辛酸与凄凉的情景交融了。看着此情此景的陆游,他当
时心中又作何感想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古人为了表示爱情的坚定
不移,常常指山为誓,即“山盟”。“锦书”是指表达爱情的书信,这是由
古代一个女子用锦缎织上文字给她的丈夫表示情意的典故而来。这时的陆
游,内心非常矛盾:虽然他对唐婉仍然深爱在心,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各自
婚嫁,为礼法所限,再也难以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
受这一个悲剧的现实。“莫、莫、莫”。“莫”,是罢了的意思。他这连声
“罢了”的悲叹,和上片的“错,错,错”的悔恨相呼应,读起来好象有什
么沉重的东西在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悲愤的控
诉。
太 常 引
----------------------- 页面 51-----------------------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 (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
省)人。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金朝后,南侵中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金兵占
领。他亲眼看到了金兵蹂躏沦陷区人民的暴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怀着抗金
和收复中原的大志。二十余岁时,他便在家乡组织两千人的义军,不久就加
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队伍。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他建议与南宋政府
联合。耿京派他去同南宋政府洽商。在他归来的途中,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
京,并劫持部分义军投降了金人。金人委派张安国做了济州 (今山东省巨野
县)的知州。辛弃疾得知,便于途中组织了五十人,星夜奔赴济州,于五万
人众之中,活捉了张安国,并号召被劫持的义军和他一起前往南宋。辛弃疾
就是抱着这样强烈的抗敌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宋的。
他到南宋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 (掌军政、民政的长官),
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他还写了 《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奏朝廷,
陈述如何收复中原的大计。但是,事与愿违,他的理想不但未能实现,反而
因此受到朝廷里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被革职罢官。他自四十三岁起,就在
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地区,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生活,最后抑郁地死去。
辛弃疾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感情真挚。留存下来的词
有六百余首。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 (一一
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 (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
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
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
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
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
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
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
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
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
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
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
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
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
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
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
人说:砍去那些摇晃 (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
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
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
----------------------- 页面 52-----------------------
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
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
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写元夕之夜,临安城里的灯火和观看灯火的盛况。开头两句说,
满城的灯火,象一阵春风把千树万树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又好象是春风吹落
了满天的星斗。“花千树”、“星如雨”,是指五颜六色的灯火。“宝马雕
车香满路”,是指贵族人家乘坐马车,出来观灯的气派。“宝马”,贵族人
家的马,养得骠肥体胖,身上还佩有贵重的装饰品,故称“宝马”。“雕车”,
指饰有金边和花纹的华丽的马车。“凤箫”,是箫(一种乐器)的美称。“玉
壶”,指月亮,是比喻的说法。“鱼龙舞”,指玩耍灯火的游戏。“鱼龙”,
指灯笼。
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
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
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
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
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
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 (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
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
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
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清末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
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他引用晏殊、柳永的几
句词,原意都是对爱人的思念。晏殊这三句词说:昨天夜里,秋风紧吹,吹
落了许多碧绿的树叶。“雕”,雕落。柳永这两句词说:为了思念她,人已
经变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带,也渐渐地宽了起来。虽然这样,我也决不
会感到后悔。“伊”,指她。王国维在引用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时,字词稍有
变动。王的这段话是要说明这样一个意思: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坚持不
懈地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得到成功。后来,辛弃疾的这几句词,
----------------------- 页面 53-----------------------
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
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 (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
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
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
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
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
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多少行人泪。”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
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
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
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
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
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郁孤台”,古台名,
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
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
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
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
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
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
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
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
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
不禁又愁绪满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
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
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
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页面 54-----------------------
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宗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至
宋光宗赵惇[dūn]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辛弃疾受投降派的排斥,不受重用,
在江西省信州 (今上饶市)家中闲居。博山就在信州地区,作者经常来往此
地。这首词就是他经过博山时,写在墙壁上的作品。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两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上片写他少年时代,天真
烂熳,没有遇到过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
栏远眺。他虽然没有愁苦,可是为了写词,也学着过去一些文人的样子,勉
强写出个“愁”字来。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纯真感情的再现。“不识”,不知
道。“层楼”,高楼。
下片写他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空有满腔抗金救
国的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所
以,他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识尽”,是说深刻地体味到了。但是,他
这郁结在心头的愁苦,又向谁去诉说呢?谁又来听自己的诉说呢?他回想
到,自己过去陈述过积极抗金、收复中原的策略,不但未被朝廷重视,反而
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现在,投降派仍然把特朝政,根本不会支持他抗战
的主张。所以,他认为还是不说的好。“欲说还休”是说:虽然想说,结果
还是没有说。这表现了作者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他内心充满了愁苦,却无处
诉说,也无法诉说,只有找个话头来说吧:“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说:
我只有说,天凉下来了,是多么好的秋天啊!
