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背道而驰_没有免费的午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5:35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逝世。

  2006年11月16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4岁。

 

==============================================

 

高高飘扬的自由与理性之旗  2006年11月23日  南方周末   钟伟 

 

■编者按 11月16日,94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这个小个子、秃顶的美国犹太人,是最后一位既家喻户晓又有最高专业成就的伟大经济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20年来的全球经济。他去世后,一位挚友写道:“我们不容易想象一个比他更伟大的人生。生于1912,他度过的日子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大时代。科技猛进,战争无数,什么主义都出现过。上苍有眼,看中了一个长得不高的人,把所有应付这些大争议需要的天赋都给了他。他于是站起来,寸步不移地为人类的生活与自由辩护,到死为止。”

 

 

自由———关于弗里德曼思想的漫画

 

 

弗里德曼:看!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哈耶克:也许你应该解释一下它的逻辑……(被踢打者为美国工会,弗里德曼手中纸张上写着“劳工法律”,哈耶克手中纸张上写着“政策”)

 

 

弗里德曼与格林斯潘(右)。格林斯潘在前者去世后说,“没有他,我的世界不会是这样”。

 

 

远去的背影。右为乔治·斯蒂格勒,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告别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思想,仍然像从未有过足迹的雪山之巅,如此纯净地存在着,他使得我们理解,思想的力量如此强大,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一个人一生有无限的诱惑和可能。米尔顿解释他选择经济学研究的理由时说,19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空前绝后的经济危机的最低谷,时代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如何减少失业?如何解释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闲置的矛盾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似乎比成为一个应用数学家或者是精算师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使命感使得米尔顿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极其浩繁,并且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似乎赋予了经济学家不可质疑的权威,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人们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可以与经济学沾上边,大家都愿意听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对诸多问题的见解,甚至相信经济学家能提出很好的治理国家的主意,而获奖者自己也容易自以为是,自以为全知全能。米尔顿对此持有警惕,并且在此后将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将精力集中于向大众撒播自由和理性。

 

米尔顿对学术的贡献集中在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方面,不过在货币理论方面,米尔顿的贡献更辉煌,经济学发展至今,对货币理论进行的各种挑战始终没有停止,但却始终没有动摇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根基。1950年代,正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全球固定汇率制大行其道的时候,但米尔顿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大厦将倾。米尔顿的智慧让他从容等待了将近20年才见证了旧时代的终结,和自己创立的浮动汇率制的胜利。

 

和象牙塔学者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对民众深切的爱,使他不以高高在上的精英自诩,而是以散播自由理念为己任。因此他乐意在财经读物上、在电视上,向公众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早在1962年,《资本主义与自由》出版,这本书是米尔顿的妻子对他多年来各种讲演的修订和出版,米尔顿在当时社会的狂热气氛中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甚至连演讲都总是在充满敌意的气氛中进行,该书最初印行时几乎没有任何反响,但他却从未产生媚众的摇摆。1966年,《新闻周刊》约请米尔顿担任专栏作家,这样的专栏一直延续到1984年才停止,米尔顿从未后悔将时间花费在专栏写作上,他说,“写专栏文章要求我紧跟最新的大众话题,专栏文章让我能够在现实的事务中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它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980年,弗里德曼夫妇制作的名为《自由选择》的十集电视短片终于在全美196个电视台中的72家开始陆续播放,节目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弗里德曼夫妇的同名著作终于出版了,当时在美国的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册。这本书被翻译成17种文字,相信读者不下千万。比照一下中国国内参差不齐的经济学家吧!有多少学者愿意低下身段,不厌其烦地亲身制作电视短片传播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呢?

 

弗里德曼一生先后三次来到中国,这被他称为“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之一”,第一次中国之行成于1980年9月2日,中方邀请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钱俊瑞先生。第二次中国之行成于1988年9月10日,中方邀请者是复旦大学的谢希德教授,关于在上海的演讲,米尔顿特别提到,厦门大学的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学生,用尽了自己全部的100元积蓄,从厦门赶到上海听米尔顿的演讲,并说明自己正在试图翻译他的著作,米尔顿感慨说:“这种具有进取心和勇气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第三次中国之行成于1993年10月19日,当时高尚全先生冒险通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邀请米尔顿,并安排其与高层见面。

 

今天的中国学子,还有1988年厦门大学那位女子一样的勇气和理想吗?

