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到囚徒的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30:05
五代时的西蜀、南唐,统治者苟安,贵人学士大多写作吟咏男女艳情或离愁别恨的“花间词”。
 
李煜在“花间词”外别开一面。尤其他后期的创作,冲破了艳情声色的樊篱。王鹏运说他“超逸绝伦、虚灵在骨”,是“词中之帝。”这是过誉之评,但他以清丽而浮靡,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感情真挚、含意深沉的词,成了宋初婉约词派的开山祖和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却是当之无愧的。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他是南唐中主李王晋的第六子。据载,他长得相貌出众,阔额丰颊骈齿,尤其特殊的是他有一只眼睛生了两个瞳孔。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大舜和项羽才生的“重瞳”。他因此而遭到长兄太子弘冀的猜忌。李煜为了避祸,他自号锺隐,别号莲峰居士、锺山隐士,表示无意于政治。把精力放在读书和研究诗词、书法、绘画、音乐上。他善于用辨证的观点鉴赏书画;他学柳公权的书法。他的画,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说他“画山水人物禽鸟墨竹,皆清爽不凡,别为一格”;他妙于音律,18岁时与精音律、善琵琶的大周后(小字娥皇)结婚,据《南唐书》记载,他曾和娥皇雪夜酣饮,沉醉于《醉邀舞破》和昔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欣赏的《霓裳羽衣曲》中;他的词风格清丽,有《渔父》一首,表达了归隐的超脱: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写高级隐士生活,这首诗艳而不淫,摆脱了花间词的浮靡。
 
李煜这种隐遁恬退的思想和表现,也许对成就他作为一个“绝代才人”是有益的,但作为一代君王,这种懦弱贪生又是致命的。
 
从25岁做皇帝到39岁亡国降宋,李煜对外不甘心向北宋称臣,可又没有抵御强宋的良策,仍向宋廷纳贡厚礼以求苟安;对内又不修明政,不接纳善言,反而处死直谏的忠贞之臣。他在偷安中玩乐享受,信佛诵经,甚至在禁官之中也建造僧尼佛寺,自己跟皇后一起头戴僧帽,身披袈裟,虔诚礼佛。当宋军南攻,把金陵城围住时,南唐将帅多无守城之志;全城人惶恐欲死,李煜则幻想佛法会给他带来福音,虔诚地在听高师讲佛经!宋室利用他崇佛这一点,派出小长老为间谋,作为破城内应。975年,即李煜三十九岁那年,攻陷金陵。李煜想聚宝自焚,但又做不到,终于负国负民,肉袒出降。接着他被送到汴京(开封),沦为被软禁的俘虏。在被迫与兄弟、后妃等一起离开金陵时,他写了《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李煜到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在明德楼,令他白衣纱帽到楼下请罪。此前因他曾拒命抵抗宋,宋太祖便下诏封他为“违命侯”;不久,宋太祖病死,太宗即位,又改封陇西公。这年他刚好40岁,从此,他开始了两年零七个月的受人监视、不准与外人接触的幽囚生活。国破家亡的最后两年多,是李煜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春天到了,春风春雨春花诱发了李煜的春伤春愁。在与世隔绝的小楼上,他只好把心寄回往日,寄回江南,在梦的神游中感受自己的早已逝去的春光: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煞看花人。(《望江梅》)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
 
暮春,一阵细雨之后,李煜本来就凄凉的心感到更冷。他失眠了,只临近黎明才困倦地进入梦乡,在短促的梦里重温了昔日的欢乐;醒来之后一切依旧惨淡。天亮了,倚栏远眺,潸然泪下的他,以缓慢低沉的调子奏出了《浪淘沙》这支哀歌: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每当秋风袭来,他的庭院愈加空旷寂寞,小楼珠帘不卷,没有人来问津,他独上高楼,所见像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幻之境,给他更多的恨和愁。他用《子夜歌》去向苍天哭诉:人间愁恨何能免?清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入夜,秋凉如水,月光慷慨地沐浴万物。李煜伫立窗前,想起故国楼台和美丽的秦淮,他吟出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些词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作为囚徒的亡国之君的哀歌。但它又是大家的心声;凡是在外作客的人,想到故乡无限的江山,同样会激起同样的感慨;《子夜歌》中的“故国”,漂流在外的游子,贬谪出京的官吏,都可以把它看成故乡或故都,引起感动。
 
这些富有概括性的词很快就传到江南的大街小巷,在文人中流传。本来对他就不怀好感的宋太宗赵光义读到耳目们从江南飞马传来的李煜的新作,更是恨从心涌。他决定派人去刺探李煜的动静。赵光义听说李煜后悔当初错杀了直言进谏的忠臣,知道他不甘心亡国,对他更是怀恨。
 
春去夏来,又到七夕。七夕是李煜的诞辰。当晚,一起归降的后妃们聚在李煜寄居的小楼为他过42岁寿日。他乡聚故人,人人悲情切切,但却要勉强欢笑。席间虽有音乐歌舞,但最浓的是相对无言或少言的苦涩。李煜回想近三年来的囚虏生活,猛恨狂愁燃烧他的胸膛。他挥笔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刚写完,他把词交给通晓音律的妃嫔演唱。赵光义听了刺探李煜情况的耳目们报告后大发雷霆。他绝对不能容忍他的阶下囚徒在大宋的京都思念故国!他命令御医要让李煜死得不安宁,要让他死后的尸体呈俯首的姿态。
 
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就在李煜与旧妃嫔们悲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端来了祝寿酒。李煜饮下含有剧毒的寿酒后,于次日凌晨口膝相就、缩成一团而死。
 
《虞美人》成了半生才子加皇帝、半生囚徒加词人的李煜的绝笔!