这首词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一点,是构思巧妙。它写作者少年
时代,没有愁苦,偏偏还要“强说愁”。后来有了“愁”,即使在容易引起
人们愁苦的秋天,也不说“愁”,反而说秋天好,秋天凉快。这种“欲说还
休”,强作欢颜的构思,更能够表现出隐藏在作者思想深处的心理矛盾和极
端痛苦。这不仅使作品生动、活泼,而且读来有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 (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
----------------------- 页面 55-----------------------
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
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
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
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
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
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
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
牛。“麾[huī]下”,即部下。“炙”[zhì],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
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
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
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河北省襄樊市),
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
从宴会上逃出。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
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
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
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
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
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
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
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
格。
鹧 鸪 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
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被迫闲居时期,一直向往着当年跃马扬戈的战斗生活。这首词,
上片即是对那种情景的回顾。下片写他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已经老了,对
恢复中原也无能为力了,对南宋当权者给他造成的这种闲置的处境,表现了
不满。
“有客”,是说有一个朋友。“慨然”,是感慨地。“少年时事”,其
实是青年时代的事。“戏作”,意思是写着玩的。实际上,这并不是“戏作”,
它抒发了作者不能实现宿愿的感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在写这首词时,
十分激动的感情。
上片第一句“壮岁旌旗拥万夫”是说:我青年时代,举着旌旗,率领上
万义军进行抗金斗争。“壮岁”,青年时代。“旌[jīng]旗”,是旗帜的通
称。“拥万夫”,率领上万军队。“夫”,指士兵。“锦襜突骑渡江初”,
写他带领精锐部队南渡归宋朝的情景。“锦襜[chān]”,指士兵漂亮的服装。
----------------------- 页面 56-----------------------
“突骑[jì]”,指南归的骑兵。“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
两句写义军南下时沿途作战的情况。“燕[yān]”,是战国时代七国之一,位
于今河北省北部一带。“燕兵”,指南归的北方义军。“夜娖[chuò]”,夜
里握着。“银胡■[lù]”,是箭袋。“汉箭”,指汉朝的弓箭,这里用来指
南宋士兵使用的箭。“朝飞”,早晨射出。“金仆姑”,箭名。这两句说明
了当时抗金斗争进行得轰轰烈烈,士兵们的警惕性很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下片写目前自己被投降派排斥,人已经老了,仍然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
生活,因此,内心感到非常痛苦。“追往事”,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
斗争的情形。“叹今吾”,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春风不染白髭
须”,说春风不能把自己花白的髭须染黑。这一句包含着深深的感叹:自己
老了,虚度了年华,流失的时光再也不能回来了。“髭须”,胡须。“却将
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两句说:没有想到,当年我写的那些陈述抗
击金兵、收复中原策略的文章,如今只换来了东边邻居家有关种树知识的书
籍。言外之意是:我当年的苦心和理想,都白白的浪费了。“平戎策”,打
败敌人的策略。“戎”,原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南侵的金贵族。“换得”,
换来。最后两句,尤其是一个“却”字,抒发了作者的满腹牢骚,他并非安
于这种归耕田园的隐居生活,是不得已啊!
这首词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浓厚的感情色彩,增加了它
的感染力。
南 乡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宋宁宗开禧元年 (一二○五)任京口(今江苏
省镇江市)知府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
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
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词的开头两句是倒装句,不仅第一句与第二句倒装,而且,每一句也是
倒装句。写诗、填词,限于诗词的格律,这种倒装是允许的。按照一般文章
的语法,这两句应当这样:“北固楼满眼风光,望神州何处?”意思是说:
我站在北固楼上,眼睛看到的江南风光,仍然和过去一样;但是,我却看不
见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的残破河山啊!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殷切
怀念。“北固楼”,又叫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作者
写北固楼,是给下片歌颂孙权埋下伏笔,它与整首词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千古兴亡多少事”以下三句说:千百年来,有许多的朝代兴起和衰亡,这
种漫长悠久的历史,象昼夜不停地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无穷无尽啊。这是
作者对千百年来兴亡事的无限感慨,其中包含了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以及对
当时南宋岌岌[jí]可危的局势的忧虑。
下片对孙权的才干和胆略,给予了热情的歌颂。三国时代,孙权十九岁
就当了东吴的皇帝,在建邺 (南京)建都,曾打败曹操南犯的大军,保卫了
----------------------- 页面 57-----------------------
国土。“年少万兜鍪[dōu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是说孙权青年时代