 

今天的中国公众,甚至我自己,会有机会在公众电视台看到米尔顿十集电视短片《自由选择》的播出吗?我的余生中有这样的机会吗?

 

米尔顿在全书结束时说,“在思想方面,我们是胜利者;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政府没有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今天的中国,仍有人幻想着将自己的一生盲目托付给政府或某些圣贤吗?思想能冲破牢笼吗?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了吗?我们所处的是幸运和不幸的交错点吗?

 

米尔顿曾经预言中国的经济改革:“我对这一进步能否长期持续表示悲观。开放的制度将会形成权力与责任,这会对中央集权的政治机制产生威胁。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再次中止改革。”在中国,现在各种质疑改革否定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似乎改革是万恶之源,而集权和计划才是福音。我用内心祈祷,希望弗里德曼对中国的预言能落空,而能让其预言落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追寻米尔顿一个世纪以来追寻的思想精髓。这样,我们就能在他预言落空的同时,更加对这位伟人的思想魅力深深脱帽致敬———他,一位小个子的美国犹太人,永远伫立在我们无法企及的、纯净的雪山之巅。(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

弗里德曼:逝去的学界泰斗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2006年11月18日16:52   中国证券报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6日在美国三藩市的家中,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94岁。曾获诺贝尔奖的弗里德曼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是二战以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媒体评论说,他是最后一位家喻户晓又拥有最高专业成就的伟大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将他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相提并论。

 

弗里德曼曾在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任教30年,是“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他在世时著作甚多,其中以《自由的选择》最为人熟悉,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亦是出自他的手笔。

 

评论说,他的世界观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他的经济学主张深深影响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时的政策。撒切尔夫人形容他是“学术界的自由战士”。

 

出身贫寒

 

弗里德曼出生于一个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新泽西州长大。全家人当时就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一个服装店楼上,父亲则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弗里德曼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父母常为钱吵架的情景。

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家庭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成为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宝库;一位高中时代的老师对他寄予厚望;他靠奖学金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最黑暗的日子。

 

弗里德曼一直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教育。当时的芝加哥大学里有一批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整个经济学界的看法,认为大萧条的发生与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危机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这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里德曼在美国政府中任公务员,从事对税收政策和武器问题的研究,这种经历对他的经济理论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弗里德曼为在美国政府里的任职感到自豪,但也亲眼目睹了官场的尔虞我诈。

 

一代宗师

 

虽与凯恩斯齐名,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论却与凯恩斯背道而驰,这也是弗里德曼当时备受主流经济学界排挤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经济学界中,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正如日中天。而弗里德曼的理论却恰恰相反,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了经济波动。

 

比较而言,凯恩斯推崇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嘲笑资本家的投资行为,例如他把股票市场比喻为“赌场”,而弗里德曼却认为,个人所具备的无限创造力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弗里德曼在当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对美国1929年-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凯恩斯当时认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私有化性质,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谷,相反还会越陷越深,凯恩斯由此还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1963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两人合作发表《美国货币史》,对凯恩斯的这一观点提出驳斥,认为造成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凯恩斯认为的原因恰恰相反,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过错。

 

1929年到1933年的4年多大萧条时期,约有1万家美国银行破产倒闭,造成美国国内货币供给量下降三分之一。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后来注意到,美国国会于1913年就成立了联邦储备局,以此防止出现银行倒闭事件。两人在文中指出,如果美联储能在这次大萧条中发挥作用,那么大萧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最多也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经济衰退。

弗里德曼不仅是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62年,他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提出了在当时被外界认为是左道邪说的新经济理论;1966年,他与另外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时被邀请为《商业周刊》经济专栏撰写文章,弗里德曼一直坚持为该周刊写作到1984年才歇笔。1980年,他还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片名就是《自由选择》,内容涉及的都是经济问题。在主持这一节目的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一本经济学专著。夫妻二人在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抨击美国经济中的不合理现象时,还特别对福利政策和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提出了尖锐批评。

