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编排课程表,提高课堂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45:32

合理编排课程表,提高课堂有效性
每学期开学初,学生报道之后,学校有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要解决,那就是编排课程表。课程表编排是学校组织课堂教学的排兵布阵,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合理地编排课程表能够让教师保持高昂的施教热情,最大发挥教师的工作精力,同时也能对学生紧张学习是一种调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的学习疲劳强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记忆性质学科与逻辑思维学科合理搭配,交叉分布
根据学科特点,将记忆学科与逻辑思维学科交错分布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文科类的大多属记忆性质的学科,其内容需要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等,而理科类的多属逻辑思维学科,其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操作、训练等,如果课程表将文科或理科类学科过于集中安排在一起,学生单一模式学习时间过长,学生大脑容易疲劳,感到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编排课程表时,将文理科交错分布,有利于学生调节思维,更换思路,大脑皮层能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减少课堂无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    同一学科时间安排合理间隔
编排课程表时,同一学科应在时间间隔上具有合理性,譬如,课程标准规定初中语文课每周上课时数为五课时,最好是每天安排一节语文课,而有些科目课时数较少,如初中思想品德、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每周二课时,在编排课程表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间隔时间太短也不能间隔时间太长,譬如星期一排一节思想品德课,星期五再排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星期二、星期三连两天各排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一下子排在一天内,这些编排方法都是非常不科学的。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曲线,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到下次上课会将上一节内容忘记过多,间隔时间过短,两节课上完之后,必然与下周的课间隔时间过长,造成学生遗忘所学知识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
另外,对于寄宿制学校,早晚自习和白天课堂的科目编排也要合理间隔,如果编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教师上了早自习又赶着上上午第一节课,上了下午最后一节课,晚上又到班上去辅导学生,晚自习上过第二天一大早去上早自习的现象,这样教师疲于进课堂,中间休息时间过短,上课准备势必不充分,教师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也就差了。
三、  效能差的课堂均衡分摊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的效果因时间关系而显得较差,譬如,在春夏之交,实行午休,学生中午能休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刚起床,脑袋处于混沌状态,或中午学生未休息好,在上下午第一节课时,仄仄欲睡。另外,放学前的课,许多学生想着要放学,或回家或吃饭,心理不能安定,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从而倒致这个时段的课堂效率低下,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上这个时段的课。如果编排课程表时,给哪位教师多安排了这样的课,必然造成一定的矛盾,俗话说“人不患多寡串不均”,处理这些课堂的办法只有按任课人数平均分配,每位教师都是一样的,这样不至于出现因效能差的课堂分摊不均而影响教师上课的负面影响。
四、    适当调节优、差科之间的课时数
每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所用的课时数教育部门都有所规定,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平衡各学科的差异,在编排课程表时,如果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增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农村中学,外语学科是薄弱学科,而地方课程又是强项,所以在编排课程表时,适当增加外语学科课时数,减少强项学科课时数,以强补弱,平衡各学科差异,便于各学科齐头并进,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五、    随时间和重点变化调整课程表
随时间和重点变化调整课程表对于提高毕业年级的升学成绩特别重要和有效。众所周知,逻辑维性比较强的理科的知识学生并非一天两天能够学到家的,这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些单纯识记类的文科知识,只要下功夫,学生短时间突击就记住,所以在毕业年级,上下学期要根据重点对课程表进行适当的调整:上学期理科的课程多排一点时间,减少文科时间,毕业临考前的下学期,理科知识已在学生头脑中定型,将有限的时间多给这些学生,效果也不会明显,相反如果把时间向需要记忆的文科类倾斜,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记忆大量的知识,对于毕业备考将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下学期在编排课表时要逐步增加文科类的时间而减少靠逻辑运算的理科类科目。
六、    采纳任课教师合理建议,完善课程编排
编排课程表要想让每一位教师满意,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教师反映的课程表编排问题,编排人员要虚心听取,认真总结,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合理完善课程表。
合理编排课程表,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和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是有利的,更有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所以编排课程表,看似小事,却有很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