就统帅数万精兵,占据东南方,不断地打仗,赢得了胜利。“兜鍪”是盔甲,
代指军队。“坐断”,占据住。以下两句说: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
才能和孙权匹敌。“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用曹操的原话来称赞孙权。孙
权,字仲谋。为什么作者特别称赞孙权呢?他是在感叹南宋没有象孙权这样
的皇帝,来抗击金兵的侵扰,收复中原失地。
当时有一种论调,认为南宋无力收复中原失地,抗金就会速败、速亡。
辛弃疾曾经批判过这种错误观点。在这里,他又用三国时代,孙权占据东南
方,能够打败曹操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国土的史实,有力地批驳了抗金必亡
的谬论。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所写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
关切。
这首《村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
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
情景。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
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白发的一
对老夫妻俩,他们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着家常。在他们
略带醉意的时候,谈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切了。“吴音”,指江
浙一带的地方口音。辛弃疾居住的上饶地区,三国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说是
“吴音”。“相媚好”,是说两个老人讲着柔媚的地方话,谈笑逗乐。“翁”,
是对老头的称呼。“媪[ǎo]”,是对老妇人的称呼。
下片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
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中儿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
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
道成天玩耍,他仰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籽吃的模样儿,非常逗人喜爱。“无赖”,
指小孩子调皮,不干正事,是亲昵的口吻。
这首小词,犹如一幅真实而美丽的农家图画。这样动人的意境,这些栩
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有很深厚的生活基础,象辛
弃疾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使有进步的思想,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生
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对古人也是适用的。
水 调 歌 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 页面 58-----------------------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
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
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
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婺州永康(在令浙江省)人,
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的思想、人品、性格都很相象,词风也十分
近似。
这首《水调歌头》是陈亮为即将出使金国的章德茂写的。“大卿”是对
他官衔的尊称。“使虏”指出使到金国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
称为“虏”。
这首词采用通篇议论的写法,言辞慷慨,充满激情。词的上片紧扣“出
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站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两句,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南
师”指南宋军队,由于南宋朝廷对金国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南宋军队已经很
久没有向敌人发动进攻了,这就越发使金人感到南宋政府怯懦好欺。“谩说”
就是休说。“北群空”是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典故。原
意是说,伯乐善识马。他一过,好马都被选出,冀北的好马就空了。这里以
马群中没有良马比喻朝廷上缺乏人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主人由于好久没
有看到南宋军队的进攻,于是便胡说南宋整个朝廷都没有人材了。
在这种形势下,章德茂出使金国,困难实在不小。在敌人面前要做得不
卑不亢、恰到好处是不容易的。陈亮深知此点,于是便给朋友鼓劲。从“当
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当场”指章德茂出使,
会见金国统治者的场合。“只手”,古代有“只手擎天”的话,指章德茂象
只手擎天那样能够独立支撑危局。“毕竟还我万夫雄”是说经过较量,章德
茂必能恢复我国使臣作为万夫之雄的形象。当时出使金国的人有的在敌人的
威胁下屈服了,这里是赞美章德茂是能够恢复不屈服的英雄形象的。
“自笑堂堂汉使”以下三句,是说章德茂心中充满了做一个堂堂汉家使
节的正气,有着威武不能屈的崇高节操,就象那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的黄河流
水,是任何力量也屈服不了的。“自笑”,自己会意的一笑,是乐观主义的
表现。“得似”,好象。“依旧”,依然、仍旧。“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
逢”是说: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
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穹[qióng]庐”,北方少数民族用
毡搭成的圆形帐篷,这里喻指金人的宫殿。“藁[gǎo]街”,汉代长安城内外
国使臣集中居住的地方。汉将陈汤出使匈奴,曾把不服管理的郅支单于杀了,
回来要求把单于的头挂在藁街,作为对“犯汉”者的惩戒。
上面那些话是陈亮对友人的期望,也表现了一个爱国者藐视强敌的豪迈
气概。正因为这样,当他注视现实时,朝廷的投降政策就更使他愤怒不已,
于是他便在词的下片发了一通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议论。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我们的祖国大
地,在这里主要是指北中国。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壤、封就
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痛心地问道:“于中应
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意思是说,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
----------------------- 页面 59-----------------------
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志士吧!紧接着“万
里腥膻[shān]如许”以下三句说:可是为什么现在祖国的万里江山到处都被
金人蹂躏,到处都是难闻的羊膻味?我们伟大祖先的英灵究竟在哪里?祖国
的磅礴正气什么时候才能压倒敌人的邪气而贯通于天地之间?作者的这一连
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