 

中国之缘

 

这位经济学术界的大人物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弗里德曼曾在1980年、1988年、1993年三次访问中国。在他与夫人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中,除了美国之外,另一个占据篇幅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

 

他在自传中写道:“对中国的三次访问是我们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之一……”1980年弗里德曼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中国的改革进程刚刚开始。弗里德曼发现,中国人当时对经济问题知之甚少,对市场体制运作的方式更是基本上一无所知。比如,在一次座谈中,一位将要前往美国考察的中国官员的问题是:“在美国谁负责物资分配?”弗里德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他建议这位官员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没有中央分配者的经济体制是怎样运转的。

 

1988年在张五常的安排下,弗里德曼第二次访华。这次访华是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访问的范围更大,弗里德曼得以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同时,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观点,在当时中国改革持续深入情况下得以更清晰地传递给了中国的决策者和学术界。这次访问中,弗里德曼还走访了许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他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993年,弗里德曼第三次访华。这时的中国改革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弗里德曼还访问了成都和重庆等地。私营企业、民间商业的发展给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次访华中,弗里德曼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变迁过程,他尽力向中国人介绍了他关于自由市场制度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深入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可以说,在这十几年中,弗里德曼的影响力扩充到了中国,而中国也因此而受益良多。

=================================================

 

美经济学泰斗弗里德曼辞世 首提没有免费的午餐  2006年11月20日  深圳新闻网-晶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6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4岁。设在美国印地安那波利斯的米尔顿和罗斯·D·弗里德曼基金会发言人证实了他去世的消息。弗里德曼的家庭发言人说,他死于心脏衰竭。

 

学说影响国家政策

 

弗里德曼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里根政府以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深受他的影响。

 

他还曾担任多个政府机构顾问。弗里德曼与英国经济学泰斗约翰·凯恩斯齐名,但两人的理论大相径庭。

 

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弗里德曼则认为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经济波动。自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直到尼克松等人改弦更张,部分采纳了弗里德曼主张的政策。

 

首提“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弗里德曼最出名的口头禅。他曾在《新闻周刊》撰写了许多专栏文章,主持过一部关于经济问题的电视片《自由选择》,在学术界和公众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弗里德曼一生著有32本书,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价格理论》(与妻子罗斯·弗里德曼合著)、《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学家的抗议》和《没有免费的午餐》。

 

诺奖大典上曾被嘘

 

弗里德曼曾因向智利军政府提供经济咨询而备受指责。1973年,皮诺切特政府向弗里德曼求援,当时智利的通货膨胀率超过350%。按照弗里德曼的建议,智利削减财政预算,紧缩货币。弗里德曼称,这些措施改善了该国的经济状况。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失业率和破产的猛增以及食品供应的大幅下降。弗里德曼的批评者们于是指出,他的主张冷酷而不切实际。1976年,弗里德曼的反对者们甚至把示威活动搬到了诺贝尔奖的颁奖礼上。

 

偶然经历成就辉煌

 

弗里德曼认为,很多偶然事件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中学时代,一名中学几何老师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引用了英国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中的“美即真理,美即真理”等诗句,让弗里德曼看到了数学之美。奖学金让他能进入罗格斯大学就读,师从阿瑟·伯恩斯和荷马·琼斯。伯恩斯是经济学界一代宗师,后来曾任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是他的门生。琼斯当时正攻读芝加哥大学博士,到罗格斯大学兼职,后来曾任美联储副主席。弗里德曼回忆说:“假如不是幸运地结识这两位杰出人物,我的一生将会截然不同。”

后来,弗里德曼又遇到了另一些良师益友。在芝加哥大学上第一堂经济学理论课时,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罗斯·迪雷克特。当时座位是按姓氏字母顺序编排的,“F”打头的弗里德曼正好挨着“D”打头的迪雷克特。她来自俄勒冈州,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形成起了一些作用。

 

弗里德曼最初想当保险精算师,上大学时学的是数学,后来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在布朗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和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系两者之间做选择时,他几乎要用掷硬币来下决定。如果他去了布朗大学,经济学的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  (兰小棵编译)

