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班主任的好习惯之四:寻求最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9:52
习惯四——寻求最佳
形成:
我是教数学的,从小数学就学得好。数学好的人,通常都会一题多解,我就是这样的。别人不知道怎么做,而我却可以在几种做法中选择最佳的一种。
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叫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这门课对我的影响很深,让我毕业后成了一个长着运筹学脑袋的数学教师。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小虫子,停在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的外沿底部,它想爬到正上方的杯口处,不能竖直爬,必须螺旋着绕杯子一圈,问这个小虫子的最短爬行路线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圆柱,同样,可以把一个圆柱体剪开,再展成一个长方形。我们假想玻璃杯是由一张纸卷成的,接头处就是过小虫子的起点和终点的那根线。将这张纸展开,小虫子相当于从长方形一个角的顶点爬到对角的顶点。那么,哪一条路径最短呢?自然是对角线。
学了运筹学的我就是这只玻璃杯上的小虫子,整天想着走最短路径。
例如,在学校里,我的办公室和上课的教室分属两栋楼,要先下楼再上楼。别人可能不会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奥妙,但对我来说,脑子里很清楚的事实是,从办公室到教室有几种不同的路线,而其中有一条路是最短的。于是,我每天走的都是最短路线。有时,和同事一起出发,他走了另一条路,我走了自己的路,我比他先到,无形中就有成就感。
做了老师之后,有时也不免因为学生表现不佳而动怒。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跟学生斗气。要解决问题,哪些方法是可行的,而其中最佳的方法又是哪一种?这么一分析,我就很快冷静下来。
再后来,遇到一些成功的案例,我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发现其中有些因素并非人为设计,而是机缘巧合。于是我就想,如果这种机缘巧合是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同样达到,这该是多么高明啊!正是这一想法,才最终产生了写《班主任兵法》的念头。
行动:
我曾经问别人一个问题: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资质普通甚至有些愚钝的学生,现在让你去训练他,使他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你做得到吗?大多数人都摇摇头。但我很肯定地告诉他:有人能做到。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其主人公是武林人物郭靖。
郭靖的成长充斥着机缘巧合,甚至包含一些千载难逢的奇遇。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些巧合有多难得,我们要研究的只是一种可能性。郭靖是小说里的人物,但是其成长为一代武林宗师的历程是可信的,符合逻辑的。也就是说,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是人为设计,需要非常精确的设计和策划,也许,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面对一个大家都很头疼的问题学生,我却在思考转变他的可能性。与许多老师的悲观情绪不同,我总是坚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只不过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手术刀般的精确操作。这种操作可能很难,很复杂,但我始终相信,他是怎么成为问题学生的,他也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转变回来。
具体来说,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最好的可能结果是什么?
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达到这个结果,有什么途径,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在习惯中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我的经验不仅来自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多的来自于我对看到的听到的案例的反思。例如,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一个小孩离家出走的故事。在出走之前,小孩和父母有很多矛盾,以至于形同陌路。小孩离家出走之后,有很多遭遇,过了两个多月,想通了很多事情,返回家中。从此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成熟了很多。这样一个案例,很多人当作一个传奇故事来看,我却从中汲取营养。我问自己,如果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当他在家里和父母的矛盾无法调和时来找我,我会有什么建议?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更加成熟地对待父母,他的父母也能够更加理智地对待他。这是最佳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在没有看过这个纪录片之前,也许我心里还会没底。现在,答案已经很肯定了——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当然,也许纪录片中孩子的遭遇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是,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路径,这条路径可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如果这条路径是教育者设计的,那么,他无疑是洞察教育规律的。
这样的案例积攒多了,对于最佳路径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在常规方法无法奏效时,甚至可以创造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还是把刚才举的那个案例完整地呈现出来。至于更多的创造性的发挥,在我的两本《班主任兵法》中很容易找到。
亲子鉴定之后
有这样一对夫妇,唯一的儿子三岁时在门口玩的时候失踪了。夫妇俩发了疯地到处去找,可是茫茫人海,谈何容易?两年后,他们在报纸上看到,300公里外的另一座县城的公安局里有一个小男孩,希望家长去认领。于是马上乘车赶过去,偌大的会议室里,已经挤了许多来认领孩子的家长。那小男孩看到他们,马上跑过来,抱住父亲的腿。公安局为了谨慎起见,为他们做了血型鉴定,男孩的血型与父亲的完全一样,于是,夫妇俩欢天喜地地把孩子领回家。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大的疑惑在夫妇俩心中产生:这个孩子不是他们丢失的儿子!丢失之前的事情他一概不记得,这倒也算了,孩子长大了,和父母亲一点都不相像!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派出所竟然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儿子报案说父母经常虐待自己,例如让他背水泥到三楼去!天可怜见的,这对夫妇自从“儿子”失而复得之后,不知道多疼爱他,虽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还是竭尽所能地宠爱他,照顾他。却不知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这对夫妇的家境非常一般,母亲没有工作,全靠父亲一个人养活全家。男孩长大之后,脾气越来越古怪,仿佛两家人似的,极少与他们沟通。父亲忍受不了煎熬,终于有一天,带着全家,到公安局请求进行亲子鉴定。
等待鉴定结果的一个月仿佛一年那样漫长,那一个月,男孩与他们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终于,意料中的结果来临了,男孩不是他们的儿子!在经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后,夫妇俩起床发现,儿子出走了。
出走的儿子留下一封信,坦诚了当初选择他们的原因,他们是认领的父母中唯一不会说当地话的,小男孩当时只想逃离那个城市,因此,牢牢地抱住了这个父亲的腿。回来之后,又担心父母发现这个秘密,不要他,因此会有到派出所报案之类的事。然而,纸包不住火,父母还是越来越怀疑。男孩感谢父母这些年来的养育之恩,他说他去寻找他的亲生父母去了。
我看到这个故事时,心中也十分的难过。只因为故事中这三个主人公十几年来所承受的痛苦,非一般人所能体会。宇宙间个体的渺小微弱更需要亲情的滋润呵护,而人伦的错乱往往带来心理的崩溃。类似故事的发展往往是一场悲剧。
然而,我还是要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是这个故事中的父亲,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个困境?
“儿子”的出走固然是因为去做了亲子鉴定,但如果不去做鉴定,一再地用侥幸心理安慰自己,也绝非长久之计。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换了我们自己,也许还是忍不住要去做这个鉴定。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
而男孩呢?埋藏在心底十几年的秘密终于揭晓之时,在这个家里终究待不住了。换作是我,除了出走,又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电视里的那个故事幸好在一集里放完了,如果分为上下集播放,而我又正好错过了下集播出的时间,只怕我的心也会被搅乱很长时间。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地圆满。男孩在出走两个月之后安然返回,而且当晚就给父母亲烧了一桌菜,男孩希望把这对夫妇当作真正的父母,同时表示要尽快出去找一份工作,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夫妇俩抱着儿子喜极而泣。还能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吗?