折不扣的千古罪人。“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
戎狄,这里就是指金人。“如许”,如此的意思。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信心。“胡运”,金国的气运。
“何须问”,即不必问的意思。“赫日”指中午光线耀眼的太阳。这两句是
说:金朝的气运已经快完了,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因此不必多问,而宋朝却
象太阳刚升到了中天,前景是很辉煌的。
从陈亮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抗金派词的一个特色:充满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词使人振奋,使人鼓舞,带有积极
的浪漫主义的气息。
六 州 歌 头
题岳鄂王庙
刘过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
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
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说当年事,知恨苦。
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
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兖佩冕圭百拜,九原下、荣感君恩。看
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刘过 (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太和(今江
西省泰和县)人。是辛弃疾的朋友。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名将,曾经在抗金的疆场上建立过赫赫功勋。他的生
平经历已经在前面作过简介 (见岳飞《满江红》)。岳飞是被民族败类、卖
国贼秦桧害死的,广大人民深深地怀念他。后来,在宋孝宗时,岳飞的冤案
得到昭雪,恢复原官。宁宗时追封鄂王。鄂王庙即今西湖的岳庙。刘过这首
词,就是对岳飞的赞颂和吊念之歌。
词的上片概述岳飞生平。“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以提问的方式开篇,
意思是说:中兴时期的诸多将领中,谁是万人中的英雄呢?言下之意是说唯
有岳飞才够得上南宋初年(所谓“中兴”时期)诸多大将中的英雄。“英”,
即英雄。“身草莽”以下四句是说岳飞惨死于冤狱,葬身草莽之中,但忠愤
之气长存,他的形象至今活在人民心中。“草莽”,指荒地里野草长得又密
又深。“膺[yīng]”是胸膛,“气填膺”就是气愤满胸膛的意思。“尚如生”,
是说还象活着似的。
“年少起河朔”至“良犬先烹”,列举岳飞平生主要事迹。岳飞出身贫
寒,少年时练得一身好武艺,能拉开近三百斤的硬弓(即词中所说“弓两石,
剑三尺”。古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剑三尺”,即三尺长的宝剑。)岳
飞二十岁时,在河北(即“河朔”)从军,在艰苦的战斗中逐渐成长为杰出
----------------------- 页面 60-----------------------
的将领。所以说“年少起河朔”。“定襄汉”指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打败金人
和伪齐的联合进攻,收复襄阳、汉水流域一带,以后又曾长期驻防于鄂,使
金人不敢窥伺。“开虢[guó]洛”是指绍兴十年岳飞布置手下诸将分头在陕西
(虢)、河南(洛)一带进兵,准备进击敌人。“洗洞庭”指岳飞在洞庭湖
镇压杨么等农民起义的事。这件事是岳飞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刘过把它也列
入岳飞的功业之中,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北望帝京”是说岳飞时刻不忘
收复汴京(北宋首都)。可是由于奸臣破坏,岳飞的宏伟计划没有实现,自
己倒先遭了灾。“狡兔”指金人及金人扶持的伪政权。“良犬”喻指岳飞。
“狡兔死,走狗烹。”这原是古人叹息最高统治者在打败敌人之后就杀害功
臣,好比逮住了狡兔,猎犬就被烹杀。这里是说“狡兔依然在”,却发生“良
犬先烹”的事,金兵没有赶走就杀岳飞,更令人痛恨南宋最高统治者误国的
罪行。
“过旧时营垒”以下几句是说作者访问岳飞曾经驻扎过的地方,即“旧
时营垒”,到处有怀念岳飞的人们,说起他的事迹,无不痛哭流涕。“荆鄂”
指湖北武昌一带。“遗民”指存活下来的百姓。“故将军”指岳飞。“泪如
倾”,形容眼泪流得非常多。
词的下片首先咏叹岳飞遭谗身死的冤狱。“说当年事,知恨苦”是说,
说起当时的事,知道你有极深的恨。“苦”,这里是极的意思。“不奉诏”
指岳飞不接受皇帝要他班师回朝的命令。“伪耶真”即究竟是真是假。所谓
岳飞“不奉诏”,完全是秦桧强加给他的罪名。作者在这里虽然用“伪耶真”
的问话,倾向性其实很明白。“臣有罪”四句,是承接上文秦桧的诬陷说:
如果我真有罪,那末以皇上的圣明,可以审察,看到我的一片忠心。这里指
出岳飞是无罪的,又认为宋高宗受蒙蔽,没有鉴察岳飞的忠诚。其实宋高宗
要屈辱和议,所以要杀害力反和议的岳飞,并非受蒙蔽。“陛下”是臣子对
皇帝的称呼。“圣”就是圣明,是臣子对皇帝习用的套语。“鉴临”就是审
察。这四句表现了很强的悲愤情绪,并含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分茅土”是古时分封诸侯时的一种仪式,用茅草包上一点土给受封者,
作为他分得土地的象征。“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是说自古以来
没有给奸臣封侯拜爵的,他们不会有好下场。“入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是说人世间的一切冤案总能得到昭雪,就象黑夜总会为白昼所代替一样。岳
飞的遭遇也是如此,他虽然死得很惨,现在却被追封为鄂王,立了忠烈庙。
“衮服”以下三句,是说岳飞庙里的塑像,穿着衮服,戴着冠冕,佩着圭玉,
在地下百拜,感谢君王替他昭雪的恩典。“衮[gǔn]服”,王侯穿的礼服。“冕
[miǎn]”,帽子。“圭[guī]”,玉制的装饰品。“九原下”等于说“九泉之
下”。“荣感”即感激。“君恩”指君主的恩典。
最后三句,作者把我国在清明节 (在农历三月)祭奠祖先的风俗同吊念
岳飞的感情结合起来。词说:你看,年年三月,春光明媚,满地花香,人们
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那就是在纪念岳飞的神灵呵。“卤[lǔ]簿”原指古代
帝王或大官出行时的仪仗,这里指百姓为岳飞举行迎神的仪仗。这一迎神举
动寄托着人民的哀思,也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这首词前面部分笼罩着悲愤压抑的情绪,最后几句却表现出明朗的色
彩,给人以振奋和鼓舞。显然,刘过创作这首词不仅是为了纪念死去的英雄,
而且是在表达抗敌御侮的决心和对腐朽的南宋政权的不满。
贺  新  郎
----------------------- 页面 61-----------------------
送陈子华赴真州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
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
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
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
目送,塞鸿去。
刘克庄 (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在今福建
省)人。做官时敢于直言,不媚权贵,曾多次受到打击和迫害。他是南宋杰
出的词人。他的词以抒发爱国思想为主旨,风格道劲豪放。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是刘克庄四十一岁时的作品。当时他的友
人陈子华赴真州 (今江苏省仪征县)任职,那里地处长江北岸,已是抗金的
国防前线,刘克庄写这首词给他送行,热切地期望陈子华此去能为收复失地
做出贡献。
读了“北望神州路”的词句,便令人立刻联想起张元干《贺新郎》词的
“梦绕神州路”的名句。“北望”也好,“梦绕”也好,都是说明南宋爱国
军民寝食不忘收复北方领土的心情,这也是作者为陈子华到真州任职感到兴
奋的原因。“平章”是评论、裁断。“分付”指处理。“这场公事”指收复
失土这件大事。词的开头三句,作者兴致勃勃地对即将离别的朋友说:你就
要到北方前线去了,在那里将遇到很多军国大事,你将如何处置呢?