 

出自犹太寒门

为人谦逊勤勉

 

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他的父母是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移民,在纽约的一些血汗工厂工作过一阵子,后来搬家到新泽西州,开了一家服装店,弗里德曼是家中4个孩子中最小的。

弗里德曼上中学时,父亲去世。1929年,弗里德曼靠奖学金和当餐馆服务员、商店售货员的收入上了罗格斯大学。他于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3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6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弗里德曼曾在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促进了“芝加哥学派”的兴盛,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学院高级学者,仍工作不辍。

1938年,弗里德曼与罗斯·迪雷克特结婚。1996年,弗里德曼夫妇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弗里德曼为人谦逊,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曾这样说:“我的经济学家同行对我未来50年工作的评价,会比7位瑞典人目前的看法更让我感兴趣。”

 

评价

 

“他的工作证明了自由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他的著作奠定的基础促成了全球多国中央银行的改变,并帮助各国实现了经济稳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的理论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

——美国总统布什

“弗里德曼是有知识的自由斗士,他在经济保守主义盛行的年代,复兴了自由经济主义思想。”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理论学家之一。”

—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在工作还是个人关系上,弗里德曼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他走了,我的世界变得不同了。”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在我年轻时他是魔鬼般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开始勉强对他产生尊敬。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流逝,我对他的尊敬越来越发自内心。”

——哈佛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

 

巅峰之路

 

1957年发表《消费函数理论》,驳斥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1962年与施瓦茨合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与妻子合著《价格理论》。

1963年与施瓦茨合著《美国货币史》。

1968年与菲尔普同时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

1975年出版《没有免费的午餐》。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8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国家科学奖章。

 

======================================

 

弗里德曼的遗产

 

上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一位经济学家,走完了他94年的人生之旅。伴随巨人的离去,全球经济学界正陷入巨大的虚空。

按照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说法,虽然一代宗师的许多观点至今不乏争议,但其经济理论的首要内核早已深入人心:反对政府干预,相信自由市场的力量。即使是那些毫无经济学背景的人,也都对大师的诸多名言耳熟能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管治最少的政府乃最好的政府。

 

作为18世纪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精神继承者,弗里德曼在二战后向主流的凯恩斯学派成功发起挑战。在他看来,自由市场无往而不胜,政府有义务控制干预经济的手,惟一可操控的经济杠杆是货币供应。大师坚信,通胀其实是未经立法开征的税种,因之抑制通胀,政府责无旁贷。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最终奠定了现代货币经济融学的基础。美国总统里根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是他的信徒,弗里德曼据称是铁娘子“最喜欢的经济学家”。而在大师眼中,自由经济的典范,正是东方之珠的香港。

 

一代大师令人高山仰止的经济学成就,引征美国现任联储主席伯南克昨天的说法,“在当世经济学者中无出其右,其对货币经济学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怎么形容也不为过。”

 

但在普通人眼中,大师弗里德曼的更大意义在于,他以身体力行,在经济学世界与世俗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别于许多埋头治学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继承了始自启蒙时代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发挥到极致:在学术研究之余,他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大众媒体普及经济学知识。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为《新闻周刊》撰写经济专栏,树下以经济学思维分析观察纷繁世事的典范。他还是公共电视台的明星主持,评点社会话题,传播经济知识。

弗里德曼身形矮小,只有1.6米高,但他却是备受爱戴、魅力四射的经济学巨人。在公众眼中,大师具有天赋的沟通与解释能力,能以最平易的文字解说最复杂的理论与思想。以对私人产权的阐释为例,大师这样说道,花别人的钱总没有花自己的钱小心,用别人的资源总没有用自己的资源小心,所有要实现效率与效用,就必须借助私人产权。这时,他更像是一位娓娓说理的智者。

 

弗里德曼性格外向、开朗,即使在回答从未受过经济学训练的门外汉提问时,他也总是表现出罕见的耐心。英国《金融时报》说,他是经济学界最后一位同时拥有广泛社会声望与至高学术成就的经济学家,这或许正是大师身后无数普通人对他深情缅怀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