问题无比的棘手,结果无比的顺畅,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男孩在出走后的这两个月经历了什么?
许多人关心这个故事的曲折离奇,我关心的却是这个案例的教育价值。身为家长或是教师,我们平时也会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事情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回到原来的这个问题,把时钟拨到父亲做亲子鉴定之前,父亲来咨询你,希望你帮他出一个主意,以走出那令人窒息的困境,你会出什么主意?

我想我还是把这个故事讲完整吧,我仅有的希望是读者不要把它当作一个传奇故事来读,而是要思考其中的道理,应用到我们面对困境的探索中。
男孩离开了那座城市,他到了养父母最初领走他的那座城市,一边卖报纸和扛水泥,一边寻找他的母亲,可是茫茫人海,谈何容易?
一天,他突然从报纸上读到一则寻人启事,同城的一个大男孩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和母亲,失散的时间正好吻合。于是他赶过去,见到那个大男孩,第一眼,就知道他不是他的哥哥。见面后不久,有人来报信说,大男孩的母亲也找到了,于是他们一起去。母亲见到他们,放声大哭。原来,这个大男孩7岁的时候和3岁的弟弟一起被父亲带到一个陌生人家中,父亲让他们住几天,然后就离开了,过了几天,弟弟也不见了。大男孩后来知道,他的父亲以1800元的价格把他们兄弟俩卖给了两户人家,而他的母亲也早已改嫁,并又生了三个孩子。按理说,见到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应该高兴,母亲却哀求他们不要认她,而是远远地离开,不要打乱她现有的家庭和生活。大男孩哭着说,我得了肝炎,只想好好地治病,看看亲生妈妈……
出走的男孩目睹这一幕人间悲喜剧,百感交集。大男孩的事情与他无关,他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养父母对他的种种好刹那间涌上心头,他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要回家,和养父母在一起,好好地生活!就算找到了亲生父母又怎样?他想。
多少年来于夜深人静时在内心深处折磨他的心结一下子冰释了。男孩的生活重现了曙光。谜底揭晓了,双方都经历了痛苦的分离后的折磨。如今又重新团聚在一起,倍加珍惜新生活的幸福。

有人说,这只是机缘巧合罢了。所谓造化弄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言非虚。故事中的夫妇经历大悲大喜,实在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儿子出走之后,只能听天由命。我想要问的是,这个结果,为什么就不能是设计而来?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恰恰能洞察教育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结果。当然,这条路很难,或者,原本就没有路。但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吗?远远地,我们看到希望。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