下面“记得太行山百万”五句,是作者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团结
义军共同抗敌的看法。“太行山百万”指北方义军。当一一二七年汴京沦陷、
北宋灭亡的时候,王室、官僚纷纷南逃,不愿当亡国奴的北方广大军民则大
批进入太行山区,组织义军抗击金人。后来,抗金名将宗泽把他们收编过来,
在对金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讲的就
是这段史实。“宗爷”,这是当时人们对宗泽的尊称。“驾驭”即统率的意
思。宗泽由于能够依靠民众,在对金作战中多次获胜。可是主和派统治的朝
廷却非常害怕义军,处处防范他们、排斥他们。所谓“今把作握蛇骑虎”,
正是指现在朝廷对义军的态度就象手里捏了一条蛇不敢放手,胯下骑着一匹
虎左右为难,完全不信任他们。作者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陈子华说:你这
次到真州前线(“京东”指汴京以东、真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那里坚持
抗金的义军豪杰们肯定会高兴,并且愿意接受你的统率,这样你就可以从从
容容地把山东、河北一带的失地收复了。“君”指陈子华。“京东豪杰”指
义军首领。“想投戈下拜真吾父”,”投戈”就是丢下武器;“吾父”即我
的父亲。这里是讲岳飞收编张用的故事。张用原是一支小队伍的首领,岳飞
给他写了一封劝谕信,他为大义所感动,说、“真是父亲般的教诲啊”,于
是就放下武器归顺了岳飞。刘克庄用这个典故表示殷切期望陈子华以宽广的
胸怀对待义军,团结他们共同抗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谈笑之中,
收复齐、鲁(今山东、河北一带)的失地了。“谈笑间”这里表示很容易做
到的意思。
词的下片通过对当年抗金将领的追念和对今日朝廷上空谈误国者的批
判,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和对友人的鼓励。
“两河萧瑟惟狐兔”以下三句是说河南、河北广大地区在金人的践踏下
----------------------- 页面 62-----------------------
成了狐兔横行的荒原,人们盼望王师北伐,可是从宗泽、岳飞等人故去以后,
又有谁曾经打到过那里?“两河”指河南、河北。“萧瑟”,萧条、荒凉之
意。“祖生”指晋人祖逖,他在晋元帝时曾领兵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
这里喻指宗泽、岳飞等抗金将领。“多少新亭挥泪客”用的也是晋代典故,
是说逃到江南的晋宗室贵族每逢节日就在南京新亭聚会,他们一谈到国土的
沦丧,就相对痛哭流涕,这里借指南宋士大夫对中原沦陷光会流泪叹息,可
是有谁真正地梦见中原的一块土地?有谁在为恢复中原而操心呵!“算事业
须由人做”,是说恢复大业需要有人承担,当然,这种人必须象陈子华这样
踏实肯干才行。这句话既含有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表现了对朋友的期望和
赞许。
最后“应笑书生心胆怯”几句,是作者写自己。刘克庄不能亲赴前线,
心中很不平静,但在这里却偏说自己是由于胆怯,一听说上前线就象姑娘害
怕出嫁似地躲在车子里哭,无所作为,只能目送着友人象大雁一样向北方边
塞飞去。这显然是对自己不能实现报国志愿的自我解嘲,其实,作者是不甘
心这样的。“书生”,作者自指。“闭置”,关在里边。“新妇”,新娘子。
“空目送”,徒然地用眼睛远送。
刘克庄的词在艺术表现上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的特点。这首词更是
通篇议论,语言不受拘束,因而使它的抨击时事的内容和激昂的感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一剪梅
无名氏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
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
胡不经量?
南宋末年 (理宗后期及度宗时期),有一个奸臣叫贾似道,他因姊姊是
宋理宗的贵妃,就当上右宰相,威风显赫,作恶多端。当时南宋面临北方新
崛起的蒙古族的严重军事威胁,贾似道在强敌面前一味退让妥协,对人民却
拚命压榨、搜刮,以满足他那极度荒淫糜烂的生活。后被流放,在途中被杀。
这首词是针对贾似道发布“经量”土地的命令,给广大百姓带来严重祸
害的情况写的,揭露了南宋大小官员的丑态。
“宰相巍巍坐庙堂”。这个宰相就是指贾似道。“经量”即丈量,“经
量”的内容包括丈量土地的面积,鉴定土地的好坏,然后规定缴纳田赋的数
目等等。
当时贵族、官僚、大地主们一面大量占有土地,一面却把实际数字隐瞒
起来,以逃避赋税。为了查出那些被隐瞒的土地,增加田赋的收入,南宋政
府不止一次地推行所谓“经界”(也就是“经量”)之法。采取这个措施本
来是有必要的,但南宋官僚机构太腐朽,这措施又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
利益,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弊端百出,对广大百姓骚扰很大。量来量去,是那
些地位较低的中小地主加重负担,但他们还是把加重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穷苦
----------------------- 页面 63-----------------------
百姓身上。这首《一剪梅》所反映的,主要就是这些人的情绪。
词的上片说:宰相神气活现地坐在庙堂之上发号施令,说要“经量”土
地,马上就要下边动手。不知哪个下级迎合宰相的意旨,就上了一个奏章,
在奏章上开头说要经量,结尾也说要经量。这是写迎合宰相意旨阿谀拍马的
丑态。
朝廷上如此,地方上又怎样呢?词的下片便点出一个“轻狂太守”。“轻
狂”在这里是做事轻率狂妄的意思。“太守”是管理一个州(包括好几个县)
的地方官。“吾邦”就是我们家乡。“闻说经量,星夜经量”两句,是说这
位轻狂的太守一接到“经量”的命令,在星夜里就动手丈量起来。他为什么
如此起劲呢?不用说,准是因为丈量土地正是他们贪污受贿的好机会。
对于这种置金贵族入侵于不顾,却一味对人民加紧压榨的当权者,人们
自然极其痛恨。所以词的最后三句说:“山东、河北被金人占去那么多年了
(从北宋灭亡到这时已将近一百四十年),在金和蒙古贵族的蹂躏下,那里
的土地早已荒芜(即久抛荒),人民在受难。那里的大片国土才真应该从敌
人手里夺回来好好丈量一番,可是你们却为什么根本不管呢?“好去经量,
胡不经量”,就是本该去经量,为什么不去经量呢!“胡不”即“何不”,
是个疑问词。这样一来这首词的思想性就加强了。广大人民念念不忘收复沦
陷了的大片中原国土,贾似道之流却一味地对敌人妥协投降,而只在人民身
上打主意,两相对照,这些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不是就显得更突出了吗?
全词采用嘻笑怒骂式的嘲讽语调,不断重复“经量”的字眼,加强了这
种嘲弄的意味,使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
一剪梅
无名氏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
消磨。《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
如何?民事如何?
前首提到,正当南宋王朝日益腐朽的时候,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却日益
强盛起来。强大的蒙古骑兵随时准备南下夺取整个中国。这首《一剪梅》揭
露了在敌人军事威胁下,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但统治者仍然只知享乐,而根
本不顾国家危亡的情况。
“襄樊”指襄阳和樊城,在今湖北省。这两个城市隔汉水相望,是一个
扼守江口、保卫东南安全的军事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也
正是蒙古军所选定的进攻南宋的一个突破口。因为,攻下襄樊就可以派兵从
汉水乘船进入长江,然后沿江而下,南宋就很难抵挡了。
宋度宗咸淳三年 (一二六七),蒙古军侵扰襄阳,掳去五万人。四年,
蒙古军围攻襄阳。五年,蒙古军围攻樊城。南宋军队屡遭惨败。九年,蒙古
军攻破樊城,襄阳守将吕文焕向蒙古军投降。
词的上片写“襄樊四载弄干戈”,指襄樊被蒙古军围困了四年,南宋宰
相贾似道却没有发动大军去援救。本来,打鱼人和砍柴人唱着渔歌和樵歌,
----------------------- 页面 64-----------------------
在这一带是很普遍的,可是这几年却全都听不见了。在蒙古军的围困之下,
襄樊人民被困在城里,危险极了,还有谁敢下河打鱼、上山砍柴呵!所以词
中说:“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干戈”是盾和矛,“弄干戈”就是打仗。
“渔歌”、“樵歌”是打鱼和砍柴时唱的民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是作者问道:那么现在情形怎样了呢?襄樊被蒙
古军围困了四年,还在继续坚守。由于贾似道不去援救,也不去接济,围城
里面钱快花光了,粮食快吃光了。即词中所说:“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消磨”,消耗掉。这里指出围城很难坚守下去,含有对贾似道误国罪行的
极度憎恨。
在国家陷于危亡,人民在受苦受难时,掌握大权的贾似道又在干些什么
呢?原来,当襄樊危急之时,贾似道却躲在他的西湖葛岭别墅里沉湎在酒色
歌舞之中,不采取任何措施去援救襄樊,却津津有味地在同一群姬妾斗蟋蟀
玩耍。这怎么能不引起人民的痛恨呢?这首词的下片,一开头就是一声大喝:
“《柘枝》不用舞婆娑!”“柘[zhè]枝”是一种舞曲的名称,“婆娑[suō]”
形容舞姿的美妙。联系“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意思是说:不要再欣赏着
美妙的柘枝舞而醉生梦死了,你实在丑死了,坏透了!“能”是当时方言,
就是“恁”。“能多”就是那么多、如此之多的意思。
最后三句,作者愤怒地责问贾似道之流:你们只知道天天往家里买歌女
舞女,可是前方军情怎么样,后方百姓生活又怎么样,你们可曾有一点放在
心上?“朱门”,红漆大门,这里指贾似道之流的大官僚。“朱娥”,漂亮
的女孩子,这里指歌女或舞女。这个结尾是对那些只知吮吸人民膏血而根本
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无情鞭挞。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和感
情是十分鲜明的。
正因为上面两首《一剪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
的方式又是那样朴实直率,有些地方(如四组重复句式的使用)甚至带有民
谣风味,所以我们推测它们可能是接近人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
酹 江 月
驿中言别友人
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
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
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文天祥 (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省
吉安市)人,官做到丞相。元兵南侵,他起兵勤王,后战败被执,不屈,被
杀,是宋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所写的诗、文、词是他战斗生涯的记录和爱
国思想的宣言,是血和泪的结晶,不能把它们视同一般的文学作品。
这首题为“驿中言别友人”的词,是文天祥被俘后押往大都(今北京市),
途经金陵(南京),在驿馆(官办客栈)中告别朋友时写的。朋友当是邓剡,
字中甫,这时住在金陵天庆观里。词牌 《酹江月》是《念奴娇》的别名。
----------------------- 页面 65-----------------------
文天祥写这首词时,抗元斗争已经失败,他自己也成了敌人的俘虏,但
词中却洋溢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藐视强敌的豪情壮志。在艺术表现上,
为了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精炼的语言之中,文天祥较多地借用了典故和
前人诗歌的意境。
上片的大意是说:面对水天相连的长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
军打败了我们。春天来了,杜鹃鸟在哀啼,夕阳斜照着花朵,可是我怎么忍
心去看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呵。想到我们的妇女和珍贵文物被敌人掳掠一
空,连我自己也当了俘虏,真不知道靠谁才能报仇。我是多么的痛悔,可惜
了我的那把宝剑,它还以为我是个豪杰呢。
开头三句回忆抗元斗争的失败。这里借用了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火烧
曹操船队的典故。据说那次正好碰上东南风,仿佛老天有意帮助周瑜成功一
般。可是南宋军队凭借长江天险却未能抵挡住元军,又仿佛老天不肯帮忙似
的。“水天空阔”写长江水面宽阔,本来正是阻挡敌人的有利条件。“不借”,
不肯帮助。“英物”,英雄人物,这里指抗元将士。
“蜀鸟吴花残照里”到“此恨凭谁雪”,写这次途经金陵时所见。“蜀
鸟”指子规,也就是杜鹃鸟,相传它是蜀国望帝死后变化成的,啼声凄厉。
“吴花”指吴地的花草,三国时金陵是吴的国都。“残照”指夕阳的照射。
“铜雀春情”是化用唐人杜牧的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意思是赤壁之战要不是东南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曹操的军队早就打
过了长江,把乔家两姊妹 (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掳去关在曹操造的有名的铜
雀台里了。杜牧的诗只是一种假设。但南宋灭亡时宫中嫔妃[pínfēi]确实遭
到元军掳掠,所以文天祥用“铜雀春情”来指这件史实。“金人秋泪”,汉
武帝曾在长安的宫中用铜铸造了一个重千斤的仙人,也叫金人,汉亡以后魏
明帝曾派人到长安去搬取这个铜人,据说铜人不愿离开故土,竟流下眼泪来。
这里借指南宋灭亡后珍贵文物被元军劫掠一空。总之,文天祥这次经过金陵,
满眼都是金人破坏后的残破景象,使他心中充满了仇恨。但他又痛苦地想到:
自己已经被俘,很难再重整旗鼓,这仇恨和耻辱要靠谁才能洗刷掉呵!
“堂堂剑气”两句是懊恨自己的失败。古人传说好的宝剑,有精气上通
于天。“斗牛”指北斗星和牵牛星。“空认奇杰”,白白地认我为英雄。这
两句是说自己所佩的宝剑倒是把好剑,剑气上冲斗牛,可惜自己已经落入敌
手,辜负了这口把自己当作英杰的好剑。
词的下片回顾抗元斗争的艰苦经历并向友人表示誓不屈服的决心。大意
是说,回想不久以前,为了抗击元军,我曾经摆脱敌人严密的监视坐了小船,
经过海路,到南方举起抗元的大旗。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
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
高的民族气节。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何
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那信江海余生”以下三句,是记一二七六年他从镇江摆脱元兵监视,
经海路南逃的事。“那信”,哪里想到。“属”,托付。“江海余生,南行
万里”,是说他那次先逃到通州 (今江苏南通市),然后乘小船 (扁舟)出
海继续南行。“余生”等于说幸存的生命。“鸥盟”原指与海鸥交朋友,这
里借指抗元战友。“醉眼”原指喝醉酒看东西,“留醉眼”是深情地看的意
思。“涛生云灭”指战局的风云变幻。这两句说明他之所以南行万里是为了
寻找战友共举抗元大业。“睨柱吞嬴”以下三句用了两个典故。“睨[nì]柱
----------------------- 页面 66-----------------------
吞嬴”用蔺[lìn]相如的故事。战国时代,秦王提出用十五个城池换取赵国的
美玉和氏璧,蔺相如奉赵王之命送璧到秦国,看到秦王没有用十五城来换璧
的诚意,就拿着和氏璧怒发冲冠地倚柱而立,警告秦王说:如要夺璧,宁可
将璧在柱子上击碎!秦王不敢强夺。“睨柱”就是眼睛斜盯住柱子看的意思。
“嬴[yíng],秦王的姓。“吞嬴”是说蔺相如怒气冲天象要吞掉秦王似的。
“回旗走懿”,是用三国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死于军中,司马懿领军
来追,蜀军突然回师 (回旗),竟把司马懿吓退。“走”在这里作“使……
逃跑”讲。天文祥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大义凛然,不畏强敌,就是死了也
决不放过敌人。“千古冲冠发”,是讲千百年前,蔺相如怒发冲冠警告秦王
的事。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意思是说上面讲的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眼前他被
拘留在金陵的驿馆,只有秦淮河上的孤月伴着他这个无法入眠的人。“无寐
[mèi]”,不能入睡。秦淮河,是流经金陵的一条河。这两句表明,现实虽然
是如此残酷,但顽强的斗争的精神却仍使作者激动不已。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
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
和明月,宿芦花。
邓剡[yǎn],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曾参
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
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古之作。
词的上片写景。傍晚,刚下过一场雨,晚霞映得水面分外明亮。潮水退
下去了,岸边留下层层沙痕。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
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在西风的催逼之下,季节已由夏入秋。同时,也使
主人怜惜这些飘零的秋叶,将与自己一样沦落天涯。“懊恨”,是懊恼可恨
的意思。“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变换来暗示朝代
的更替。“天涯”,比喻极遥远的地方。“落天涯”就是流落、飘泊于天涯
的意思。这时南宋灭亡了,广大人民处于异族的压迫之下,不少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所以,风吹落叶的情景,就格外容易使人联想起汉民族的不幸遭
遇。邓剡用“懊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
人)的不满和愤恨。
如果说上片是在写景中隐含着亡国之痛,那么,下片就是更直截了当地
写这种哀痛的感情了。
“寂寞古豪华”以下四句,是剪裁和改写了唐人刘禹锡的有名诗篇:“朱
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
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里的地名,是晋代大贵族王家、谢家世代聚居的地
方。随着王朝的变迁,这些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寄居在这里的
燕子年年飞来寻找原地筑巢,可是房子的主人早已不再是王、谢大族,而是
寻常百姓了。邓剡写这首词时,正在南宋亡后的金陵,所以很自然地借用这
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在残破凄凉的金陵城
----------------------- 页面 67-----------------------
下,古代的豪华景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惨淡的夕阳,照着乌衣巷口。南宋
灭亡后侥幸活下来的人,谈论着时代的又一次更替,慨叹又有多少人家破人
亡,竟使年年飞来的燕子,找不到栖身之处了。
词的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秋季来临,燕子都
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这幅
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
艺术效果。
柳 梢 青
春 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
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 (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
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
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
居,直到逝世。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
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这首 《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
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
香的。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
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
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词人看到此情
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
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
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看到的是一
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
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春
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
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铁骑”,指
元军强大的骑兵。“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银花”,
花灯。“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
剧,这也是常有的事。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
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笛里番腔”三句说:笛
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
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这里指蒙古人的
唱腔。
作者耻于同蒙古统治者合作,不愿意出来做官,宁愿孤独地过着隐居的
生活,清白地度过晚年,因此,他更加思念为拯救国家而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 页面 68-----------------------
的人们。词的下片就是作者这种思想的自我写照。“那堪独坐青灯”以下三
句,是作者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名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三句是说:我多么思念故国
呵!往日在临安高台上赏月的情景,永远使我难以忘怀。现在每天夜慕拉下
的时候,我怎能忍受得了独自一人坐在青灯下的这种痛苦折磨呢?“那堪”,
哪里忍受得了。“青灯”,发出青幽光亮的灯。“高台”,可以登上去赏月
的平台。“辇下风光”以下三句,作者又进一步写了他对京都这座美丽城市
的留恋,自己将要长期在山中过着孤独隐居生活的苦闷,以及对从海路逃往
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的关怀和向往。“辇[niǎn]下”,这里指京师
(临安)。可以想见,在这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首小词的感情色彩很浓,所有的词句都浸透着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故
国的深切怀念。
清 平 乐
平原放马
张炎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茸茸春草天涯,
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原籍西秦 (今甘肃省),但从小
生长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市),宋亡后,到处飘泊浪游。他的作品大多是即
景抒情,寄寓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由于他是贵公子出身,又生当末
世,所以情调偏于低沉。
这首《清平乐》,写的是作者看到在平原上放牧过去的战马所引起的感
慨。
上片主要写马。“辔摇衔铁”两句,描写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在主人的
驾驭之下,奔走在残留着冬雪的辽阔平原上。“辔[pèi]”是马缰绳,“衔铁”,
马嚼子,即横放在马嘴里两端连着缰绳的小铁链。“蹴[cù]”是踢、踏的意
思。“摇”字和“蹴踏”两字,把马的动态写得很传神。“勇趁军声曾汗血,
闲过升平时节”,“趁”在这里是追逐的意思,“军声”指战斗时的鼓角声、
呐喊声之类。“汗血”古代良马名,据说能日行千里,流的汗呈鲜红色,就
象血一样。这匹战马曾经是听到战斗号令就勇猛地冲杀、为国家立过功劳的,
现在它却闲着过太平日子!这里有点讽刺意味,因为南宋王朝始终处于严重
的内忧外患之下,所谓“升平”,不过是昏庸的统治者制造的假象罢了。久
经沙场的战马渴望投入战斗,就象有才能的人渴望为国家出力一样,可是当
权者却根本不顾国家危亡,一味粉饰太平。作者就通过战马被闲置来含蓄地
表露了这种思想。
下片进一步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当。“茸茸春草”两句是写春天
田野的景象:春天里,到处长满了花草,涓涓的小溪流水声,也听得分外真
切;在阳光的照耀下,连溪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茸茸[róng]”,形
容春草柔嫩的样子。“天涯”,天边,这里形容春草遍地。“涓涓[juān]”,
形容流水声。“野水”,野外小溪里的流水。“晴沙”,指太阳照在小溪里,
水流清澈,能够看见水底的沙石。冬去春来,时间在流逝。那些令人关切的
----------------------- 页面 69-----------------------
骏马景况怎么样了呢?“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是说:不少千里
马渐渐老去,却仍然不让它们发挥所长,偏要把它们死死束缚在盐车上。显
然,这是对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抨击。“骅骝[huáliú]”,骏马名,指千里
马。“盐车”,运盐的车子。拉盐车是一种粗笨的活,用千里马去拉盐车,
比喻大材小用。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评论时政,但言下之意是十分清楚的。在
“骅骝”拉“盐车”的尖锐对照中,“骅骝老去”,“犹困盐车”,不是寄
寓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吗?
----------------------- 页面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